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构建 tissu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cle, tendon and ligame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筋膜枪与拉伸放松改善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比较
    戴剑松, 辛东岭, 陈钢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 242-246.   DOI: 10.12307/2023.899
    摘要447)      PDF (807KB)(147)   


    文题释义:

    筋膜枪:也称深层肌肉放松仪,是通过高频率冲击头对局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进行放松的一种工具。
    运动性肌肉疲劳:是指大强度或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肌肉力量下降、张力和硬度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下降的现象。


    背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运动后肌肉疲劳恢复的方法逐渐增多,如振动泡沫轴、筋膜枪放松、超低温冷疗等,其中筋膜枪放松在实践中已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筋膜枪的研究还较少。

    目的:比较筋膜枪、拉伸、筋膜枪+拉伸3种放松方式对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过程中肌肉状态、肌肉力量的影响,为3种方法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名)、拉伸组(10名)、筋膜枪组(10名)、筋膜枪+拉伸组(10名)。所有受试者完成每组15次的腿屈伸训练,强度为60%1 RM,进行10组运动性疲劳造模,随后分别采用仰卧休息、静态拉伸、筋膜枪放松、筋膜枪+拉伸放松进行干预,且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放松后即刻、运动后24 h及48 h进行肌肉状态、肌肉力量指标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放松后即刻对照组、拉伸组的肌肉张力、动态硬度显著高于训练前(P < 0.01),筋膜枪、筋膜枪+拉伸组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训练后24 h对照组、筋膜枪组的峰力矩显著低于训练前(P < 0.01),拉伸组、筋膜枪+拉伸组24 h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说明,筋膜枪能够即刻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肌肉状态,拉伸能够促进运动性疲劳后肌肉力量在24 h内得到有效恢复,筋膜枪与拉伸结合的放松手段能够实现两种效果的叠加。

    https://orcid.org/0000-0003-3999-2636(戴剑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脂与肌肉减少症的因果关系
    彭志华, 潘俊曦, 冯庆辉, 田天照, 张 胜, 李 安, 蔡迎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3): 3699-3703.   DOI: 10.12307/2024.417
    摘要364)      PDF (1129KB)(54)   


    文题释义:

    肌肉减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肌质量逐渐减少的一种状况,它通常伴随着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可能导致恶病质、虚弱、跌倒、骨折等健康问题,这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多态性、营养不良、性激素水平、疾病状态等。
    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利用基因突变作为自然随机分配的工具变量,来评估某个因素对特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具有随机分配的遗传变异,可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推断因果关系。在此次研究中,孟德尔随机化被用于研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脂质异常对肌肉质量的潜在影响。


    背景:骨质疏松常伴有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并增加摔倒骨折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异常的脂质代谢可能对肌肉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的:探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评估其因果关系。
    方法: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研究数据,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肌肉量的近似指标作为结局指标,包括四肢瘦体质量和躯干瘦体质量。

    结果与结论:①结果发现,肌肉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肌肉量之间未发现相关性;②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稳健;③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此次研究提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这一发现深化了脂质对肌肉减少症影响的理解,对于预防及治疗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ttps://orcid.org/0009-0007-2083-7878(彭志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离心运动模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影响
    孟祥利, 吕晓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132-5136.   DOI: 10.12307/2023.540
    摘要363)      PDF (2040KB)(31)   


    文题释义:
    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当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保证所需的向心力时,运动将逐渐远离圆心,如长距离下坡跑等。
    延迟性肌肉酸痛:大强度以及不适应的长时间离心运动造成肌纤维机械损伤后,引发促炎及代谢反应,一两天后达到峰值,因此肌肉的酸痛不表现为即刻发生,该现象称之延迟性肌肉酸痛。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在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离心运动模式可能与其损伤程度相关,怎样有效利用骨骼肌离心收缩对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的离心运动方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程度的影响。
    方法:将6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一次离心运动组(n=30)、持续离心运动组(n=30)。按照最后1次运动后0.5,24,48,120,168 h分为5个时间亚组,取股四头肌组织后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并检测平均吸光度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轻度细胞质棕染;运动组在0.5 h即出现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增加;24-48 h肌纤维扭曲、排列及轮廓紊乱,细胞外间隙伴随炎细胞浸润增大,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增加至峰值;120,168 h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表达降低;②在48,120,168 h,持续离心运动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均值低于一次离心运动组(P < 0.05);③持续离心运动组、一次离心运动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的骨骼肌形态结构恢复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h和168 h;④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模式和时间点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模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3.106,13.431(P=0.020,P < 0.001);⑤结果表明,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程度与离心运动模式相关,持续离心运动优于一次离心运动。
    https://orcid.org/0000-0003-0864-2457(吕晓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高强度间歇运动改善骨骼肌损伤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机制
    张六妹, 刘菁菁, 林晓烨, 刘 琳, 陆 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5): 5603-5609.   DOI: 10.12307/2023.890
    摘要361)      PDF (1507KB)(45)   


