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释义:
文题释义: 脑深部电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大脑特定区域的电极发送电脉冲,调节异常神经活动的治疗技术。它主要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也可探索性用于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光纤记录:是一种利用植入式光纤实时检测活体动物脑内荧光信号变化的技术,常用于监测神经元群体的钙活动。通过表达钙指示蛋白(如GCaMP),结合光纤传输激发光并收集荧光信号,实现对自由行为动物神经活动的高时间分辨率记录,广泛应用于神经环路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背景: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已成为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外科治疗新疗法,但目前对电刺激的具体作用效果仍不清楚。前扣带回损伤可以显著改善小鼠抑郁行为,故推测通过DBS模拟电消融可以治疗抑郁症。 目的:结合光纤钙信号记录与C-fos免疫组化技术,系统解析前扣带回脑深部刺激的神经调控机制,并对比脑深部电刺激与电消融术对抑郁样行为的干预效应,为优化神经调控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分组与造模: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假刺激组和模型+脑深部电刺激组。后两组通过3.5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并在前扣带回植入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干预方案:脑深部电刺激组接受每日2小时高频电刺激(130 Hz,200 μA,50 μs,持续1周),模型+假刺激组仅植入电极无电流刺激。行为学评估: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悬尾实验(TST)量化抑郁样行为。环路机制解析:实时神经活动监测:光纤记录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对前扣带回-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环路的激活效应;焦虑行为分析:10只小鼠(脑深部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各5只)通过旷场实验(OFT)评估干预后焦虑样行为。全脑激活图谱:C-fos免疫组化染色量化下游脑区神经元活动。电消融验证:另设模型+电消融组与模型+假刺激组,验证其对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效果。 结果:行为学分析 :FST显示,模型+脑深部电刺激组与模型+假刺激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两组间无差异;TST中各组无显著差异。OFT表明,脑深部电刺激组中央区停留时间与移动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脑深部电刺激可能加剧焦虑样行为。模型+电消融组FST不动时间显著低于模型+假刺激组(P < 0.01)。神经机制:光纤记录证实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特异性激活前扣带回-BLA环路;C-fos染色显示脑深部电刺激显著增强前扣带回下游脑区神经元活动。 结论:传统高频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虽能有效激活目标神经环路,但未能改善抑郁样行为,反而可能通过增强边缘系统活动加剧焦虑状态;而前扣带回功能抑制(电消融)表现出显著抗抑郁效应,为优化神经调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文题释义: 龙氏牵引下正骨法:龙氏牵引法是由中国广州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龙层花教授所创立的治疗手法,因为牵引时椎间隙相应增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骨手法复位,结合了牵引和正骨的优势,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更有效。 颈椎单元单位:是指由相邻的2个颈椎骨、椎间盘、韧带、关节以及相关肌肉等组成的一个结构单元,负责颈部的运动和承受外界负荷。每个颈椎功能单位的作用不仅包括支撑脊柱和保护脊髓,还涉及到对运动的调节和力的传递。
摘要
文题释义: 腰椎旋扳法:是腰椎扳法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适当力量使腰椎产生适度旋转,在关节活动至极限时进行快速、小幅度的扳动。 有限元分析:将连续系统划分为有限几何单元,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求解小单元整体行为。 摘要 背景:基于有限元建模的对比研究提出,对于退变前腰椎结构,传统斜扳法在力学效应强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改良斜扳法在应力分布合理性及操作安全性指标上表现更优。关于仰卧旋转扳法的力学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骨质条件下相较于坐位定点旋转扳法的疗效特异性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数据。 目的:对比坐位/仰卧旋转扳法两手法在不同骨质下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选择1例符合条件的L4/5椎间盘突出的26岁女性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获取其腰椎CT数据,基于CT数据建立并验证L4/5椎间盘突出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模型材料属性,制作出正常骨量/骨质疏松状态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加载条件分别模拟两种手法(仰卧旋转扳法/坐位定点旋转扳法),分别获取腰椎模型活动度、应力峰值、纤维环/髓核压力差与形变等指标数据,将数据导入统计软件制作相应统计图表并分析两种手法之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在相同力矩及骨质参数条件下,坐位定点旋转手法较仰卧旋转扳法可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范围,且在等效旋转角度实施时表现出更显著的安全性优势;②骨密度与手法作用范围呈显著负相关;③两种手法均能显著提升纤维环/髓核压力差(椎间盘内负压),促进突出物回纳;④纤维环应变梯度驱动髓核协同位移;⑤在等效骨密度条件下,仰卧旋转手法的高力矩加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位效能显著提升。
