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植入物相关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 of orthopedic impla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延长氨甲环酸使用时间有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
    赵 燕, 吴 凡, 李 红, 万盛钰, 何 瑾, 朱宾仁, 江从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6): 5858-5864.   DOI: 10.12307/2024.689
    摘要45)      PDF (1040KB)(7)   


    文题释义:

    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衍生物,可以有效减少骨科手术围术期的失血量,其机制为阻断纤溶酶原表面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发挥抗纤溶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氨甲环酸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骨科手术围术期的失血量并有助于降低输血率。因此氨甲环酸广泛运用于骨科手术围术期,并且不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经过特殊设计和加工过的一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改进自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增加了防旋转功能,主要包含主钉、防旋刀片、尾帽和远端锁钉。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具有固定可靠、置入简单等优点,术后可以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急诊收治入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2例,均在牵引床上闭合牵引复位后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在切开皮肤前15-30 min给予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3 h后追加1 g;试验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再追加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术前、术后当天、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采用Gross方程计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术后第1,3天的红细胞压积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为最低值,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值为最低值,然后开始回升;⑤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术后延迟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可能有助于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https://orcid.org/0000-0003-2035-2436 (赵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血液指标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分期及病程的关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吴子轩, 孙诗艺, 张 程, 张光熠, 杨统杰, 何海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6): 5865-5871.   DOI: 10.12307/2024.695
    摘要44)      PDF (918KB)(6)   


    文题释义: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内血供中断而引起的骨组织和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过程的疾病。其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无创伤因素参与的股骨头坏死,其病因包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减压病、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以及一些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用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主要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相较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因变量多是多元无序。然而,多元Logistic回归也适用于因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但不满足平行线检验的情况,虽然这样做会使得因变量失去顺序属性,但仍保留因变量的分类能力。


    背景:目前尚无关于血液实验室检查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分期及病程关系的文献,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分析以便更好地明确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血液实验室检查指标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病程之间的关系,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的血液实验室指标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数据库调取共2 10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了1 075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血液实验室指标结果,血液实验室指标包含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β、载脂蛋白α1、尿酸、总蛋白定量、碱性磷酸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凝结时间、D-二聚体、总铁结合力、血小板计数。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ARCO分期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青年组的总胆固醇、尿酸、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在ARCO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青年组ARCO Ⅱ期患者在总胆固醇水平上高于ARCO Ⅲ期患者(P < 0.05),ARCO Ⅳ期的尿酸水平高于ARCO Ⅱ、Ⅲ期患者(P < 0.05),ARCO Ⅱ、Ⅳ期的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少于ARCO Ⅲ期患者(P < 0.05),ARCO Ⅲ、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高于ARCO Ⅱ患者(P < 0.05);②中年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凝血酶凝结时间、D-二聚体的ARCO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中年组ARCO Ⅳ期患者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高于ARCO Ⅱ、Ⅲ期患者(P < 0.05),ARCO Ⅳ期凝血酶凝结时间短于ARCO Ⅲ期(P < 0.05),ARCO 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ARCO Ⅱ、Ⅲ期患者(P < 0.05);③老年组的尿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老年组ARCO Ⅳ期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ARCO Ⅱ、Ⅲ期患者(P < 0.05),ARCO Ⅱ期患者的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短于ARCO Ⅲ期(P < 0.05),ARCO Ⅲ、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ARCO Ⅱ期患者(P < 0.05),ARCO Ⅳ期的血小板计数要低于ARCO Ⅲ期患者(P < 0.05);④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的保护性因素,D-二聚体、尿酸、超重、中青年年龄段可能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的危险因素;⑤提示不同ARCO分期患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存在统计学差异,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可能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的保护性因素,D-二聚体、尿酸、超重、中青年年龄段可能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的危险因素。 

    https://orcid.org/0009-0000-8021-2211 (吴子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基于中日友好医院分型ARCO Ⅱ期股骨头坏死的自然塌陷病程
    赵汝顺, 郝阳泉, 徐韩博, 杨 治, 许 鹏, 郑 鑫, 张 堃, 鲁 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0): 4871-4875.   DOI: 10.12307/2024.629
    摘要75)      PDF (927KB)(27)   


    文题释义: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股骨头一旦塌陷,可导致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CJFH分型:是中日友好医院李子荣教授根据股骨头坏死病灶内、中、外侧柱划分的一种分型,可较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


    背景:股骨头坏死是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不同分期、分型下的股骨头坏死自然塌陷病程影响着该病的进展及预后。

