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构建 tissu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cle, tendon and ligame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不同高度和间距下跳深动作中膝关节力学和周围肌肉的激活特征
    毕耕超, 张彦龙, 李秋月, 胡龙威, 张 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8): 1211-1218.   DOI: 10.12307/2023.084
    摘要630)      PDF (1794KB)(88)   

    文题释义:
    跳深:是下肢肌肉爆发用力的经典训练方法,双脚站在跳箱上,单脚前探往下跳,单腿落地,脚着地瞬间利用支撑反作用力及下肢肌肉的主动张力,尽可能快的向上跳起,落到另一个跳箱上。
    OpenSim仿真软件:是用于开发、分析和可视化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开源软件,可以利用运动学及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实验数据进行逆向动力学仿真,从而对关节动力学及肌肉活动进行分析。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跳深的高度对膝关节和周围肌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深间距的研究较为少见,更加缺乏相关的力学仿真结合表面肌电的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高度和间距条件下跳深动作中膝关节的力学特征和周围肌肉的激活特征,比较这些数据的差异。
    方法:根据不同高度和间距将动作划分为:A组0.45 m×0.50 m、B组0.45 m×0.90 m、C组0.60 m×0.50 m和D组0.60 m×0.90 m(高度×间距)4组。招募和筛选16名下肢无损伤史的男性测试者。测试者依次进行4组动作的测试,运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AMTI测力台和Delsys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受试者跳深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信号等数据,借助OpenSim4.3仿真软件计算膝关节动力学及肌肉激活表现。
    结果与结论:间距和高度为0.45 m×0.50 m条件下,间距和高度的增加均会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P=0.033,P=0.024)。在高度为0.60 m,间距的增加会降低股直肌和股中间肌的肌力最大值(P=0.010,P=0.007),同时增加胫骨前肌肌力最大值(P=0.018)。在预激活阶段,跳深高度和间距都会影响主动肌和拮抗肌激活程度,间距增大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P=0.045),降低股二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共激活指数(P=0.016,P=0.012);高度增加会增加膝关节的共激活比,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间距增加会减少跳深动作膝关节关节受力,增加其稳定性和周围肌肉激活,会降低股直肌、股中间肌的峰值肌力。高度和间距为0.45 m×0.90 m组合跳深中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协同收缩较其他组表现好,但是要考虑运动专项的目的进行调整。

    https://orcid.org/0000-0002-5342-5470(毕耕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最佳功率负荷下不同力量训练手段骨骼肌输出功率的确定及特征
    梁美富, 郭文霞, 赵宁宁, 潘 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3): 3638-3643.   DOI: 10.12307/2022.661
    摘要616)      PDF (3546KB)(69)   

    文题释义:
    最佳功率负荷:是指骨骼肌收缩或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过程中产生最大输出功率时所对应的外界负荷。
    九轴姿态传感器:集成高精度的3轴加速度计、3轴陀螺仪、3轴磁力计,能够快速反馈实时运动姿态,获取加速度、角加速度等数据,为运动学参数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背景:在最佳功率负荷下进行力量训练能实现骨骼肌输出功率的最大化,骨骼肌输出功率的增大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大众的健康水平,备受国内外学者和体能教练的青睐。
    目的:确定不同力量训练手段最佳功率负荷,分析不同力量训练手段最佳功率负荷输出功率特征。
    方法:选择北京体育大学男性大学生运动员27名,进行半蹲起和卧推抛最大力量测试,利用九轴传感器测试受试者在10%,30%,50%,70%和90%最大力量负荷下的输出功率。
    结果与结论:①半蹲起的最佳功率负荷为70%最大力量,其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功率均显著高于10%,30%,50%最大力量(P < 0.01);半蹲起输出功率与最大速度呈高度相关(r=0.84-0.87,P < 0.01),与平均速度和平均力呈中度相关(r=0.50-0.68,P < 0.01),与最大力量呈低度相关(r=0.40,P < 0.05);②卧推抛的最佳功率负荷为70%最大力量,其平均输出功率显著高于10%最大力量(P < 0.01)、30%最大力量(P < 0.05)和90%最大力量(P < 0.01);卧推抛输出功率与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大力呈高度相关(r=0.70-0.84,P < 0.01),与平均力和最大力量呈中度相关(r=0.57-0.70,P < 0.01),与体质量和训练年限呈低度相关(r=0.40-0.46,P < 0.05);③结果表明,大学生运动员半蹲起和卧推抛的最佳功率负荷均值为70%最大力量,由于个体生理学和训练学差异性,骨骼肌精确的最佳功率负荷仍需进一步测量;提高大学生运动员骨骼肌的最大输出功率时,发展骨骼肌收缩速度优先于发展骨骼肌收缩力。

    https://orcid.org/0000-0002-7010-3027 (梁美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不同高度跳深时髋、膝关节协调模式与下肢肌肉活动的关系
    王佳伟, 刘 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 276-281.   DOI: 10.12307/2022.1019
    摘要565)      PDF (1225KB)(50)   

