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构建 tissu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cle, tendon and ligame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对拮抗肌弹性、张力及硬度的交互抑制效应
    郑 沛, 邢新阳, 霍洪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8): 1149-1153.   DOI: 10.12307/2022.216
    摘要765)      PDF (644KB)(98)   

    文题释义:
    交互抑制:是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此种生理活动现象称为交互抑制。
    闭锁延长:“闭锁延长”与“闭锁缩短”这一组词语是对主动肌与拮抗肌状态的一种修饰,《解剖列车》P124中提到闭锁延长状态的肌肉通常是“哭闹”那块,有痛感或活性触发点,解决根源却在闭锁缩短的肌群;肌筋膜以张拉整体结构为载体,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存在筋膜间的力学联系,其产生机制较多但生理角度并不能全面对此名词进行解释。同时作者认为闭锁延长并不单纯等同于生理学中的肌紧张,为防止起止点过度延长而产生持续的收缩,体现在“交互抑制”效应当中发现其有放电现象而定义为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其状态以肌丝滑行理论进行分析更为直观。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
    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
    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翻等长收缩练习,干预前后即刻采用手持肌肉状态测试仪MyotonPRO对标记区域肌肉弹性、张力及硬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疼痛、踝背屈活动度测定,对数据进行t 检验分析处理。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肌肉张力振荡频率值显著降低(P < 0.05),硬度分值和肌肉弹性分值显著升高(P < 0.05);压痛区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P < 0.05);踝背屈活动度显著改善(P < 0.05);②结果说明,足外翻激活干预即刻可降低肌肉张力及硬度,增强肌肉弹性,对改善运动疲劳、提升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交互抑制效应可降低疼痛分值,改善踝背屈活动度,对缓解疼痛症状、降低损伤风险具有潜在意义。

    https://orcid.org/0000-0002-2345-2048 (郑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八段锦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随机对照:改善疼痛、肌肉柔韧性及下肢平衡稳定性
    赵田芋, 晋 松, 张 迪, 刘晓潇, 马 江, 王 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1): 1662-1668.   DOI: 10.12307/2022.348
    摘要758)      PDF (772KB)(94)   

    文题释义:
    髌腱末端病:特指发生在髌腱末端区域的肌腱末端病,又被称为跳跃膝、髌骨末端炎等,主要表现为起跳或者下蹲时髌骨下端疼痛,膝关节酸软无力等运动功能降低。
    八段锦训练:是中国传统运动功法之一,总共包含8个术式,能够调整肢体功能。

    背景:髌腱末端病的现有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探索针对髌腱末端病的普适性运动训练方案对于优化髌腱末端病的临床治疗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探究八段锦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对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髌腱末端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干预,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八段锦训练。以目测类比评分、闭目单足站立时长、改良托马斯试验膝屈曲角度、垂直纵跳状态、三维步态等为观察指标,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肌肉柔韧性和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估,并对受试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观察,通过对比两组差异来评估八段锦训练对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1个月,试验组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44,P < 0.05);②干预4周后,试验组改良托马斯试验时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2.738,P < 0.05);③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闭目单足站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z=-4.544, P < 0.05);④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落地时的髋关节屈曲角度(t=2.584,P < 0.05)、膝关节屈曲角度(t’=2.053,P < 0.0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⑤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膝伸展角度小于对照组(t=-3.081,P < 0.05);⑥结果表明八段锦训练可以缓解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下肢平衡稳定性以及肌肉的柔韧性,提升下肢发力与缓冲能力,减少患者步行过程中的异常膝伸展,缩短整个康复周期。 

    https://orcid.org/0000-0002-4748-1628 (赵田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不同高度和间距下跳深动作中膝关节力学和周围肌肉的激活特征
    毕耕超, 张彦龙, 李秋月, 胡龙威, 张 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8): 1211-1218.   DOI: 10.12307/2023.084
    摘要630)      PDF (1794KB)(88)   

    文题释义:
    跳深:是下肢肌肉爆发用力的经典训练方法,双脚站在跳箱上,单脚前探往下跳,单腿落地,脚着地瞬间利用支撑反作用力及下肢肌肉的主动张力,尽可能快的向上跳起,落到另一个跳箱上。
    OpenSim仿真软件:是用于开发、分析和可视化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开源软件,可以利用运动学及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实验数据进行逆向动力学仿真,从而对关节动力学及肌肉活动进行分析。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跳深的高度对膝关节和周围肌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深间距的研究较为少见,更加缺乏相关的力学仿真结合表面肌电的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高度和间距条件下跳深动作中膝关节的力学特征和周围肌肉的激活特征,比较这些数据的差异。
    方法:根据不同高度和间距将动作划分为:A组0.45 m×0.50 m、B组0.45 m×0.90 m、C组0.60 m×0.50 m和D组0.60 m×0.90 m(高度×间距)4组。招募和筛选16名下肢无损伤史的男性测试者。测试者依次进行4组动作的测试,运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AMTI测力台和Delsys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跳深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等数据,借助OpenSim4.3仿真软件计算膝关节动力学及肌肉激活表现。
    结果与结论:间距和高度为0.45 m×0.50 m条件下,间距和高度的增加均会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P=0.033,P=0.024)。在高度为0.60 m,间距的增加会降低股直肌和股中间肌的肌力最大值(P=0.010,P=0.007),同时增加胫骨前肌肌力最大值(P=0.018)。在预激活阶段,跳深高度和间距都会影响主动肌和拮抗肌激活程度,间距增大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P=0.045),降低股二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共激活指数(P=0.016,P=0.012);高度增加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间距增加会减少跳深动作膝关节关节受力,增加其稳定性和周围肌肉激活,会降低股直肌、股中间肌的峰值肌力。高度和间距为0.45 m×0.90 m组合跳深中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协同收缩较其他组表现好,但是要考虑运动专项的目的进行调整。