    文题释义: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种细胞能量传感器,作为机体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的重要激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可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以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如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的增加、脂肪酸氧化的增强等。
    高强度间歇运动:是指反复多次地进行短暂高强度有氧运动,并以休息或低强度运动为间隔的一种运动方式。

    背景:高强度间歇运动增强机体适应性,提高运动表现,其潜在机制可能与骨骼肌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目的:明确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与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并阐明此过程中AMPK介导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变化与作用机制。
    方法:取4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力竭运动组大鼠以25-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至力竭;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进行3 d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每天以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4次,每次10 min,穿插10 min休息),高强度间歇运动结束后24 h复制力竭运动模型;记录大鼠运动距离。力竭运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AMPK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与易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大鼠的运动距离大于力竭运动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P < 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②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P < 0.05),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小于竭运动组(P < 0.05),3组间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无差异(P > 0.05);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AMPK和p-AMPK蛋白表达升高(P < 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AMPK蛋白表达降低(P < 0.05),p-AMPK蛋白表达升高(P < 0.05);④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质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⑤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引起的肌纤维损伤,通过提高运动中AMPK磷酸化的水平与效率,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与易位,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https://orcid.org/0000-0003-0121-2032(张六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运动前50 Hz全身振动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改善作用
    张学彬, 敖文君, 蒋 鑫, 宋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085-5090.   DOI: 10.12307/2023.822
    摘要349)      PDF (1157KB)(82)   


    文题释义:

    全身振动:是一种利用振动平台(即振动装置)使人体全身暴露于振动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改善身体功能、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跌倒、增加骨密度和肌肉耐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在进行大强度或者采用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运动后,导致的一种超微结构的肌肉损伤,继而引发疼痛、肌肉僵硬与肿胀以及功能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在运动后的24 h内逐渐增加,在24-72 h之间达到顶峰,在5-7 d后逐渐消失。

    背景: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程度,然而缺少何种振动频率效果更佳的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在运动前使用50 Hz或35 Hz的全身振动对于普通男大学生运动后下肢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
    方法:选择31名健康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年龄(22.7±1.6)岁,随机分成50 Hz全身振动组(n=10)、35 Hz全身振动组(n=11)和对照组(n=10)。采用行进间全蹲跳和负重半蹲跳的方式诱导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运动前1 d、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1,2,3,7 d测试肌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伸膝关节的等长峰值力矩;运动前1 d、运动后1,2,7 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在运动后1,2,3 d,50 Hz全身振动组和35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和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在运动后2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 < 0.05);在运动后2,3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 < 0.05);②50 Hz全身振动组肌酸激酶水平在运动后1,2 d低于对照组(P < 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2 d低于对照组(P < 0.05);③与运动前1 d相比,50 Hz全身振动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 > 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1 d显著增高(P < 0.05),对照组在运动后1,2 d显著增高(P < 0.05);④3组的前列腺素E2水平在运动后1 d均较运动前1 d显著增高(P < 0.05);⑤结果表明,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运动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力量损失,同时对相关血液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用50 Hz的全身振动比使用35 Hz效果更佳。

    https://orcid.org/0000-0002-6530-1926(张学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急停起跳过程中膝关节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刘艺辉, 闫 可, 张力文, 张美珍, 武晓刚, 陈维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5): 5701-5706.   DOI: 10.12307/2023.853
    摘要307)      PDF (2081KB)(52)   


    文题释义:

    急停起跳:在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中,运动员需要完成大量的跳跃、急停起跳、变向动作,其中急停起跳不仅是这些项目中常见的技术动作之一,且极易导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进一步引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通过韧带重建以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并限制胫骨过度前移。然而,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下肢可能出现不对称运动模式,这种运动特征对健患侧膝关节各组织间应力影响尚不清晰。


    背景:已有研究分析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完成不同动作时健患侧运动学、动力学等运动特征,假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时健侧前交叉韧带von Mises应力较患侧高,半月板和股骨软骨的von Mises应力较患侧低。
    目的:通过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软组织的应力响应特征,以期为降低该人群发生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及慢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继发性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Nokov)和测力台(Bertec)采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急停起跳时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通过欧拉角计算方法和逆动力获得膝关节三维角度和三维力矩参数,并将膝关节三维角度和力矩作为边界和加载条件分别载入健患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比较健患侧膝关节内部结构在实际运动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在水平向后第一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内收角明显大于健侧,且健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高于患侧。此外,健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在急停起跳阶段的4%-6%,而患侧出现在急停起跳阶段的15%-17%,表现出健侧腿较患侧先着地的运动模式。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健侧前交叉韧带von Mises应力峰值高于患侧(28.47 MPa vs. 13.18 MPa),且健侧最大应力出现在前交叉韧带后束部位,而患侧分布于前交叉韧带前侧股骨端;此外,患侧股骨软骨(12.16 MPa vs. 5.342 MPa)和半月板(17.35 MPa vs. 16.18 MPa)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健侧,对应的最大应力峰值分别位于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外髁边缘处和外侧半月板前角边缘。③有限元模拟得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健侧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较患侧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风险可能更大,进一步由于患侧股骨软骨和半月板产生较高的应力可能会加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研究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不仅需关注患侧的康复训练,健侧异常的运动模式和代偿反应亦不容忽视。

    https://orcid.org/0000-0001-8825-9487(刘艺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周维波, 张 宜, 梁文卫, 朱春晖, 周福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7): 2687-2691.   DOI: 10.12307/2023.199
    摘要305)      PDF (891KB)(46)   

