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生物材料 membrane biomaterials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王 璐, 徐 婕, 夏一菁, 张新松, 赵 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2): 3457-3463.   DOI: 10.12307/2024.489
    摘要99)      PDF (3011KB)(27)   


    文题释义:

    引导骨再生:将所制备的人工生物膜放置于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依据各类细胞不同的迁移速度,利用引导骨再生膜的屏障作用隔绝外侧快速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允许内侧成骨细胞不受干扰的生长,从而实现骨组织修复再生。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纤维制造工艺,置于注射器内的聚合物溶液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伸形成泰勒锥,且快速固化成超细纤维沉积在收集器上。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改变喷头结构、控制接收器转速等)可以获得核壳结构的超细纤维、高度取向纤维或无序纤维膜等。


    背景:在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引导骨再生膜时,单一材料因功能不足而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因此将多种材料复合已成为目前组织修复工程的一种趋势。

    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表征其理化性能和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0.8 g丝素蛋白溶解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制备静电纺丝溶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纳米纤维膜(记为SF纤维膜);将0.1,0.3,0.5,0.8 g的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静电纺丝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依次记为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征5组纤维膜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5组纤维表面光滑、连续且均匀,无串珠样结构,丝纤维之间无明显粘连,均表现出随机排布的无序多孔结构,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纤维直径减小。傅里叶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检测显示,纤维膜中丝素蛋白与生物活性玻璃的化学结构稳定。SF、SF/1BG、SF/3BG、SF/5BG、SF/8BG纤维膜表面的水接触角分别为105.02°,72.58°,78.13°,79.35°,72.50°。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CCK-8检测显示相较于SF、SF/8BG纤维膜,SF/1BG、SF/3BG、SF/5BG纤维膜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死细胞染色显示5组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活力较好,其中SF/5BG纤维膜表面的细胞数量更多、分布更均匀;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较于SF纤维膜,SF/5BG纤维膜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纤维膜上进行成骨诱导分化,SF/3BG、SF/5B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 < 0.05,P < 0.01,P < 0.001);茜素红染色显示,添加生物活性玻璃后纤维膜的钙结节形成增加,并且以SF/5BG组钙结节形成最多。③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

    https://orcid.org/0009-0007-5566-2852(王璐);https://orcid.org/0009-0003-9472-5423(徐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生物羊膜和角膜绷带镜对翼状胬肉手术后角膜创面修复的作用
    王世娟, 陈文生, 唐 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7): 2642-2646.   DOI: 10.12307/2024.476
    摘要172)      PDF (900KB)(18)   


    文题释义:

    翼状胬肉:主要在睑裂区球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出现增生,并呈现三角形的角膜侵入,位于睑裂部球结膜,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当患者的病变接近瞳孔区时可引起患者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
    神经性疼痛:指在没有外界刺激条件下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直接导致的疼痛,该病可由创伤和(或)疾病致末梢神经、脊髓后根、脊髓及其以上中枢神经某些部位损伤而引发。翼状胬肉手术切除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可引发神经性疼痛,患者疼痛难忍,影响术后恢复。


    背景:有文献报道,生物羊膜与角膜绷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术中均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创面愈合。

    目的:对比生物羊膜与角膜绷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修复与神经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择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1例(142眼),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其中63例(68眼)采用生物羊膜修复角膜创面(生物羊膜组),58例(74眼)采用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修复角膜创面(绷带镜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2周内的角膜创面修复情况;术后当天及术后1 d、2周,采用Wong-Baker脸评估神经性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测患者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度及表面规则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绷带镜组患者术后2周的角膜创面愈合率高于生物羊膜组(P < 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生物羊膜组(P < 0.01);②绷带镜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 d的神经性疼痛程度低于生物羊膜组(P < 0.001),两组术后2周的神经性疼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度及表面规则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绷带镜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及表面规则指数均低于生物羊膜组(P < 0.05);④术后3个月内,生物羊膜组复发1眼(1.47%),绷带镜组复发3眼(4.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与生物羊膜相比,角膜绷带镜修复翼状胬肉手术后角膜创面的效果更佳。

    https://orcid.org/0009-0002-0032-1144(王世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生物羊膜修复跟腱断裂大鼠跟腱粘连及对愈合的影响
    杨晓光, 时艳程, 马 韬, 张继敏, 张 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5): 2297-2301.   DOI: 10.12307/2024.375
    摘要187)      PDF (1287KB)(32)   


    文题释义:

    跟腱损伤:跟腱是连接脚跟骨和小腿肌肉的结构,负责支持足部运动和稳定性。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某些疾病的影响下,跟腱可能会遭受损伤,导致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跟腱损伤分为两种类型: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部分断裂通常会产生轻微的疼痛和运动不适,而完全断裂会导致严重的疼痛、无法行走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生物羊膜:是指从羊胎盘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材料,主要由羊胚胎盘的羊膜和羊水组成。生物羊膜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皮肤细胞增生和修复、促进血管形成和免疫调节等,可用于创面覆盖、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领域。


