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构建 tissu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cle, tendon and ligame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小鼠肥胖性肌萎缩的干预作用
    洪伟皓, 田 航, 栾一胜, 马艺璇, 熊莹喆, 张 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5): 5618-5623.   DOI: 10.12307/2024.576
    摘要48)      PDF (1558KB)(17)   


    文题释义:

    肥胖性肌萎缩:长时间的能量过剩和代谢紊乱导致的肌肉量减少和/或功能性下降,这种萎缩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脂毒性等与肥胖相关的生理生化改变有关。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将强度控制于最大摄氧量50%-60%,持续且不间断的运动模式。个体在运动期间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可以长时间维持该活动而不感到过于疲劳。
    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训练方法。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通常包括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这阶段可以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紧接着是较短的恢复时段,然后依次进行交替。


    背景: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之一,伴随而来的是肥胖性肌萎缩等相关并发症。虽然运动已被报道可以改善多种肥胖相关疾病,但是其中鲜有关于运动模式的研究。

    目的:在相同运动距离的前提下,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与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 两种运动模式对小鼠肥胖性肌萎缩的改善作用,为肥胖性肌萎缩的运动干预疗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72只C57BL/6雄性小鼠分为普通饮食组、普通饮食+MICT组,普通饮食+HIIT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MICT组、高脂饮食+HIIT组(每组12只),通过检测小鼠腓肠肌质量、腓肠肌指数、腓肠肌肌纤维横截面积、腓肠肌脂质沉积以及腓肠肌中肌萎缩标志基因Murf-1与Atrogin-1的表达量来评估8周不同运动模式的跑台训练对于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肌萎缩的改善作用。

    结果与结论:①与高脂饮食组相比,MICT和HIIT均改善了腓肠肌指数(MICT+18.8% vs. HIIT+17.6%,两种运动模式无显著差异)、肌纤维萎缩(MICT+15.5% vs. HIIT+13.7%,两种运动模式无显著差异)和腓肠肌脂质沉积(MICT-19.8% vs. HIIT-17.1%,两种运动模式无显著差异)。②在基因水平上,与高脂饮食组相比,MICT和HIIT运动模式均能显著下调Murf-1 (MICT-62.4% vs. HIIT-52.6%,MICT显著优于HIIT,P < 0.01)和Atrogin-1 (MICT-43.3% vs. HIIT-29.8%,MICT显著优于HIIT,P < 0.01)。③基于运动模式难度与舒适性的考量以及基因水平上的证据显示,MICT模式更适合用于肥胖性肌萎缩的运动干预。

    https://orcid.org/0000-0003-2291-3233(洪伟皓);https://orcid.org/0000-0002-0859-0530(张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大鼠肠道平滑肌胶原条带构建及周期性拉伸培养的体外评价
    于朋鑫, 韩禹秋, 郭丽娜, 王秀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5): 5630-5635.   DOI: 10.12307/2024.806
    摘要43)      PDF (1920KB)(10)   

    文题释义:

    胶原条带:鼠尾胶原溶液和10×高糖DMEM溶液与大鼠原代肠道平滑肌细胞混匀接种至琼脂糖凝胶模具,成胶后即获得胶原条带。
    组织工程化肠道:由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支架构成,通过组织工程方法体外模拟具有体内肠道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特性的模型。


    背景:肠道平滑肌层是肠道管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工程化肠道的仿生构建中备受关注。

    目的:探索周期性机械拉伸对胶原条带内肠道平滑肌细胞生长活性以及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以自制鼠尾胶原为支架,以大鼠原代肠道平滑肌细胞为种子细胞,同时结合自主设计的胶原条带拉伸培养装置,构建肠道平滑肌细胞胶原条带培养体系,采用EthD-1/Calcein-AM细胞活性染色、洋红染色、细胞骨架-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活性与增殖情况,定量RT-PCR检测desmin、α-sma、vimentin功能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肠道平滑肌细胞胶原条带培养体系,条带内肠道平滑肌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②与静态培养相比,周期性拉伸动态培养条件下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多且显著高表达标志性基因desmin、α-sma、vimentin(P < 0.001);③结果表明:机械力学刺激有利于肠道平滑肌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维持生长状态,并促进其功能性分化。

    https://orcid.org/0000-0002-0867-1816(王秀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强化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损伤
    丁 凯, 姚雨婧, 李志鹏, 王 磊, 顾长源, 束 昊, 孙鲁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5): 5675-5680.   DOI: 10.12307/2024.596
    摘要40)      PDF (1560KB)(12)   


    文题释义:

    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于冈上肌腱足印区,重建上关节囊修补肩袖,能够稳定肱骨头并防止其上移,减轻肌腱张力,避免肩袖再撕裂。
    巨大肩袖撕裂:是指肩袖肌腱撕裂前后方向宽度> 5 cm或涉及2条及以上的肌腱撕裂,严重影响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并且常规关节镜下修补后再撕裂率高达94%。