    文题释义:
    有限切开:一种在传统手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微创术式,可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风险。
    无结桥接技术:可进一步减弱缝线切割效应、避免线结对局部皮肤刺激,减轻手术对患者跟腱断端血供的影响,促进患者跟腱愈合。
    背景:跟腱断裂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传统手术方式切口大,并发症产生概率高,探索其微创手术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分析随访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采用Amer-Lindholm标准)。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均未出现切口并发症,Amer-Lindholm标准疗效优18 例(82%)、良 4 例(18%),优良率100%;②末次随访时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均高于术前,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末次随访时患者患侧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https://orcid.org/0000-0002-9368-1794(周维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与单纯跟腱全切断诱导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的比较
    王 正, 陈泓书, 易新泽宇, 李宗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7): 2664-2668.   DOI: 10.12307/2023.432
    摘要304)      PDF (1166KB)(134)   

    文题释义:
    异位骨化:是指在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一种病理现象,多发生于骨折、关节置换、脊髓损伤、脑损伤等之后,好发于髋、肘和膝关节周围。 
    跟腱:哺乳动物小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背景:目前创伤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为跟腱全切断模型,但异位骨形成时间较长、体积较小,并且无法准确地再现临床中大多数创伤性异位骨化病例的全身炎症状态。
    目的:验证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建立创伤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并将其与单纯跟腱全切断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实用性。
    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进行单纯跟腱全切断手术,实验组(n=20)进行跟腱全切断手术+背部30%皮肤烫伤处理。记录两组小鼠存活率和跟腱部位手术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实验组小鼠背部烫伤皮肤恢复情况。术后8周行跟腱micro-CT检查及Masson 染色,观察手术部位异位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两组小鼠均无死亡,伤口愈合良好,实验组小鼠烫伤皮肤恢复良好;②micro-CT显示,实验组小鼠全部出现创伤性异位骨化,跟腱部位可见明显的类圆形高密度影,异位骨体积为(2.72±0.04) mm3;对照组仅17只小鼠跟腱部位出现创伤性异位骨化,异位骨体积为(0.65±0.08) mm3;两组小鼠异位骨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Masson 染色显示,两组小鼠形成的异位骨均具有骨小梁和骨髓结构,实验组异位骨面积大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表明,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能有效建立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与单纯跟健全切断相比,该方法不仅能较早诱导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且成功率更高,所形成的异位骨体积更大,是动物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建立的理想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1176-7659(王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离心训练结合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
    蒋子豪, 王广兰, 陈 鹏, 孙像鸿, 王 婷, 贾绍辉, 郑 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4): 493-498.   DOI: 10.12307/2024.211
    摘要303)      PDF (1047KB)(129)   


    文题释义:

    髌腱末端病:是一种由膝关节伸肌结构反复受压导致,以髌骨远端或髌腱近端活动性疼痛为特征的临床疾病。
    全身振动训练:通过精确的关节角度将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力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对全身施加振动刺激的训练方式。


    背景: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肌力的影响,但对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差异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究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结合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2022年4-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招募髌腱末端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离心训练组、30 Hz组、40 Hz组、50 Hz组,每组12例。离心训练组仅完成股四头肌离心训练,30 Hz组、40 Hz组、50 Hz组在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振幅2 mm,频率分别为30,40,50 Hz的全身振动训练,干预8周,每周3次。在干预前后评定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跳深着陆触地时刻和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目测类比评分及维多利亚评分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干预后与离心训练组相比,40 Hz和50 Hz组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中频值显著提高(P < 0.05);②干预后触地时刻,40 Hz组和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外旋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低于30 Hz组(P < 0.05);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40 Hz组膝关节伸膝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伸膝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③干预后50 Hz组和40 Hz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④干预后50 Hz组维多利亚评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离心训练组和30 Hz组(P < 0.05);⑤结果说明: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结合50 Hz振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髌腱末端病患者股四头肌力量、肌耐力和股内侧肌激活率,降低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2-3276-8028(蒋子豪);https://orcid.org/0000-0002-3466-8610(王广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静力性训练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魏 娟, 李 婷, 郇梦婷, 谢 颖, 谢舟煜, 韦庆波, 吴云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8): 1271-1276.   DOI: 10.12307/2023.998
    摘要291)      PDF (991KB)(130)   


    文题释义:

    静力性训练:是肌肉以等长收缩的形式使身体和关节角度保持相对不变的训练方式,是一种常见的抗阻训练,具有能量消耗较小、低氧、高强度间歇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等特点。
    PI3K/AKT/GLUT4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4 (GLUT4)信号通路是骨骼肌代谢中的经典信号通路,胰岛素通过激活PI3K及其下游效应因子AKT,AKT磷酸化后则诱导GLUT4向质膜易位增加,促进葡萄糖转运至骨骼肌细胞中,以促进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背景: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病理环节,静力性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但其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基于PI3K/AKT/GLUT4信号通路,探讨静力性训练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40只C57BL/6 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7只作为空白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小鼠通过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二甲双胍组(n=8)及静力性训练组(n=8),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二甲双胍组以二甲双胍200 mg/kg的剂量溶于生理盐水(2 mL/kg)灌胃,1次/d;静力性训练组每日以生理盐水灌胃后予静力性训练,每日30 min,每周运动6 d;模型组每日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无运动干预。干预6周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行腹腔葡萄糖耐量测试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ELISA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生化法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RT-qPCR法检测小鼠腓肠肌PI3K、AKT和GLUT4的mRNA表达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 < 0.01,P < 0.05);静力性训练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1,P < 0.05);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胰岛素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 < 0.01),腓肠肌组织中PI3K、AKT和GLUT4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 < 0.01);静力性训练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 < 0.01);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萎缩,肌纤维间隙变大,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减少(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静力性训练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的腓肠肌纤维萎缩和肌纤维间隙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增加(P < 0.01);④结果提示,静力性训练可能通过上调骨骼肌组织中PI3K、AKT和GLUT4 mRNA表达,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改善骨骼肌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机体的葡萄糖稳态。

    https://orcid.org/0000-0003-4345-307X(魏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可促进瓣膜有效愈合
    原 野, 刘 涛, 刘 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0): 3242-3246.   DOI: 10.12307/2023.409
    摘要290)      PDF (801KB)(44)   


    文题释义:

    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二尖瓣瓣叶异常、瓣环扩张或钙化、腱索断裂和乳头肌损伤,使二尖瓣在收缩期不能闭合,出现左室内部分血流返流入左心房。
    保留瓣下结构的技术:一种是保留整个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另一种是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临床研究证明,保留全部瓣下结构与单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具有相似的左心功能保护作用。

    背景:保留全瓣瓣下结构在瓣膜置换手术中争议不断,对于瓣膜疾病术式的选择尚无统一且可靠标准。
    目的:探讨分析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促进瓣膜有效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要病变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疾病,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的患者68例,其中保留全瓣瓣下结构11例、保留后瓣瓣下结构35例、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22例。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比较3组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以及左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各瓣膜功能、瓣周愈合情况;并记录术后3年内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和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组(P < 0.05);②3组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期末横径低于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和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组,缩小较明显;而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高于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和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组,恢复较明显;③随访3年内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说明,虽然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要病变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对心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数据结构来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瓣膜愈合较明显,相对具有一定优势;且术后3年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可促进瓣膜愈合,缩短恢复时间,使其尽早康复出院,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https://orcid.org/0000-0001-5664-2158(原野)
    点按脾经合穴对急性钝挫伤大鼠骨骼肌炎症因子及钙离子稳态的影响
    刘海潮, 王 浩, 王诗忠, 林建平, 金 京, 陈少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0): 3123-3128.   DOI: 10.12307/2023.436
    摘要286)      PDF (1136KB)(78)   


    文题释义:

    脾经合穴:即为阴陵泉穴,在古代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中均可用于治疗“筋伤”类疾病。且脾经气血在此汇合,使得阴陵泉穴本身具备“脾主肌肉四肢”与“脾主统血”的功效,对于四肢损伤具有较好疗效。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指骨骼肌由一种非穿透性的、急剧的暴力损伤,使损伤部位肿胀、瘀血、肌纤维断裂,炎症反应现象明显,临床表现为疼痛、水肿以及活动受限。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推拿可促进骨骼肌损伤的修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点按脾经合穴对急性钝挫伤大鼠骨骼肌修复过程中炎症和钙离子稳态的影响。 
    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点按非穴组、点按穴位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建立急性腓肠肌钝挫伤模型。点按非穴组取阴陵泉同一水平线与胆经和膀胱经中线的相交点穴;点按穴位组取“阴陵泉”穴,均1次/d,连续治疗7 d。干预结束后采用Catwalk小动物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各组大鼠运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骨骼肌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和内质网钙ATP酶的活性,钙含量显色法检测骨骼肌组织钙浓度的变化,TUNEL法检测骨骼肌组织内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比较,点按穴位组的平均支撑时相显著增大(P < 0.01);与点按非穴组比较,点按穴位组平均支撑时相显著增大(P < 0.05);②点按穴位组炎性细胞和红细胞聚集情况减少,且骨骼肌修复情况优于点按非穴组;③与模型组相比,点按穴位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 < 0.01),SERCA活性显著提高(P < 0.01);与点按非穴组比较,点按穴位组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 < 0.01),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 > 0.05),SERCA的活性显著提高(P < 0.01);④与模型组比较,点按穴位组Ca2+浓度显著降低(P < 0.01);与点按非穴组相比,点按穴位组Ca2+的浓度显著降低(P < 0.05);⑤与模型组比较,点按非穴组与点按穴位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 0.01);与点按非穴组比较,点按穴位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 0.05);⑥提示点按脾经合穴可有效改善骨骼肌损伤大鼠运动功能,促进骨骼肌修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促进钙泵功能、维持钙内环境稳态、从而减少细胞凋亡相关。
    https://orcid.org/0000-0002-7052-7778(刘海潮)
    高频超声观察不同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
    岑婉仪, 龚宇萱, 黄镇东, 胡芯雨, 林 君, 阙可欣, 李太良, 王润妹, 宋成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091-5096.   DOI: 10.12307/2023.815
    摘要286)      PDF (1630KB)(124)   