    文题释义:
    跳深:是一项从高处跳下,又立即跳起的跳跃练习,因其快速拉长-缩短的特征,常用来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
    关节协调:为肌肉在动态任务中控制关节的能力,研究关节协调策略能更深入地了解运动背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机制。

    背景:异常的关节运动与损伤有关,关节协调常用于分析关节运动,肌肉活动会潜在影响关节间的协调,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
    目的:分析不同高度跳深过程中髋、膝关节协调模式、肌肉活动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对19名青年男性分别进行40,60,80 cm双腿跳深测试,测定臀大肌、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活动,计算髋、膝关节角度并采用矢量编码技术计算协调模式。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比较下肢肌肉活动和髋、膝关节协调模式的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与Spearman分析关节协调模式百分比与肌电活动水平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高度跳深的触地-起跳阶段,40 cm与60 cm、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矢状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②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水平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半腱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6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8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40 cm时半腱肌的肌肉活动与矢状面的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呈正相关(r=0.46,P=0.046),40 cm时臀大肌的肌肉活动、80 cm时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均与水平面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有正相关趋势(r=0.43,P=0.064;r=0.45,P=0.069);⑤结果表明,随着跳深高度增加,髋、膝关节同相协调减少、远端膝关节主导的协调增加,40 cm与60 cm跳深时下肢关节具有更好的协调性,预示着在此梯度进行训练的损伤风险较小;肌肉活动水平随着跳深高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半腱肌、臀大肌、股直肌的肌肉活动与髋、膝关节协调运动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6952-0360(王佳伟);https://orcid.org/0000-0001-9265-317X(刘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肌腱细胞Ⅰ、Ⅲ型胶原分泌的影响
    王全震, 肖颖锋, 万圣祥, 张 建, 周 波, 孟繁斌, 于龙彪, 于 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7): 2673-2677.   DOI: 10.12307/2022.533
    摘要526)      PDF (759KB)(34)   

    文题释义: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由BRADHAM等在1991年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获得的,该因子由349个氨基酸构成,分子质量为  34-38 kD,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皮肤、血管、肝脏等组织的纤维化密切相关。
    Ⅰ、Ⅲ型胶原:是肌腱细胞非常重要的细胞外基质,在人体中起到维持肌肉张力的作用,其中Ⅰ型胶原占肌腱细胞胶原的95%以及肌腱干质量的60%;Ⅲ型胶原排第二,位于正常肌腱鞘及病变肌腱中,也是肌腱愈合时分泌最多的胶原。

    背景:肌腱断裂是骨科常见的棘手问题,而肌腱细胞中胶原分泌影响到肌腱断裂的修复过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影响组织器官的纤维化过程,对细胞胶原的分泌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肌腱细胞胶原分泌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目的: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体外培养的原代鸡肌腱细胞,观察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方法:选取8周来亨鸡6只,麻醉处死后取屈趾深肌腱行肌腱细胞原代培养,行Ⅰ、Ⅲ型胶原免疫荧光鉴定;取4代的原代肌腱细胞,通过不同质量浓度(0,5,10,20,50,100,200,500 μg/L)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4 d,分别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不同组别肌腱细胞中Ⅰ、Ⅲ 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Ⅰ、Ⅲ型胶原免疫荧光鉴定原代培养的细胞为肌腱细胞;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后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③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刺激后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均增加(P < 0.01),且两者均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高,20 μg/L及50 μg/L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体外刺激肌腱细胞分别生成Ⅰ、Ⅲ型胶原的最佳作用浓度;④在一定范围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鸡原代肌腱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分泌。
    缩略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https://orcid.org/0000-0003-3734-4563 (王全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的张力及硬度变化的数字化肌肉检测
    张其明, 鲍赛荣, 单莎瑞, 钟志亮, 刘春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8): 1250-1256.   DOI: 10.12307/2022.1024
    摘要477)      PDF (1192KB)(117)   