    背景: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常用手术方式,目前对于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的临床疗效报道较少且转位后肩袖再撕裂的相关因素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加强缝合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28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79±10.50)岁,均在关节镜下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加强缝合进行修复。术前及术后1年,评估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 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利用肩关节MRI检查修复结构的完整性。根据术后1年的Sugaya分型将23例(28例失访5例)患者分为肌腱完整组(n=18)、肌腱撕裂组(n=5),根据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质量分为正常组(n=8)、退变组(n=9)、部分撕裂组(n=6),对比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与术前比较,23例患者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 < 0.05);肌腱完整组与肌腱撕裂组术前Goutallier分级存在差异(P < 0.05),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正常组、退变组、部分撕裂组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年,患侧肩关节MRI见18例患者缝合肌腱愈合良好,愈合率78%;③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加强缝合可为难以完成完全修补的巨大肩袖撕裂提供可靠修补,能明显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https://orcid.org/0009-0000-4559-2458(丁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富氢气体对高强度运动后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的影响
    董庚鑫, 李毅婷, 洪影露, 包大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4): 5413-5418.   DOI: 10.12307/2024.836
    摘要35)      PDF (896KB)(20)   


    文题释义:

    富氢气体:为氢气和氧气浓度比为2∶1的混合气体,吸入人体内的氢气最高浓度约为4.08%,氧气的最高浓度不超过21.66%。
    运动疲劳:使用功率车,经过等生理负荷疲劳模型造成的运动性疲劳状态。


    背景:氢气可以减轻剧烈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疲劳状况。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报道,摄入富氢水或富氢气体对改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表现有潜在效果。

    目的:探究高强度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对运动疲劳后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表现的影响。
    方法:通过随机、双盲、交叉、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将24名健康成年男子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名,在交叉前的试验第一阶段分别吸入20 min富氢气体和安慰剂气体(空气),随后使用功率车建立疲劳模型,在吸气前和疲劳后进行疲劳目测类比评分、心率变异性、膝关节本体感觉(被动位置觉、关节运动觉和肌肉力觉)和伸膝等长肌肉耐力测试。经过7 d洗脱期后,在试验第二阶段两组交换干预方案并进行上述测试。分别对比2个阶段中A、B组结果的差异,并整合两阶段结果,对比氢气和安慰剂干预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在试验的第一阶段,氢气组干预后的疲劳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 < 0.01),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低频输出功率均值、高频输出功率均值和等长肌肉耐力值均大于安慰剂组(P < 0.05),被动位置觉和关节运动觉优于安慰剂组(P < 0.05),两组间肌肉力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安慰剂组干预后的肌肉力觉差于干预前(P < 0.01)。在试验的第二阶段,氢气组与安慰剂组干预后所有测试结果的差异趋势同试验的第一阶段。整合后试验结果显示仍然是氢气组上述指标检测值优于安慰剂组(P < 0.05)。②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后疲劳目测类比评分和被动位置觉结果呈正相关(r=0.327,P=0.023),即高强度运动后主观疲劳程度越高被动位置觉结果越差。③结果表明,高强度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能够降低运动后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表现,这可能是降低损伤发生的一个新策略,并且富氢气体有效性是可以重复实现的。

    https://orcid.org/0000-0003-4656-1869(董庚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老年人上下楼梯肌肉激活特征与跌倒风险的关系
    董洪铭, 李建萍, 刘 超, 张洪浩, 李古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4): 5419-5424.   DOI: 10.12307/2024.837
    摘要34)      PDF (847KB)(13)   


    文题释义:

    老年人楼梯跌倒:老年人楼梯步行面临诸多挑战,会受到肌力减退、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姿势控制能力降低等生理因素影响,此外,楼梯高度和路面状况等客观因素也会加剧老年人楼梯跌倒的风险。跌倒风险因素影响老年人楼梯步行的步态、姿势控制和运动平衡能力。楼梯跌倒是老年人创伤、骨折住院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活动。
    跌倒风险预测:利用客观检测的数据建立可量化的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减少评估过程中人为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影响,提升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背景:在楼梯步行中,不同肌肉协同工作、相互代偿,衰弱的肌肉力量是否真正影响老年人楼梯跌倒风险尚不清楚。利用实时老年人楼梯步行的肌电信号来反映老年人楼梯步行中跌倒风险高低,或许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测方法的准确性。

    目的:探究楼梯行走过程中老龄化对老年人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并分析其肌肉激活特征与楼梯跌倒风险的关系。
    方法:受试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n=19)和青年组(n=18),要求以自然速度上下10个台阶的楼梯,结合表面肌电技术采集楼梯步行肌电信号计算均方根(RMS),分析肌肉激活程度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股外侧肌和腓肠肌RMS建立老年人楼梯跌倒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度。

    结果与结论:①老年人上、下楼梯时股直肌(Z=-3.464,P=0.001;t=3.379,P=0.002)和腓肠肌外侧(Z=-2.978,P=0.003;Z=-3.555,P < 0.001)激活程度高于年轻人;②老年人上楼梯胫骨前肌(Z=-2.350,P=0.019)和腓肠肌内侧(Z=2.321,P=0.020)、外侧(t=3.158,P=0.004)激活程度高于下楼梯时;③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上楼梯股外侧肌(Z=-2.613,P=0.009)、腓肠肌内侧(Z=-2.286,P=0.022)和下楼梯股外侧肌(Z=-2.368,P=0.018)激活程度小于没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④基于肌电信号建立的老年人楼梯跌倒预测模型预测能力、拟合度和区分度良好,模型系数的 Omnibus 检验的P值为0.010,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214,曲线下面积上楼梯股外侧肌RMS=0.856,P=0.009;⑤模型以上楼梯股外侧肌RMS值38.64为分界值,老年人上楼梯股外侧肌RMS每减小一个单位,楼梯跌倒风险增加0.952倍。

    https://orcid.org/0009-0000-1857-7252(董洪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大鼠急性肌腱损伤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刘雪丽, 沈 丽, 毕文光, 牟 杨, 李 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2): 5097-5103.   DOI: 10.12307/2024.496
    摘要88)      PDF (1498KB)(34)   


