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构建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s in tissue construction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三轴加速度计佩戴身体不同位置不同运动条件下能量消耗的变异性
    解浩东, 尚 尧, 欧阳一毅, 罗 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3): 3707-3713.   DOI: 10.12307/2023.512
    摘要276)      PDF (968KB)(112)   

    文题释义:

    三轴加速计:是一种用来捕捉人体动作的运动传感器,通过固定在相应位置实现对人体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3个方向加速度的测量,配套相应的软件程序及内建方程,可实现数据可视化并推算身体活动量。
    间接测热法:测量身体活动量最准确的方法之一,间接测热法以定比定律为基础,通过测量机体气体交换参数,即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然后根据呼吸商及氧热价计算机体一定时间内三大物质的氧化分解量,进而计算机体产热量。此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气体分析仪为间接测热法常用的工具之一。

    背景:三轴加速计是评估身体活动量常用的客观测量工具之一,佩戴位置是影响其效度的关键因素,探讨佩戴位置对于身体活动量评估的影响,对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wGT3X-BT佩戴于身体不同位置(手腕、腰、大腿、踝)且在不同运动条件下(4,6,8 km/h)测得能量消耗的变异性,从而为正确配戴及科学使用wGT3X提供实践及理论参考。
    方法:1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年龄(24.8±1.7)岁,身高(174.1±4.8) cm,体质量(69.5±8.6) kg,体脂率(18.1±5.8)%,自愿参与此项试验。受试者同时佩戴三轴加速度计wGT3X(手腕、腰、大腿、踝)及METALYZER-Ⅱ肺功仪面罩,在运动跑台上完成不同运动强度的走(4 km/h正常走、6 km/h快速走)、跑(8 km/h中速跑)运动,以获取加速度计数、预估能耗、实测运动能耗等相关参数,利用SPSS 19.0版本分析软件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同一佩戴位置的加速度计在3种运动强度下所测得预估能耗及加速度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当速度为4 km/h时,手腕、腰部三轴加速度计略微低估运动能耗,6 km/h和8 km/h时,手腕处加速度计出现较为明显的低估现象,腰部加速计出现略微高估的现象;而大腿处加速度计仅在4 km/h出现较小误差,随后便出现明显高估的趋势;踝关节位置加速度计在3种运动强度均明显高估运动能耗,所测得能耗及加速度计数最高。②同一运动水平下,仅腰部加速度计预估能耗与实测运动能耗达显著相关(中高度相关),为4个佩戴位置中最高,且Y轴(矢状轴)、Z轴(垂直轴)及综合向量与实测运动能耗之相关性均大于X轴(冠状轴),相关性从大至小依次为综合向量 > Z轴 > Y轴 > X轴;同时腰部加速度计对于实测运动能耗的解释能力最高,且相对稳定,平均误差最小。③结论:wGT3X三轴加速度计预估能耗的准确性受佩戴位置及运动强度的影响,误差水平随运动强度而增加,在低速(4 km/h)时,腕、踝、大腿三处误差水平最小、最为接近,此时从佩戴舒适度及受试者依从性出发,可以考虑3种佩戴位置的相互替代;所有测试中,佩戴于腰部位置加速度计预估能耗误差最小、最稳定,因此腰部是走、跑运动中wGT3X加速度计最佳佩戴位置。

    https://orcid.org/0000-0003-3966-9409(解浩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对手机成瘾者注意偏向的作用
    姜学敏, 王 钰, 孙延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3): 3736-3741.   DOI: 10.12307/2023.574
    摘要250)      PDF (864KB)(60)   

    文题释义: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使用在头皮上的2个或多个电极通过微弱直流电(1.0-2.0 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单次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可有效减轻成瘾行为的心理依赖性。 
    背外侧前额叶:对注意偏向的调节至关重要,外侧前额叶皮质在控制个体注意偏向的传入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背景:经颅直流电在成瘾行为的矫正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往往行为成瘾都会伴随对特定刺激物习惯性行为的注意偏向,手机成瘾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也不例外。
    目的:试图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手机成瘾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进行以阴极为中心极(2 mA,20 min)的刺激,旨在发现对手机成瘾者注意偏向的影响。
    方法:招募天津体育学院39名健康大学生为试验对象,其中手机成瘾组被试21名,非手机成瘾组被试18名。两组被试均对背外侧前额叶进行2 mA阴极为中心极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20 min,采用2×3混合设计,分别从生理指标、行为反应指标、眼动指标等3个方面论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于手机成瘾者的注意偏向起到干预作用。

    结果与结论:①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干预前、后均没有显著变化;②干预前,手机成瘾组在点探测任务中的反应时长于非手机成瘾组,正确率低于非手机成瘾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干预后手机成瘾组被试的反应时缩短、正确率提升,相较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干预前,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在反眼跳任务中的总体注视次数、总体注视时间、注视修正时间、扫视修正时间、朝前的扫视时间、扫视次数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干预后,手机成瘾组的总体注视次数、总体注视时间、注视修正时间、扫视修正时间、朝前的扫视时间、扫视次数等指标相较于干预前均显著改善(P < 0.05);⑤提示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对手机成瘾者注意偏向可起到改善作用。

    https://orcid.org/ 0000-0002-0997-5694(姜学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说话测试作为血流限制运动强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顾正秋, 徐 飞, 魏 佳, 邹永帝, 王晓路, 黎涌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8): 1154-1159.   DOI: 10.12307/2022.217
    摘要624)      PDF (837KB)(64)   