    https://orcid.org/0000-0002-5342-5470(毕耕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冷疗干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自限性恢复
    江小燕, 朱海飞, 蔺海旗, 林文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3): 3609-3613.   DOI: 10.12307/2021.027
    摘要618)      PDF (778KB)(101)   

    文题释义:
    延迟性肌肉酸痛:高强度离心运动会诱发骨骼肌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其发生机制与肌纤维损伤、结缔组织损伤、肌节结构蛋白微损伤以及肌质网和T管的改变等有关。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是非习惯性活动,如蓦然从事剧烈运动、引入一套新的训练手段或间歇性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
    自限性恢复:自限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经典的病理模型,是指疾病在无任何治疗手段下,病情会逐步恢复直至痊愈的过程。如果自限性疾病找到病因并对其削弱,则有助于机体走向恢复甚至痊愈。自限性疾病的整个恢复过程称为自限性恢复。

    背景:高强度离心运动会诱发骨骼肌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冷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消除运动后血乳酸,缓解疲劳,减轻肌肉炎症,促进骨骼肌再生,并加速恢复。冷疗法是预防和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常用的物理疗法,但在低温应激下机体如何做出适应性调整以达到自限性恢复的过程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冷疗对延迟性肌肉酸痛自限性恢复的影响。
    方法:以非长期运动和长期运动各24名男高中生作为受试对象,分别随机分为非长期运动对照组、非长期运动冰按摩组以及非长期运动冷水浸泡组以及长期运动对照组、长期运动冰按摩组和长期运动冷水浸泡组,各8人。所有参与者进行原地纵跳模拟大强度离心运动,运动后分别进行不干预、冰按摩和冷水浸泡促进肌肉恢复。试验于2019-03-01经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体育学院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会批准,批准号GPNCM-IACUC-2019-S03001。
    结果与结论:冷疗法能有效加快非长期运动者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P < 0.05),降低运动后30 min下肢前后表面温度(P < 0.05),并降低运动结束后24-96 h时肌肉疼痛程度(P < 0.05)。冷疗法对长期运动者的血乳酸水平和肌肉疼痛程度的应激反应没有影响(P > 0.05)。提示冷疗法可抵抗和延缓非长期运动青少年在一次性大强度运动后所产生的运动疲劳现象,促进机体的自限性恢复,降低运动风险。
    https://orcid.org/0000-0003-2108-6512 (江小燕) ;https://orcid.org/0000-0001-9193-3313 (林文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最佳功率负荷下不同力量训练手段骨骼肌输出功率的确定及特征
    梁美富, 郭文霞, 赵宁宁, 潘 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3): 3638-3643.   DOI: 10.12307/2022.661
    摘要616)      PDF (3546KB)(69)   

    文题释义:
    最佳功率负荷:是指骨骼肌收缩或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过程中产生最大输出功率时所对应的外界负荷。
    九轴姿态传感器:集成高精度的3轴加速度计、3轴陀螺仪、3轴磁力计,能够快速反馈实时运动姿态,获取加速度、角加速度等数据,为运动学参数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背景:在最佳功率负荷下进行力量训练能实现骨骼肌输出功率的最大化,骨骼肌输出功率的增大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大众的健康水平,备受国内外学者和体能教练的青睐。
    目的:确定不同力量训练手段最佳功率负荷,分析不同力量训练手段最佳功率负荷输出功率特征。
    方法:选择北京体育大学男性大学生运动员27名,进行半蹲起和卧推抛最大力量测试,利用九轴传感器测试受试者在10%,30%,50%,70%和90%最大力量负荷下的输出功率。
    结果与结论:①半蹲起的最佳功率负荷为70%最大力量,其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功率均显著高于10%,30%,50%最大力量(P < 0.01);半蹲起输出功率与最大速度呈高度相关(r=0.84-0.87,P < 0.01),与平均速度和平均力呈中度相关(r=0.50-0.68,P < 0.01),与最大力量呈低度相关(r=0.40,P < 0.05);②卧推抛的最佳功率负荷为70%最大力量,其平均输出功率显著高于10%最大力量(P < 0.01)、30%最大力量(P < 0.05)和90%最大力量(P < 0.01);卧推抛输出功率与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大力呈高度相关(r=0.70-0.84,P < 0.01),与平均力和最大力量呈中度相关(r=0.57-0.70,P < 0.01),与体质量和训练年限呈低度相关(r=0.40-0.46,P < 0.05);③结果表明,大学生运动员半蹲起和卧推抛的最佳功率负荷均值为70%最大力量,由于个体生理学和训练学差异性,骨骼肌精确的最佳功率负荷仍需进一步测量;提高大学生运动员骨骼肌的最大输出功率时,发展骨骼肌收缩速度优先于发展骨骼肌收缩力。