    文题释义:

    低强度脉冲超声:是一种以低强度和脉冲波模式输出的特殊类型的治疗性超声波,一般周期为1 kHz,频率为1-3 MHz,强度在0.02-1 W/cm2。与其他高强度超声相比,低强度脉冲超声降低了热效应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将高频声压波和机械应力转变为生物学信号,引起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进一步发挥其各种生物学效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又称血管通透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


    背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急性肌腱损伤的愈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急性肌腱损伤后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检测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进而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8-12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局部注射Ⅰ型胶原酶3 d建立急性跟腱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每日使用有效辐射面积为1 cm2的超声小探头垂直于跟腱部位进行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照组不干预。治疗2周后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肌腱早期愈合情况;治疗1,2周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血管数量变化,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跟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灰阶超声显示:超声组较对照组跟腱更为连续,回声强度更低且较为均匀,肌腱厚度明显降低(P < 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显示:治疗2周后,超声组的新生血管数量明显较同期对照组增多(P < 0.05);③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超声组跟腱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Yes相关蛋白、血管生成素2、富含半胱氨酸的血管生成素诱导物6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增加了急性肌腱损伤早期血管生成数量,加速了肌腱愈合。

    https://orcid.org/0000-0002-7552-7144(刘雪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人参皂苷Rg1干预小鼠巨大肩袖损伤后的肌肉退变
    何榕真, 应吕方, 贺行文, 陈传顺, 印岳松, 张克祥, 王梓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2): 5136-5140.   DOI: 10.12307/2024.504
    摘要69)      PDF (1231KB)(20)   


    文题释义:

    人参皂苷Rg1:为人参属植物人参、三七、西洋参中共有的有效成分之一。人参等作为传统中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人参皂苷 Rg1有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降血脂等作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肩袖肌脂肪浸润:在退变、缺血、创伤等情况下,肩袖肌肉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萎缩的肌肉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增生的脂肪会累积于肌束周围,导致肩袖力学特性下降,容易出现肩袖损伤,而且在进行肩袖损伤修复过程中,由于脂肪组织力学特性差,修复的肩袖常出现再次撕裂。


    背景:肩袖肌退变(肌肉萎缩、纤维化和脂肪浸润)是肩袖撕裂后出现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和手术预后。人参皂苷Rg1具有抗氧化、抗细胞凋亡、降血脂等生物效应,然而人参皂苷Rg1对肩袖损伤后肌肉退变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 Rg1对巨大肩袖损伤小鼠肌肉退变的影响。
    方法: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每组 15 只。假手术组小鼠切开右肩皮肤后缝合,其余3组小鼠均行右侧肩关节肩袖损伤造模,模拟巨大肩袖撕裂手术切断冈上肌肌腱和肩胛上神经压迫。术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予以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g1 30,60 mg/kg,1次/d,共注射6周。末次注射后次日予以步态分析评估小鼠肢体功能,安乐死后取术侧冈上肌测量肌肉萎缩率、肌肉收缩力,肌肉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RT-PCR检测萎缩、纤维化、脂肪浸润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爪印面积、步长显著增加(P < 0.05);②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冈上肌收缩力显著增加(P < 0.05),湿肌质量减少比率、脂肪浸润面积比率、胶原纤维面积比率显著下降(P < 0.05);③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肌肉组织中萎缩、纤维化和脂肪浸润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P < 0.05);④人参皂苷Rg1低、高剂量组爪印面积、冈上肌收缩力、肌纤维横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其他指标均优于低剂量组(P < 0.05);⑤结果说明,人参皂苷Rg1能显著减轻小鼠巨大肩袖撕裂后肩袖肌萎缩、纤维化和脂肪浸润,并有利于肌肉力量及肢体功能的改善。

    https://orcid.org/0009-0009-3679-7967(何榕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青年人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与膈肌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孔军峰, 肖海彬, 马 天, 罗 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2): 5196-5202.   DOI: 10.12307/2024.514
    摘要80)      PDF (1246KB)(25)   


    文题释义:

    躯干压力生物反馈:是通过监测躯干生理功能和躯干压力实时反馈来帮助个体理解和控制身体反应的技术。
    膈肌功能:是指人体在呼吸过程中膈肌表现出来的形态、移动度和力量水平。膈肌功能的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和最大吸气压力等。