    文题释义:
    电动深层肌肉刺激:是以特定频率的垂直机械波作用于深层肌肉疼痛组织,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交换,缓解肌肉疼痛和肌肉紧张,改善肌肉硬度保持肌肉弹性,对人体不会产生创伤的治疗方法。
    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是一种无创伤、无痛感、快速便捷、非侵入性可测任意体位任意角度肌肉力学特性的检测设备,其中检测的阻尼振荡频率是指在肌肉放松状态下的振荡频率,反映的是肌肉张力;动态刚度描述的是肌肉抵抗收缩或外部压力使之形变的能力,反映的是肌肉的硬度。

    背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主要是通过特定频率产生机械波击打痛点,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缓解疼痛的一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疗法,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用后,其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改变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
    目的:利用数字化肌肉检测仪检测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后患者竖脊肌张力、硬度变化和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包括核心肌群练习、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和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全部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竖脊肌的张力和硬度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首次治疗后,对照组中振荡频率(F值)无明显降低(P > 0.05),试验组的振荡频率及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动态刚度(S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全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振荡频率、动态刚度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QBPD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后4周回访,两组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较全部治疗后有提高(P < 0.05),但对照组较试验组有明显提升(P < 0.05);②全部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优于对照组(80%)(P < 0.05);4周后回访时,试验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下降明显(63%),试验组虽有下降(93%)(P < 0.05),但总体能够维持疗效;③深层肌肉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降低竖脊肌张力、改善肌肉硬度,提高和保持临床疗效。
    缩略语: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e,DMS;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表:Quebec baclain disability scale,QBPDS

    https://orcid.org/0000-0003-2754-4713(张其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短期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止点炎症因子的影响
    齐亚楠, 陈一言, 张 宁, 王 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3): 3744-3749.   DOI: 10.12307/2022.677
    摘要454)      PDF (2907KB)(83)   

    文题释义: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之中,不仅参与了炎症反应,调控机体应激状况下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而且还与细胞骨架重构、细胞增殖与凋亡以及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
    p38抑制剂:目前人工合成的p38抑制剂在化学结构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吡啶咪唑芳基杂环类化合物,其中SB203580应用比较广泛,其他化合物均在其分子基础上进行改造,解决原有化合物的选择性及毒性问题。

    背景:p38抑制剂干预治疗相关疾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关于短期大强度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炎性反应的影响仍有许多疑问。
    目的:在实验室建立的定量跳跃动物模型上,观察短期内大强度运动负荷下,p38抑制剂对兔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主要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3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4)、跳跃组1,3,5 d(n=5)及跳跃+p38抑制剂组1,3,5 d(n=5)。各跳跃组进行电刺激跳跃训练,每次电刺激引发兔向前上方跳跃,跳跃高度达到10 cm定义为合格,每次训练共进行150次合格跳跃。跳跃+p38抑制剂组在每次训练后腹腔注射SB203580(0.5 mg/kg),对照组不训练,预适应过程及饲养时间相同。各组训练结束后麻醉处死取材,采用SABC法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Metamorph图形处理软件对各炎症因子的阳性细胞密度进行定量计算。
    结果与结论:①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短期大强度负荷运动下髌腱及髌骨髌腱结合部的炎症因子变化情况不一致;②与跳跃组相比,跳跃+p38抑制剂组髌腱与髌骨髌腱结合部中3个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水平均没有显著变化(P > 0.05);③结果提示大强度运动后急性期p38抑制剂可能不会影响髌腱及腱止点的炎症反应。
    缩略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https://orcid.org/0000-0002-1923-5139 (齐亚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筋膜枪与拉伸放松改善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比较
    戴剑松, 辛东岭, 陈钢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 242-246.   DOI: 10.12307/2023.899
    摘要447)      PDF (807KB)(147)   


    文题释义:

    筋膜枪:也称深层肌肉放松仪,是通过高频率冲击头对局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进行放松的一种工具。
    运动性肌肉疲劳:是指大强度或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肌肉力量下降、张力和硬度增加、肌纤维募集能力下降的现象。


    背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运动后肌肉疲劳恢复的方法逐渐增多,如振动泡沫轴、筋膜枪放松、超低温冷疗等,其中筋膜枪放松在实践中已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筋膜枪的研究还较少。