    文题释义:
    血流限制训练(BFRT):是指在运动期间通过特殊加压装置(一般为气动袖带或弹性绷带)对肢体(上肢和/或下肢最近端)进行外部加压,使静脉血流闭塞的同时部分阻塞动脉血流以提高训练效果的训练方法。
    通气补偿阈:是指递增负荷运动中,当通气当量急剧上升同时伴随摄氧量和二氧化碳输出量快速增加时对应的强度。
    最大乳酸稳态:是指在不引起血乳酸浓度持续增加前提下,一段时间内所能维持的最高负荷。
    背景:血流限制结合有氧运动具有潜在的训练益处,说话测试是运动处方强度制定的便捷选择,能否将说话测试应用于血流限制有氧运动首先取决于血流限制下说话测试的信效度。
    目的:探究血流限制下说话测试的信效度。
    方法:对20名男性大学生进行1次最大摄氧量测试(Tmax)和3次说话测试。3次说话测试运动方案相同,其中1次全程佩带气体代谢仪测试 (TT气体),其余2次为标准说话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可测得最大摄氧量(VO2max)、通气无氧阈和通气补偿阈(RCT),标准说话测试可测得最高积极状态、临界状态和消极状态对应的心率和主观疲劳度,佩带气体代谢仪测试可测得标准说话测试运动方案中各级对应的摄氧量(VO2)、心率和主观疲劳度。4次测试均全程在两侧大腿上沿佩戴绷带加压(40%动脉闭塞压)。
    结果与结论:①2次标准说话测试测得的最高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功率的信度都为高;最高积极状态、临界状态和消极状态对应心率的信度为高到非常高;但最高积极状态、临界状态和消极状态对应主观疲劳度的信度为一般到中等;②最高积极状态对应的摄氧量、心率和主观疲劳度与通气无氧阈强度相关性为中等到高(R=0.47-0.63,P < 0.05);临界状态对应的摄氧量、心率和主观疲劳度与通气无氧阈强度相关性为高到非常高(R=0.63-0.84,P < 0.05);消极状态对应的摄氧量、心率和主观疲劳度与通气无氧阈强度相关性分别为中等(R=0.36,P > 0.05)、非常高(R=0.80,P < 0.01)和中等(R=0.52,P < 0.05);③最高积极状态摄氧量和主观疲劳度、临界状态摄氧量、心率和主观疲劳度与通气无氧阈强度对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 0.005);消极状态摄氧量和心率与通气补偿阈强度对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 0.005);④结果说明,40%动脉闭塞压血流限制下有氧运动中的说话测试具有高的重测信度和中等高到高的效度,能够有效评价通气无氧阈运动强度,但不能准确评价通气补偿阈强度。说话测试可作为血流限制有氧运动过程中监控低强度的一种便捷和可靠选择。

    https://orcid.org/0000-0003-3651-7880 (顾正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石斛多糖保护中波紫外线损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
    李 琴, 毛双法, 李 敏, 程基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8): 1228-1233.   DOI: 10.12307/2022.228
    摘要571)      PDF (1867KB)(117)   

    文题释义:
    石斛多糖(dendrobium):中国传统中药石斛的主要单体活性成分,据报道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石斛多糖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医学美容等方面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可以催化活性氧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歧化反应,在部分细胞内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调节、防止光损伤、光老化损伤起关键作用。
    背景:中波紫外线导致活性氧升高,是光损伤和光老化最重要的物理因素。石斛所含有的石斛多糖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对稳定生物膜及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目的:探讨石斛多糖对中波紫外线诱导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模型组细胞进行紫外线一次性照射,照射剂量为20 mJ/cm2;石斛组培养基中加入质量浓度30 mg/L石斛多糖干扰培养;实验组细胞用照射剂量为20 mJ/cm2紫外线照射后,加入30 mg/L石斛多糖干扰培养。各组细胞分别处理后培养48 h。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Nrf2、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用荧光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比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石斛组、实验组Nrf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 < 0.05),实验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和石斛组(P < 0.05);②模型组活性氧明显升高(P < 0.05),石斛组活性氧降低(P < 0.05),实验组活性氧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③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实验组丙二醛明显升高(P < 0.05),石斛组明显降低(P < 0.05),实验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④结果说明,石斛多糖对中波紫外线导致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光老化和光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产生,清除活性氧,减少中波紫外线对细胞的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3-2988-6848 (李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心脏细胞衰老与Uvrag基因的缺失
    来帅威, 张沙沙, 刘晓芸, Haniya Mazhar, Amber Naz, 贺 林, 朱洪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4): 2241-224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26
    摘要398)      PDF (1138KB)(42)   