文题释义: 生物活性材料:能够与生物体发生特殊反应,促进组织与材料连接,进而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材料。 骨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袭骨组织导致感染发生的一类疾病。 背景:随着对生物活性材料的深入研究,各类生物活性材料已成为抗骨感染的重要研究手段与治疗方法。 目的:通过对生物活性材料治疗骨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方法:以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检索生物活性材料治疗骨感染的相关文献,筛选后导入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据文献检索及筛选得出中国知网共计纳入相关文献149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1 031篇,其中中国发文量最大,美国发文量中心性最高。②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文前3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知网发文前3的机构为第三军医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其中SHUAI CJ及BOCCACCINI AR两位教授发文最多,HENCH LL教授被引用最高,《Biomaterials》杂志被引用最多。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为scaffolds、in vitro、bone,中国知网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为骨髓炎、骨缺损、骨感染,结合关键词及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生物材料与抗菌性能、复合材料与多功能设计以及组织工程与骨再生3个方面。 https://orcid.org/0000-0003-0172-7642 (赖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
文题释义: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神经功能损害,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腕手矫形器:是一种专为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设计的康复辅助器具,用于纠正或限制腕关节和手部的异常运动模式,常用来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手部功能。腕手矫形器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主要通过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拉伸软组织、固定和支撑关节等方式降低肌张力,改善手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腕手矫形器是一种常见的上肢功能障碍康复辅具,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存在争议。该文系统评价腕手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腕手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试验组采用腕手矫形器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到2024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开展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3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改良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MD=-0.24,95%CI(-0.36,-0.12),P < 0.000 1],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评分[SMD=0.97,95%CI(0.51,1.43),P < 0.000 1;SMD=1.00,95%CI(0.05,1.94),P=0.04]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握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89,95%CI(-5.37,3.58),P=0.70]。 结论:腕手矫形器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腕手关节肌张力,提高患者手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患者握力无明显改善。需注意的是,研究总样本量仅305例,且部分指标(如握力)仅纳入2篇文献,统计效力不足,未来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https://orcid.org/0009-0006-7935-7193(刘永富)
文题释义: 电活性材料:是一类能够响应外部电场、电子刺激或电流刺激的材料。电活性材料的核心特性在于能通过电刺激改变自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并将这些变化转化为功能性输出,在人类组织修复、电子器件、传感器、能量转换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压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或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材料。 背景:电活性材料能够通过激活体内相关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骨组织的形成,推动椎体和椎间盘损伤后的修复进程。 目的:综述电活性材料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及作用机制。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0-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lectroactive materials, conductive materials,piezoelectric materials,electroactive polymers,conducting polymers,spine surgery,spinal fusion,spinal repair,spinal regeneration,通过阅读文章剔除研究内容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侧重点不突出、内容观点陈旧的文献,最终纳入122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脊柱相关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物理保守治疗、药物化学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常常存在疗效有限、患者恢复期长和并发症多等问题。电活性材料是指能够在局部产生电场或响应电场变化的材料,这类材料包括压电材料、导电聚合材料等。研究表明,电活性材料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在脊柱外科中,电活性材料被认为有潜力在促进骨融合、修复脊髓损伤和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电活性材料的出现为脊柱外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https://orcid.org/0009-0006-2692-4078(傅律鹏)