    https://orcid.org/0000-0002-7010-3027 (梁美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不同高度跳深时髋、膝关节协调模式与下肢肌肉活动的关系
    王佳伟, 刘 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 276-281.   DOI: 10.12307/2022.1019
    摘要565)      PDF (1225KB)(50)   

    文题释义:
    跳深:是一项从高处跳下,又立即跳起的跳跃练习,因其快速拉长-缩短的特征,常用来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
    关节协调:为肌肉在动态任务中控制关节的能力,研究关节协调策略能更深入地了解运动背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机制。

    背景:异常的关节运动与损伤有关,关节协调常用于分析关节运动,肌肉活动会潜在影响关节间的协调,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
    目的:分析不同高度跳深过程中髋、膝关节协调模式、肌肉活动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对19名青年男性分别进行40,60,80 cm双腿跳深测试,测定臀大肌、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活动,计算髋、膝关节角度并采用矢量编码技术计算协调模式。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比较下肢肌肉活动和髋、膝关节协调模式的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与Spearman分析关节协调模式百分比与肌电活动水平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高度跳深的触地-起跳阶段,40 cm与60 cm、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矢状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②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水平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半腱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6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8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40 cm时半腱肌的肌肉活动与矢状面的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呈正相关(r=0.46,P=0.046),40 cm时臀大肌的肌肉活动、80 cm时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均与水平面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有正相关趋势(r=0.43,P=0.064;r=0.45,P=0.069);⑤结果表明,随着跳深高度增加,髋、膝关节同相协调减少、远端膝关节主导的协调增加,40 cm与60 cm跳深时下肢关节具有更好的协调性,预示着在此梯度进行训练的损伤风险较小;肌肉活动水平随着跳深高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半腱肌、臀大肌、股直肌的肌肉活动与髋、膝关节协调运动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6952-0360(王佳伟);https://orcid.org/0000-0001-9265-317X(刘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肌腱细胞Ⅰ、Ⅲ型胶原分泌的影响
    王全震, 肖颖锋, 万圣祥, 张 建, 周 波, 孟繁斌, 于龙彪, 于 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7): 2673-2677.   DOI: 10.12307/2022.533
    摘要526)      PDF (759KB)(34)   

    文题释义: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由BRADHAM等在1991年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获得的,该因子由349个氨基酸构成,分子质量为  34-38 kD,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皮肤、血管、肝脏等组织的纤维化密切相关。
    Ⅰ、Ⅲ型胶原:是肌腱细胞非常重要的细胞外基质,在人体中起到维持肌肉张力的作用,其中Ⅰ型胶原占肌腱细胞胶原的95%以及肌腱干质量的60%;Ⅲ型胶原排第二,位于正常肌腱鞘及病变肌腱中,也是肌腱愈合时分泌最多的胶原。

    背景:肌腱断裂是骨科常见的棘手问题,而肌腱细胞中胶原分泌影响到肌腱断裂的修复过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影响组织器官的纤维化过程,对细胞胶原的分泌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肌腱细胞胶原分泌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目的: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体外培养的原代鸡肌腱细胞,观察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方法:选取8周来亨鸡6只,麻醉处死后取屈趾深肌腱行肌腱细胞原代培养,行Ⅰ、Ⅲ型胶原免疫荧光鉴定;取4代的原代肌腱细胞,通过不同质量浓度(0,5,10,20,50,100,200,500 μg/L)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4 d,分别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不同组别肌腱细胞中Ⅰ、Ⅲ 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Ⅰ、Ⅲ型胶原免疫荧光鉴定原代培养的细胞为肌腱细胞;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后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③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后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均增加(P < 0.01),且两者均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高,20 μg/L及50 μg/L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体外刺激肌腱细胞分别生成Ⅰ、Ⅲ型胶原的最佳作用浓度;④在一定范围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鸡原代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分泌。
    缩略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https://orcid.org/0000-0003-3734-4563 (王全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不同类型腹部支撑对腹型肥胖者腰背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尚琬迪, 王兴泽, 危小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1): 1656-1661.   DOI: 10.12307/2022.347
    摘要501)      PDF (772KB)(120)   

    文题释义:
    弹性腹带:由尼龙、氯丁橡胶、氨纶、涤纶、粘胶、二烯弹力纤维制成。试验中将腰带原有的背侧支撑佩戴在受试者的腹侧,增大腹侧的支撑面积,同时为了适应肌电信号的采集,将背侧支撑裁剪为“口”型挖口。
    表面肌电信号:肌肉收缩时伴随的电信号,能够直接提供肌肉的电学信息,反映肌肉的收缩力量、协调性及疲劳程度,是在体表无创检测肌肉活动的重要方法,可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客观、准确、可靠的检测和评定指标。