    背景:躯干压力生物反馈被认为是评估核心肌肉力量的一个可靠指标,其不仅能反映个体躯干力量状况,而且与呼吸肌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目的:探讨青年人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与膈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上饶师范学院8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男34名,女46名,年龄(19.83±1.45)岁,采用床旁肌骨超声系统测量受试者膈肌厚度和移动度,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受试者最大吸气压,压力生物反馈仪测试受试者俯卧与仰卧位的腰部及腹部压力。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确定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与膈肌功能之间的相关程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膈肌功能的预测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以性别分组,男子组年龄、身高、体质量、躯干压力生物反馈数值、平静吸气末膈肌厚度、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平静呼吸膈肌增厚率、深吸气末膈肌厚度、深呼气末膈肌厚度、深吸气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均大于女子组(P均< 0.05);②以体力活动水平分组,久坐组躯干压力生物反馈数值及最大吸气压均低于运动组(P均< 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俯卧)、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仰卧)与平静吸气末膈肌厚度、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平静呼吸膈肌增厚率、深吸气末膈肌厚度、深呼气末膈肌厚度、深呼吸膈肌增厚率、深吸气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均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均< 0.01);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俯卧)进入平静吸气末膈肌厚度的预测模型(F=27.228,P < 0.001),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俯卧)进入深吸气末膈肌厚度的预测模型(F=38.615,P < 0.001),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仰卧)、年龄进入深吸气膈肌移动度的预测模型(F=15.408,P < 0.001),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俯卧)、体质量、年龄进入最大吸气压的预测模型(F=22.314,P < 0.001);⑤结果显示,躯干压力生物反馈与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和最大吸气压的相关性较强,快速简便的躯干压力生物反馈测量可以作为筛查健康青年人膈肌功能的一种方法。

    https://orcid.org/0009-0003-2772-8691(孔军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影响
    蒋全睿, 冯 祥, 刘 丹, 艾 坤, 李江山, 刘小卫, 李 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7): 4360-4366.   DOI: 10.12307/2024.552
    摘要58)      PDF (1263KB)(11)   


    文题释义:

    肌筋膜触发点:又称为触发点、激痛点或者扳机点。触发点是骨骼肌组织紧张带区域中高度敏感的小结节,可以引发典型的牵涉痛、触痛、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其特征与中医之“筋结”相似,因而可以成为针灸和推拿手法研究的重要载体。
    推拿按法:以指、掌等部位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推拿的按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作用,其刺激强而舒适,易于被接受,广泛用于治疗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肢体酸痛麻木、偏瘫、头痛、胃脘痛等病症。


    背景:推拿按法干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疗效明确,但是不同力量按法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肌筋膜疼痛大鼠触发点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参与造模的空白组10只和参与触发点造模的大鼠50只。以定期钝性击打结合离心运动法在大鼠左侧大腿内侧肌建立慢性触发点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不予干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分别以轻力量(0.3 kg)、中力量(0.5 kg)和重力量(0.7 kg)对触发点局部进行干预,7.5 min/次,隔天1次,共计7次。在干预前后分别以电生理仪、软组织张力测定仪和机械痛阈测定仪检测触发点局部肌电图、软组织张力和机械痛阈值。干预结束后,空白组大鼠取左侧大腿内侧肌组织,其余组大鼠取触发点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降低,软组织张力升高,自发电活动振幅频率升高,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变,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增加(P < 0.05);②与模型组比较,中按组和重按组机械痛阈值升高,软组织张力降低,肌电图频率和振幅降低,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降低(P < 0.05),病理形态学恢复明显;轻按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P > 0.05);③与中按组比较,重按组上述指标改善作用更明显(P < 0.05)。结果表明:对触发点疼痛,按压力度可能为中至重度才能有治疗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3-2662-1764(蒋全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白细胞介素1B基因连锁不平衡与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性
    申成凯, 刘 坤, 刘伟良, 吕成昱, 赵海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7): 4367-4372.   DOI: 10.12307/2024.551
    摘要49)      PDF (940KB)(8)   


    文题释义:

    多态性:任何2个人类个体的基因组在99.9%的序列中是相同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占基因组的0.1%。在变异中,当一个等位基因变异的频率达到人口的1%以上时,这个变异就被称为“多态性”,其形成机制是因为基因突变。
    连锁不平衡:是指分属2个或2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同基因座位的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的频率出现。简单地说,只要2个基因不是完全独立地遗传,就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连锁,这种情况就叫连锁不平衡。连锁不平衡可以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也可以是不同染色体。


    背景:国内外大量文献证实白细胞介素1β的升高与原发性冻结肩相关,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白细胞介素1β相关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使得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原发性冻结肩的发生率。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1B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原发性冻结肩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突破口,寻找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基因。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1B基因中3个基因位点连锁不平衡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一组为184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另一组为260名健康对照人群。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1B基因位点-511C/T(rs16944)、+3954C/T(rs1143634)和-31C/T(rs1143627)的基因型,并比较分析这3个位点连锁不平衡概率以及形成单倍体与原发性冻结肩患病风险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原发性冻结肩中rs1143634位点和rs1143627位点CT基因型比例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对照组中rs16944、rs1143634、rs1143627位点趋于平衡(D’值< 0.1),而原发性冻结肩组中rs1143627与rs1143634位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连锁不平衡(D’值=0.595);单倍体型TTT相较于CCT型可使得原发性冻结肩风险增加6.66倍(TTT,OR=6.66,95%CI=1.59-27.88,P=0.009 7)。结果表明,在原发性冻结肩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B基因rs1143627与rs1143634位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连锁不平衡;由3个基因位点形成的单倍体型TTT可能会增加罹患原发性冻结肩的风险。

    https://orcid.org/0000-0002-8702-6531(申成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肌内效贴对下肢侧切运动中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尤 婧, 黄文琪, 郑 尉, 芦劼明, 郭彦桦, 高 原, 熊哲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7): 4383-4389.   DOI: 10.12307/2024.553
    摘要71)      PDF (1251KB)(14)   