    文题释义:
    紫外线抵抗相关基因(ultraviolet resistance-associated gene,UVRAG):是自噬相关基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前期工作发现Uvrag基因缺失小鼠发生年龄相关心肌病伴有心功能下降,与细胞自噬受到阻断、细胞凋亡和炎症增加有关。
    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可被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背景:前期工作发现自噬相关基因Uvrag缺失导致年龄相关心肌病,但细胞衰老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Uvrag基因缺失对心脏细胞衰老的影响。
    方法:从Uvrag基因缺失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中各取14只雄性小鼠分两批分别饲养到3月龄和8月龄。采用real time RT-PCR检测小鼠心脏组织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相关因子mRNA表达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进行心肌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小鼠心脏组织p53蛋白表达量。实验方案经上海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Uvrag基因缺失导致单个心肌细胞显著增大及心脏纤维化;②透射电镜显示,Uvrag基因缺失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排列紊乱,肌浆网肿胀;③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发现,Uvrag基因缺失小鼠心脏衰老细胞显著增多;④real time RT-PCR结果表明,Uvrag基因缺失小鼠心脏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表达显著上调;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vrag基因缺失导致心脏组织衰老调控关键蛋白p53表达显著升高;⑥结果说明,自噬相关基因Uvrag缺失促进小鼠心脏细胞衰老;Uvrag基因是潜在的延缓心脏衰老及抗衰老相关心脏疾病的靶分子。