    背景:国内外许多学者研发了多种腰痛防护带,经过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一系列实验,并无合适的防护带可以为腹型肥胖人群带来明确的益处。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腹部支撑对腹型肥胖人群躯干屈曲角度峰值及腰背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招募18名成年男性腹型肥胖者,在躯干屈伸(非负重)和屈伸搬重物(负重)过程中,每位受试者均佩戴无支撑、弹性腹带和非弹性-运动白贴三种腹部支撑,采用Noranxon双极表面肌电设备采集多裂肌、腰部竖脊肌、胸部竖脊肌的肌电信号,利用Vicon红外摄像头采集躯干屈伸时的运动轨迹。试验方案经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102772020RT091。
    结果与结论:①多裂肌:在非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和弹性腹带支撑相比,运动白贴支撑降低了多裂肌激活程度(P < 0.05)。在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和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支撑显著降低了多裂肌激活程度(P < 0.05)。②腰部竖脊肌:在非负重-屈曲阶段,与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显著降低了腰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在负重-伸展和屈曲阶段,与无支撑和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均降低了腰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③胸部竖脊肌:在非负重-屈曲阶段,与无支撑条件相比,弹性腹带显著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在负重-屈曲阶段,弹性腹带和运动白贴均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在负重-伸展阶段,与无支撑相比,运动白贴和弹性腹带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与运动白贴相比,弹性腹带降低了胸部竖脊肌激活程度(P < 0.05)。④运动白贴支撑时的躯干屈曲角度峰值小于无支撑与弹性腹带支撑时(P < 0.05)。⑤结果表明,弹性腹带和非弹性-运动白贴均降低了腹型肥胖者腰背部肌群的激活程度,可能会减缓脊柱受压,预防肥型肥胖人群下腰痛的发生,而且弹性腹带不会限制躯干的正常活动范围,适用范围更广。 

    https://orcid.org/0000-0002-3714-8298 (尚琬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的张力及硬度变化的数字化肌肉检测
    张其明, 鲍赛荣, 单莎瑞, 钟志亮, 刘春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8): 1250-1256.   DOI: 10.12307/2022.1024
    摘要477)      PDF (1192KB)(117)   

    文题释义: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是以特定频率的垂直机械波作用于深层肌肉疼痛组织,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交换,缓解肌肉疼痛和肌肉紧张,改善肌肉硬度保持肌肉弹性,对人体不会产生创伤的治疗方法。
    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是一种无创伤、无痛感、快速便捷、非侵入性可测任意体位任意角度肌肉力学特性的检测设备,其中检测的阻尼振荡频率是指在肌肉放松状态下的振荡频率,反映的是肌肉张力;动态刚度描述的是肌肉抵抗收缩或外部压力使之形变的能力,反映的是肌肉的硬度。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产生机械波击打痛点,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缓解疼痛的一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疗法,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用后,其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改变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
    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检测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后患者竖脊肌张力、硬度变化和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核心肌群练习、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和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全部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对照组中振荡频率(F值)无明显降低(P > 0.05),试验组的振荡频率及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动态刚度(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全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振荡频率、动态刚度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QBPD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后4周回访,两组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较全部治疗后有提高(P < 0.05),但对照组较试验组有明显提升(P < 0.05);②全部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0%)(P < 0.05);4周后回访时,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下降明显(63%),试验组虽有下降(93%)(P < 0.05),但总体能够维持疗效;③深层肌肉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张力、改善肌肉硬度,提高和保持临床疗效。
    缩略语: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e,DMS;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表:Quebec baclain disability scale,QBPDS

    https://orcid.org/0000-0003-2754-4713(张其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钟基因Bmal1、Clock参与调节骨骼肌的发育分化
    杨新华, 闫银弟, 罗旭光, 杨艳萍, 李海荣, 崔慧林, 曹锡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0): 3130-313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35
    摘要473)      PDF (1059KB)(56)   