    背景:跟腱损伤术后跟腱粘连会导致跟腱的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愈合能力减弱及超微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和预防跟腱粘连已成为临床治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的:分析生物羊膜对跟腱断裂大鼠术后跟腱粘连、生物力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取60只6周龄SD大鼠建立双侧后肢跟腱断裂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干预:模型组直接缝合肌腱断端,羊膜组将生物羊膜包裹于断裂吻合口周围后缝合固定,每组30只。术后1,2,4周,评估跟腱粘连、生物力学、组织形态与结构及p38、ERK1/2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周,两组大鼠跟腱及腱周组织轻度水肿,其中模型组跟腱组织粘连较明显;干预后2周,模型组大鼠跟腱及腱周组织仍有水肿,跟腱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重于羊膜组;术后4周,两组大鼠跟腱周围均无水肿,愈合良好,羊膜组跟腱粘连程度轻于模型组。羊膜组大鼠术后2,4周的跟腱最大拉力大于模型组(P < 0.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术后1周,两组大鼠跟腱肌腱结构紊乱,胶原纤维排列稀疏,其中模型组可见明显的炎性反应与跟腱粘连;术后2周,模型组仍可见明显的炎性反应、跟腱粘连,胶原纤维无规则排序,羊膜组大鼠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成纤维细胞内质网扩张;术后4周,模型组大鼠跟腱胶原纤维组织增厚、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较少,羊膜组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且较薄,成纤维细胞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③术后4周的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显示,羊膜组大鼠跟腱组织中p38及ERK1/2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 0.05)。④结果表明,生物羊膜可促进断裂跟腱术后的愈合、抑制跟腱粘连,该作用可能与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2-7267-4907(杨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黑磷调控氧化应激-炎症级联效应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寇 裕, 顾 勇, 陈 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5): 2338-2345.   DOI: 10.12307/2024.250
    摘要191)      PDF (3135KB)(61)   


    文题释义:

    黑磷量子点:黑磷是一种磷原子构成的片层状二维材料,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黑磷量子点是将黑磷晶体通过超声液相剥离法制备的、具有超小尺寸和超薄厚度的黑磷纳米材料。黑磷量子点特定的理化性质使得其在光伏、光电子器件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Nrf2/ARE通路:对调节细胞氧化应激起重要作用。Nrf2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正常情况下细胞在受到氧化性物质激活后,Nrf2转入细胞核与ARE的DNA序列结合,促进NQO1和血红素加氧酶1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Ⅱ期解毒酶的表达。


    背景:氧化应激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黑磷量子点作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还原性材料,具有抗氧化应激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潜力。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黑磷量子点清除椎间盘微环境内活性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黑磷量子点对抗氧化通路Nrf2/ARE与椎间盘炎症的作用。
    方法:采用超声液相剥离法制备黑磷量子点。①体外实验:分离提取SD大鼠髓核细胞,将第2-4代髓核细胞分别与不同的溶液共培养,分别为F12-DMEM培养基(空白组)、黑磷量子点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黑磷量子点溶液、过氧化氢+黑磷量子点+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溶液,分别进行细胞活/死染色及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及Western Blot检测;②体内实验: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穿刺组、穿刺+黑磷组,每组10只,穿刺组与穿刺+黑磷组采用椎间盘穿刺法建立Co7-10椎间盘退变模型,穿刺+黑磷组穿刺后向椎间盘注射黑磷量子点分散液,术后4,8周进行椎间盘组织影像学与组织学染色评估。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活/死染色显示,黑磷量子点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无毒性作用,且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髓核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细胞内活性氧及JC-1荧光探针显示,黑磷量子点可调控氧化应激导致的髓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并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内氧化应激。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过氧化氢组Nrf2、血红素加氧酶1、醌氧化还原酶、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降低(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3、p65的蛋白表达升高(P < 0.05);黑磷量子点的加入可逆转过氧化氢对Nrf2通路的抑制作用,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炎症反应,但Nrf2特异性抑制剂可取消这一作用。②体内实验:X射线片与MRI检测显示,术后4,8周,穿刺组椎间盘高度与髓核含水量低于假手术组(P < 0.05),穿刺+黑磷组椎间盘高度与髓核含水量高于穿刺组(P < 0.05)。组织学染色显示,穿刺+黑磷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轻于穿刺组,血红素加氧酶1蛋白表达量高于穿刺+黑磷组。③结果表明:黑磷量子点可通过调控Nrf2/ARE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并延缓椎间盘退变。

    https://orcid.org/0000-0002-2936-8031(寇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干细胞工程化双面异性静电纺丝膜促进硬脊膜修复的体外实验
    徐敬之, 王文博, 孙慧雯, 顾 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0): 1540-1546.   DOI: 10.12307/2024.248
    摘要183)      PDF (2042KB)(25)   