    https://orcid.org/0000-0002-5189-7706 (朱洪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shRNA沉默骨膜蛋白基因抑制人骨肉瘤的血管生成
    徐朝健,张 龙,程才统,冯 毅,吕 嘉,孙晓娟,吕 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5): 5638-564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429
    摘要342)      PDF (25899KB)(8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骨膜蛋白:又称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参与细胞的募集、黏附过程,并且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与肿瘤的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能力有关。
    小动物活体荧光断层成像技术:是小动物活体成像领域的新一代技术,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或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外标记肿瘤细胞而直接观测肿瘤的发展变化,或者标记特定基因研究肿瘤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
    背景:
    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肿瘤的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能力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2,VEGFR2/KDR)与其配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后主要调控血管的发生和构建,但KDR与POSTN在骨肉瘤中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POSTN在体内、外水平对人骨肉瘤增殖和体内血管生成能力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①体外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骨肉瘤临床标本组织中POSTN和KD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3株不同人骨肉瘤细胞系内POSTN表达,筛选基因表达最高的细胞系进行转染实验;转染慢病毒包装pPLK-POSTN-shRNA进入Saos-2细胞,选出3个作用靶点中抑制率最高的序列进行后续实验;②体内实验:取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12只,实验组(n=6)将慢病毒包装pPLK-POSTN-shRNA转染的Saos-2细胞注射至胫骨髓腔中,对照组(n=6)将慢病毒包装pPLK-Scramble-shRNA转染的Saos-2细胞注射至胫骨髓腔中,接种5周后,测量瘤体体积与质量;接种3周后,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血管生成情况;接种5周后取瘤体组织,Western blot检测POSTN、增殖细胞核抗原、KDR和p-AKT蛋白表达,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表达。实验方案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8002)。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骨肉瘤组织中POSTN和KDR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正常骨组织(P < 0.01);Saos-2细胞中的POSTN基因表达量较MG-63和U2-OS细胞高;②体内实验:实验组瘤体体积和质量均小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瘤体内血管生成量少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POSTN、增殖细胞核抗原、KDR和p-AKT及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 < 0.05);③结果表明:沉默POSTN基因可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KDR/PI3K/AKT通路活化有关。
    影响大鼠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后留存体积的变量因素
    贾大平,马 莉,吴亮亮,赵 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5): 5652-565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486
    摘要416)      PDF (25742KB)(10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自体脂肪组织移植:选取腹部、大腿、臀部等脂肪富余部位评估后标记为供区,对供区肿胀麻醉处理后运用负压抽吸或者手术剪切获取脂肪,将获得脂肪进行纯化处理后移植到相应受区,从而完成患者体积扩充或年轻化要求的一种治疗技术。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缺血或再灌注脑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Bax/Bcl-2依赖性抗细胞凋亡机制实现的。
    摘要
    背景:
    自体颗粒脂肪组织移植后高且不稳定的吸收率限制了其临床运用,除早期建立血供的方法外,寻找新的提升存活率的途径尤为重要。
    目的:从细胞凋亡角度探究机械剪切及抗凋亡药物依达拉奉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后体积留存的影响。
    方法:实验方案经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取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A、B、C 3组,模拟临床自体脂肪组织移植行大鼠脂肪组织移植。A组为对照组,6只大鼠,移植中给予脂肪组织130次基础剪切次数;B组又细分为B1、B2和B3组,分别给予脂肪组织230,330,及430次机械剪切;C组细分为C1、C2和C3亚组,分别注射给予脂肪0.1%、0.2%及1%浓度依达拉奉1 mL处理5 min后,再给予脂肪组织130次剪切次数。于脂肪组织移植后即时(术中收获脂肪时留取)及1,4,8周取标本,对标本形态学特征及体积观察记录、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比较各组脂肪细胞凋亡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B组移植后即时和1周时标本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移植物吸收速率快;移植后4,8周时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脂肪细胞体积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移植物留存体积减少(P < 0.05);C1和C2组移植后即时和1周时标本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降低,移植后4,8周时脂肪细胞形态较规则、体积较一致、可见较多血管增生、移植物留存体积明显增多(P < 0.05);②C3组移植后脂肪吸收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由此得出结论,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中,机械剪切会减少移植后脂肪组织的留存体积,一定浓度的抗凋亡药物依达拉奉能增加移植后脂肪组织的留存体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的配准算法
    贾瑞明, 李浩轩, 陈 彧, 黄小勇, 濮 欣, 舒丽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5): 5658-566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901
    摘要542)      PDF (1014KB)(10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数字重建影像算法:是从射野方向或从类似模拟定位机的X射线靶方向观察3D重建影像的结果,目前多用于CT成像的3D到2D的投影。
    分支解码结构:在编码器输出之后,将解码器分成多股,以提高对不同任务的适应性。
    摘要
    背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覆膜支架是否放置到了正确位置;然而支架置入时,医生在术中X射线图像中看不到主动脉,手术难度高、风险大。配准术前CT血管造影和术中X射线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放置支架,提高成功率。
    目的:提出一种适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术前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配准算法。
    方法:首先,在不同虚拟视角下,对全图CT血管造影和骨骼CT分别做数字重建影像,将两者叠加起来,得到各种视角位置姿态下的数字重建影像库,用于与术中X射线图像配准;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分支解码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使用数字重建影像库训练,可对术中X射线图像的位置姿态参数进行估计,从而获知CT血管造影与术中X射线图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最后,根据X射线图像在CT血管造影坐标系中的位姿参数,将CT血管造影中胸主动脉影像进行重投影,叠加至术中X射线图像中,为医生手术提供导航辅助。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实验验证,此文算法与梯度相关、模式强度2种传统算法相比,均方根误差降低17%;②双分支编解码结构网络,在数字重建影像测试集上,参数估计误差减小到无分支结构网络的30%;③在术中X射线图像的实验中,均方根误差也有2%的降低。
    整块石蜡包埋处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曹敬丽, Marina S. Ferguson, 孙 杰, 张 东, 刘 丽, 李子瑞, 王雅杰, 隋滨滨, 沈 宓, 高培毅, Thomas S. Hatsukami, 赵锡海, 苑 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1): 5041-504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334
    摘要428)      PDF (21113KB)(14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CEA斑块:是指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摘要
    背景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石蜡包埋工作中,将平均长度约3 cm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完整地包埋入蜡块中是上述科研工作必须步骤。
    目的:阐述一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整块石蜡包埋处理方法。
    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取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取材样本。为了便于连续切片后的组织学层面能够与磁共振成像的信息作精准同层比对,实验在组织石蜡包埋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包埋入蜡块中。
    结果与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合作方美国华盛顿大学血管成像实验室在斑块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种简易包埋方法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整块石蜡包埋,克服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整块包埋中的技术难点,为有类似工作需求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引用。
    耐力运动者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关联
    陈俊飞,严 翊,郭建军,孙明晓,汤 强,谢敏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32): 5215-522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853
    摘要340)      PDF (1442KB)(80)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耐力性运动:又称有氧运动,是运动处方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运动手段。在治疗性运动处方和预防性运动处方中,主要用于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在健身、健美运动处方中,耐力性(有氧)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保持理想体质量的有效运动方式。
    H-W平衡:即: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是指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该检验的意义在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估所研究的对象群体是否符合H-W平衡,从而评估抽样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摘要
    背景
    :人的有氧耐力具有很高的遗传度,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分子遗传标记的筛选,对基因诊断和预测有氧耐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的:分析耐力运动者白细胞介素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布特征,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分子遗传标记?以及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存在关联?