    文题释义:
    钟基因:钟基因是产生和维持机体昼夜节律的分子基础,包括Bmal1、Clock、Per、Cry、Rev-erbα和RORα等,参与调控睡眠-觉醒、激素水平、代谢等诸多生理活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稳态。钟基因的发现和对这些基因产物工作原理的揭示对了解生命及生命的运行原理,特别是对基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三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发现了决定生物钟行为的基因和这些基因产物的工作原理,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骨骼肌发育分化:哺乳动物骨骼肌发育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胚胎发育早期,一部分具有成肌潜能的干细胞在不同基因的精细调控下激活、增殖,分化融合成肌管,进而形成有功能的骨骼肌。在此过程中,肌调节因子,如Myod、Myogenin等和众多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背景:骨骼肌具有昼夜节律,但骨骼肌发育分化过程中钟基因的作用机制及与肌调节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目的:观察核心钟基因在不同胎龄小鼠胚胎和C2C12成肌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点,分析Bmal1、Clock和MyoD的关系。
    方法:定量RT-PCR分析不同胎龄小鼠(10-17 d的ICR小鼠)胚胎和C2C12成肌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5个核心钟基因Bmal1、Clock、Per1、Cry1、Rev-erbα及肌调节因子MyoD、myogenin、Tcap、MAZ的表达规律;Western blot检测C2C12诱导分化48,96和144 h Bmal1、Clock和MyoD蛋白的表达变化;荧光素酶活性分析Bmal1、Clock和MyoD质粒共转染对TCAP报告质粒的激活情况。实验方案经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小鼠胚胎发育过程,Bmal1、Clock、Per1的表达随胎龄增加而升高,尤以Per1显著;Rev-erbα和Cry1呈低水平表达;②随着小鼠胚胎发育成熟,MyoD、myogenin的表达逐渐增强,myogenin增长更迅速;Tcap的表达与肌节发育相关;MAZ高水平持续增长,可能参与调节骨骼肌的发育成熟;③C2C12诱导分化,Bmal1和Clock同步波动性升高;Cry1小幅同步升高;Per1和Rev-erbα呈低水平波动;MyoD、myogenin呈上升趋势,尤以myogenin显著,提示该诱导分化模型有效;④Western blot表明,C2C12诱导分化前后,Bmal1、Clock持续高表达可能利于维持肌调节因子的活性;诱导分化前后,MyoD均呈高表达,随诱导分化时间延长,持续高表达的MyoD较诱导分化前无统计学差异;⑤质粒共转染表明,Bmal1、Clock与MyoD质粒协同激活TCAP荧光素酶活性;⑥结果表明,Bmal1、Clock和MyoD均是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持续高表达的MyoD可能与相分离相关,对骨骼肌的发育分化发挥重要作用;持续表达的Bmal1利于维持肌调节因子的活性。低水平的Rev-erbα利于骨骼肌成熟;胚胎发育过程中持续高表达的Per1可能参与抑制周期性节律的建立,有利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器官的发育。
    https://orcid.org/0000-0002-1149-9738 (杨新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短期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止点炎症因子的影响
    齐亚楠, 陈一言, 张 宁, 王 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3): 3744-3749.   DOI: 10.12307/2022.677
    摘要454)      PDF (2907KB)(85)   

    文题释义: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之中,不仅参与了炎症反应,调控机体应激状况下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而且还与细胞骨架重构、细胞增殖与凋亡以及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
    p38抑制剂:目前人工合成的p38抑制剂在化学结构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吡啶咪唑芳基杂环类化合物,其中SB203580应用比较广泛,其他化合物均在其分子基础上进行改造,解决原有化合物的选择性及毒性问题。

    背景:p38抑制剂干预治疗相关疾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关于短期大强度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炎性反应的影响仍有许多疑问。
    目的:在实验室建立的定量跳跃动物模型上,观察短期内大强度运动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主要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3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4)、跳跃组1,3,5 d(n=5)及跳跃+p38抑制剂组1,3,5 d(n=5)。各跳跃组进行电刺激跳跃训练,每次电刺激引发兔向前上方跳跃,跳跃高度达到10 cm定义为合格,每次训练共进行150次合格跳跃。跳跃+p38抑制剂组在每次训练后腹腔注射SB203580(0.5 mg/kg),对照组不训练,预适应过程及饲养时间相同。各组训练结束后麻醉处死取材,采用SABC法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Metamorph图形处理软件对各炎症因子的阳性细胞密度进行定量计算。
    结果与结论:①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短期大强度负荷运动下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的炎症因子变化情况不一致;②与跳跃组相比,跳跃+p38抑制剂组髌腱与髌骨髌腱结合部中3个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水平均没有显著变化(P > 0.05);③结果提示大强度运动后急性期p38抑制剂可能不会影响髌腱及腱止点的炎症反应。
    缩略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https://orcid.org/0000-0002-1923-5139 (齐亚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的影响
    鲍赛荣, 林利华, 单莎瑞, 杨杏萍, 刘春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0): 3138-314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204
    摘要448)      PDF (775KB)(99)   