    文题释义:

    双面异性:人工硬脊膜的内表面经过胶原蛋白自组装增加了亲水性,利于细胞黏附生长;人工硬脊膜的外表面为单纯的静电纺丝纤维膜,表面疏水,不利于细胞黏附,避免与周边组织粘连。
    干细胞工程化:人工硬脊膜的内表面经过胶原蛋白处理后利于细胞黏附,故将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在内表面,使人工硬脊膜成为干细胞移植的载体。
    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起固定作用,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背景:目前临床上采用自体组织或明胶海绵等材料对硬脊膜进行修补,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亟需一种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的生物材料。

    目的:利用定向静电纺丝及胶原自组装技术构建双面异性静电纺丝膜,并将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人工硬脊膜,探讨该人工硬脊膜的各项理化性能以及生物特性。
    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及胶原自组装技术制备有序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的双面(一面为胶原蛋白,另一面为聚乳酸)异性静电纺丝膜(胶原组)、无序的聚乳酸静电纺丝膜(无序纤维组)、有序定向的聚乳酸静电纺丝膜(有序纤维组),通过扫描电镜、力学拉伸、水接触角测试、降解实验等来表征静电纺丝膜的理化性能。将胶原组(在胶原蛋白面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即得到干细胞工程化静电纺丝膜)、无序纤维组、有序纤维组静电纺丝膜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评估静电纺丝膜的生物相容性,整合素β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静电纺丝膜的黏附特性。将干细胞工程化静电纺丝膜及胶原组静电纺丝膜分别与骨髓巨噬细胞共培养,通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1型)、CD206(M2型)免疫荧光染色及qRT-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评估免疫调控性能。

    结果与结论:①定向静电纺丝纤维膜可模拟天然硬脊膜的纵向排列结构,胶原蛋白加入后,纤维膜的亲水性提高约2倍,力学性能提升了1.2倍;②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CCK-8和活/死染色显示,胶原组静电纺丝膜的细胞生物活性明显高于无序纤维组、有序纤维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胶原组整合素β1表达约为无序纤维组、有序纤维组的2.6倍,且细胞铺展形态良好;③与骨髓巨噬细胞共培养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工程化静电纺丝膜组M1型巨噬细胞荧光强度低于胶原组(P < 0.01),M2型巨噬细胞荧光强度高于胶原组(P < 0.01);qRT-PCR检测显示,干细胞工程化静电纺丝膜组促炎性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低于胶原组(P < 0.001),抑炎性基因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高于胶原组(P < 0.001);④结果表明,干细胞工程化的两面异性人工硬脊膜可模拟正常硬脊膜的定向结构,内表面利于细胞生长黏附,外表面避免组织粘连,同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组分促进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调控局部的炎症微环境。

    https://orcid.org/0000-0002-0772-906X(徐敬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张 杨, 赵巧燕, 翟继卫, 厉 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0): 1561-1565.   DOI: 10.12307/2022.204
    摘要459)      PDF (19369KB)(74)   
    文题释义:
    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是一种利用生物组织材料制成的生物瓣膜替换原有病变或异常心脏瓣膜的一种胸心血管外科手术,二尖瓣狭窄或反流为其适应证。
    炎性因子与血流动力学:心脏瓣膜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浸润性疾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可通过诱导心肌表面细胞黏附因子损害心肌功能,白细胞介素10可通过拮抗炎性细胞内源性反应抑制炎性因子合成与释放。二尖瓣关闭不全与二尖瓣狭窄也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引发心肌缺血,抑制炎症应激反应、调节血流动力学已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病的“靶点”。

    背景: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其中人工瓣膜材料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置换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分为生物组62例、机械组34例。生物组进行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机械组进行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机械瓣膜二尖瓣置换,比较两组心功能及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等指标。研究已获得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0315)。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随访12个月,生物组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Ⅰ级占71%、临床治疗成功率为77%,机械组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Ⅰ级占47%、临床治疗成功率为53%,两组间心功能分级与临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发生人工瓣膜结构性衰坏所致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生物组患者血栓栓塞、心内膜炎、瓣周漏的发生率均低于机械组(P < 0.05)。②术后3 d,生物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机械组(P < 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质量浓度高于机械组(P <0.05)。③术后随访12个月,生物组患者的二尖瓣口E峰峰值速度、平均跨压差检测结果低于机械组(P < 0.05),人工瓣有效瓣口面积检测结果大于机械组(P < 0.05)。④结果表明,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有助于改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可能与拮抗炎症应激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聚丙烯带网塞补片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后腹壁力学和疼痛变化
    立全晰, 沈 宇, 万 伟, 孙善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4): 548-55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67
    摘要341)      PDF (712KB)(102)   

