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 liver transplantation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OS和143B
    吴丽美,伍绍国,陈卫文,周 兰,朱金妹,鲍 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27): 4277-428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27.003
    摘要2469)      PDF (1264KB)(1297)   

    背景:多种细胞株参与骨肉瘤动物模型的和构建。
    目的:比较人骨肉瘤细胞株中MG63、U2OS和143B在裸鼠皮下的成瘤情况,为骨肉瘤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将18只裸鼠随机等分成3组:MG63组、U2OS组和143B组,分别于各组裸鼠后侧背部皮下注射MG63、U2OS和143B三种细胞株,观察成瘤情况。
    结果与结论:MG63和U2OS细胞株注射的裸鼠未能成瘤。143B细胞株注射的裸鼠于(6±1) d成瘤,成瘤率100%(6/6),肿瘤生长较迅速,2个月时平均瘤体体积为(3 475±1 544) mm3,荷瘤裸鼠存活时间为(68±10)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瘤体组织中可见癌细胞成巢,核大深染,多分裂。说明143B细胞株成瘤良好,可用于骨肉瘤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诊肝移植围术期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探讨
    裴利娟,徐鸿滨,金 鑫,史宪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741-574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01
    摘要390)      PDF (593KB)(665)   

    背景:急性肝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病情复杂,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与普通肝脏移植有着明显不同。
    目的:总结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7例,年龄15-69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23例(其中乙型合并丁型肝炎2例),Wilsons病7例,3例为毒蕈中毒,2例不明原因药物肝脏损害,1例雷公藤多甙中毒,1例为外伤行肝脏部分切除后失代偿,1例尸体肝移植后患者。
    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13-1 740 d,中位生存时间为634 d。患者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76%,1年存活率为63%,2年存活率为58%。9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包括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肾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目前急诊肝移植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出血、感染、排异反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移植围手术期间每一环节的处理,对于肝移植的成功和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恒河猴肝移植模型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张熙冰,冉江华,刘 静,张升宁,李来邦,陈奕明,高 杨,李 望,李 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752-575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03
    摘要442)      PDF (2486KB)(408)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增加移植物抗原表达,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检测肝功指标变化,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评定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最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蛋白印迹分析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在移植后6 h即开始增高,至12 h时达到高峰,24-72 h降低,并且实验组变化最明显。移植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组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此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提示肝移植后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变化,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中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冉江华,张熙冰,刘 静,张升宁,李来邦,高 杨,陈奕明,李 望,李 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758-576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04
    摘要354)      PDF (2322KB)(504)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
    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 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 h和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72 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以72 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刘树荣,余 斌,焦保平,刘永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681-68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05
    摘要724)      PDF (848KB)(583)   

    背景:如何才能很好的把握控制心脏死亡后捐献器官的功能活性,使移植物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是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目的:初步探讨热缺血损伤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建立SD大鼠心脏死亡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热缺血0 min组),热缺血10 min组,热缺血20 min组,热缺血30 min组,热缺血40 min组和热缺血50 min组。取各组大鼠肝脏标本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结构改变并行Flameng评分。提取肝脏线粒体,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下见热缺血30 min内肝细胞无明显改变,核膜尚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线粒体嵴未发生断裂,Flameng评分在2分以下。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细胞核固缩,部分肝细胞自溶,可见凋亡小体,线粒体基质凝固,线粒体逐渐呈空泡状,Flameng评分3至4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在热缺血30 min内无明显改变,热缺血40 min组和热缺血50 min组发生明显降低。从线粒体形态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两方面来看,热缺血时间在30 min内对肝脏功能影响较小,热缺血时间在40 min以上时肝脏呈不可逆性损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肝移植受者等待供肝期间认知行为干预及效果评价
    苏靖涵,王淑艳,梁 雪,朱美玲,乔 杉,尹红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687-69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06
    摘要464)      PDF (695KB)(714)   

    背景: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等待供肝期和肝移植后的患者也不断增多,由于其对手术的恐惧和对移植后康复的担心等原因,其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大多存在着各种精神心理障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目前对于肝移植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肝移植后,而对于等待供肝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评估和干预。

    目的:探讨适合肝移植受者等待供肝期间认知行为的干预模式,评价其改善患者身心状态的效果。
    方法:将12例进行移植前评估的肝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还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1周和3周时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测量两组生命体征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入院1周和3周时实验组Zung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随干预时间的延长,Zung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逐渐降低;入院3周时实验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但两组舒张压比较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入院1周和3周时实验组心率值低于对照组;入院3周时实验组呼吸频率低于同期对照组。结果可见认知行为干预可降低肝移植受者等待供肝期间的焦虑恐惧程度,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5)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超声诊断价值
    薄华颖,夏稻子,张宇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693-69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07
    摘要403)      PDF (595KB)(390)   