    目的:探究不同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未塌陷患者5年内自然塌陷病程,并分析不同CJFH分型的股骨头塌陷率及塌陷风险。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门诊确诊为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未塌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塌陷将患髋分为塌陷组(n=82)和未塌陷组(n=70),统计不同CJFH分型的股骨头塌陷风险以及5年内塌陷时间、塌陷数量和塌陷率,并绘制不同CJFH分型股骨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患者97例,152髋,随访期间有82髋塌陷,总塌陷率为53.9%,其中M型、C型、L1型、L2型和L3型塌陷率分别为0.0%,36.7%,51.4%,72.2%和77.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在塌陷风险方面,L1型塌陷风险为C型的1.704倍(P > 0.05),而L2型、L3型塌陷风险分别为C型的3.866倍、6.423倍(P < 0.05);③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面,ARCOⅡ期患者股骨头中位生存时间为3年,95%置信区间为2.885-3.471年,第1,3,5年股骨头生存率分别为65.1%(99/152),50.7%(77/152),46.1%(70/152);④结果表明,不同CJFH分型影响着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塌陷率,其中L3型患者塌陷率最高,L2型和L1型患者次之,C型患者塌陷率较低,M型患者无塌陷,这表明股骨头外侧柱的保留对股骨头坏死自然塌陷病程有重要意义。

    https://orcid.org/0000-0003-4537-8384 (赵汝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颈椎光疗仪改善慢性颈痛患者颈部疼痛及相关功能的作用
    姚 远, 张世珍, 金 磊, 杨云霄, 于文强, 许苑晶, 王金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30): 4876-4880.   DOI: 10.12307/2024.099
    摘要51)      PDF (804KB)(41)   


    文题释义:

    颈椎光疗仪:它是一款自主研发的LED红光治疗仪,患者可自主穿戴贴附于颈部后方和侧方,光疗仪发射红光直接作用于颈部肌肉从而缓解疼痛和提升颈部总体功能水平。
    慢性颈痛:是指以患者肩颈部和上肢末端疼痛、麻木等综合症状为表现且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的一类疾病,包括机械性颈痛、神经源性颈痛和继发性颈痛等。


    背景:红光治疗具有无创、性价比高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光疗设备成本昂贵、具有一定的场地限制,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便捷经济的光疗应用途径。

    目的:观察居家型颈椎光疗仪对于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慢性颈痛患者24例,其中女18例,男6例;年龄(29.67±6.40)岁;体质量指数为(21.39±3.52) kg/m2。每日使用颈椎光疗仪2次,每次20 min,持续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肌肉压痛阈值、颈部主动活动度、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目测类比评分、压痛阈值、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 < 0.05),同时部分颈椎部分活动度(后伸及左右旋转)出现改善(P < 0.05);②其中双侧目测类比评分、左斜方肌压痛阈值、C5C6 压痛阈值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2周后即出现改善(P < 0.05);③提示该颈椎光疗仪的应用在短期内可以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评分、肌肉压痛、睡眠质量、功能水平及部分主动活动度,是一项便捷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https://orcid.org/0000-0002-7225-7759 (姚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支撑面稳定度在不同视觉输入条件下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
    齐刘心, 周 勉, 王祥宇, 孙 威, 王疆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4): 3897-3902.   DOI: 10.12307/2024.602
    摘要106)      PDF (974KB)(56)   


    文题释义:

    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在5-10年内进展为痴呆症的比率为60%-100%。认知和执行能力下降是其早期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增加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的跌倒风险,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不仅是未来痴呆症的高危人群,也是跌倒的高危人群。
    支撑面稳定度:静态平衡能力是指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保持和控制静态平衡的能力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至关重要。支撑面是影响静态平衡的重要外部因素,其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着静态平衡能力的控制。


    背景:支撑面稳定度与视觉输入是影响静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稳定的硬支撑面,对其在不同视觉输入条件下不稳定支撑面上的静态平衡控制尚未可知。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不同视觉输入条件下在软、硬支撑面上的静态平衡能力。
    方法:选择21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和19名认知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分别对其进行睁眼双脚硬支撑面站立、睁眼双脚软支撑面站立、闭眼双脚硬支撑面站立、闭眼双脚软支撑面站立4种测试,每次测试站立持续时间为30 s,采集2组人群不同视觉条件下在软、硬支撑面站立时的足底压力中心数据,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有视觉输入条件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在软、硬支撑面上足底压力中心的总摇摆路径(软支撑面:P=0.003)、内外总摇摆路径(软支撑面:P=0.001,硬支撑面:P < 0.001)和95%椭圆置信面积(软支撑面:P=0.001,硬支撑面:P < 0.001)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老年人;②无视觉输入条件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在软支撑面上足底压力中心的均方根距离(P=0.014)、内外均方根距离(P=0.014)和95%椭圆置信面积(P=0.001)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老年人,而在硬支撑面上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③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老年人在软、硬支撑面能够充分利用视觉感觉输入维持身体平衡,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表现出平衡功能的缺失。尤其是在视觉受到干扰时,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更加依靠足踝本体感觉维持平衡,提示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应该着重加强足踝本体感觉训练。

    https://orcid.org/0009-0009-5660-3373 (王疆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遗忘关节的预测因素
    黄艺伟, 彭 波, 张 辰, 葛 昊, 黎嘉澔, 李宜金, 陈锦伦, 冯文俊, 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4): 3903-3909.   DOI: 10.12307/2024.610
    摘要100)      PDF (1360KB)(16)   