    方法:选取两组研究对象:①耐力组:从事耐力性项目(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至少2年,且运动等级至少二级的北方平原汉族运动员,共78人;②对照组:北京市城区某中学学生(非肥胖或低体质量,12-15岁),共142人,父母及其本人均为北方平原汉族人。运用PCR-RFLP方法对白细胞介素6基因rs1800796 (-572C/G)、rs2066992(1430T/G)、rs13306436(4477G/A)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耐力组-572C/G位点基因型分布存在性别差异(P < 0.05),但女子耐力组与女子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相比,P=0.095。其中,女子耐力组CC基因型占61.1%,CG+GG基因型占38.9%;女子对照组CC基因型占43.0%,CG+GG基因型占57.0%;②女子耐力组-572C/G位点CC基因型运动员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女子对照组(P < 0.05)。另外,耐力组-572C/G位点CC基因型运动员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0;③结果说明,白细胞介素6基因rs1800796多态性位点是女子耐力运动员的分子遗传标记。白细胞介素6基因rs1800796多态性位点CC基因型女子运动员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女子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基因rs1800796、 rs2066992、rs13306436位点不能作为男性运动员的遗传分子标记,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有关,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6854-3859(陈俊飞)
    Foxp3,IDO在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表达
    宫玉波,刘 勇,赵宏伟,许倩倩,郭惠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8): 4513-451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857
    摘要483)      PDF (1027KB)(111)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角膜移植免疫:角膜移植免疫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常规角膜移植成功率较高,但高危角膜移植(新生血管、再次移植等)术后角膜植片存活率明显降低。角膜移植免疫反应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是一复杂、多因素参与的反应过程,主要是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Foxp3:Foxp3是重要的负调节蛋白,是CD4+CD25+Tr发育及免疫功能的维持与转录因子,在调控CD4+CD25+Tr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发挥上起重要的作用。
    IDO(吲哚胺2,3-二氧化酶):是位于细胞浆中含亚铁血红素的酶,是色氨酸代谢的限速酶,它可通过降解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在肿瘤逃逸、母胎耐受、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免疫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
    背景:
    移植免疫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报道,Foxp3和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与移植免疫有关。
    目的:研究Foxp3,IDO在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6只;角膜移植组12只;地塞米松治疗组12只。角膜移植组: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kg,分别于角膜移植术后0,2,4,6,8,10 d经腹腔注射给药。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片γ-干扰素表达,Real-time PCR检测植片内Foxp3 mRNA,IDO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地塞米松治疗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20.667±1.033) d,较角膜移植组(14.833±1.472) d明显延迟(P < 0.05);②角膜移植组术后第14天角膜植片内γ-干扰素及Foxp3 mRNA,IDO mRNA的表达较地塞米松治疗组明显增强(P < 0.05);③结果提示,γ-干扰素及Foxp3,IDO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降低角膜植片γ-干扰素及Foxp3,IDO表达可能有助于诱导耐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3170-9237(宫玉波)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素、上皮型钙黏素和胎盘型钙黏素表达的影响
    龚立琼,蔡 虹,费 静,李雷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8): 4525-453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845
    摘要287)      PDF (6688KB)(12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神经型钙黏素:与上皮型钙黏素同属于经典型钙黏素,神经型钙黏素的表达升高,上皮型钙黏素的表达降低参与了许多上皮来源肿瘤的恶化、转移与侵袭,还发现神经型钙黏素有抗肿瘤凋亡的作用;其可发挥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和作为细胞应答的信号受体发挥信号转导作用参与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间的黏附、迁移和增殖等,也被证实参与协调面部神经元的集体迁移,并在轴突导向、识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针疗法:毫针刺入不同穴位后,予以不同的频率、波形的电流刺激可发挥不同的防治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各种痛症、痹证和心、胃、肠、膀胱等器官的功能失调,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麻醉、气血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痛、瘫痪等,面瘫是针灸在临床应用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优势病种,属于针灸的Ⅰ级病谱,电针疗法作为针灸的发展,常以疏密波电流刺激作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面瘫。
    摘要
    背景:
    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神经损伤能引起神经元中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而电针穴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在面神经外周部受损后对中枢面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及面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素、上皮型钙黏素及胎盘型钙黏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面神经损伤组(n=24)和电针组(n=24)。面神经损伤组与电针组均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天对电针组实验兔颊车、地仓、翳风、颧缪、四白、阳白电刺激,选择频率为18-20 Hz、电压为1.5 V的疏密波,另外埋针合谷穴不予以电刺激,针灸每次30 min,1次/d。
    结果与结论:①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各组兔面神经元中均未见上皮型钙黏素和胎盘型钙黏素mRNA表达,且正常对照组兔面神经元中未见神经型钙黏素mRNA表达,而面神经损伤组和电针组兔面神经元中出现神经型钙黏素mRNA的阳性表达,电针组兔面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素mRNA阳性细胞数均多于面神经损伤组(P < 0.05);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兔面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素、上皮型钙黏素和胎盘型钙黏素蛋白表达;损伤后1 d时三者表达下降(电针组神经型钙黏素蛋白除外);损伤后1,4,14 d时电针组兔面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素和胎盘型钙黏素蛋白表达高于面神经损伤组(P < 0.05);损伤后各时间点,电针组上皮型钙黏素蛋白表达均高于面神经损伤组(1 d时除外)(P < 0.05 );③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面神经损伤组逐渐出现面神经元变性及类似神经元死亡表现,21 d时神经元开始恢复。电针组变性及类似死亡表现的神经元较面神经损伤组少,且14 d时神经元开始恢复,28 d时2组神经元形态均基本恢复;④提示面神经损伤引起了钙黏素的表达变化,电针治疗减轻了面神经元的变性并促进神经元恢复,这可能与电针促进面神经元中经典钙黏素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9531-7400(李雷激)
    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手球运动能力的关联性
    陈 伟,李江华,顾建仁,陈 丰,夏 华,张 彬,焦启斌,郑 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8): 4544-454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321
    摘要274)      PDF (1162KB)(9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与机体能量代谢高度相关,其DNA序列上单核苷酸变异引起的多态性位点多达几百个,某些多态性变异对机体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的活性或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多态性可以通过调控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机体能量代谢,与人体运动能力具有密切联系。
    摘要
    背景:
    研究证实,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nieotinamideN-methyl-transferase,NNMT)多态性与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手球是一种混氧运动,比赛或平时训练中无氧运动占一定比例,主要进行有氧运动。   
    目的:探讨NN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56292与手球运动能力的关联。
    方法:采用PCR-LDR方法检测28名中国国家青年男子手球队运动员(实验组)和53名普通男学生(对照组)NN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56292,测试相对最大摄氧量VO2 max和骨骼肌百分比、体脂百分比身体成分指标。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②在28名运动员中,基因型GG组相对VO2 max明显高于基因型CG组(P < 0.05);在53名普通学生中,基因型GG组、基因型CG组及基因型CC组间相对VO2 max无差异;③在28名运动员中,基因型GG组骨骼肌百分比高于基因型CC组、基因型CG组(P < 0.05);在53名普通学生中,基因型GG组骨骼肌百分比高于基因型CG组(P < 0.05);④在28名运动员中,基因型GG组、基因型CG组及基因型CC组间体脂百分比无差异;在53名普通学生中,基因型GG组、基因型CG组及基因型CC组间体脂百分比无差异;⑤结果表明,NNM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56292与手球运动能力明显相关,运动员更倾向于G等位基因,基因型GG携带者运动能力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9403-4778(陈伟)
    基于HLA组特异性单倍体全长测序方法对模棱两可结果的准确定型
    王宋兴,阳 辉,何柳媚,洪文旭,邹红岩,徐筠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 (20): 3208-321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7.20.016
    摘要394)      PDF (818KB)(294)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单倍体全长测序方法:
    根据HLA-A、-B、-C、-DRB1和-DQB1基因的组特异性分类,分别设计基因全长单倍型组特异性扩增引物对HLA-A、-B、-C、-DRB1和-DQB1基因需要分型的外显子及内含子区域进行PCR扩增;完成扩增后,为每个基因设计一套通用正反向全长测序引物对HLA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内含子进行测序。
    模棱两可结果:所谓的HLA模棱两可结果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等位基因的差异碱基位于测序范围之外;二是测序范围内不同等位基因碱基序列的组合可以获得相同的杂合序列。本文中的低分辨结果HLA-A*02杂合HLA-A*11就属于第一类,而HLA-C*08杂合HLA-C*07∶373就属于第二类。