    目的:比较筋膜枪、拉伸、筋膜枪+拉伸3种放松方式对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过程中肌肉状态、肌肉力量的影响,为3种方法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名)、拉伸组(10名)、筋膜枪组(10名)、筋膜枪+拉伸组(10名)。所有受试者完成每组15次的腿屈伸训练,强度为60%1 RM,进行10组运动性疲劳造模,随后分别采用仰卧休息、静态拉伸、筋膜枪放松、筋膜枪+拉伸放松进行干预,且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放松后即刻、运动后24 h及48 h进行肌肉状态、肌肉力量指标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放松后即刻对照组、拉伸组的肌肉张力、动态硬度显著高于训练前(P < 0.01),筋膜枪、筋膜枪+拉伸组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训练后24 h对照组、筋膜枪组的峰力矩显著低于训练前(P < 0.01),拉伸组、筋膜枪+拉伸组24 h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说明,筋膜枪能够即刻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肌肉状态,拉伸能够促进运动性疲劳后肌肉力量在24 h内得到有效恢复,筋膜枪与拉伸结合的放松手段能够实现两种效果的叠加。

    https://orcid.org/0000-0003-3999-2636(戴剑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短期低频脉冲磁场诱导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对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影响
    厉中山, 王春露, 刘 洁, 杨铁黎, 孔维签, 李 伟, 张秦阳, 陈 松, 车同同, 李志远, 关荣鑫, 白 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1): 1796-1804.   DOI: 10.12307/2023.200
    摘要427)      PDF (1502KB)(142)   

    文题释义:
    磁刺激的作用:可有效调节与改善神经及血液系统水平,对生物膜的离子转运能力发挥影响,并导致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和组织生物电活动的相关过程。
    脉冲磁场:由脉冲发生装备所产生的脉冲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的一种瞬态电磁场。

    背景:力量素质是人类进行身体活动的必备要素,短暂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诱导和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class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并引发小鼠骨骼肌生长与重塑,从而对肌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理支持效应,该机制是否会引发人体骨骼肌生理结构与工作能力的变化,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体肌力提升手段尚无研究。
    目的:选用可激活TRPC 1的特定低频脉冲磁场作为外源性刺激,以观察并验证短期刺激对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普通成年健康受试者27例,随机分为训练组、照射组、训练+照射组,每组9例。训练组采用抗阻训练,训练+照射组每次接受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后即刻进行抗阻训练,照射组只进行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试验周期9 d,间隔48 h进行1次训练或照射,为了观察低频脉冲磁场与抗阻训练结合是否会产生增益效果,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在5次训练前后采集最大自主收缩力的肌电信息,照射组只在第1,3,5次进行最大自主收缩力测试,跟踪肌力变化情况。试验后观察3组受试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在试验过程中,所有被试的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P < 0.01),随时间的推进均出现显著变化,各组内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显著(P < 0.05),组间无交互效应;②各组被试后测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相比前测均显著提升,其中训练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19%,23%,28%,18%,训练+照射组提升率依次为11%,10%,53%,18%,照射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28%,18%,27%,6%;③训练+照射组的中值频率显著高于照射组(P < 0.05),与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④通过对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每次训练前后的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对比发现,训练组前2次训练后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显著下降(P < 0.05)。⑤结果证实:在强度1.5 mT,频率3 300 Hz的脉冲磁场短期刺激方案下,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和力量耐力显著提升,低频脉冲磁场诱导TRPC1促进肌组织工作能力提升这一机制在人体上得到有效验证;在最大力量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与该试验进行传统抗阻训练的两组最终力量水平一致;抗阻训练结合脉冲磁场刺激在训练过程中可体现出更好的抗疲劳能力,以及保持肌力稳定增长的功效,这种结合在训练初期可在相同负荷下使局部肌群更多的运动单位获得训练刺激,提升整体训练效率;在力量耐力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使肌肉等长收缩时间延长,抗疲劳能力提升,低频脉冲磁场刺激结合抗阻训练相比单纯进行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带来更加有效的力量耐力增益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2-9010-609X(厉中山);https://orcid.org/0000-0001-5297-6353(白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廖欣宇, 何 璐, 李彦林, 王福科, 周晓翔, 王 旭, 钟瑞颖, 王国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7): 2631-2635.   DOI: 10.12307/2022.526
    摘要393)      PDF (850KB)(57)   

    文题释义:
    保残单束解剖重建:一种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重建的术式,在重建过程中,要求保留受损前交叉带剩余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及断端纤维,从而达到解剖重建,韧带保留部分的血管、神经纤维可以长入移植韧带内以促进移植韧带的再血管化和本体神经感受器建立,从而有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本体感觉:又可以称之为身体意识,不仅包括身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感觉,还包括身体移动的距离及速度的感知。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重建方式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所差异。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保留原韧带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不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6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较对照组高,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2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提示保残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患者早期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恢复。
    缩略语: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DPM

    https://orcid.org/0000-0002-8107-7864 (廖欣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解剖学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广銮, 郭宗磊, 戈 进, 黄 栋,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5): 663-668.   DOI: 10.12307/2023.119
    摘要383)      PDF (943KB)(62)   