    文题释义: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通过矫正下肢力线、纠正膝关节内翻畸形使内侧间室的力线集中转移到外侧间室,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最终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是一种有效的保膝手术方式。
    遗忘关节评分:是以患者为中心,侧重于患者在日常活动和娱乐活动中对其关节置换的意识,由12个问题组成,反映了各种变量如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及患者的术后期望。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保膝手段,相关研究证明相对于传统评价工具,遗忘关节评分应用于评价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具有更低的天花板效应和一致性。

    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遗忘关节的预测因素。
    方法:选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男35例,女82例,平均年龄61岁,术后获得了至少2年的随访。通过评价患者术后是否达到遗忘关节分为遗忘关节组(n=28)和非遗忘关节组(n=89),以术前患者特征和手术相关因素为潜在预测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前的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遗忘关节评分(FJ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和关节感知问题(PJP)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髋膝踝角和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对遗忘关节存在显著影响[OR=0.755,95%CI(0.635-0.897),P < 0.001],术后髋膝踝角和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对遗忘关节存在显著影响[OR=1.546,95%CI(1.242-1.924),P < 0.001;OR=0.815,95%CI(0.713-0.931),P=0.003];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膝骨关节炎K-L分级为1级是获得遗忘关节的有利因素,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和术后髋膝踝角是遗忘关节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与实现遗忘关节概率呈曲线关系;当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每增加1°,实现遗忘关节的概率就会减少27.7%[OR=0.723,95%CI(0.593-0.882),P < 0.001];当术后髋膝踝角每增加1°,实现遗忘关节的概率就会增加46.4%[OR=1.464,95%CI(1.153-1.860),P=0.002];④结果显示,术前膝骨关节炎K-L分级为1级、胫骨近端内侧角较小(< 85.5°)和术后髋膝踝角较大(> 176.0°)是患者实现遗忘关节的预测因素。

    https://orcid.org/0000-0002-0696-0331 (黄艺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Pilon骨折中胫骨与腓骨骨折的相关性
    徐石庄, 陈洪全, 侯建文, 孙克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1): 3355-3360.   DOI: 10.12307/2024.084
    摘要153)      PDF (916KB)(10)   


    文题释义:

    Pilon骨折:是指累及胫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骨折块多粉碎,常伴有骨丢失和软组织损伤,1911年由法国放射医生ETIENNNE DESTOT首次提出并命名。法国医生BONIN 1950年使用“plafond”报道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并根据胫骨远端关节面形状像穹窿状的天花板,所以又将 Pilon 骨折称为天花板骨折或者穹隆骨折。
    相关性:是一个统计指标,用来表示2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即2个变量以固定的比率一起变化的程度。相关性是一个用于描述简单关系而没有陈述因果关系的常用工具,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3种关系。


    背景:Pilon 骨折的骨折线走行复杂,骨折块多粉碎,常伴有骨丢失和软组织损伤,是临床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

    目的: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骨折和腓骨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88例Pilon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影像学数据,包括腓骨骨折水平、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块数、胫骨位置状态、胫骨主要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大小、胫骨骨折角、Topliss分型(矢状面)、Topliss分型(冠状面),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5.0先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与腓骨的相关数据,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时发现:胫骨骨折角与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水平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位置状态与胫骨骨折角和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胫骨主要骨折块和Topliss分型(矢状面)呈负相关;腓骨骨折水平与腓骨骨折类型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主要骨折块与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Topliss分型(矢状面)呈负相关;②采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发现:腓骨骨折水平与腓骨骨折类型有相关性(P < 0.05),腓骨骨折块数与胫骨主要骨折块有相关性(P < 0.05);③提示当踝关节越倾向于外翻状态时,越容易导致腓骨骨折,且腓骨骨折水平越高,腓骨的骨折程度越严重,腓骨骨折类型越复杂,胫骨骨折角越大,胫骨越呈现Topliss分型(冠状面)骨折;④当踝关节越倾向于处于内翻或者内翻+背伸状态时,腓骨常常不骨折或出现简单骨折,且骨折水平越低,胫骨骨折角越小,胫骨越呈现Topliss分型(矢状面),胫骨主要骨折块越多,内侧骨折块越大;当踝关节处于背伸状态时,常导致腓骨简单骨折,且伴有胫骨后外侧骨折。

    https://orcid.org/0000-0002-1257-965X(徐石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列线图的构建
    李志鹏, 环大维, 袁兆丰, 邱 越, 张 超, 夏天卫, 沈计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1): 3361-3366.   DOI: 10.12307/2024.095
    摘要151)      PDF (918KB)(18)   