     

    摘要
    背景:
    传统的HLA测序分型技术都是对父系母系双倍体进行扩增,由于HLA多样性高,产生了大量的模棱两可难题,而采用基于组特异性单倍体全长测序分型方法来解决模棱两可结果的确认定型鲜有报道。
    目的:分析基于组特异性单倍体全长测序分型方法对HLA基因分型模棱两可结果准确定型的效果。
    方法:对2例模棱两可结果标本以低分辨率分型方法结果作为参考起点,通过组特异性扩增分离,基于等位基因全长单倍体的Sanger测序(PCR-SBT)分型。
    结果与结论:①2例模棱两可分型结果分别为A*02∶03∶01及C*07:02∶01∶01杂合新等位基因;②A*02∶03∶01杂合新等位基因与A*11∶01∶01∶01全长比较,在NT817由C发生突变为T;③C*07∶02∶01∶01杂合新等位基因与C*08∶01∶01比较,在NT879由A发生突变为G;④结果表明,以低分辨率分型方法结果作为参考起点,通过组特异性扩增分离,基于组特异性单倍体全长测序分型方法能准确定型HLA基因分型模棱两可结果并发现新等位基因。

     

     

    ORCID: 0000-0001-5064-7917(邹红岩)
    自体游离硬颚黏膜重建眼睑的效果观察
    史俊虎,刘 杉,白 萍,楚 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 (12): 1921-192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7.12.020
    摘要301)      PDF (992KB)(471)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硬腭黏膜修复眼睑缺损:硬腭黏膜具有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其密度与睑板的密度接近,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及抗变性能且软硬适中,足以维持眼睑轮廓和外形。硬腭黏膜含有丰富的血管,能使上皮快速生长,而游离移植后容易成活。其机制可能与自体硬腭黏膜移植后,由创面渗出纤维蛋白样物质将移植的黏膜与植床粘连,然后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硬腭黏膜:上皮下结缔组织为固有层,其中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使得黏膜具备抵抗外来细菌侵袭的能力。固有层中还有粗大等胶原纤维,坚挺而弹性小。光滑的黏膜面是复合扁平的上皮组织,与眼睑部结膜组织相似,黏膜中还有能分泌出使黏膜面保持光滑湿润物质的小腺体。