    文题释义:

    肌内效贴扎:是以特定方法将肌内效贴布贴于体表,并通过牵拉和刺激作用产生力学及神经生理学效应,以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或治疗其他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侧切动作:又称急停变向,是指人体在快速运动中突然改变运动方向的技术动作。


    背景:肌内效贴扎作为一种运动防护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但作为纠正侧切动作时下肢生物力学异常变化手段的研究,其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对比受试者膝关节在肌内效贴扎、安慰剂贴扎及空白对照情况下,完成侧切动作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
    方法:招募39名篮球专项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每位受试者分别在肌内效贴扎、安慰剂贴扎以及不进行任何贴扎情况下进行测试。采取力学矫正的贴扎方式对受试者优势侧膝关节进行贴扎干预。选取4.5-5.5 m/s的助跑速度完成45°侧切动作,并运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及测力台同步采集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选取初始触地时刻、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27.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学指标:肌内效贴条件下与无贴扎及安慰剂贴扎相比,初始触地时刻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外翻角度显著减小(P < 0.05);侧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外翻及踝关节跖屈角度显著减小(P < 0.05),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增加(P < 0.05)。②动力学指标:与无贴扎相比,肌内效贴扎及安慰剂贴扎条件下均可显著减小初始触地时刻髋关节外展、外旋力矩及膝关节外翻、外旋力矩(P < 0.05),显著减小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P < 0.05);与无贴扎及安慰剂贴扎相比,肌内效贴扎可显著减小侧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P < 0.05)。③结果表明,对膝关节进行肌内效贴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篮球专项大学生在完成侧切动作时与下肢损伤风险因素相关的部分运动学、动力学指标,可能对预防侧切过程中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膝关节安慰剂贴扎与肌内效贴扎在部分指标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较为一致,提示肌内效贴扎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安慰剂效应。

    https://orcid.org/0009-0009-0112-5626(尤婧);https://orcid.org/0000-0002-9744-2280(郑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筋出槽”大鼠模型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
    杨宗睿, 葛海雅, 石金玉, 汪正明, 王媛媛, 李正言, 杜国庆, 詹红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6): 4170-4177.   DOI: 10.12307/2024.422
    摘要135)      PDF (1917KB)(48)   


    文题释义:

    “筋出槽”:指因慢性劳损或外力损伤,导致局部气血瘀滞,脉络瘀阻,筋脉失于濡养,筋失柔,离常道,而发为此病。最新版《ICD-11》将其明确定义: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和位置关系发生异常所致;临床以患处局部疼痛、活动不利,触诊发现筋的张力增高,可触及结节、条索样改变,伴见明显压痛等为特征的伤筋病。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基于现代实验动物学理论,将中医证候形成的病因施加于实验动物,使其模拟出具有某一证候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从而用于中医证候相关研究。


    背景:“筋出槽”是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收录的疾病名称,也是手法、针刺等治疗的临床指征,但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尚不明确,亟待建立一种可以反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的动物模型,以便深入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骨骼肌等长收缩建立大鼠“筋出槽”疾病动物模型,探究“筋出槽”后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做处理;后两组采用作者课题组设计的静态负荷悬挂造模装置固定大鼠,通过施加静态负荷(以大鼠自身体质量作为静态负荷)使大鼠上肢肌肉持续的等长收缩,建立“筋出槽”损伤模型;额外负重组在静态负荷组的基础上于大鼠踝关节处额外施加体质量50%的质量。分别于造模2,4周后取材,测试大鼠四肢抓力、骨骼肌湿质量、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的改变情况,观察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2周时,模型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大鼠抓力显著降低,骨骼肌湿质量显著下降,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显著上升,肌纤维形态结构异常,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电镜结果显示肌原纤维结构紊乱,Z线扭曲,明暗界限模糊;②4周时,模型组大鼠抓力较2周有所上升,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下降,肌纤维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③提示基于骨骼肌持续等长收缩建立的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2周时可良好反映“筋出槽”的病理特点,可用于进行针刺、手法等治疗“筋出槽”的效应机制研究。

    https://orcid.org/0009-0002-5643-8311(杨宗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普适性阶梯康复训练促进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四头肌功能恢复
    王春红, 陆 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6): 4216-4220.   DOI: 10.12307/2024.433
    摘要109)      PDF (902KB)(14)   


    文题释义:

    运动康复的FITT原则:一个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频率(Frequency)、运动强度(Intensity)、运动时间(Time)和运动类型(Type)四个要素,即FITT原则。FITT原则体现了运动处方的可调整性,使其适合参加运动者的个体化特点。使用FITT原则制订运动处方时需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健康和体能)、需要、限制、运动适应性及运动计划的目的和目标进行修改。
    普适性(化):是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事物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普适性与针对性相对应。普适性(化)康复最早2009年开始在国内医学期刊上有报道。