    文题释义: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是指发生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根部骨性附着区域1 cm范围内的撕脱性损伤或放射状撕裂,这种损伤在生物力学上与全半月板切除术相当,导致环应力受损,进而损伤软骨,是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前后角最高点的切线与垂直于胫骨纵轴的直线的夹角,在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促使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发生,但目前关于半月板损伤解剖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探讨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胫骨近端解剖学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特定前交叉韧带损伤人群的警惕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7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临床及影像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术前MRI上以设盲方式测量比较两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半月板后倾角、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值和半月板后倾角差值、内侧胫骨平台深度。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半月板后倾角以及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不对称性、内侧胫骨平台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均大于对照组(P < 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③ROC曲线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④结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增大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为诊断伴发的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避免漏诊;且为临床上考虑尽早进行韧带修复以降低半月板撕裂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0888-3472(刘广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手部肌腱损伤与修复:737例流行病学因素分析
    陈东生, 贾麒钰, 阿卜杜萨拉木·阿力木江, 郭 建, 冯东伟, 吴 桐, 马 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5): 5676-5684.   DOI: 10.12307/2022.915
    摘要373)      PDF (976KB)(83)   

    文题释义:
    手部肌腱损伤:有明确的切割伤、刀割伤、挫裂伤、碰伤、砸伤等外伤史,导致受损的肌腱所支配的肌腱分区发生屈伸指功能障碍,同时伴或不伴手部的其他损伤,如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骨折等。
    肌腱粘连:在发生肌腱损伤的同时有半数以上的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血管损伤,由于损伤肌腱细胞的血供及营养组织,致使肌腱细胞自身增殖减慢,从而导致肌腱周围纤维细胞向内增殖形成肉芽组织,肌腱外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嵌入其肉芽组织表面,极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瘢痕性粘连,影响患者的屈伸指功能。目前术后早期进行保护性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肌腱粘连的发生。

    背景:目前国内外针对手部肌腱损伤所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鲜有报道。在新疆范围内,屈伸指肌腱损伤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对其受伤、治疗乃至预后较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极为罕见。
    目的:分析手部肌腱损伤患者的流行趋势及预后分布特征,了解手部肌腱损伤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群干预,提高干预效果,探讨屈伸指肌腱损伤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统一编制新疆手部肌腱损伤的流行病调查表,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部肌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个人信息、损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季节、损伤肌腱类型、损伤屈伸指肌腱分区、损伤手别、受伤合并症、治疗后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等信息,回顾性分析上述资料,并分析各资料间的相关性,进行手部肌腱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21-30岁的患者最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5.30∶1);②损伤原因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玻璃割伤最高,占24.4%;③损伤例数随年份增加而增加(P < 0.01),损伤时间的季节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夏季损伤例数最多(35.7%);④屈伸指肌腱与手别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右手多于左手(1.05∶1);⑤屈伸指肌腱与合并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屈肌腱损伤容易造成神经及血管的损伤,伸肌腱损伤容易发生手部的骨折;⑥手部肌腱损伤患者术后肌腱粘连率为8.8%,功能锻炼后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率显著低于未功能锻炼的患者(P < 0.05),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显著高于未功能锻炼的患者(P < 0.01);⑦调查结果提示,手部肌腱损伤的住院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原因、受伤时间、损伤肌腱分区、屈伸指肌腱类型、合并症及治疗后肌腱粘连率、关节僵硬率、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开展手部肌腱损伤及治疗后肌腱粘连的防治策略研究。
    缩略语: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

    https://orcid.org/0000-0003-1901-4456 (陈东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脂与肌肉减少症的因果关系
    彭志华, 潘俊曦, 冯庆辉, 田天照, 张 胜, 李 安, 蔡迎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3): 3699-3703.   DOI: 10.12307/2024.417
    摘要364)      PDF (1129KB)(54)   


    文题释义:

    肌肉减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肌质量逐渐减少的一种状况,它通常伴随着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的下降,可能导致恶病质、虚弱、跌倒、骨折等健康问题,这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多态性、营养不良、性激素水平、疾病状态等。
    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利用基因突变作为自然随机分配的工具变量,来评估某个因素对特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具有随机分配的遗传变异,可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推断因果关系。在此次研究中,孟德尔随机化被用于研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脂质异常对肌肉质量的潜在影响。