    文题释义:
    腹压力:指腹腔压力,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咳嗽、站立、排便排尿,其为成人腹股沟疝的直接原因。腹压力作用于腹壁形成包括垂直压力和切线压力,对腹壁及人工修补材料形成直接作用力,亦是导致神经和补片形成相对力学关系的基本原因。
    术后慢性疼痛:疼痛为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并由这种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周围疼痛与感觉神经刺激有关,而术后慢性疼痛是指手术后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其原因多与神经损伤再生、结扎、卡压、牵拉等刺激有关。

    背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后慢性疼痛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引起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是神经受累及。
    目的:观察髂腹下神经前置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分析其力学等原理。
    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76例男性腹股沟疝患者,年龄36-95岁,均接受大号聚丙烯不可吸收带网塞补片植入治疗,术中将髂腹下神经置于补片前方,术后3,6,12 个月随访疼痛情况。研究经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76例患者术后3,6,12 个月时均无慢性疼痛发生,无复发病例;②腹压力作用于腹壁形成包括垂直压力和切线压力,对腹壁及人工修补材料形成直接作用力,亦是导致神经和补片形成相对力学关系的基本原因;③结果表明,髂腹下神经前置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能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其与术后腹压对组织修复尤其是补片周围组织修复或许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5066-1622 (立全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钛表面载铜抗菌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
    李兴平, 肖东琴, 赵 桥, 陈 硕, 白亦光, 刘 康, 冯 刚, 段 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4): 553-55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68
    摘要391)      PDF (1353KB)(67)   

    文题释义:
    细菌保护膜:植入体表面黏附的细菌伴随植入物进入机体后在植入物周围形成的一层膜,此膜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有利的微环境,阻止各种细胞免疫、抗生素及潜在防御机制对其穿透,从而导致各种相应并发症,例如感染范围扩大、宿主的整体排斥反应及相邻骨骼的骨溶解吸收等。
    钛表面改性:通过在钛表面制备不同的理化涂层和生物活性涂层,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的方法。

    背景:钛金属植入物凭借其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惰性被广泛运用于当代骨科领域,但单纯的钛植入物难以满足复杂的临床需求,如细菌感染、骨再生速度慢等,故亟需开发具有生物功能的钛植入物。
    目的:鉴于铜离子在抗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钛金属表面制备载铜功能膜,评价其体外抗菌功能及细胞活性。 
    方法:通过浸涂方式在钛片表面制备含不同质量浓度铜离子(0,0.1,0.5,1.0 g/L,依次设定为B、C、D、E组)的聚乳酸薄膜。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分别与纯钛片(A组)及4种载聚乳酸膜钛片共培养,大体与扫描电镜观察细菌菌落形成及黏附情况,活/死细菌染色观察细菌状态。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5组钛片(或5种浸泡DMEM培养基6 h后的钛片样品)共培养,采用CCK-8法评价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显示,A、B组培养皿内的菌落数量最多,且均匀分布;C、D组靠近钛片区域的菌落数量减少,远离钛片区域的菌落数量较多,E组未见明显菌落形成;扫描电镜显示,A、B组表面黏附大量的细菌,C、D、E组表面黏附的细菌逐渐减少;②活/死细菌染色显示,A、B组细菌存活率均在95%以上,C、D、E组细菌存活率均在5%以下,且随着膜内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存活率降低;③细胞与钛片接触共培养的CCK-8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C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D、E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与浸泡后钛片样品共培养的CCK-8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C、D、E组细胞增殖明显;④结果表明,当聚乳酸溶液中铜离子质量浓度为0.1 g/L时,在钛金属表面制备的聚乳酸薄膜促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但杀菌能力相对较弱;在铜离子质量浓度为1.0 g/L时,聚乳酸薄膜的杀菌能力最强,DMEM浸泡6 h后无细胞毒性。因此,在钛片表面制备含适宜浓度的载铜聚乳酸薄膜能赋予植入体表面抗菌性能。

    https://orcid.org/0000-0003-0139-2432 (李兴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凝血酶浓度对纤维蛋白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影响
    成 俊, 谭 均, 赵 耘, 程方东, 石国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4): 570-57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71
    摘要536)      PDF (762KB)(86)   