    文题释义:
    Myoton-3 肌肉状态检测仪评估:是通过将检测系统指针测试端垂直放置于皮肤表面的测量点上,对肌肉进行轻微冲击使肌肉产生振动,由内置的加速度感应器来记录肌肉的机械振动状况,测量指标包括:振动频率、肌肉弹性、动态刚度等。
    阻尼振动频率:能反映肌肉的张力大小,阻尼振荡频率越高肌肉张力越大,肌肉收缩和伸展均可增加肌肉张力。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作为一种局部振动疗法可缓解因劳累或牵拉导致的损伤、乳酸堆积,或者筋膜间粘连导致的疼痛与功能受限,但其对抗痉挛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电动深层肌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张力、弹性及硬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5至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牵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肱二头肌牵伸训练,每次10 min,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牵伸状态下的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每次10 min,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全部治疗结束后测试肱二头肌阻尼振动频率(F值,反映肌张力)、对数衰减值(D值,反映肌肉弹性)及动态刚度(S值,反映肌肉硬度),并进行改良Tardieu量表(肘关节屈曲起始角度R值、 快速牵伸肘关节卡住角度R1值与肌肉反应质量X值)及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评定。研究经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医伦审[2019]第(181)号。
    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牵伸组和试验组的F、S、D、R1、X值低于治疗前(P < 0.05),试验组的R值低于治疗前(P < 0.05)、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结束后,3组的F、S、D、R、R1、X值均低于治疗前(P < 0.05),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 < 0.05);②牵伸组首次治疗后的F、S值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所有参数比较无差异(P > 0.05);牵伸组和试验组间首次治疗后的所有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F、S、D、R1和X值低于牵伸组(P < 0.05),FMA评分高于牵伸组(P < 0.05);试验组首次治疗后的F、S值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后的所有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5);③结果表明,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及硬度,改善弹性,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2-1323-6157 (鲍赛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筋膜枪与拉伸放松改善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比较
    戴剑松, 辛东岭, 陈钢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 242-246.   DOI: 10.12307/2023.899
    摘要447)      PDF (807KB)(147)   


    文题释义:

    筋膜枪:也称深层肌肉放松仪,是通过高频率冲击头对局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进行放松的一种工具。
    运动性肌肉疲劳:是指大强度或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肌肉力量下降、张力和硬度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下降的现象。


    背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运动后肌肉疲劳恢复的方法逐渐增多,如振动泡沫轴、筋膜枪放松、超低温冷疗等,其中筋膜枪放松在实践中已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筋膜枪的研究还较少。

    目的:比较筋膜枪、拉伸、筋膜枪+拉伸3种放松方式对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过程中肌肉状态、肌肉力量的影响,为3种方法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名)、拉伸组(10名)、筋膜枪组(10名)、筋膜枪+拉伸组(10名)。所有受试者完成每组15次的腿屈伸训练,强度为60%1 RM,进行10组运动性疲劳造模,随后分别采用仰卧休息、静态拉伸、筋膜枪放松、筋膜枪+拉伸放松进行干预,且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放松后即刻、运动后24 h及48 h进行肌肉状态、肌肉力量指标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放松后即刻对照组、拉伸组的肌肉张力、动态硬度显著高于训练前(P < 0.01),筋膜枪、筋膜枪+拉伸组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训练后24 h对照组、筋膜枪组的峰力矩显著低于训练前(P < 0.01),拉伸组、筋膜枪+拉伸组24 h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说明,筋膜枪能够即刻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肌肉状态,拉伸能够促进运动性疲劳后肌肉力量在24 h内得到有效恢复,筋膜枪与拉伸结合的放松手段能够实现两种效果的叠加。

    https://orcid.org/0000-0003-3999-2636(戴剑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针刺干预大负荷运动损伤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动态变化
    白胜超, 高 扬, 王 博, 李俊平, 王瑞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3): 3648-3653.   DOI: 10.12307/2021.034
    摘要445)      PDF (2761KB)(75)   

    文题释义:
    大负荷运动损伤:机体长时间进行大负荷运动或是承受不适应的运动负荷后,出现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肌肉僵硬、收缩能力下降等现象。

    左室射血分数:为目前评估心功能的主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100%,正常值>50%,射血分数下降提示心脏供血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表现为心功能下降,主要为冠心病引起,因此射血分数的提高提示心功能改善。

    背景:一次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会出现损伤并导致线粒体功能下降,针刺作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在损伤修复中应当发挥一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一次大负荷运动及针刺干预后不同时相下骨骼肌线粒体的损伤变化,进一步探究针刺在防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单纯运动组和运动针刺组,单纯运动组、运动针刺组进行一次性下坡跑离心运动,单纯针刺组、运动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单纯针刺组、单纯运动组、运动针刺组又按干预后取材的时相点划分为0,2,6,12,24,48,72 h相组。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相下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荧光酶标技术检测JC-1的荧光比值,ELISA法测定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后线粒体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损伤,在12-24 h时间段损伤最为严重,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P < 0.05),JC-1比值、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下降(P < 0.05);②单纯进行针刺后线粒体形态正常,各检测指标均未有明显变化(P > 0.05);③针刺干预使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下降,并且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降低(P < 0.05),JC-1比值、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有所升高(P < 0.05);④提示一次离心运动后线粒体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并呈时相性变化,在12-24 h时间段损伤最为严重;单纯进行针刺并未引起明显的骨骼肌线粒体损伤;针刺干预可有效改善运动引起的线粒体损伤情况,可能促进运动后线粒体的功能恢复。


    原花青素干预缺血缺氧状态下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陈 诗, 杜 超, 何雪梅, 周翔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6): 4130-4136.   DOI: 10.12307/2021.110
    摘要439)      PDF (862KB)(68)   

    文题释义:
    原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的生物类黄酮,存在于植物的多酚提取物中,以葡萄籽中含量最高,具有强大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是国际公认的天然抗氧化剂。
    骨骼肌卫星细胞:位于肌纤维表面,具有干细胞性质。当肢体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后,静息的肌卫星细胞被激活,进行增殖和成肌性分化,与附近受损的肌纤维融合或形成新的肌管,从而修复损伤肌肉。