    背景:如果未对股四头肌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会逐渐下降,甚至造成下肢肌肉萎缩,以至于术后患者患侧大腿疼痛,患侧髋、膝关节不灵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评价股四头肌的普适性阶梯式康复训练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康复的作用,探讨股四头肌康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间应用股四头肌康复方案复健的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资料,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等张、等长收缩训练等,锻炼时间为术后第1-12周。采用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价系统中髋关节活动度评分、WOMAC下肢功能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同时测量股四头肌肌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78±1.65)周。②术后4周,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1),股四头肌肌力升高(P < 0.01),HADS 量表评分降低(P < 0.05)。术后12周,随着康复训练的持续,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较术后4周进一步改善(P < 0.05),肌力进一步恢复(P < 0.05),HADS 量表评分进一步降低(P < 0.01)。术后24周,虽然康复训练已经停止,但患者髋关节功能、肌力等得到了很好的维持,股四头肌没有明显的肌萎缩发生,与术后12周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康复期间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事件。④结果提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普适性阶梯式股四头肌功能康复模式,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增加肌肉力量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1-6444-0943(陆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兔损伤前交叉韧带修复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李 春, 张艳玲, 刘 娣, 王明磊, 王 铎, 刘君伟, 武永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3): 3621-3626.   DOI: 10.12307/2024.415
    摘要211)      PDF (1796KB)(24)   


    文题释义:

    温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在针刺得气后将艾柱插入针柄上点燃,借助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该法具有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起到抗炎、消肿、镇痛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常用方法。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能显著促进前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的DNA及胞外基质的合成,其增加可显著增加胶原含量,恢复韧带组织结构。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对于创伤修复与胶原合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增加损伤前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中赖氨酰氧化酶的表达,进一步促进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交联,从而修复韧带损伤。


    背景:温针灸可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的退变、损伤、断裂可影响膝关节局部稳定性,进而诱发膝骨关节炎的形成,温针灸是否可修复损伤前交叉韧带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兔前交叉韧带形态学及相关生长因子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变化,明确温针灸修复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3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温针灸组兔采用石膏管型固定法制备膝骨关节炎兔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每日于兔固定架固定15 min;温针灸组选取“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行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空白组不予干预。治疗结束后MRI观察前交叉韧带影像学改变,并进行MRI分级统计;透射电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变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组织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MRI检查: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交叉韧带增粗、水肿、部分撕裂,分级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韧带增粗略轻,轻度水肿,无撕裂,分级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大体观察:模型组前交叉韧带表面光泽变淡,边侧有絮状被膜覆盖,有明显组织坏死;温针灸组韧带表面光泽,韧带呈正常螺旋走形。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模型组前交叉韧带内明显组织坏死,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排列松散;温针灸组韧带内有少量组织坏死,偶见新生血管,细胞及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欠规则。④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前交叉韧带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分布不均,成纤维细胞较多且形态不规则;温针灸组纤维基本呈纵向排列,纤维粗细、分布不均,少量椭圆形的纤维细胞存在。⑤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 < 0.05);温针灸组上述2项指标表达明显升高(均P < 0.05)。⑥结果说明,温针灸可改善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可能通过调控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治疗膝骨关节炎。

    https://orcid.org/0009-0002-2319-5800(李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脂与肌肉减少症的因果关系
    彭志华, 潘俊曦, 冯庆辉, 田天照, 张 胜, 李 安, 蔡迎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3): 3699-3703.   DOI: 10.12307/2024.417
    摘要342)      PDF (1129KB)(52)   


    文题释义:

    肌肉减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肌质量逐渐减少的一种状况,它通常伴随着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可能导致恶病质、虚弱、跌倒、骨折等健康问题,这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多态性、营养不良、性激素水平、疾病状态等。
    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利用基因突变作为自然随机分配的工具变量,来评估某个因素对特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具有随机分配的遗传变异,可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推断因果关系。在此次研究中,孟德尔随机化被用于研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脂质异常对肌肉质量的潜在影响。


    背景:骨质疏松常伴有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并增加摔倒骨折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异常的脂质代谢可能对肌肉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的:探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评估其因果关系。
    方法: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研究数据,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肌肉量的近似指标作为结局指标,包括四肢瘦体质量和躯干瘦体质量。

    结果与结论:①结果发现,肌肉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肌肉量之间未发现相关性;②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稳健;③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此次研究提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这一发现深化了脂质对肌肉减少症影响的理解,对于预防及治疗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ttps://orcid.org/0009-0007-2083-7878(彭志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滇南小耳猪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构建
    熊波涵, 余 洋, 郑礼玲, 杨腾云, 卢晓君, 王 旭, 李开炜, 余 鸿, 李雅娟, 董开颜, 张瑶璋, 刘津瑞, 谷梓铭, 胡必庚, 李彦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0): 3157-3163.   DOI: 10.12307/2024.331
    摘要204)      PDF (1609KB)(62)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重要的韧带之一,它主要起限制胫骨前移、膝关节过伸、小腿内外旋及内收外展等作用。前交叉韧带常在暴力、外伤等作用下,发生韧带的连续性中断,最终导致其部分的撕裂甚至完全断裂。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患者常会出现膝关节撕裂声、疼痛、肿胀等表现;慢性损伤患者多表现为运动时急停急转不能、关节错动、打软腿等。
    肌腱移植术:肌腱损伤断裂后长度缺损,不能直接对端缝合,而是要用其他来源的肌腱桥接重建断裂肌腱连续性的手术。分自体肌腱移植和异体肌腱移植。自体肌腱移植来源有掌长肌腱、跖肌腱、趾长伸肌腱、指浅屈肌腱,以及示指、小指固有伸肌腱等。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大动物模型仍较为缺乏,而滇南小耳猪作为实验动物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但仍未见将其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造模的相关报道。