    文题释义:

    列线图:又称诺莫图(Nomogram图),它是建立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多个预测指标进行整合,然后采用带有刻度的线段,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同一平面上,根据各个影响因素对结局变量的贡献程度(回归系数的大小),给每个影响因素的每个取值水平进行赋分,然后再将各个评分相加得到总评分,最后通过总评分与结局事件发生概率之间的函数转换关系,从而计算出该个体结局事件的预测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又称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是指ROC曲线与x轴、(1,0)-(1,1)围绕的面积,曲线下面积大于0.5,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曲线下面积越接近1,离(0,1)点越近,证明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背景:针对不断增多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提高关节置换后死亡风险的筛查能力并及时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是改善患者术后状态、延长生存预期的关键。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其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因股骨颈骨折于同一治疗组行关节置换的155例老年患者(≥65岁)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7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收集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死亡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术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Rstudio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①年龄、虚弱度(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评分)、术前活动状态、骨质疏松、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P < 0.05);②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19(95%CI:0.771-0.8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1,3年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 3,0.726 3,说明列线图具有良好区别度和预测能力;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分析也显示出模型良好的鉴别力和临床实用价值;③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及准确度,可有效评估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https://orcid.org/0000-0002-5539-3775 (李志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后失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谭昱波, 夏英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1): 3367-3372.   DOI: 10.12307/2024.092
    摘要150)      PDF (835KB)(19)   


    文题释义: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对于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不稳等问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经典脊柱外科术式之一,可保持颈椎稳定性且减压效果良好。
    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可通过与纤溶酶原分子赖氨酸结合位点的可逆性结合,抑制纤溶酶原的纤溶作用,从而达到抗纤溶及止血的目的,同时能降低纤溶酶原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上的表面受体结合起到的促炎作用。


    背景: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对于颈椎术后出血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拟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法将患者分为A、B、C组(n=50),分别于静脉联合局部应用1%,3%,5%氨甲环酸溶液。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失血及炎症相关指标,观察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及血肿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以及隐性出血量等失血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B、C组均明显少于A组,且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3组患者术后第 1,3 天炎症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 0.05),随着用药浓度升高其表达降低,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术后3组各出现2例肌间静脉血栓;3组术后均无血肿、肺栓塞等现象发生;④提示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可有效达到降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效果,其中3%浓度的氨甲环酸达到相同效果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

    https://orcid.org/0009-0006-9218-7379 (谭昱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
    黄 捷, 施扬华, 谭 桢, 薄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1): 3373-3379.   DOI: 10.12307/2024.080
    摘要161)      PDF (1706KB)(8)   


    文题释义:

    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是用视觉模拟的方法评判疼痛的严重程度。在受试者前呈现一条长10 cm的标尺,平均分为10等份,两端分别标上“0”和“10”字样,“0”端对应0分表示无痛,“10”端对应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让受试者用视觉模拟疼痛感受的评分标准标出自己疼痛相应的位置,根据标出位置上标尺的具体刻度直接读出疼痛程度分数。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一个广泛应用的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常用来评价保髋和关节置换的效果。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4个维度的评估,分数越高,功能越好。


    背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常用的有效保髋治疗手段,但其影响因素仍存在争议。

    目的:探究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类和病变严重程度对其疗效的影响。
    方法:采集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63例(共73髋)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髋关节的临床疗效评分。按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类标准分为激素性、酒精性和特发性3组,参照Ficat分期标准分为Ficat Ⅱ期、Ficat Ⅲ期和Ficat Ⅳ期3组,分析病因分类和病变程度对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各阶段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01),术后各阶段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01);②在激素性、酒精性和特发性3组中,除激素性组术后2,3年,其余各组术后各时点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③在Ficat Ⅱ期、Ficat Ⅲ期和Ficat Ⅳ期3组中,Ficat Ⅱ期和Ficat Ⅲ期各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Ficat Ⅳ期术后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提示,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减轻患者髋部疼痛和改善髋关节功能;其疗效可能不受病因的影响,而受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

    https://orcid.org/0000-0003-2728-3402 (黄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痴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江 渝, 罗 燕, 林希圣, 王昳琳, 高泽福, 吕厚辰, 张里程, 唐佩福, 刘玉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8): 2895-2900.   DOI: 10.12307/2024.027
    摘要288)      PDF (904KB)(58)   