    背景:肢体缺血性损伤主要是由外周动脉疾病引起的,外科治疗可以恢复肢体的血液供应,但缺血再灌注仍然会加重组织损伤,减少氧化应激和促进受损骨骼肌再生可能有利于缺血肢体的治疗。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缺血缺氧状态下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购买原代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2.5 mg/L或5 mg/L的原花青素作为实验组,将各组细胞置于低氧(体积分数1%的O2)、低血清(体积分数1%的胎牛血清)环境中培养,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在第1,2,3,4天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第1天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提取细胞总蛋白,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细胞肌原性标志基因及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肌管形态。为进一步明确P38-MAPK信号通路在其间的作用,分别设置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原花青素组、生理盐水+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原花青素+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观察各组细胞肌原性标志基因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动物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小鼠行后肢缺血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2),分别腹腔注射无菌注射用水及20 mg/kg原花青素,取干预7 d后小鼠的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肌肉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1)细胞实验结果:①缺血缺氧第1,2,3,4天,不同质量浓度原花青素组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缺血缺氧第1天,不同质量浓度原花青素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缺血缺氧第1天,不同质量浓度原花青素组S期细胞数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缺血缺氧第3,5天,不同质量浓度原花青素组肌原性标志基因表达与肌管的形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以上指标不同质量浓度原花青素组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缺血缺氧第3天,原花青素组p-P38-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生理盐水+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与原花青素+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动物实验结果:小鼠下肢缺血第7天,原花青素组缺血腓肠肌每横断面积内中央核纤维/总肌纤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提示原花青素可促进缺血缺氧状态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同时通过激活P38-MAPK 信号通路诱导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肌原性标志基因表达和肌管形成,从而促进缺血损伤骨骼肌再生,修复受损肌纤维,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9103-3785 (陈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薛 庆, 童梁成, 杨智伟, 汪剑龄, 赵 磊, 周 胜, 彭 赛, 李 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6): 4145-4149.   DOI: 10.12307/2021.112
    摘要439)      PDF (990KB)(45)   

    文题释义: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再灌注可使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得到恢复,患者病情好转康复,但有时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在四肢再植术中调控等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四肢再植术中是一个常见而且严重的临床问题,严重影响再植肢体术后存活率及功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具有较强抗氧化性、抗炎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EGCG在大鼠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EGCG组(10,100,200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建立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GCG组在再灌注前30 min按照体质量腹腔注射EGCG。缺血4 h再灌注2 h后,取下腔静脉血和右腓肠肌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腓肠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形态;TUNEL实验观察腓肠肌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EGCG组(100,200 mg/kg)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及腓肠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且与EGCG剂量呈正相关性;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组(100,200 mg/kg)肌纤维连续性及完整性、间质水肿程度等病理表现得到明显改善;③TUNEL实验结果显示EGCG组(100,200 mg/kg)凋亡细胞明显减少;④结果表明,EGCG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组织细胞凋亡保护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1-9085-586X (薛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短期低频脉冲磁场诱导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对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影响
    厉中山, 王春露, 刘 洁, 杨铁黎, 孔维签, 李 伟, 张秦阳, 陈 松, 车同同, 李志远, 关荣鑫, 白 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1): 1796-1804.   DOI: 10.12307/2023.200
    摘要427)      PDF (1502KB)(142)   

    文题释义:
    磁刺激的作用:可有效调节与改善神经及血液系统水平,对生物膜的离子转运能力发挥影响,并导致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和组织生物电活动的相关过程。
    脉冲磁场:由脉冲发生装备所产生的脉冲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的一种瞬态电磁场。

    背景:力量素质是人类进行身体活动的必备要素,短暂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诱导和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class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并引发小鼠骨骼肌生长与重塑,从而对肌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理支持效应,该机制是否会引发人体骨骼肌生理结构与工作能力的变化,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体肌力提升手段尚无研究。
    目的:选用可激活TRPC 1的特定低频脉冲磁场作为外源性刺激,以观察并验证短期刺激对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普通成年健康受试者27例,随机分为训练组、照射组、训练+照射组,每组9例。训练组采用抗阻训练,训练+照射组每次接受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后即刻进行抗阻训练,照射组只进行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试验周期9 d,间隔48 h进行1次训练或照射,为了观察低频脉冲磁场与抗阻训练结合是否会产生增益效果,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在5次训练前后采集最大自主收缩力的肌电信息,照射组只在第1,3,5次进行最大自主收缩力测试,跟踪肌力变化情况。试验后观察3组受试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在试验过程中,所有被试的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P < 0.01),随时间的推进均出现显著变化,各组内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显著(P < 0.05),组间无交互效应;②各组被试后测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相比前测均显著提升,其中训练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19%,23%,28%,18%,训练+照射组提升率依次为11%,10%,53%,18%,照射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28%,18%,27%,6%;③训练+照射组的中值频率显著高于照射组(P < 0.05),与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④通过对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每次训练前后的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对比发现,训练组前2次训练后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显著下降(P < 0.05)。⑤结果证实:在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的脉冲磁场短期刺激方案下,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和力量耐力显著提升,低频脉冲磁场诱导TRPC1促进肌组织工作能力提升这一机制在人体上得到有效验证;在最大力量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与该试验进行传统抗阻训练的两组最终力量水平一致;抗阻训练结合脉冲磁场刺激在训练过程中可体现出更好的抗疲劳能力,以及保持肌力稳定增长的功效,这种结合在训练初期可在相同负荷下使局部肌群更多的运动单位获得训练刺激,提升整体训练效率;在力量耐力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使肌肉等长收缩时间延长,抗疲劳能力提升,低频脉冲磁场刺激结合抗阻训练相比单纯进行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带来更加有效的力量耐力增益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2-9010-609X(厉中山);https://orcid.org/0000-0001-5297-6353(白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肌纤维特点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蔺海山, 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李 鹏, 马 超, 王 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0): 3144-314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88
    摘要401)      PDF (886KB)(32)   