    目的:建立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大型动物滇南小耳猪模型。
    方法:选取20 只成年雌性滇南小耳猪,随机平均分为自体跟腱组和假手术组。自体跟腱组取小耳猪自体跟腱作为移植物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假手术组小耳猪在右膝采取类似的操作,但对前交叉韧带不行任何处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观察小耳猪一般情况;对韧带及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及MAS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韧带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评估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染色与排列情况;透射电镜观察韧带胶原纤维的类型、大小、直径、比例和分布。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动物饮食活动均正常,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炎症反应,局部无化脓性感染,精神及尿便情况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膝关节重建的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关节无僵硬、活动度正常,前抽屉及Lachman 试验均阴性。②移植物大体观察:术后12个月关节腔内移植物位置良好,完整性尚可,张力较明显,韧带色泽接近原有前交叉韧带,表面滑膜覆盖较为完整。③自体跟腱组术后12个月关节腔内韧带大部为MASⅠ型,少数为MASⅡ型;假手术组关节腔内韧带为MASⅠ型。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胶原纤维已开始出现束状、同向、均匀排列,同向波纹已较为明显,细胞核以线形或纺锤形为主,与假手术组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较相似。⑤免疫组化提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重建的前交叉韧带中有较大量Ⅰ型胶原表达,Ⅲ型胶原表达明显较少;两组Ⅰ型、Ⅲ型胶原染色程度相近。⑥透射电镜显示,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重建前交叉韧带中胶原纤维直径、排列、密度与原有前交叉韧带相近,说明术后12个月自体跟腱组已基本完成韧带重塑过程。⑦综合评估,实验成功建立了自体跟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大型动物滇南小耳猪模型,具有良好的形态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

    https://orcid.org/0000-0002-1593-5654(熊波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姬卫秀, 白 毅, 王 硕, 赵云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0): 3164-3169.   DOI: 10.12307/2024.358
    摘要191)      PDF (1278KB)(29)   


    文题释义:

    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是指缺血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细胞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的现象。IR损伤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活性氧的异常产生和组织内氧化产物的积累是IR损伤的关键引发因素。

    3-NNMS:是水杨酰胺衍生物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可抑制复合体Ⅲ,抑制效率最高可达50%。由于其对呼吸链的半抑制特性,既可以减少自由基产生,又不会造成呼吸功能的完全抑制,具有相对安全的效果。


    背景:线粒体活性氧爆发已被证明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中起着关键作用。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l salicylamide,3-NNMS)可以有效降低电子传递速度,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3-NNMS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40只健康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3-NNMS的0 μg/mL组、25 μg/mL组、125 μg/mL组,每组 10 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于再灌注前30 min,向损伤部位注射相应浓度的3-NNMS。再灌注2 h后,心尖取血,取大鼠右下肢股直肌组织进行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股直肌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血清骨骼肌损伤因子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found in the skeletal muscle,CK-MM)、乳酸脱氢酶、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并检测股直肌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环氧合酶2、丙二醛、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以及股直肌ATP水平、ATPase活性、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CK-MM、乳酸脱氢酶、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股直肌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环氧合酶2、丙二醛及活性氧水平升高,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下降,ATPase活性、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水平降低;细胞形态不规则,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细胞出现肿胀。②与0 μg/mL组相比,25 μg/mL组大鼠血清CK-MM、乳酸脱氢酶水平降低,股直肌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水平降低,活性氧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细胞形态较规则,炎性细胞浸润较轻,细胞肿胀现象缓解。③与0 μg/mL组相比,125 μg/mL组大鼠血清CK-MM、乳酸脱氢酶、髓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股直肌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环氧合酶2量减少,丙二醛、活性氧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水平升高;细胞排列较整齐,轮廓较清晰完整,炎性细胞浸润较轻。④结果说明:3-NNMS可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活性氧产生、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减轻组织损伤,修复骨骼肌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1-5157-1135(姬卫秀);https://orcid.org/0000-0001-5309-1346(赵云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核心稳定性训练降低落地动作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
    薛博士, 林昌瑞, 郑亮亮, 杨 辰, 周志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6): 2467-2472.   DOI: 10.12307/2024.280
    摘要275)      PDF (1200KB)(84)   


    文题释义:

    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通过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等功能对抗外界干扰以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不足可对下肢动作模式产生不良影响,增大下肢损伤风险。
    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区稳定性,主要反映了核心区肌肉耐力及其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在人体动力链中为力的传递与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稳定性可通过躯干核心区肌肉耐力测试来评估,如躯干屈肌耐力、伸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测试。