    文题释义:
    高频超声:高频超声是相对于低频超声来讲的,一般采用高频线阵探头进行检查,对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实时动态观察,并且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等优点,是目前评估腹直肌分离间距最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妇女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两侧的腹直肌在腹白线位置发生分离,一般认为两腹直肌内侧边缘的间距大于20 mm即可确诊。如产后腹直肌分离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一方面对脊柱骨盆的稳定性以及核心力量的产生和传递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易导致腹部膨隆,影响产妇的形体美观。
    背景:产后腹直肌分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运动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何种运动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修复,目前尚缺乏共识。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卷腹运动、腹部中空运动、盆底肌收缩和联合运动4个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
    方法:招募39例符合条件的腹直肌分离产妇,产后时间2-6个月。在静息状态、卷腹运动、腹式呼吸、盆底收缩、联合运动5个动作模式下,利用高频超声分别在受试者脐上4.5 cm、脐水平和脐下4.5 cm处对腹直肌分离间距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①脐上4.5 cm处,4个训练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对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脐水平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显著减少(P < 0.01),而联合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增加(P < 0.05);脐下4.5 cm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减少(P < 0.05),其他3个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②顺产组和剖腹产组相比,静息状态下3个测量位置的腹直肌分离间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在脐水平处,经产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较初产组增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脐下4.5 cm处,体质量指数与腹直肌分离间距呈正相关(r=0.359,P=0.025);④在即时效果上,卷腹运动可缩小腹直肌分离的间距,而腹部中空运动、盆底收缩运动和两者的联合运动则具有相反的效果;多次生产和体质量指数高的产妇可能更容易出现腹直肌分离;研究结果可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1-7920-6543(岑婉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有氧训练干预模式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及韧带功能的改变
    张 朵, 单继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6): 4107-4112.   DOI: 10.12307/2023.481
    摘要278)      PDF (918KB)(70)   

    文题释义:

    膝关节韧带: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承担人体约90%的体质量,平地行走时承受自身体质量2.5-3.0倍的压力,上楼梯时承受相当于平地行走时约6倍的压力,其内源性稳定依赖韧带、关节囊、关节面等组织结构。膝关节韧带是保护和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主要包括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膝关节的平衡与稳定被间接或直接接触暴力打破后,容易产生非生理性活动。一旦韧带被不可耐受力牵拉就会引起膝关节韧带损伤。
    有氧活动:有氧训练,又称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以增加体内氧气的吸入、输送及利用为主要目的的耐久性运动。有氧运动即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氧的需求相等从而达到了一定的生现平衡状态。有氧训练过程中由于人体的代谢水平提高,从而对血、氧的需求相应提高,而通过心脏泵血能力的加强和肺脏呼吸运动的加快,可满足人体对血氧需求的增加,从而实现运动中血与氧供需的平衡。

    背景:膝关节韧带损伤重建术后部分患者大腿肌肉明显萎缩,而术后的制动、固定措施也将导致关节内的粘连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挛缩,因此韧带损伤后的康复过程中加以肌肉力量的训练对促进其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效用。
    目的:分析有氧训练干预模式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韧带功能的改善效用。
    方法:选择接受关节镜下修复治疗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患者修复术后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模式,试验组术后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有氧训练干预的综合锻炼模式,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目测类比评分、韧带功能指标值(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肢体对称性测定值)、膝关节功能 Lysholm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韧带功能、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3个月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较常规组显著降低(均P < 0.001);②治疗3个月后两组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肢体对称性测定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试验组各指标值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均P < 0.001);③治疗3个月后两组Lysholm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试验组评分结果较常规组显著升高(均P < 0.001);④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SF-36量表总评分结果较常规组显著升高(P < 0.001);⑤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生活质量与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肢体对称性测定值、Lysholm评分结果均呈明显正相关(P < 0.05);⑥提示有氧训练干预模式能够有助于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韧带功能的快速提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运动功能,亦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https://orcid.org/0000-0002-6489-511X(张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核心稳定性训练降低落地动作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
    薛博士, 林昌瑞, 郑亮亮, 杨 辰, 周志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6): 2467-2472.   DOI: 10.12307/2024.280
    摘要277)      PDF (1200KB)(90)   