    文题释义: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可累及多个认知领域,如学习、记忆、语言、执行功能、复杂注意力、知觉运动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60%-80%。
    髋部骨折:是指股骨近端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具有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合并痴呆的髋部骨折患者逐渐增加,给外科治疗带来挑战。

    目的:明确痴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分析2000-201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首次髋部骨折患者,以入院时合并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年龄±5岁、性别、骨折类型为条件进行1∶10匹配非痴呆患者,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胃肠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评估痴呆对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纳入2 887例患者,其中125例(4.3%)为痴呆患者,匹配 1 243例非痴呆患者。痴呆患者平均年龄为(80.6±7.4)岁,女性占64.8%,转子间骨折占53.6%,股骨颈骨折占46.4%。25例(20.0%)痴呆患者和123例(9.9%)非痴呆患者发生主要并发症(P < 0.01)。痴呆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风险为200.0/1 000 (95%CI,139.3-278.6),非痴呆患者为99.0/1 000 (95%CI,83.6-116.9)。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痴呆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是非痴呆患者的2倍(OR,2.11;95%CI,1.08-4.10)。结果可见,痴呆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痴呆患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开展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https://orcid.org/0000-0001-5026-7289 (江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的阶梯治疗策略
    潘建科, 杨美平, 韩燕鸿, 赵 第, 黄和涛, 曹厚然, 刘 军, 罗明辉, 李 想, 陈红云, 杨伟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2): 1907-1913.   DOI: 10.12307/2024.029
    摘要203)      PDF (2122KB)(12)   


    文题释义: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指发生于股骨内、外侧髁甚至胫骨平台负重面深层、原因不明的局部骨坏死,其临床特征是明确定位于病变区的突发膝关节疼痛,由于大部分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发生在股骨内侧髁,故症状多局限于膝关节内侧。
    内侧半月板突出:是指内侧半月板向外周缘移位超出内侧胫骨平台边缘,当突出长度≥3 mm则为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内侧半月板突出可增加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接触应力。
    股胫角:股骨的解剖轴线与胫骨解剖轴线在膝关节中心形成的向外侧的夹角,此夹角平均174°。在内翻畸形中,股胫角大于174°;在外翻畸形中,股胫角小于174°。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已经有多种保守治疗和手术的方案,并取得了优良的效果,但在手术指征和具体手术方案选择方面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临床中仍存在一发现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就行单髁置换或全膝关节置换的误区,亟需普及阶梯治疗的理念。

    目的:从文献和临床病例中总结发现导致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因素,同时与Koshino分期结合,提出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阶梯治疗的策略。
    方法:系统检索文献数据库,总结发现导致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因素。同时检索住院电子病例系统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因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行保守和手术治疗的病例,对典型病例治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对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对突发的膝关节疼痛,X射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时,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大于1周,建议行MRI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②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的Koshino1期和2期的影像在X射线片下较难区分,需借助MR进行区分,Koshino 1期MR图像主要以骨髓水肿为主,尚未形成边界清晰的骨坏死区,而Koshino 2期MR上可见边界清晰的坏死区。③总结出5个导致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因素:a.坏死区面积> 5 cm2;b.坏死区占比超过髁的40%;c.内侧半月板相对挤压百分比≥33%(伴或不伴随内侧半月板损伤、软骨下骨髓水肿);d.MRI上坏死区深度(矢状位坏死区域前后径) > 20 mm;e.下肢力线内翻> 6°。④Koshino 1期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保守治疗效果良好。Koshino 2期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方案;或在保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行钻孔减压治疗;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没有减轻或MR上没有改善时,患者同时存在5个因素中的任一个,则应考虑行保膝手术治疗。Koshino 3期和4期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需在考虑5个因素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患者年龄、性别和活跃程度,选择保膝手术治疗。对于合并症状性髌股关节炎、外翻畸形、坏死区范围大影响单髁假体稳定性等的Koshino 4期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自发性骨坏死,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

    https://orcid.org/0000-0002-4596-6111 (潘建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治疗效果的影响
    许 奥, 王 斌, 方 均, 白崔魏, 吕梓宸, 程 康, 郑永鑫, 王红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2): 1925-1930.   DOI: 10.12307/2024.031
    摘要176)      PDF (1089KB)(27)   


    文题释义:

    骨搬移技术: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原理将游离骨段搬移至骨缺损处,搬移这段距离长出新生的骨组织,最终实现骨延长。该技术的优点为手术简单、风险小,可以同时实现大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神经、血管的再生。
    神经轴索断裂:又称鞘内中断,主要发生轴索和髓鞘断离而神经膜完整,可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和肌萎缩,肌电图变化根据受压程度而异。外观神经连续存在,受压部位神经轴索断裂,神经的主要功能存在。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胫神经损伤分为胫神经损伤组(n=16)与无胫神经损伤组(n=16),两组均接受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矿化区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及针道感染等情况;拆除外固定后,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32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28±4.79)个月,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与外固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胫神经损伤组2例、无胫神经损伤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均为PALEYⅠ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胫神经损伤组对接点不愈合率为3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ASAMI骨愈合评分的优良率均为100%,肢体评分优良率胫神经损伤组为8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9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结果表明,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的矿化速度、外固定时间、对接点愈合、针道感染、矿化区成骨质量等无明显影响。

    https://orcid.org/0000-0001-8406-3719 (许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五种血栓评估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向飞帆, 范 玮, 魏代清, 梁 杰, 叶俊武, 阳运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6): 5845-5849.   DOI: 10.12307/2023.729
    摘要296)      PDF (1539KB)(87)   


    文题释义: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又称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是指ROC曲线与x轴、(1,0)-(1,1)围绕的面积,曲线下面积大于0.5,证明该诊断试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曲线下面积越接近1,离(0,1)点越近,证明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95%可信区间(95%CI):是用来估计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比如在用样本估计整体均值的实验过程中,假设做了100组统计均值实验后,算出95%CI后,其中有95个可信区间包含整体均值,5个不包含。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脱落导致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可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评估量表较多,但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未明确。
    目的:比较 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和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依次选用Capprini、RAPT、Autar、Pauda及Wells量表对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结论:①深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的Wells评分、Autar评分及RAPT评分明显高于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P < 0.05);②Wells、Capprini、RAPT、Autar、Pauda评分量表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751,0.767,0.544及0.575;③Wells、Capprini、RAPT、Autar、Pauda评分量表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分别为93.22%,77.97%,74.01%,58.76%及36.16%,特异度分别为64.94%,59.74%,35.06%,49.35%及74.03%;④上述5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Wells风险评估量表预测价值相对较高,其次是Capprini与RAPT评估量表;Wells量表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评估价值较为准确,RAPT量表针对所有创伤骨科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评估较为适用。

    https://orcid.org/0000-0001-9019-5515 (向飞帆);https://orcid.org/0000-0002-8486-3932 (阳运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贵州地区人群髋臼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李琦哲, 孔 尧, 范建楠, 吴叶婷, 杨 华, 肖银龙, 孙 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6): 5856-5863.   DOI: 10.12307/2023.776
    摘要284)      PDF (3336KB)(41)   


    文题释义:

    髋臼:髋臼位于髋骨外侧面中央,呈半球形深凹,直径30-50 mm,表面覆盖厚约2 mm的透明关节软骨,呈半月形分布。
    髋关节置换:是将人工假体,包含股骨部分和髋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钉固定在正常的骨质上,以取代病变的关节,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是一种较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指与婴儿和幼儿髋关节发育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髋臼和股骨近端的发育异常以及髋关节的力学不稳定性。

    背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的髋臼解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其对髋臼疾病的诊疗至关重要。然而贵州地区人群髋臼影像学参数特征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分析髋臼X射线平片的影像学参数特征,为髋臼疾病诊疗、假体设计和安放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拍摄双髋关节正位X射线片的成人患者,使用医学影像软件SIEMENS 
    Syngo.Plaza PACS测量髋臼相关影像学参数,将数据按照年龄、性别、左右侧别进行分组分析,髋臼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与国内外研究同类型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贵州地区人群Sharp角为(39.70±3.65)°,中心边缘角为(31.10±6.03)°,前倾角为(19.17±4.26)°,外展角为(39.71±3.67)°,髋臼深度为(1.16±0.22) cm,髋臼直径为(6.45±0.52) cm,改良髋臼指数为0.33±0.03,头臼指数为(84.72±4.19)%;②不同年龄之间,男性和女性Sharp角存在差异(P < 0.05);男性外展角存在差异(P < 0.05);③不同性别之间,Sharp角、中心边缘角、前倾角、外展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存在差异,其中男性Sharp角、前倾角、外展角小于女性(P < 0.05);男性中心边缘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大于女性(P < 0.05);④不同侧别之间,髋臼相关参数均无明显差异;⑤贵州地区人群髋臼相关影像学参数与国内外研究同类型数据相比存在差异;总的来说,贵州地区人群髋臼影像学参数具有一定的特征,在临床诊疗髋臼疾病时应充分考虑髋臼影像学的地域独特性,以期取得更大的临床获益。

    https://orcid.org/0000-0002-4195-501X (孙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评价股骨头坏死微循环灌注的改变
    环大维, 袁兆丰, 窦维强, 夏天卫, 邱 越, 张 超, 沈计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6): 5864-5869.   DOI: 10.12307/2023.760
    摘要353)      PDF (2469KB)(50)   