    背景:研究表明,动态姿势控制能力较差可能导致运动时产生异常的动作模式,进而可能增大下肢关节及前交叉韧带的损伤风险,而躯体核心的稳定是良好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基础。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大学生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及落地动作损伤风险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性别训练效果差异。
    方法:招募35名(男=19,女=16)大学生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分析训练前后Y平衡测试、躯干伸肌耐力测试、躯干屈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测试和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结果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男女大学生的躯干伸肌耐力(P < 0.001)、屈肌耐力(P < 0.001)和侧桥肌群耐力(P < 0.001);②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男女大学生Y平衡测试前向测试距离(P=0.026)、后内向距离(P < 0.001)、后外向距离(P=0.005)和综合得分(P < 0.001);③经过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男女大学生LESS评分均显著下降(P < 0.001),同时可增大触地时刻膝关节(P < 0.001)、髋关节屈曲角(P < 0.001),减小触地时刻膝关节外翻角(P < 0.001),并可增大最大屈膝角(P < 0.001)和减小最大膝外翻角(P < 0.001);④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并改善落地动作模式,提示可能有助于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提高躯干屈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改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以及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方面无性别差异。

    https://orcid.org/0009-0004-8052-0942(薛博士);https://orcid.org/0000-0002-8424-5050(周志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补充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对离心运动后小鼠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
    赵莎莎, 贺 庆, 李 佳, 吴 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6): 2542-2549.   DOI: 10.12307/2024.304
    摘要238)      PDF (1983KB)(44)   


    文题释义:

    胶原蛋白:为三螺旋结构,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胞外基质成分,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目前市售胶原蛋白主要为动物来源,存在提取工艺复杂、活性表达较低及存在污染风险等问题,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具有分子质量确定、可加工性强、水溶性强、排异反应低、无病毒隐患等优势。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物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组织器官中的非细胞成分。骨骼肌细胞外基质所构成的膜性网状结构具有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和修复肌组织的作用,对肌纤维、肌束和肌肉整体活动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背景:胶原蛋白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胞外基质成分,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但补充由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rhC)对骨骼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补充rhC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104只8周龄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rhC低剂量组(0.2 g/kg)、中剂量组(1.0 g/kg)和高剂量组(2.0 g/kg),连续7 d灌胃干预后每组选取2只小鼠,解剖各脏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判断炎性浸润情况,其余小鼠于第8天进行离心运动,分别在离心运动后即刻(0),24,48,96 h观察细胞外基质结构变化,检测小鼠抓握力、血清肌酸激酶活性、骨骼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9,1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的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短期补充rhC对心脏、肝脏、脾、肾无显著影响;②一次性离心运动后,rhC中、高剂量组小鼠抓握力恢复率显著升高(P < 0.01);③各组肌酸激酶变化趋势一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④rhC低剂量组细胞外基质恢复进程快于对照组,rhC中、高剂量组肌束膜较为完整;⑤rhC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⑥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4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⑦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⑧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⑨rhC各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比值显著降低(P < 0.05)。该研究发现连续7 d预补充1.0,2.0 g/kg rhC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促进小鼠骨骼肌力量恢复。

    https://orcid.org/0000-0002-0276-2311(赵莎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低频脉冲磁场诱导TRPC1改善COVID-19患者康复期下肢的肌肉无力症状
    厉中山, 包义君, 刘 洁, 孔维签, 李 伟, 陈 琳, 白 石, 杨铁黎, 王春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6): 2605-2612.   DOI: 10.12307/2024.281
    摘要157)      PDF (1331KB)(55)   


    文题释义: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具有流感症状,并易导致肺部感染的病毒。与其他病毒相似,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后会触发多种免疫反应,对肌肉组织产生酸痛与能量供应限制的影响。
    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是一类定位在质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通过改变膜电位或细胞内 Ca2+浓度来充当信号转换器。


    背景:肌肉无力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后的常见症状,影响康复期人体日常活动能力。在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下可通过诱导和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1(class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提升人体骨骼肌的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对肌肉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理支持效应,该手段是否会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的肌无力症状尚无研究。

    目的:选用低频脉冲磁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下肢肌群进行磁刺激,以观察该刺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下肢肌群肌无力改善的影响。  
    方法:招募胶体金法抗原检测试剂(COVID-19)为阳性并伴有肌肉无力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14例,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接受磁场刺激的试验组和接受假治疗的对照组。试验总时长3周,试验组每隔48 h对腿部进行低频脉冲磁刺激,对照组与试验组干预流程一致但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均不被告知磁刺激仪器是否运行,两组患者共进行9次操作,随后观察两组患者下肢局部肌群最大自主收缩力、腿部爆发力与力量耐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在采集的8个局部肌群中,试验组患者7个局部肌群在经过3周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均增长。对照组除3个肌群最大自主收缩力自行增长改善以外,其他肌群肌力无提升。②试验组的左腿前群与双腿后群提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两组的纵跳摸高高度与膝关节峰值角速度相比试验前测均提升,试验组摸高高度提升率高于对照组。④在疲劳状态下,试验组膝关节峰值角速度下降率显著下降,对照组膝关节峰值角速度下降率无显著性变化;试验组摸高高度下降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摸高高度下降率无显著性变化。⑤上述数据证实,在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方案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康复期经过3周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相比人体自愈过程可使更多的下肢局部肌群肌力获得提升,对基于腿部爆发力的全身协调发力能力及功能状态明显改善。因此,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作为一种改善新冠感染患者下肢肌肉无力症状的有效、非运动的康复手段。

    https://orcid.org/0000-0002-9010-609X(厉中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