    文题释义:
    纤维蛋白胶:主要由黏合蛋白(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XⅢ)、凝血酶、钙离子等组成,当凝血酶和黏合蛋白混合时,模拟凝血链级反应的最后一步。纤维蛋白原肽链 A、B 被凝血酶水解,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该单体呈疏松网状结构而将血细胞网住以发挥止血作用,疏松聚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在激活的第 XⅢ 因子、钙离子作用下,形成稳定的多聚纤维蛋白原纤维,再进一步聚合成强力的纤维蛋白网、直接封堵所覆盖组织。
    脑脊液漏:硬脊膜损伤是脊柱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可形成脑脊液漏,引起头晕、头痛、呕吐、伤口不愈合、切口感染、硬脊膜假性囊肿等,严重者导致椎管内感染,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背景:纤维蛋白胶常用于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但标准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凝固过快致粘接硬脊膜效果差,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封堵硬膜损伤预防脑脊液漏的效果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低浓度凝血酶及标准凝血酶浓度对纤维蛋白胶预防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硬脊膜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随机分2组进行治疗,每组20例:低浓度凝血酶组采用低浓度凝血酶(100 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标准浓度凝血酶组采用标准浓度凝血酶(500 IU/mL)封堵硬脊膜损伤。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间脑脊液漏发生率、累计引流量、引流持续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试验获得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低浓度凝血酶组脑脊液漏发生例数、累计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均少于标准浓度凝血酶组(P < 0.05);②低浓度凝血酶组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二次手术引流1例,标准浓度凝血酶组发生切口并发症2例、二次手术引流2例,两组间切口并发症与二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低浓度凝血酶纤维蛋白胶能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是封堵硬脊膜损伤的可靠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2883-8978 (成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3Dmax轻量型疝补片和Prolene重量型网片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的比较
    范中宝, 沈建芬, 王 键, 于 灏, 刘严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34): 5545-555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851
    摘要596)      PDF (26831KB)(242)   

    文题释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通过优化围术期处理降低患者并发症,减轻围手术期痛苦,从而加速患者康复时间和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快速康复外科强调多学科技术优势整合合作,包括快速通道麻醉、微创手术技术、合理的材料选择、良好的镇痛及优质的术后护理等,是一系列多学科优势技术紧密合作的体现。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疝修补:是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技术,全部操作不进入腹腔,在腹膜外完成,不会对腹腔内脏器产生干扰,可以降低腹腔内脏器损伤或出现术后切口疝的风险,无需缝合腹膜,可缩短手术时间,从技术角度来看最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背景: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疝修补腹股沟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术中选择哪种补片能够加速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目的对比3Dmax轻量型疝补片和Prolene重量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1月至2018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97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均接受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疝修补,其中67例采用3Dmax轻量型疝补片,43例采用Prolene重量型网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试验获得辽宁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3Dmax补片组非感染性发热例数少于Prolene网片组(P < 0.05),两组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肿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3Dmax补片组术后3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Prolene网片组(P < 0.05);③术后7 d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示,3Dmax补片组健康状态、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3个方面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Prolene网片组(P < 0.05);④术后3612个月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显示,3Dmax补片组走路、抬重物与体育活动等日常生活受限程度轻于Prolene网片组(P < 0.05);⑤结果表明对比Prolene重量型网片,采用3Dmax轻量型疝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疝修补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疼痛程度、加速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ORCID: 0000-0003-1857-3897(范中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脱细胞异种生物外科补片的免疫原性 
    程 祥, 郭 欢, 刘燕萍, 韦晓慧, 雷 丹, 巫 涛, 黄 婷, 黄 明, 荣祖元, 凌 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34): 5564-556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43
    摘要434)      PDF (23752KB)(36)   

    文题释义:

    免疫原性:指能够刺激免疫系统的细胞引起某种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当动物源性材料植入人体后,其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与人体内存在的天然抗α-Gal抗体结合,会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严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还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对于异种材料植入人体所产生的潜在风险,有必要对其进行免疫原性风险评估。

    脱细胞技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一系列的方法处理同种异体的组织、器官,使其细胞内基质除去完全而保留相应的细胞外基质的方法。脱细胞技术可降低甚至除去异体组织、器官的免疫源性(α-Gal抗原)等,降低异体生物材料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为异体生物材料的临床运用提供基础。

    背景:脱细胞异种生物外科补片的免疫原性直接关系到其植入人体后的成功与否,因而评价材料的免疫原性至关重要。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种生物外科补片的免疫原性。

    方法:20Balb/c小鼠随机分4组,每组5只:实验组与对照组背部皮下分别植入脱细胞异种生物外科补片与心包膜原材料;阴性对照组行假手术操作;阳性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弗氏佐剂和牛血清白蛋白等体积混合液。植入4周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计算各组脾脏和胸腺的脏脑系数,检测血清总IgGIgM水平、体外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脾脏淋巴细胞亚型分布,并进行植入部位皮肤组织及脾脏、胸腺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方案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安全评价中心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批准(IACUC-2018-KYYL-008)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大于阴性对照组(P < 0.05);②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脾脏脏脑系数、胸腺脏脑系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脾脏脏脑系数大于阴性对照组(P < 0.05);③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④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3+CD8+细胞百分比降低(P < 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照组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8+细胞、CD45+SSClow细胞百分比下降(P < 0.05)CD3-CD19+细胞百分比升高(P < 0.05);⑤实验组、对照组血清IgMIgG抗体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组织学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脾脏和胸腺无明显病理改变,实验组植入部位无明显炎性反应,对照组植入部位出现严重肉芽肿性炎及纤维组织增生包裹、植入物坏死崩解等;⑦结果表明与原材料相比,经脱细胞处理的异种生物外科补片可有效降低免疫原性反应。