    背景: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可引起移植后肝失功,超声是移植肝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目的:探讨超声对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92例肝移植患者,男81例,女11例,年龄21-67岁;其中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90例,活体部分肝移植2例;胆道重建方式均为胆管-胆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肝移植后常规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着重分析患者有无胆漏、胆道狭窄、胆泥或胆石形成,部分患者于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中超声诊断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14例:胆漏5例;胆道狭窄4例,其中吻合口狭窄2例,非吻合口狭窄2例;4例胆泥形成;1例胆管结石。提示肝移植胆道并发症患者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对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2)
    原位肝移植后的严重腹腔感染
    王永刚,吴金术,蒋 波,刘初平,彭 创,田秉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03-770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8
    摘要912)      PDF (502KB)(609)   

    背景:肝移植后严重腹腔感染是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者移植肝失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后严重腹腔感染的发病原因及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11月作者参与实施的18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发生严重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186例患者中发生严重腹腔感染16例,其中5例胆管吻合口漏致肝下间隙大量积液并感染;10例肝移植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致肝周大量积血并感染,1例移植后食道下段瘘致左侧膈下大量积液并感染。诊断明确3 d内再次手术12例,均无死亡;诊断明确3 d后再次手术4例,其中1例于肝移植后21 d、再次术后5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果可见肝移植后严重腹腔感染是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之一,采取积极复苏、多脏器功能支持、控制性手术清除感染病灶以及充分引流等综合治疗措施是治疗肝移植后腹腔严重感染的关键。

    被引次数: Baidu(3)
    肝移植后的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
    刘明娟,刘丽辉,施 兵,叶丽萍,张永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09-771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9
    摘要233)      PDF (334KB)(514)   

    背景:肝移植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极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
    目的:分析肝移植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报告1例肝移植后发生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并辅以文献复习。
    结果与结论: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后85个月,拔牙后出血不止,进一步查凝血功能异常、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查提示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明确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经维甲酸、亚砷酸、柔红霉素联合诱导化疗,骨髓完全缓解。予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巩固化疗2个疗程,之后定期予亚砷酸化疗,骨髓持续缓解。化疗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和类型,患者肝功能稳定,未发生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果说明,肝移植后可并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肝移植患者出现血象、凝血异常,要考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能。应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被引次数: Baidu(3)
    肝移植过程中合并小肠坏死2例
    谢占涛,孙建军,赵会博,汤高枫,魏思东,陈永峰,徐化恩,李彩丽,陈国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15-772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10
    摘要304)      PDF (307KB)(551)   

    背景:肝移植过程中合并肠坏死发生率低,并且多放弃手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移植过程中合并小肠坏死的常见原因,探讨可行的治疗方案。
    方法:总结207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其中2例患者肝移植过程中发现小肠坏死,病例1行肝移植联合坏死小肠切除,病例2放弃肝移植,保守治疗。
    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移植前均存在门脉系统血栓。病例1患者移植前上消化道出血,反复止血药物应用加重血栓,进而导致肠坏死发生。患者肝移植后第10天发现肠瘘,行造瘘术。造瘘术后患者合并腹腔、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并停用免疫抑制剂7 d后感染控制。造瘘术后40 d肠瘘愈合,康复出院。目前,随访两年余患者健康生存;病例2移植前大量腹水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发生,肠道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广泛小肠坏死。放弃肝移植后第2天,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可见等待肝移植患者,如移植前存在门脉系统血栓,合并腹痛、腹胀等症状时,需警惕肠坏死发生;肝移植过程中如发现小肠坏死,可行肝移植联合坏死小肠切除,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恒河猴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核因子κB p65的表达
    张升宁,冉江华,刘 静,李 铸,李来邦,高 杨,张熙冰,吴淑媛,李 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01
    恩替卡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
    高银杰,刘振文,张 敏,苏海滨,周双男,周 霞,张达利,贺 希,汤汝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02
    肝移植后早期胃肠功能对预后的影响
    王 栩,阎成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03
    达利珠单抗免疫诱导治疗在肝移植后的应用
    刘 颖,朱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04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于秀涛,江 艺,张 坤,杨 芳,蔡秋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18): 3267-327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18.006
    摘要925)      PDF (672KB)(594)   

    背景: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由于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不可控等因素,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不同。
    目的:总结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例资料,并对患者移植前伴随的神经系统的损害进行了长期随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因肝豆状核变性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4.5岁。移植前9例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均低于正常值(200-600 mg/L),移植前5例患者存在神经病学症状。
    结果与结论:8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例行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于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移植后1个月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值均< 0.05);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5例患者角膜K-F环移植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变淡,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7个月和11个月角膜K-F环消失。结果可见通过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不仅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代谢,还能有效缓解神经病学症状。