文题释义: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一种来源于绿茶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特性,在神经保护、心血管健康和代谢调节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浓度依赖性的特性,在低浓度下发挥抗氧化作用,在高浓度或特殊微环境中展现促氧化能力,成为抗肿瘤、协同化疗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活性氧: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反应活性的氧化物,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在细胞信号传递、免疫防御和凋亡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过量的活性氧会导致氧化应激,从而损伤细胞和组织,与多种疾病(如癌症、炎症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精准调控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广泛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神经保护、心血管健康及代谢调节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纳米材料在调控活性氧生成与清除的双向特性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抗肿瘤、抗菌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目的:系统综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活性氧生成与清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材料在抗氧化保护及抗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2009-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活性氧,抗氧化,促氧化,抗癌症,心血管疾病,骨缺损、纳米材料”,英文检索关键词为“Epigallocatechin gallate,reactive oxygen species,antioxidation,oxidation,anticancer,Angio cardiopathy,bone defect,nanomaterials”,最终筛选79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低浓度或正常生理条件下表现出抗氧化特性,通过上调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表达、抑制促氧化酶活性来保护正常细胞;在高浓度或特定微环境(如肿瘤细胞)中则展现出促氧化特性,通过促进活性氧生成诱导癌细胞凋亡或自噬。近年来,采用纳米载体、水凝胶及金属复合材料等技术显著提升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靶向释放效果,通过光动力治疗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材料的促氧化能力。这种基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双向调控活性氧的机制为抗肿瘤、抗菌及抗氧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策略,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 https://orcid.org/0009-0008-5892-988X (刘大为)
季铵化壳聚糖:是通过化学改性将季铵基团引入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制得的一种壳聚糖衍生物,取代度通常在50%-98%之间。季铵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抗菌性、絮凝性等性能,抗菌性能优于壳聚糖及其他壳聚糖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工程、制药及现代化工业领域。 止血材料:指一类能够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促进血液凝固、减少出血的物质。止血材料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在伤口处形成稳定的血栓或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背景:季铵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凝血机制、水溶性及抗菌性,在止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综述季铵化壳聚糖的合成方法、止血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壳聚糖,季铵化,止血,止血材料,水凝胶,纳米材料”;英文检索词为“Chitosan,Quaternized chitosan,Hemostasis,Hemostasis material,Hydrogel,Nanostructures”。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季铵化壳聚糖的阳离子特性、黏附能力和生物活性共同驱动多维度止血机制在紧急止血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材料优势,其效能不仅依赖于物理性吸附血液水分、浓缩凝血因子以加速血块形成(吸附作用),还通过电荷诱导红细胞聚集、激活血小板黏附与活化通路协同增强凝血级联反应。季铵基团赋予壳聚糖的抗菌性能可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为创伤愈合提供双重保障。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季铵化壳聚糖壳聚糖粉末、海绵、水凝胶和纳米复合材料,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止血效能。季铵化壳聚糖止血材料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ttps://orcid.org/0009-0004-5658-791X(郭宇超)
文题释义: 水凝胶:是一种由亲水性高分子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能够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同时保持固态形态。水凝胶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交联形成,常见的组成材料包括透明质酸、明胶、海藻酸盐、聚乙烯醇等。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或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由血栓或栓塞引起)和出血性脑卒中(由血管破裂引起)。 背景:近年来,水凝胶因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和多功能性成为脑卒中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材料。 目的:阐述脑卒中(出血性、缺血性)的主要病理机制、水凝胶治疗脑卒中的优势和应用进展以及水凝胶在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独特考虑和挑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ydrogel,Haemorrhagic stroke,Ischaemic stroke,Drug transport,Neuronal regeneration,Vascular remodelling, Inflammatory modulation”,中文检索词为“水凝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药物运输,神经元再生,血管重塑,炎症调控”。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100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水凝胶在脑卒中治疗中展现了显著优势,包括模拟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修复、负载药物和生长因子实现精准释放、调控炎症反应以及支持血管新生等。同时,水凝胶的可塑性和微创输送特点提高了治疗的靶向性和患者的接受度,然而,目前仍面临材料稳定性、降解控制及临床转化的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智能化、复合型和高效能水凝胶,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水凝胶材料的持续发展有望为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这一领域的医疗技术革新。 https://orcid.org/0009-0004-6759-0364(王峥)