    背景:骨质疏松常伴有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并增加摔倒骨折的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异常的脂质代谢可能对肌肉的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的:探究脂质代谢与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评估其因果关系。
    方法: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研究数据,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肌肉量的近似指标作为结局指标,包括四肢瘦体质量和躯干瘦体质量。

    结果与结论:①结果发现,肌肉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肌肉量之间未发现相关性;②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稳健;③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此次研究提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与肌肉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这一发现深化了脂质对肌肉减少症影响的理解,对于预防及治疗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ttps://orcid.org/0009-0007-2083-7878(彭志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离心运动模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影响
    孟祥利, 吕晓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132-5136.   DOI: 10.12307/2023.540
    摘要363)      PDF (2040KB)(31)   


    文题释义:
    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当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保证所需的向心力时,运动将逐渐远离圆心,如长距离下坡跑等。
    延迟性肌肉酸痛:大强度以及不适应的长时间离心运动造成肌纤维机械损伤后,引发促炎及代谢反应,一两天后达到峰值,因此肌肉的酸痛不表现为即刻发生,该现象称之延迟性肌肉酸痛。

    背景:运动性肌肉损伤在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中所占的比率最高,离心运动模式可能与其损伤程度相关,怎样有效利用骨骼肌离心收缩对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的离心运动方式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程度的影响。
    方法:将6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一次离心运动组(n=30)、持续离心运动组(n=30)。按照最后1次运动后0.5,24,48,120,168 h分为5个时间亚组,取股四头肌组织后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并检测平均吸光度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轻度细胞质棕染;运动组在0.5 h即出现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增加;24-48 h肌纤维扭曲、排列及轮廓紊乱,细胞外间隙伴随炎细胞浸润增大,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增加至峰值;120,168 h胞质棕色染色程度及范围表达降低;②在48,120,168 h,持续离心运动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均值低于一次离心运动组(P < 0.05);③持续离心运动组、一次离心运动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的骨骼肌形态结构恢复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h和168 h;④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模式和时间点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模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3.106,13.431(P=0.020,P < 0.001);⑤结果表明,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程度与离心运动模式相关,持续离心运动优于一次离心运动。
    https://orcid.org/0000-0003-0864-2457(吕晓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高强度间歇运动改善骨骼肌损伤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机制
    张六妹, 刘菁菁, 林晓烨, 刘 琳, 陆 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5): 5603-5609.   DOI: 10.12307/2023.890
    摘要361)      PDF (1507KB)(45)   


    文题释义: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种细胞能量传感器,作为机体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的重要激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可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以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如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的增加、脂肪酸氧化的增强等。
    高强度间歇运动:是指反复多次地进行短暂高强度有氧运动,并以休息或低强度运动为间隔的一种运动方式。

    背景:高强度间歇运动增强机体适应性,提高运动表现,其潜在机制可能与骨骼肌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目的:明确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损伤与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并阐明此过程中AMPK介导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变化与作用机制。
    方法:取4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力竭运动组大鼠以25-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至力竭;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进行3 d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每天以28 m/min的速度在跑台上运动4次,每次10 min,穿插10 min休息),高强度间歇运动结束后24 h复制力竭运动模型;记录大鼠运动距离。力竭运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AMPK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内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与易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大鼠的运动距离大于力竭运动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P < 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②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P < 0.05),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小于竭运动组(P < 0.05),3组间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无差异(P > 0.05);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AMPK和p-AMPK蛋白表达升高(P < 0.05);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AMPK蛋白表达降低(P < 0.05),p-AMPK蛋白表达升高(P < 0.05);④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高强度间歇+力竭运动组骨骼肌纤维的质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增多;⑤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运动减轻力竭运动引起的肌纤维损伤,通过提高运动中AMPK磷酸化的水平与效率,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与易位,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https://orcid.org/0000-0003-0121-2032(张六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抗阻运动治疗老年原发性肌肉减少症
    沈炼伟, 王 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1): 1647-1652.   DOI: 10.12307/2023.085
    摘要357)      PDF (912KB)(160)   

    文题释义: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体外冲击波是一系列单脉冲组成的高能机械波,最早用于肾结石的治疗,有聚焦式与发散式2种,发散式具有以放射状形式进入人体及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
    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为四肢骨骼肌肌量与身高平方的比值,是评价骨骼肌含量的常用指标。