    文题释义:
    四肢骨骼肌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是指用四肢骨骼肌质量(kg)除以身高平方(m2),是评估四肢肌肉含量的指标,也可用来诊断“骨骼肌肉减少症”。
    Ⅱ型肌纤维细胞:含有较多糖酵解酶,主要涉及无氧代谢。研究认为,骨骼肌毛细血管减少会影响卫星细胞对受损骨骼肌的修复和重塑能力,这种现象在Ⅱ型肌纤维细胞中更为显著。骨骼肌Ⅱ型肌纤维数目减少以及肌细胞体积缩小可能是引起肌肉减少的主要因素。

    背景:研究认为,肌纤维直径减小和数目减少与肌肉萎缩相关,尤其与Ⅱ型肌纤维关系最为密切。
    目的:分析绝经后髋部骨折女性患者骨骼肌肌纤维分布特点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因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双能X射线(DXA)检查测量患者骨密度和肌肉含量,并计算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组,每组15例。术中取患者臀中肌肌纤维,染色后镜下观察肌纤维直径及分布特点;检查肌肉含量及健侧股骨颈骨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肌纤维直径、骨骼肌含量等指标与健侧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案已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严重骨质疏松组全身肌肉含量与躯干肌肉含量显著低于其余3组(P < 0.05),但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骨量正常组四肢肌肉含量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P < 0.05),骨量减少组四肢肌肉含量高于严重骨质疏松组(P < 0.05);②严重骨质疏松组四肢骨骼肌指数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P < 0.05);③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Ⅱ型肌纤维直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股骨颈骨密度与Ⅱ型肌纤维直径、四肢肌肉含量线性拟合R2分别为0.103,0.243;④结果表明,髋部骨折女性患者骨密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肌肉含量不同部位(全身、四肢、躯干)、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具有密切相关性;Ⅱ型肌纤维直径大小、四肢肌肉含量与股骨颈骨密度具有正相关性,提示在绝经后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的预防中应同时采用运动锻炼、加强营养、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案,提高骨量的同时改善肌肉质量。
    https://orcid.org/0000-0001-5356-4211 (蔺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廖欣宇, 何 璐, 李彦林, 王福科, 周晓翔, 王 旭, 钟瑞颖, 王国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7): 2631-2635.   DOI: 10.12307/2022.526
    摘要393)      PDF (850KB)(57)   

    文题释义:
    保残单束解剖重建:一种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重建的术式,在重建过程中,要求保留受损前交叉带剩余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及断端纤维,从而达到解剖重建,韧带保留部分的血管、神经纤维可以长入移植韧带内以促进移植韧带的再血管化和本体神经感受器建立,从而有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本体感觉:又可以称之为身体意识,不仅包括身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感觉,还包括身体移动的距离及速度的感知。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重建方式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所差异。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保留原韧带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不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6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较对照组高,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2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提示保残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患者早期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恢复。
    缩略语: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DPM

    https://orcid.org/0000-0002-8107-7864 (廖欣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解剖学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广銮, 郭宗磊, 戈 进, 黄 栋,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5): 663-668.   DOI: 10.12307/2023.119
    摘要383)      PDF (943KB)(62)   

    文题释义: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是指发生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骨性附着区域1 cm范围内的撕脱性损伤或放射状撕裂,这种损伤在生物力学上与全半月板切除术相当,导致环应力受损,进而损伤软骨,是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前后角最高点的切线与垂直于胫骨纵轴的直线的夹角,在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促使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发生,但目前关于半月板损伤解剖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探讨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胫骨近端解剖学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特定前交叉韧带损伤人群的警惕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7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临床及影像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术前MRI上以设盲方式测量比较两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半月板后倾角、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值和半月板后倾角差值、内侧胫骨平台深度。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半月板后倾角以及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不对称性、内侧胫骨平台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均大于对照组(P < 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③ROC曲线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④结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增大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为诊断伴发的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避免漏诊;且为临床上考虑尽早进行韧带修复以降低半月板撕裂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0888-3472(刘广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