    摘要
    背景:
    临床显示自体硬腭黏膜对睑板结膜有较好的替代作用。
    目的:分析自体游离硬颚黏膜用于眼睑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180例(180眼)眼睑缺损患者,其中男122例,女58例,年龄10-68岁,均进行自体硬颚黏膜移植修复治疗,眼睑软组织缺损部位采用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情况及硬腭黏膜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①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硬腭黏膜移植区及结膜囊内产生黏性分泌物,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后得到减轻或消失;②硬腭黏膜移植片在随访的1年内全部存活,未发生感染或脱落情况,移植片与接受区域之间已有血管长入并局部已与原有组织血管吻合,未发生排斥反应;③132例患者自体硬腭黏膜移植片发生不同程度收缩,但眼部正常功能未受到影响;④住院期间眼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已有明显减轻,创面未见感染或愈合不良的情况发生;⑤随访期间,8例发生轻度下睑外翻,3例轻度眼睑闭合不全,其余患者眼睑闭合情况及眼睑开闭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⑥除了8例眼球缺失患者,其余患者双眼眼睑的长度差及高度差均在2 mm内;⑦结果表明,自体硬腭黏膜重建眼睑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3-3614-0526(史俊虎)
    被引次数: Baidu(1)
    人工耳蜗置入后患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的变化
    满国栋,徐百成,刘晓雯,杨小龙,蒲玉红,陈兴建1,郭玉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6): 6937-694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6.013
    摘要290)      PDF (778KB)(294)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置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已被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是由美国印第安那医学院Pobbins在1991年设计完成的,主要用于评估儿童的听觉能力,包括患儿使用助听设备的情况、对声音的察觉能力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3方面的内容。其既可以用于儿童选配助听器前后或人工耳蜗置入前后的听觉能力评估,也可以用于指导听觉康复训练。
    摘要
    背景:
    目前药物治疗或助听器均不能改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多导人工耳蜗可恢复其听力,促进其言语发育。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置入后患儿言语康复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患儿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138例7岁以内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均接受人工耳蜗置入治疗,于置入前后进行听觉整合量表分数评估,同时分析年龄、性别、耳聋性质、置入前有无言语干预、人工耳蜗置入年龄、置入后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置入后康复模式对听觉综合量级测试分数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性别、置入时间长短、耳蜗是否发育正常对患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无影响(P > 0.05);患儿年龄越大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越高(P=0),置入前进行单耳或双耳言语干预患儿的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高于未进行言语干预的患儿(P=0.018,P=0),但单耳与双耳干预对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无影响(P > 0.05);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患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越高(P=0,P=0);接受专业学校教育康复培训患儿的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分数高于家庭教育康复培训的患儿(P=0)。表明人工耳蜗置入可促进患儿听觉言语发育,置入年龄越大、置入前有言语干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置入后接受康复训练患儿的言语康复效果越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5130-6814(郭玉芬)
    被引次数: Baidu(4)
    有氧运动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皮质机制研究:
    随机对照实验方案
    张新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6): 6943-694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6.014
    摘要297)      PDF (841KB)(341)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认知行为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将神经元电活动和行为反应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历经了一个“麻醉状态-清醒状态-自由活动状态”技术革新的探索过程。最初是动物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测试,因为麻醉剂可以抑制或改变神经元的电活动模式,因而这一传统方法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之后又发展了动物清醒状态下的神经电生理学测试,其优势是可以发现许多麻醉动物脑内观察不到的脑机制,但这种方法动物必须固定在实验台上被动地感受刺激,不能根据接受到的信息做出主动的行为反应;最近开发了动物自由活动状态下的神经电生理学测试,动物可在自由活动状态下进行行为学训练与测试,更接近自然状态,动物更愿意配合建立认知条件反射。
    感觉与前额叶皮质与认知的关系:感觉皮质能够感知并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在认知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信息感知和初步加工的作用;前额叶皮质与行为认知决策、工作记忆等密切相关。前额叶皮质与杏仁核、纹状体、顶叶、颞叶等脑区有着丰富的交互纤维联系,该皮质分为腹外侧、腹内侧、背内侧、背外侧、眶区5个部分,其中背侧前额叶是参与工作记忆和认知活动的关键脑区。