    背景:老年原发性肌肉减少症有多种治疗手段,但均因其局限性而在临床推广受限,寻找安全、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手段很有必要。
    目的:探索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21年2-8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40例老年原发性肌肉减少症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抗阻运动,治疗组在抗阻运动基础上增加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步行速度、伸膝肌力、大腿周径、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的骨骼肌质量指数、步行速度、伸膝肌力、大腿周径、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治疗组的骨骼肌质量指数、步行速度、伸膝肌力、大腿周径、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浓度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治疗4,8周后,治疗组的伸膝肌力、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质量浓度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5);④治疗8周后,治疗组大腿周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⑤提示与抗阻训练相比,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抗阻训练更能促进肌肉质量与功能的恢复,延缓老年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的发生与发展。

    https://orcid.org/0000-0002-7658-9152 (沈炼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运动前50 Hz全身振动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改善作用
    张学彬, 敖文君, 蒋 鑫, 宋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085-5090.   DOI: 10.12307/2023.822
    摘要349)      PDF (1157KB)(82)   


    文题释义:

    全身振动:是一种利用振动平台(即振动装置)使人体全身暴露于振动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改善身体功能、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跌倒、增加骨密度和肌肉耐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在进行大强度或者采用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运动后,导致的一种超微结构的肌肉损伤,继而引发疼痛、肌肉僵硬与肿胀以及功能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在运动后的24 h内逐渐增加,在24-72 h之间达到顶峰,在5-7 d后逐渐消失。

    背景: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程度,然而缺少何种振动频率效果更佳的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在运动前使用50 Hz或35 Hz的全身振动对于普通男大学生运动后下肢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
    方法:选择31名健康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年龄(22.7±1.6)岁,随机分成50 Hz全身振动组(n=10)、35 Hz全身振动组(n=11)和对照组(n=10)。采用行进间全蹲跳和负重半蹲跳的方式诱导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运动前1 d、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1,2,3,7 d测试肌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伸膝关节的等长峰值力矩;运动前1 d、运动后1,2,7 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在运动后1,2,3 d,50 Hz全身振动组和35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和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在运动后2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 < 0.05);在运动后2,3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 < 0.05);②50 Hz全身振动组肌酸激酶水平在运动后1,2 d低于对照组(P < 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2 d低于对照组(P < 0.05);③与运动前1 d相比,50 Hz全身振动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 > 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1 d显著增高(P < 0.05),对照组在运动后1,2 d显著增高(P < 0.05);④3组的前列腺素E2水平在运动后1 d均较运动前1 d显著增高(P < 0.05);⑤结果表明,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运动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力量损失,同时对相关血液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用50 Hz的全身振动比使用35 Hz效果更佳。

    https://orcid.org/0000-0002-6530-1926(张学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急停起跳过程中膝关节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刘艺辉, 闫 可, 张力文, 张美珍, 武晓刚, 陈维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5): 5701-5706.   DOI: 10.12307/2023.853
    摘要307)      PDF (2081KB)(52)   


    文题释义:

    急停起跳:在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中,运动员需要完成大量的跳跃、急停起跳、变向动作,其中急停起跳不仅是这些项目中常见的技术动作之一,且极易导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进一步引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通过韧带重建以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并限制胫骨过度前移。然而,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下肢可能出现不对称运动模式,这种运动特征对健患侧膝关节各组织间应力影响尚不清晰。


    背景:已有研究分析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完成不同动作时健患侧运动学、动力学等运动特征,假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时健侧前交叉韧带von Mises应力较患侧高,半月板和股骨软骨的von Mises应力较患侧低。
    目的:通过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软组织的应力响应特征,以期为降低该人群发生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及慢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继发性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Nokov)和测力台(Bertec)采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急停起跳时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通过欧拉角计算方法和逆动力获得膝关节三维角度和三维力矩参数,并将膝关节三维角度和力矩作为边界和加载条件分别载入健患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比较健患侧膝关节内部结构在实际运动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在水平向后第一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内收角明显大于健侧,且健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高于患侧。此外,健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在急停起跳阶段的4%-6%,而患侧出现在急停起跳阶段的15%-17%,表现出健侧腿较患侧先着地的运动模式。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健侧前交叉韧带von Mises应力峰值高于患侧(28.47 MPa vs. 13.18 MPa),且健侧最大应力出现在前交叉韧带后束部位,而患侧分布于前交叉韧带前侧股骨端;此外,患侧股骨软骨(12.16 MPa vs. 5.342 MPa)和半月板(17.35 MPa vs. 16.18 MPa)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健侧,对应的最大应力峰值分别位于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外髁边缘处和外侧半月板前角边缘。③有限元模拟得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健侧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较患侧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风险可能更大,进一步由于患侧股骨软骨和半月板产生较高的应力可能会加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研究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不仅需关注患侧的康复训练,健侧异常的运动模式和代偿反应亦不容忽视。

    https://orcid.org/0000-0001-8825-9487(刘艺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周维波, 张 宜, 梁文卫, 朱春晖, 周福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7): 2687-2691.   DOI: 10.12307/2023.199
    摘要305)      PDF (891KB)(46)   