    文题释义:

    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是评估血液循环灌注功能的一种敏感的非侵入性方法,其原理是在同一(或多个)放射平面上重复采集注射对比剂期间的图像并收集组织中的信号增强动力学,增强的时间动力学取决于局部循环系统、注射方式(注射速率、剂量、对比剂浓度)和对比剂类型。DCE-MRI成像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血管外细胞外空间之间的交换功能。DCE-MRI有多种分析方式以获得视觉标准、半定量标准或微循环生理参数。在微循环生理参数方面,DCE-MRI使用Tofts药代动力学双室模型,其假设血流在血管内及血液与血管外细胞外空间进行交换,通过模型可将血流灌注情况进行量化,提取灌注相关参数,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图、计算半定量参数及定量参数,这些参数反映了灌注组织中的血管流入量、渗透性、毛细血管通透性、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等情况。

    背景:目前股骨头坏死血运的临床观察多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观察对比剂的进出情况评估股骨头营养血管的通畅与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能直观观察到股骨头营养血管,但不能对灌注情况进行量化。另外,股骨头塌陷与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围塌陷期股骨头内血运变化的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股骨头坏死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分期微循环灌注的差异,总结股骨头坏死微循环灌注特征改变,观察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在评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情况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02-16/09-01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37例(69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35.35±12.19)岁(18-65岁)。采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扫描患者双侧股骨头及股骨近端,扫描过程中静脉注射钆特酸葡胺,扫描完成后使用 Geniq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参数。在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大转子处绘制感兴趣区域,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配对t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坏死不同分期股骨头灌注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时间-强度曲线分型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对比不同区域的灌注参数,坏死区增强信号强度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小于大转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容积速率常数无明显差异(P > 0.05);②修复反应区信号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速率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大于坏死区及大转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RCOⅡ期坏死区信号峰值及最大斜率大于ARCOⅢ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曲线下面积、速率转移常数、容积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 > 0.05);④ARCOⅡ期修复反应区信号峰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斜率、容积转移常数、速率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比值小于ARCOⅢ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股骨头坏死区微循环灌注速度、血流量及毛细血管渗透性显著降低,修复反应区微循环灌注速度、血流量及血管渗透性较正常区域显著提高,随着塌陷的发生,坏死区血流灌注速度及血流量进一步降低,修复反应区的灌注得到增强。

    https://orcid.org/0000-0003-4338-3227 (环大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血清戊糖素水平和骨小梁分数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椎体骨折的严重程度
    钱 光, 余月明, 董有海, 洪 洋, 王明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6): 5870-5874.   DOI: 10.12307/2023.709
    摘要279)      PDF (1941KB)(44)   


    文题释义:

    骨小梁分数:是一个通过评估脊柱双能X射线骨密度图像中的灰阶变化,间接评估骨小梁微结构的临床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的骨质量。
    血清戊糖素:被认为是骨骼中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一个有用标志物,戊糖素水平与骨强度呈负相关。

    背景: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骨密度正常范围甚至较高的情况下发生骨折,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质量比骨密度预测骨折风险的作用更大。
    目的:评估血清戊糖素水平和骨小梁分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椎体骨折压缩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 2022年 6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包括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非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代谢生化指标等;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检测患者骨密度,根据测量获得的图像使用TBS Insight®软件计算脊柱骨小梁分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中戊糖素水平;使用Genant半定量分型对所有患者脊柱骨折压缩程度进行分级,分析各种变量因素与椎体骨折压缩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糖尿病组患者的血清戊糖素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 < 0.05),骨小梁分数值低于非糖尿病组(P < 0.05),两组腰椎骨密度、髋关节骨密度、严重骨折压缩占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严重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戊糖素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0,0.796,P=0.005,0.000),椎体骨折严重程度与骨小梁分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15,P=0.000);③结果显示,骨小梁分数和血清戊糖素水平可作为一种评价骨质量的方法,两者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https://orcid.org/0000-0001-7052-4262 (钱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分布规律及病理特点
    田佳庆, 何敏聪, 韦雨柔, 何宪顺, 钟 原, 江禹来, 詹芝玮, 魏腾飞, 何晓铭, 魏秋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1): 4996-5001.   DOI: 10.12307/2023.580
    摘要302)      PDF (2202KB)(24)   

    文题释义:

    热力图:是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色块着色,通过以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目标好发区域的图示,绘图时需要指定颜色的映射规律,通过颜色的深浅反映目标区域出现的频次。
    股骨头坏死囊性变:囊性变内主要为纤维肉芽组织,它的产生破坏了髋关节正常的力学传导路径,增加了股骨头塌陷的风险。