    ORCID: 0000-0003-3480-6101(程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人源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羊膜下层组织修复皮肤缺损
    王 丹, 尹 晶, 王玉英, 杜 勇, 李京玲, 俞 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34): 5570-557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55
    摘要430)      PDF (27671KB)(218)   

    文题释义:

    脱细胞生物支架:其原理是将生物体原型组织中的实质细胞运用化学、酶解或机械方法给予去除后制成的构架,保留了以细胞间质为主的其他成分,维持了生物材料原有的机械性和可塑性,更加适合细胞黏附和增殖生长。

    细胞毒性:是化学物质(药物)作用于细胞基本结构和/或生理过程,如细胞膜或细胞骨架结构,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细胞组分或产物的合成、降解或释放,离子调控及细胞分裂等过程,导致细胞存活、增殖和/或功能的紊乱,所引发的不良反应。

    背景:羊膜与羊膜下层具有同源性且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与一定的韧性,羊膜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已有较多报道,但羊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较少。

    目的:对比脱细胞羊膜与脱细胞羊膜下层分别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皮肤修复的差异。

    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核酸酶法制作脱细胞羊膜下层材料,采用TritonX-100+胰酶法制作脱细胞羊膜材料。采用两种脱细胞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两种脱细胞材料的细胞毒性。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2种脱细胞材料表面,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与黏附。在每只SD大鼠一侧脊柱背部制作深达真皮层的皮肤缺损,将36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处理,每组12只: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植入脱细胞羊膜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观察组植入脱细胞羊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术后71421 d分别进行创面愈合率、创面病理及创面基因与蛋白检测。动物实验获得江南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在培养的3-7 d内,两种脱细胞材料浸提液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②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两种脱细胞材料表面黏附、生长良好,细胞形态与培养瓶中培养的相同;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空白组(P <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④术后14 d的病理观察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皮肤修复优于空白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⑤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Ⅲ型胶原、CK18、Ⅰ型胶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 <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⑥观察组、对照组各时间点的CK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 <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⑦相较于脱细胞羊膜,脱细胞羊膜下层可促进皮肤的修复。

    ORCID: 0000-0001-5543-5392(王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膜诱导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陈彦名, 刘鸣江, 谢松林, 刘昌雄, 宋剑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6): 2551-255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260
    摘要280)      PDF (22165KB)(124)   

    文题释义:

    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输尿管支架细菌生物膜观察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
    张家模, 张 翾, 罗华铭, 赵 涛, 陈江川, 刘 娟, 王 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6): 2556-256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267
    摘要509)      PDF (21663KB)(153)   

    文题释义:

    细菌生物膜:细菌及其细胞外产物在载体表面聚集形成的一种有序群落,其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复合物,是多种细菌相互粘连而产生得具有特定结构的细菌复合体。细菌生物膜分3层:连接膜附着于组织或生物材料表面;基底膜包含致密的菌群;表面膜为最外层,浮游菌可从其表面被释放后自由飘浮和播散。微菌落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单位,微菌落相互融合连接形成大片均一的生物膜。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 h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背景:输尿管支架被广泛用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原位尿流改道重建、输尿管或肾镜碎石、肾移植和肿瘤等泌尿系疾病,但长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可导致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输尿管支架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点,分析细菌生物膜的病原学分布特征及耐药性。

    方法:收集2016年1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27例患者的输尿管支架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征,刚果红培养基分别筛选肾盂段、输尿管段和膀胱段支架的细菌生物膜菌株,同时进行尿培养,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实验获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4年科伦审22号。

    结果与结论:①在留置7,15,30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均能够观察到细菌生物膜及数量不等的炎性附着物或结晶体,细菌生物膜的细菌被大量纤维膜包裹;留置7,15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可见呈片状散在分布的菌落,以杆菌为主;留置30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可见呈堆状分布的菌落,以球菌、杆菌为主;②127份输尿管支架标本中检出细菌生物膜106份,阳性率为83.5%,其中膀胱段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肾盂段和输尿管段;尿培养阳性为25份,阳性率为19.7%,尿液培养的细菌生物膜阳性率明显低于输尿管支架培养结果(P < 0.05);③106份阳性标本中检出细菌2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数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株数(P < 0.05);输尿管支架细菌生物膜和尿培养细菌均主要以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最为常见;④输尿管支架管表面细菌生物膜菌株的耐药率高;⑤结果表明输尿管支架细菌生物膜是诱发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ORCID: 0000-0001-9204-7321(张家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生物工程角膜与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比较
    刘志玲, 高明宏, 陈颖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0): 1563-156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219
    摘要535)      PDF (25484KB)(64)   