    文题释义:

    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通过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等功能对抗外界干扰以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不足可对下肢动作模式产生不良影响,增大下肢损伤风险。
    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区稳定性,主要反映了核心区肌肉耐力及其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在人体动力链中为力的传递与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稳定性可通过躯干核心区肌肉耐力测试来评估,如躯干屈肌耐力、伸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测试。


    背景:研究表明,动态姿势控制能力较差可能导致运动时产生异常的动作模式,进而可能增大下肢关节及前交叉韧带的损伤风险,而躯体核心的稳定是良好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基础。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大学生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及落地动作损伤风险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性别训练效果差异。
    方法:招募35名(男=19,女=16)大学生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分析训练前后Y平衡测试、躯干伸肌耐力测试、躯干屈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测试和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结果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男女大学生的躯干伸肌耐力(P < 0.001)、屈肌耐力(P < 0.001)和侧桥肌群耐力(P < 0.001);②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男女大学生Y平衡测试前向测试距离(P=0.026)、后内向距离(P < 0.001)、后外向距离(P=0.005)和综合得分(P < 0.001);③经过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男女大学生LESS评分均显著下降(P < 0.001),同时可增大触地时刻膝关节(P < 0.001)、髋关节屈曲角(P < 0.001),减小触地时刻膝关节外翻角(P < 0.001),并可增大最大屈膝角(P < 0.001)和减小最大膝外翻角(P < 0.001);④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并改善落地动作模式,提示可能有助于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提高躯干屈肌耐力、侧桥肌群耐力、改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以及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方面无性别差异。

    https://orcid.org/0009-0004-8052-0942(薛博士);https://orcid.org/0000-0002-8424-5050(周志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短期低频脉冲磁场诱导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对局部肌肉肌力提升后的保持与衰减变化轨迹
    厉中山, 白 石, 刘 洁, 杨铁黎, 邹宇琪, 孔维签, 李 伟, 张秦阳, 陈 松, 车同同, 李志远, 关荣鑫, 王春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3): 3721-3727.   DOI: 10.12307/2023.516
    摘要271)      PDF (988KB)(30)   

    文题释义:

    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一类主要透Ca2+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参与细胞内Ca2+的调节,在细胞的生理功能的调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脉冲磁:该研究使用特殊构建的具有特定频率与强度的低强度脉冲磁场作为磁干预手段。

    背景:短暂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诱导和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并可提升人体局部肌肉(如肱二头肌)的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
    目的:通过可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的特定低频脉冲磁场作为肌力提升手段,并观察短期刺激对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提升后的变化衰减过程。
    方法:选取普通成年健康受试者27例,随机等分为训练组、照射组、训练+照射组。训练+照射组每次接受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后即刻进行抗阻训练,照射组只进行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训练组采用抗阻训练,试验时间为8周,在正式试验的第1-12天进行短期肌力提升方案及力量水平后测,随后6周观察各组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衰减变化过程。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被试者随着试验时间的不断推进,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显著(P < 0.01),时间交互效应明显,组间无交互效应,时间与分组交互效应不显著。②与初测值相比,照射组肌力衰减最大自主收缩力跟踪的第1,2,3,4周均显著高于初测值;训练组肌力衰减最大自主收缩力跟踪的第1,4周均显著高于初测值;与后测值相比,照射组最大自主收缩力值肌力衰减跟踪的第5,6周显著低于后测值;训练组最大自主收缩力肌力衰减跟踪的第5,6周显著低于后测值;训练+照射组肌力衰减最大自主收缩力跟踪的第1,5,6周显著低于后测值。③通过对3组最大自主收缩力变化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照射组整体最大自主收缩力肌力变化与训练组及训练+照射组最大自主收缩力变化趋势高度正相关,变化趋势高度一致。与照射组相比,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最大自主收缩力具有更强的正相关性。④各组被试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值频率值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 < 0.01),时间交互效应明显,时间点和分组交互作用对中值频率值变化具有显著性影响(P < 0.05)。⑤与初测值相比,照射组肌力衰减中值频率值跟踪的第2周显著高于初测值;训练+照射组所有肌力衰减中值频率值跟踪的第2周显著高于初测值;与后测值相比,照射组肌力衰减中值频率值跟踪均与后测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肌力衰减中值频率值跟踪的第1,4周显著低于后测值;训练+照射组肌力衰减中值频率值跟踪的第1,2周显著低于后测值。⑥3组受试者力量耐力中值频率值变化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照射组与训练组和训练+照射组之间具备较低的正相关性,与训练组相比,训练+照射组与照射组之间的相关程度略高。⑦结果显示,在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的脉冲磁场短期刺激方案使肌力增强后,最大自主收缩力衰减到初测值的周期为6周,与该试验抗阻训练的衰减周期及提升后的衰减速度一致,在衰减过程中相比进行抗阻训练的2组变化波动较小,无疲劳累积的影响,肌力保持水平较佳。力量耐力提升后至少可保持6周。相比抗阻训练的力量耐力变化,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免于疲劳累积的影响,抗疲劳能力持续增长与保持水平较好,抗阻训练结合脉冲磁场可观察到对耐力水平带来一定影响与增益效果,减少衰减过程的波动,利于耐力水平的保持。

    https://orcid.org/0000-0002-9010-609X(厉中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第三趾趾深屈肌腱Ⅱ区损伤模型肌腱粘连的功能锻炼
    程 杰, 王继宏, 张 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8): 1161-1167.   DOI: 10.12307/2023.871
    摘要262)      PDF (1810KB)(31)   