    被引次数: Baidu(1)
    肝移植后的并发症
    余忠山,江 艺,蔡秋程,杨 芳,吕立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18): 3275-328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18.007
    摘要1390)      PDF (657KB)(806)   

    背景:原位肝移植因其移植过程复杂,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制约着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目的:分析肝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肝移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6例,年龄25-74岁,平均(46.41±12.02)岁。原发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合并肾衰1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性癌7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细胞性癌13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7例(合并肾衰1例)。所有病例供、受者均符合血型相符原则。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发生并发症102例次,其中腹腔内出血15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21例,腹腔感染5例,胆道并发症21例,慢性排斥3例,急性排斥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乙肝复发3例,神经精神并发症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24人,直接死亡原因腹腔出血6例,肺部感染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腹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心脏骤停、胆管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各1例。提示重视肝移植患者围移植期的处理,改善肝功能、纠正凝血障碍、改善营养、控制感染,重视移植技术的完善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被引次数: Baidu(10)
    白细胞抗原G基因与肝癌肝移植的预后
    曾宪成,张 彤,陈 伟,陈贯中,李 华,张 琪,陈规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825-83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10
    摘要488)      PDF (413KB)(666)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G由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其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肝癌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后随访。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无瘤生存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与结论:肝癌组织有77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阳性表达,癌旁组织中2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与肝癌直径(P < 0.05)、病理分级(P < 0.05)、血管侵犯显著相关性(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 < 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 < 0.05)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组织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患者采取干预治疗及严格筛选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可有效降低移植后肿瘤的复发率。

    被引次数: Baidu(6)
    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及时机
    杜国盛,石炳毅,宋继勇,朱志东,郑德华,崔洪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832-83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11
    摘要412)      PDF (259KB)(578)   

    背景:肝肾联合移植以来,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肝脏移植的禁忌症。
    目的:探寻肝肾联合移植适应证及移植时机,以利合理应用稀缺的实体器官供体。
    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移植前状态与移植后移植肾及原肾恢复情况间的状态。
    结果与结论:入组15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均手术顺利,至今存活,随访1.5-8(3.6±1.2)年。入组患者中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2周后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 4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2个月行肾图检查提示原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移植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功能未恢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移植前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穿刺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肝肾联合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逐渐失功。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移植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如果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被引次数: Baidu(1)
    自制移植肝低温保存液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王露佳,孙 雯,张金萍,王 超,赵小瑜,朱玲颖,马静茹,唐雀美,郑丹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837-84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12
    摘要388)      PDF (328KB)(544)   

    背景:在肝脏移植过程中,低温保存和缺血可导致肝脏产生氧自由基而损伤肝组织。
    目的:研究自制器官保存液对低温保存大鼠肝脏氧自由基的影响,并与器官保存液的“金标准”UW液进行对比。
    方法:16只9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SD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别用自制器官保存液组和UW液组灌洗肝脏,取出肝脏置于4 ℃保存液中,于保存24,48,72 h后分别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活性丙二醛水平。
    结果与结论:自制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各时点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总抗氧化能力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与UW液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自制器官保存液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大鼠肝脏的损伤。自制器官保存液对低温保存大鼠肝脏在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与UW液相当。

    被引次数: Baidu(2)
    三氯化钆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权 虎,贺志军,左朝辉,欧阳永忠,许 幂,汤 明,唐 卫,王懿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3): 9898-990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53.004
    摘要322)      PDF (534KB)(743)   

    背景:三氯化钆能抑制枯否细胞的活化,降低其吞噬活性,并减少枯否细胞激活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 释放,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观察三氯化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供、受体均采用雄性SD大鼠,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采用改良连续缝合进行肝上下腔静脉重建的Kamada’s“两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①假手术组:不行肝移植,游离肝脏、结扎静脉后关腹,不处理及用药。②生理盐水组:热缺血时间0-5 min,供肝冷保存时间为2 h,移植前连续3 d 经尾静脉向受鼠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再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次。③三氯化钆组:热缺血时间为0-5 min,冷保存时间为2 h,移植前连续3 d 经尾静脉向受鼠注射0.5%三氯化钆,移植后再经尾静脉注射0.5%三氯化钆1次。24 h后处死大鼠进行相应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三氯化钆组、生理盐水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三氯化钆组各指标较生理盐水组有所减轻(P < 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生理盐水组、三氯化钆组病变范围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三氯化钆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及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 < 0.05),淤血、空泡变性及坏死Suzuki’s评分均较低(P < 0.05)。提示三氯化钆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封闭枯否细胞吞噬并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实现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次数: Baid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