    文题释义:
    生物工程角膜:又称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是取材于猪眼角膜经病毒灭活与脱细胞等工艺制备而成,由前弹力层和部分基质层构成的纤维支架组织。所有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均通过细胞毒性测试和组织相容性测试。
    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通常是切除病变的角膜组织,将相应厚度的植片移植到角膜植床上。


    背景:寻找替代角膜供体的材料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生物工程角膜和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44例(44眼),随机分2组:生物工程角膜组(n=22)采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人供体角膜组(n=22)采用人供体角膜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感染控制率、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上皮化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试验已通过北部战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2018)05号]。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感染控制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91%,P > 0.05);②两组术后视力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2个月的矫正视力视力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 0.05);③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3,6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 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无差异(P > 0.05);④两组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2.0),(6.7±1.9) d,P > 0.05];⑤两组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新血管长入、原病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生物工程角膜组角膜植片溶解发生率高于人供体角膜组(32%,8%,P < 0.05);⑥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工程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预后较好。因此在无人供体角膜的情况下,生物角膜可作为板层角膜移植的材料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溃。

    ORCID: 0000-0002-1297-4684(刘志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基于静电纺织技术构建血液生物膜的初探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孙 宇,邹 强,李轩泽,吴展羽,杨 龙,王建吉,刘 琴,马敏先,叶 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6): 901-90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579
    摘要406)      PDF (749KB)(153)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静电纺织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纤维制造工艺,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中进行喷射纺丝;在电场作用下,针头处的液滴会由球形变为圆锥形(即“泰勒锥”),并从圆锥尖端延展得到纤维细丝,这种方式可生产出纳米级纤维结构的支架材料。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组织工程领域可作为支架材料,该材料可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指导细胞行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低温喷雾干燥技术:是物料干燥的方法之一,可直接使溶液、乳浊液干燥成粉状,优点为:干燥过程非常迅速,可直接干燥成粉末,低温不影响生物材料的活性。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若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提纯再利用,可制作出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支架材料。
    目的: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血液生物膜的方法,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新鲜猪血液经分离、离心、纯化等步骤提纯出纤维蛋白原,分别经真空冷冻干燥机(A组)、低温喷雾干燥机(B组)、56 ℃烘箱干燥(C组)处理,采用静电纺织技术制作成纤维薄膜支架材料,检测3组支架材料的接触角,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的三维结构。将3组电纺支架材料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培养7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1-4 d,Alamar Blue试剂盒检测B组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增殖。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A组可见纤维结构,纤维粗细不均并有大量液滴状结构;B组可见排列有序的多层纤维结构,纤维直径、孔径大小接近一致,仅见少量液滴状结构;C组未见纤维结构,为大小不等的液滴状结构;②A-C组支架材料的接触角分别为(82±3)°、(67±5)°、(80±3)°,3组材料接触角都< 90°,表明亲水性良好;③共培养7 d 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黏附于3组支架材料上,其中B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分布较为均匀,细胞黏附生长于纤维表面,细胞核形态相对规则;A、C组可见少量细胞黏附生长于支架上,C组细胞量最少,细胞核形态不规则,两组均未见明显纤维结构;④Alamar Blue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B组支架材料表面的细胞呈增殖趋势,生长状态良好;⑤结果表明,采用静电纺织技术可制备出血液纤维蛋白原生物膜,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ORCID: 0000-0002-5247-6858(孙宇)

    可吸收丝素修复膜在拔牙后位点保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牛杏雨,肖 燕,高振杰,孙晶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0, (0): 906-91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536
    摘要155)      PDF (677KB)(14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拔牙位点保存:为了预防及减少牙槽嵴的失用性萎缩吸收及牙龈乳头的退缩,使牙槽嵴骨量的高度、宽度及密度满足后期种植的需要,并使牙龈乳头恢复正常高度,以满足美学要求的一种方法。
    引导组织再生术:是用外科方法放置一个物理屏障,来选择性地分隔不同的牙周组织,阻止牙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向根面生长,造成空间,诱导具有牙周组织再生潜力的牙周膜细胞冠向移动并生长分化,实现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再生,形成牙周新附着。
     