    摘要
    背景:
    迄今,有关有氧运动促进血管痴呆性大鼠认知康复机制的研究,国内外绝大多数实验集中在行为学实验观察和体外海马组织的指标检测,而从(在体)感觉与前额叶皮质的角度探索这一康复机制的研究较少。
    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基于课题组自主开发的动物在认知行为过程中同步神经电生理记录技术,设计以下实验:首先训练大鼠使之能够对两种明显不同的声音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痴呆大鼠模型,短、中、长期有氧运动(跑台/跑轮)干预的痴呆模型为研究对象;然后在听觉及前额叶皮质埋植可植入性微细电极,进行声音摄水的认知行为训练,观察大鼠的认知行为学特点、同步记录听觉与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电活动、并进行皮质的分子水平实验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与结论:实验利用行为学、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学技术,观察有氧运动促进痴呆大鼠认知功能改善的皮质机制,旨在为认知损害相关疾病、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症等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批准:实验方案经沈阳体育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大鼠的实验操作和取材遵循《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指南一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7854-4134(张新安)
    一种模拟传统艾灸电子温灸仪的研制:应用安全及环保效应
    杨旭明,汤家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2): 6337-634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2.016
    摘要342)      PDF (1055KB)(957)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艾灸:具有调和阴阳、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温阳补虚、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医学对艾灸疗法的研究表明,艾灸主要是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特定红外光谱和波长的热辐射温热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与艾条中挥发性精油等的药理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传统艾灸疗法的缺点: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直接温热,或用生姜、蒜间隔间接灸,这种方法对患者的体位有较大限制,不能同时进行多穴位的治疗;而且,艾条从开始燃烧到患者感觉灼痛需要更换间隔物这一期间,实际温热作用时间很短,确切温度和时间不能得到精确保证,治疗过程达不到标准化。
    摘要
    背景:
    针对传统艾灸治疗过程达不到标准化,治疗时患者体位受限制,治疗中会产生“烟”和“灰”的污染等缺陷。为此,设计研制了电子温灸仪,模拟艾灸的治疗机制。
    目的:研制出一种模拟传统艾灸疗法的电子温灸仪并取得了发明专利,能实现产业化,以便完成艾灸疗法的现代化。
    方法:远红外材料发射对人体有益的红外光谱生物波,设计研制的电子温灸仪包括时间温度控制器和灸疗头,利用闭环控制技术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灸疗头产生的热辐射红外光谱可模拟艾灸发射光谱,辅以艾草精油涂布或药物间隔,能达到传统艾灸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DZWJY-1型电子温灸仪样机已通过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的安全性和技术要求检测以及电磁兼容性检测,并已开展了临床试验进行疗效验证。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温灸仪具有与传统艾灸疗法同样的治疗效果,实现了灸疗的安全化和环保效果。研究将为灸疗治病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3-4530-2451(汤家铭)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级与F波及H反射的相关性
    栗 晓,林彩娜,罗海杰,万 青,阮玉婷,张新胜,伍少玲,马 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2): 6343-635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2.017
    摘要480)      PDF (1000KB)(32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F波:F波是运动神经兴奋性回返放电,是指周围神经在受到超强刺激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近端神经纤维逆行向脊髓传导,传导到前角细胞后使前角细胞产生兴奋,然后兴奋再沿着该运动神经传出;F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角细胞、运动轴索的病变以及神经近端传导功能异常的情况,在各种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
    H反射:H反射是由Ⅰa类感觉传入纤维通过与α运动神经元突触联系而产生的单突触反射;该反射可测定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及整个传导通路上感觉及运动纤维的功能状态。H反射潜伏期反映神经传递兴奋的过程,H波波幅反映反射的活跃程度。
    摘要
    背景:
    腰椎MRI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评估价值。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MRI分级与F波潜伏期、出现率以及H反射潜伏期、波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飞利浦achieva 3.0T超导型MRI仪和腰椎专用TCL线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通过MRI扫描图像对患者突出椎间盘大小以及神经根受压程度进行分级评分;采用牛津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双侧下肢胫神经进行F波和H反射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分级评分与F波出波率呈负相关(r=-0.594 0,P < 0.000 1),与F波潜伏期呈正相关(r=0.825 6,P < 0.000 1),与H反射波幅无明显相关性(r=-0.117 4,P=0.257 3),与H反射潜伏期呈正相关(r=0.875 0,P < 0.000 1);②随着MRI分级评分的增高,F波出波率逐渐降低,F波和H反射潜伏期逐渐延长,提示患者神经根出现损害,且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3-2264-9954(栗晓)
    被引次数: Baidu(2)
    运动速度和目标位置影响上肢伸手触碰运动:三维运动检测及表面肌电分析
    李丽芳,毛玉瑢,黄东锋,李 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2): 6357-636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2.019
    摘要305)      PDF (757KB)(30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运动轨迹比:上肢末端手部0标记点从起点到触碰终点的实际运动轨迹长度除以两点的直线距离,用于定义运动平滑度。运动轨迹比越小越接近1,表示运动轨迹越值越平滑,运动质量越高。
    弹道式运动:快速运动比常速运动完成时间缩短,运动轨迹更接近弹道式运动,轨迹更直,因此需要更高级的运动规划和执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运动的起始也需要更大的力,这在运动学上由最快速度增大反映。
    摘要
    背景:
    三维运动检测加表面肌电分析不仅能定量客观地分析上肢运动功能,对探讨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因素和机制也有重要作用。
    目的:分析运动速度和目标位置对上肢伸手触碰运动的运动学及肌肉活动的影响。
    方法:12名正常年轻人用右手分别以正常速度和最大速度触碰对侧、中间、同侧3个不同位置的铃铛, 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和Noraxon公司的无线肌电图机同步采集运动学及肌电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快速运动时轨迹比小于常速运动(P < 0.001),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峰值时间百分比大于常速运动(P < 0.001);②三角肌后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收缩比常速运动时增强(P < 0.001);同侧伸手运动中,三角肌前部肌肉收缩水平低于伸向对侧(P=0.001)和中间(P < 0.001),三角肌后部肌肉收缩水平高于伸向对侧时(P=0.019),肱二头肌(P=0.039)和肱三头肌(P < 0.001)肌肉收缩水平高于伸向中间。③结果说明,快速运动可以更好地激活肌肉,且运动速度加快、轨迹变直,运动质量提高;同侧运动对三角肌后部、肘关节肌肉的激活增大,而对侧运动更多地激活三角肌前部,不同目标位置,肌肉激活模式不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9340-9061(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