    文题释义:

    改良津下缝合法:将套圈缝合线于肌腱的一侧距断端1 cm处横行进针,再将针由线圈处套入后抽紧,在附近穿入肌腱,穿过两侧的肌腱断面,在另一侧距肌腱断端0.8 cm穿出,在出针点附近横行进针并随即出针,出针后不拉紧缝线,再将针由从肌腱断端0.8 cm处穿出的缝线下面绕过并拉紧,使二线交叉后形成“+”字形状,在“+”字附近进针,在距肌腱断端1 cm处穿出,肌腱断端靠拢后将缝线抽紧,将套圈线剪断一条线后,将带针线经肌腱穿出后与断端的另一条线打结。肌腱横轴的另一侧以同样步骤操作,使两根缝线位于肌腱内且将肌腱的宽度3等分。 
    肌腱组织胶原纤维:肌腱组织中最主要的是肌腱细胞,其细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纤维,在含量上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最多,Ⅰ型胶原主要是维持正常肌腱的功能,Ⅲ型胶原主要存在于病变的肌腱和正常的腱鞘中。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改良津下缝合法可用于修复鸡肌腱损伤,由于未进行修复后的功能锻炼,使得肌腱出现较明显的粘连,体现了肌腱修复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预防改良津下缝合法修复鸡屈趾肌腱断裂模型肌腱粘连被动功能锻炼的方案。
    方法:取10月龄三黄鸡100只,建立右足第三趾Ⅱ区趾深屈肌腱断裂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20只:A组术后石膏固定3周,并且每天给予1次的被动功能锻炼,连续3周;B组术后石膏固定3周,并且每天给予2次的被动功能锻炼,连续3周;C组术后石膏固定3周,并且每天给予3次的被动功能锻炼,连续3周;D组术后石膏固定3周;E组不进行石膏固定也不进行被动功能锻炼。3周后,观察鸡爪的大体形态、肌腱吻合端的形态及腱周粘连程度,检测第三趾屈趾深肌腱滑移距离和所有关节的屈曲角度、肌腱吻合端病理形态和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与结论:①E组肌腱在术后6 d左右完全断裂,从实验中剔除;B、C组鸡爪有较好的抓握形态,D组鸡爪几乎无抓握形态,A组鸡爪抓握形态差于B、C组;②B、C组肌腱吻合端膨大不明显,质地和正常腱性组织差别不大,相对于C组,B组肌腱粘连程度相对轻;D组肌腱吻合端膨大明显,质地较硬,腱周组织瘢痕明显,粘连程度重;A组的表现介于B、C组和D组之间;③B、C组鸡第三趾屈趾深肌腱滑移距离和所有关节的屈曲角度均优于A、D组(P < 0.05),B组鸡肌腱中羟脯氨酸含量高于A、C、D组(P < 0.05);④苏木精-伊红与天狼星红染色显示,A、C、B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逐渐有方向性,鲜红粗大的Ⅰ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绿色细小的Ⅲ型胶原纤维逐渐减少;E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方向性差,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交叉分布;⑤结果表明,改良津下缝合法修复鸡屈趾肌腱断裂模型术后,每天2次充分的被动功能锻炼既能有效减轻肌腱粘连又能减少肌腱断裂的发生。

    https://orcid.org/0000-0001-8051-7584(程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节镜下两种肌腱固定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近端腱损伤的比较
    龚 礼, 周 明, 范少勇, 侯慧铭, 邹 文, 胡梁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8): 4533-4538.   DOI: 10.12307/2023.696
    摘要256)      PDF (1020KB)(45)   

    文题释义:

    界面挤压螺钉:一种将韧带、肌腱或其他软组织固定到骨的内植物材料,常用于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手术中,其原理是通过螺钉挤压肌腱与骨道形成侧方挤压同时与骨隧道产生摩擦力来固定移植物。
    带线锚钉:一种将缝线固定于骨中的植入物,通过缝线的捆绑及压附作用实现断裂肌腱或韧带和骨重新连接,以达到解剖复位,可用于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颌面部、髋关节及骨盆手术中。