     
    背景:可吸收丝素修复膜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可降解和良好的组织亲和性,同时有非常好的屏障作用。
    目的:评价可吸收丝素修复膜用于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纳入130例拔牙术后拟行牙槽嵴位点保存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65例采用可吸收丝素修复膜进行拔牙后牙槽嵴位点的保存,对照组65例采用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拔牙后牙槽嵴位点的保存。术后7 d,观察黏膜愈合情况;术后7 d、4个月拍摄锥形束CT,观察治疗区域牙槽嵴高度与宽度。

    结果与结论:①并发症:术后7 d,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和下唇麻木情况,对照组1例发生窗口裂开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出现1例膜暴露情况;②组内比较:与术后7 d相比,试验组、对照组术后4个月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明显降低(P < 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牙槽嵴高度变化、牙槽嵴宽度变化及附着龈宽度变化比较均无差异;④结果表明,可吸收丝素修复膜用于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⑤试验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注册号:ZDY17002;试验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25031。

    面向皮肤支架3D生物打印喷头的CFD模拟与实验
    陈冬冬,张 琦,张鹏飞,周骥平,姜亚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2): 245-25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512
    摘要491)      PDF (1623KB)(313)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流场模拟:通过限元软件Fluent模拟3D生物打印机在不同压力、温度和不同喷头挤出直径下,实际的喷头流速变化情况。
    气动挤压:通过气泵提供动力的来源,可设置不同的挤出压力大小,可以挤出明胶纤维溶液。
    3D生物打印技术:是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组织工程中,可实现具有复杂生理结构的一种制造方法,是3D打印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增材制造原理将复杂的器官结构离散成一系列的二维层状结构,这种构建方法显著降低了复杂器官的构建难度,特别在一些异质性组织的构建方面,3D生物打印技术突破了传统制造技术的局限。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3D生物打印技术可通过打印生物质材料来构建皮肤支架,但工艺参数不明确,打印过程中经常出现堆积和不连续情况。
    目的:通过3D生物打印机和有限元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得合理的挤出压强、黏度、喷头行走速度、喷头直径、温度参数,解决明胶纤维打印过程中的堆积和不连续问题。
    方法:以5%明胶纤维素溶液为打印材料,采用3D生物打印机和限元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设置打印温度分别为5,15,25 ℃,打印压力分别为0.16,0.18,0.2 MPa,喷头直径分别为0.21,0.26,0.41 mm,检测喷头针尖处的流速与流量;以合适的参数3D打印明胶纤维皮肤生物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

    结果与结论:3D生物打印明胶纤维皮肤生物支架过程中,设置打印温度在15 ℃、喷头行走速度为30 mm/s、压力为0.18 MPa、喷头直径为0.21 mm时,可保证喷头挤出的明胶纤维材料不会堆积或者断丝,连续性挤出明胶纤维,并且在上述打印条件下打印的丝宽1 400 μm左右;将此条件下打印的生物支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支架的行与列分布较均匀,层与层之间的结合部位黏结牢固,不易变形,支架孔隙率约57%。

    ORCID: 0000-0001-8332-9693(陈冬冬) 

    传统聚丙烯和聚酯补片修补腹股沟疝对患者疼痛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影响的比较
    郑 兵,王 伟,任 锐,朱 涛,芦灵军,陆昌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774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胶原膜修复颅顶骨缺损
    谢 静,吴倩倩,孙 嵩,孙 勇,赵 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 (30): 4836-484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7.30.014
    摘要266)      PDF (8634KB)(197)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2000 年由法国科学家 Choukroun及其同事首先报道,是血液经低速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富含白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等有利于愈合和免疫的组分,能促进软硬组织的再生。
     
    背景:目前有部分关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胶原膜应用于引导骨再生技术中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但将二者联合使用与单纯使用胶原膜或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修复骨缺损的对比研究尚未被报道。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胶原复合膜、单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单纯胶原膜3种膜的引导骨再生能力。
    方法:取日本大耳兔24只,在颅顶骨建立3个骨缺损区,分别植入复合膜(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与胶原膜)、单纯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及单纯胶原膜,植入后2,4,8,12周,进行颅顶骨缺损区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植入后2周:复合膜组缺损区见边缘模糊的密度增高影;胶原膜组见极少量密度增高影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组边缘区出现密度增高影像。植入后12周,复合膜组整个缺损区与周围正常骨密度接近;胶原膜组环形密度增高影像区域较植入后8周扩大,但中心的密度较周边正常骨组织密度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组缺损区可见个别部位的密度低于周围正常骨;②组织学观察:植入后2周,复合膜组见缺损区周围出现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膜组、胶原膜组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血管均少于复合膜组。植入后12周,复合膜组缺损区出现大量骨细胞,排列整齐,有骨小梁变粗变大,可见成熟骨组织形成,骨质较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组可见骨细胞,骨小梁数目增多,但骨形成量较复合膜组少;胶原膜组可见少量新骨形成,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有明显骨陷凹;③结果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胶原复合膜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