    文题释义:
    有限切开:一种在传统手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微创术式,可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风险。
    无结桥接技术:可进一步减弱缝线切割效应、避免线结对局部皮肤刺激,减轻手术对患者跟腱断端血供的影响,促进患者跟腱愈合。
    背景:跟腱断裂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传统手术方式切口大,并发症产生概率高,探索其微创手术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分析随访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采用Amer-Lindholm标准)。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均未出现切口并发症,Amer-Lindholm标准疗效优18 例(82%)、良 4 例(18%),优良率100%;②末次随访时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均高于术前,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末次随访时患者患侧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有限切开无结桥接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https://orcid.org/0000-0002-9368-1794(周维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与单纯跟腱全切断诱导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的比较
    王 正, 陈泓书, 易新泽宇, 李宗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7): 2664-2668.   DOI: 10.12307/2023.432
    摘要304)      PDF (1166KB)(134)   

    文题释义:
    异位骨化:是指在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一种病理现象,多发生于骨折、关节置换、脊髓损伤、脑损伤等之后,好发于髋、肘和膝关节周围。 
    跟腱:哺乳动物小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背景:目前创伤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为跟腱全切断模型,但异位骨形成时间较长、体积较小,并且无法准确地再现临床中大多数创伤性异位骨化病例的全身炎症状态。
    目的:验证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建立创伤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并将其与单纯跟腱全切断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实用性。
    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进行单纯跟腱全切断手术,实验组(n=20)进行跟腱全切断手术+背部30%皮肤烫伤处理。记录两组小鼠存活率和跟腱部位手术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实验组小鼠背部烫伤皮肤恢复情况。术后8周行跟腱micro-CT检查及Masson 染色,观察手术部位异位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两组小鼠均无死亡,伤口愈合良好,实验组小鼠烫伤皮肤恢复良好;②micro-CT显示,实验组小鼠全部出现创伤性异位骨化,跟腱部位可见明显的类圆形高密度影,异位骨体积为(2.72±0.04) mm3;对照组仅17只小鼠跟腱部位出现创伤性异位骨化,异位骨体积为(0.65±0.08) mm3;两组小鼠异位骨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Masson 染色显示,两组小鼠形成的异位骨均具有骨小梁和骨髓结构,实验组异位骨面积大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表明,跟腱全切断联合皮肤烫伤能有效建立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与单纯跟健全切断相比,该方法不仅能较早诱导小鼠创伤性异位骨化,且成功率更高,所形成的异位骨体积更大,是动物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建立的理想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1176-7659(王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离心训练结合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
    蒋子豪, 王广兰, 陈 鹏, 孙像鸿, 王 婷, 贾绍辉, 郑 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4): 493-498.   DOI: 10.12307/2024.211
    摘要303)      PDF (1047KB)(129)   


    文题释义:

    髌腱末端病:是一种由膝关节伸肌结构反复受压导致,以髌骨远端或髌腱近端活动性疼痛为特征的临床疾病。
    全身振动训练:通过精确的关节角度将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力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对全身施加振动刺激的训练方式。


    背景: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肌力的影响,但对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差异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究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结合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2022年4-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招募髌腱末端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离心训练组、30 Hz组、40 Hz组、50 Hz组,每组12例。离心训练组仅完成股四头肌离心训练,30 Hz组、40 Hz组、50 Hz组在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振幅2 mm,频率分别为30,40,50 Hz的全身振动训练,干预8周,每周3次。在干预前后评定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跳深着陆触地时刻和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目测类比评分及维多利亚评分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干预后与离心训练组相比,40 Hz和50 Hz组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中频值显著提高(P < 0.05);②干预后触地时刻,40 Hz组和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外旋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低于30 Hz组(P < 0.05);垂直地反力峰值时刻,40 Hz组膝关节伸膝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50 Hz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伸膝力矩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③干预后50 Hz组和40 Hz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离心训练组(P < 0.05);④干预后50 Hz组维多利亚评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离心训练组和30 Hz组(P < 0.05);⑤结果说明:股四头肌离心训练结合50 Hz振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髌腱末端病患者股四头肌力量、肌耐力和股内侧肌激活率,降低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

    https://orcid.org/0000-0002-3276-8028(蒋子豪);https://orcid.org/0000-0002-3466-8610(王广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