    背景:股骨头力学承载能力下降是引起股骨头塌陷的主要原因,而囊性变的产生影响了髋关节正常的力学传导途径,但目前很少有文献对股骨头坏死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索。
    目的:结合热力图模型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结果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的分布规律及病理特点。
    方法:以2021年6-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30例(30髋)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轮廓线,将轮廓线匹配至标准股骨头模型上,对轮廓线进行热图呈现;统计股骨头坏死位置与坏死面积,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股骨头标本骨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构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热力图及结合股骨头病理结果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囊性变好发于股骨头中外侧柱,相较于内侧柱囊性变的面积而言,外侧柱囊性变面积最大,且随着囊性变发生位置的内移,其面积也会随着减小;②并且囊性变周围散在分布微小骨折线,它可能是影响股骨头力学承载能力和头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https://orcid.org/0000-0003-3011-4028(田佳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
    古 鹏, 蒲 彬, 陈俊邦, 岳 丹, 辛 俏, 曾展鹏, 郑晓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1): 5009-5014.   DOI: 10.12307/2023.526
    摘要229)      PDF (1587KB)(67)   


    文题释义:

    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是一种由血清肌酐、胱抑素C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时间常数计算得来的评估肌少症的新指标。已被证实与晚期癌症患者、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骨骼肌质量存在相关性,可能也与骨骼质量存在相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患者骨折风险显著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背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被认为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关重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93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2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骨密度信息、血常规、糖代谢、脂代谢、肾功能指标等,计算得到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各临床指标和腰椎、左侧股骨颈和左侧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预测效能。

    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组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 < 0.05);②调整协变量后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肌酐/胱抑素C、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β肌酐/胱抑素C=0.003,0.001,0.002,P < 0.05;β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0.002,0.001,0.002,P < 0.05),胱抑素C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正相关(β胱抑素C=0.09,P < 0.05);③调整协变量后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是绝经后糖尿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149,0.957,0.941,P < 0.05);④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预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756),灵敏度为67.8%,特异性为72.0%;⑤提示肾功能和骨骼健康存在内在联系,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升高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升高存在相关性,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可及时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https://orcid.org/0000-0002-2501-2564(古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部位的骨量分布特征
    陈建超, 宋会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1): 5035-5039.   DOI: 10.12307/2023.440
    摘要246)      PDF (1539KB)(71)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亦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疾病。
    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s):是图像的一部分,它通过在图像上选择或使用诸如设定阈值(thresholding) 或者从其他文件(如矢量> 转换获得等方法生成。感兴趣区可以是点、线、面或不规则的形状,通常用来作为图像分类的样本、掩膜、裁剪区或其他操作。

    背景: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膝骨关节炎患者通常伴有骨密度的改变,目前对于膝关节骨密度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腰椎、股骨颈和膝关节局部骨密度分布情况及其相关性。
    方法:选取膝骨关节炎患者150例,均为绝经后女性,测量腰椎、股骨颈和同侧膝关节骨密度,然后将膝关节划分为6个感兴趣区(ROI),分别标记为R1-R6(R1:胫骨近端内侧,R2:胫骨近端外侧,R3=R1+R2,R4:股骨远端内侧,R5:股骨远端外侧,R6=R5+R4)。根据K-L分级将患者分为0级组(33例)、Ⅰ-Ⅱ级组(61例)和Ⅲ级组(56例),比较3组患者腰椎、股骨颈和膝关节各感兴趣区骨密度情况,再分别将各感兴趣区骨密度值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各感兴趣区骨密度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Ⅲ级组患者R2,R4,R5和R6骨密度低于0级组患者(P < 0.05);Ⅲ级组患者股骨颈、R2和R3骨密度低于Ⅰ-Ⅱ级组患者

    (P < 0.05);②3组患者膝关节各感兴趣区骨密度R5 > R6 > R4> (R1,R2,R3);0级组患者R1骨密度低于R2(P < 0.05);③在0级组患者中,R2,R5和R6骨密度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 < 0.05),而R1与R3骨密度仅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 < 0.05);在Ⅰ-Ⅱ级组患者中,各感兴趣区骨密度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 < 0.05);在Ⅲ级组患者中,R1和R3骨密度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P < 0.05),而R2,R4,R5和R6骨密度只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P < 0.05);④结果表明,膝关节不同区域骨密度存在差异,股骨远端外侧骨密度最高;随着膝骨关节炎的进展,股骨颈骨密度和除胫骨近端内侧以外的膝关节局部骨密度均呈减低趋势,膝关节不同部位骨密度与腰椎和同侧股骨颈骨密度具有相关性。

    https://orcid.org/0000-0002-2820-7666(陈建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