    背景:对于年轻及上肢活动要求高的肱二头肌长头腱近端损伤患者,常用的腱固定包括挤压螺钉固定、带线锚钉固定,目前对于两者临床疗效的对比较少且尚无定论。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及带线锚钉捆扎固定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近端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肱二头肌长头腱近端损伤伴肩袖撕裂患者,共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挤压钉组(n=29)、锚钉组(n=23),在关节镜下分别进行界面挤压螺钉固定与带线锚钉捆扎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屈肘90°时内外旋角度;末次随访时,对比两组患者肘关节屈曲肌力、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力水手征)。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的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屈肘90°时内外旋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屈肘90°时内外旋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肘关节屈曲肌力均达到IV级以上,两组间无差异;挤压钉组大力水手征发生率为14%、再手术率为7%,带线锚钉组大力水手征发生率为4.3%、再手术率为0%,两组间大力水手征发生率与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对于肱二头肌长头腱近端损伤,关节镜下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和带线锚钉缝合捆扎固定均可在1年内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且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相当。

    https://orcid.org/0000-0002-7809-2625(龚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颈肩痛与斜角肌的关系
    陈智玲, 黄学成, 潘 敏, 黄 樱, 吴云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8): 1265-1270.   DOI: 10.12307/2024.217
    摘要246)      PDF (1159KB)(54)   


    文题释义: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是叠加在实时二维超声图像之上,通过聚焦超声脉冲产生的震动施加到组织产生剪切波,并采用超高速成像技术获得剪切波的高时间分辨率图像,通过定量分析系统测量剪切波的传播速度计算组织的弹性值,量化软组织硬度。
    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里的一个概念,是弹性模量的一种,根据弹性模量与剪切波关系E=3pc2 (E:弹性模量,c:剪切波传播速度,p:组织密度)自动计算出弹性模量值,其值越高组织硬度越高。


    背景:在临床工作中,医疗人员主要以触诊的方法评估颈肩痛患者颈部软组织的僵硬程度,主观性强,缺乏客观依据。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是一种定量弹性超声技术,能够客观评估肌肉组织弹性值,评价肌肉状态。

    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颈肩痛患者斜角肌的僵硬程度,观察颈肩痛患者双侧前斜角肌与中后斜角肌的肌肉硬度变化特征。
    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招募健康者受试者(对照组)36例和颈肩痛患者(试验组)36例,在颈部中立位及侧屈位时,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两组双侧前、中后斜角肌弹性模量平均值及横截面积。

    结果与结论:①在相同体位下,两组组内左侧与右侧前斜角肌的弹性模量平均值、左侧与右侧中后斜角肌的弹性模量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组内左侧与右侧前斜角肌的横截面积、左侧与右侧中后斜角肌的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组内中后斜角肌的弹性模量平均值与横截面积均高于前斜角肌(P < 0.01,P < 0.001);②在颈部中立位及侧屈位时,试验组前斜角肌、中后斜角肌的弹性模量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 < 0.001),前斜角肌、中后斜角肌的横截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 < 0.01,P < 0.001);③结果表明,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能直观地评价颈肩痛患者前、中后斜角肌在颈部肌肉不同状态下弹性模量的差异,颈肩痛患者的双侧斜角肌处于劳损、僵硬状态。

    https://orcid.org/0000-0002-3681-0924(陈智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补充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对离心运动后小鼠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
    赵莎莎, 贺 庆, 李 佳, 吴 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6): 2542-2549.   DOI: 10.12307/2024.304
    摘要241)      PDF (1983KB)(44)   


    文题释义:

    胶原蛋白:为三螺旋结构,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胞外基质成分,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目前市售胶原蛋白主要为动物来源,存在提取工艺复杂、活性表达较低及存在污染风险等问题,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具有分子质量确定、可加工性强、水溶性强、排异反应低、无病毒隐患等优势。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物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组织器官中的非细胞成分。骨骼肌细胞外基质所构成的膜性网状结构具有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和修复肌组织的作用,对肌纤维、肌束和肌肉整体活动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背景:胶原蛋白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胞外基质成分,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但补充由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rhC)对骨骼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补充rhC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104只8周龄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rhC低剂量组(0.2 g/kg)、中剂量组(1.0 g/kg)和高剂量组(2.0 g/kg),连续7 d灌胃干预后每组选取2只小鼠,解剖各脏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判断炎性浸润情况,其余小鼠于第8天进行离心运动,分别在离心运动后即刻(0),24,48,96 h观察细胞外基质结构变化,检测小鼠抓握力、血清肌酸激酶活性、骨骼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9,1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的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短期补充rhC对心脏、肝脏、脾、肾无显著影响;②一次性离心运动后,rhC中、高剂量组小鼠抓握力恢复率显著升高(P < 0.01);③各组肌酸激酶变化趋势一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④rhC低剂量组细胞外基质恢复进程快于对照组,rhC中、高剂量组肌束膜较为完整;⑤rhC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⑥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4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⑦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⑧rhC中、高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⑨rhC各剂量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比值显著降低(P < 0.05)。该研究发现连续7 d预补充1.0,2.0 g/kg rhC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促进小鼠骨骼肌力量恢复。

    https://orcid.org/0000-0002-0276-2311(赵莎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