文题释义: 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是指由物理或者化学交联合成,同时富含某些化学结构的复合物,可在注射部位原位成型,遇到外界或者体内刺激后实现“智慧型”治疗成分的可控性释放,实现精准靶向的治疗目标。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冠脉斑块出血、冠脉痉挛或血栓形成等)导致的心肌冠脉血供中断,心肌缺血部位出现损伤、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病理过程可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可伴随心肌细胞坏死或者凋亡,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背景:心肌梗死病理变化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传统的心肌梗死的治疗目前存在个体化及靶向性不足等局限性。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的“精准治疗”应用中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目的:介绍多种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材料设计及心肌梗死修复效果。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心肌梗死,可注射水凝胶,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纳米技术,组织工程 ”,英文检索词为“Myocardial infarction,injectable hydrogel,stimuli-responsive injectable hydrogel, nanotechnology,tissue engineering”,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1月,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6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心肌梗死病理变化存在不同或者同一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方面的差异,尤其在心肌梗死的炎症期,梗死区微环境恶化形成的严重炎症级联反应加剧心肌细胞死亡,故构建可依据局部病理变化按需给药的载药系统进行“精准治疗”是必要的。②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减少活性氧生成、保护心肌细胞及避免细胞外基质重构等。③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可以精准感受梗死区微环境以及外界刺激变化,从而导致自身形态发生应变以及治疗因子的释放,具有为病变区域提供物理支撑、实现药物及治疗因子可控靶向性输送和减少流失、提高药物及治疗因子的吸收利用率等优势。因此,具有多种功能的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推动心肌梗死的精准化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 https://orcid.org/0009-0008-8391-2174(刘洋);https://orcid.org/0009-0003-7296-2145(刘东辉)
文题释义: 氧化锆种植体:指的是种植牙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支持结构,其材料为高强度、具有生物惰性的陶瓷材料——氧化锆。 钛种植体:指的是种植牙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支持结构,其材料为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高强度的金属材料——钛及其合金。 背景:牙齿缺失会影响咀嚼能力、发音能力,导致面容不美观,诱发肠胃疾病等危害,而种植牙是目前牙齿缺失的最佳修复方式。 目的:综述两种不同材料(氧化锆与钛)种植体在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处理技术、骨整合能力及临床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及ScienceDirect、Medline、PubMed数据库,以“Zirconia implant,titanium implant,mechanical property,biocompatibility,surface treatment,osseointegration,clinical efficacy”及“氧化锆种植体,钛种植体,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处理,骨整合,临床效果”为关键词,检索2014-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10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氧化锆种植体以出色的美学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修复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氧化锆的弹性模量较高,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影响骨整合效果。钛种植体在临床应用上以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力学性能著称。钛材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及出色的骨整合能力,这使得钛种植体在承受较大咬合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但其美学效果相对较差,在长期使用中还可能存在金属过敏等问题。因此,在选择种植体材料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修复需求,综合考虑种植体的美学效果、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1-6736-3584(杨琼琼)
文题释义: 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修复疗效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征在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支持骨的进行性丧失,临床表现为牙龈或牙周出血、溢脓,黏膜边缘退缩,影像学显示种植体周透射影像。 炎症微环境:由多种炎症免疫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活性氧等)组成。骨内炎症微环境还同时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具有免疫特性的破骨细胞等,这些细胞和各类细胞因子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骨内炎症微环境,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通过明确免疫炎症微环境作用机制来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的:综述免疫炎症微环境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方法:以“Peri-implantitis,bone integration,immune 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 microbiological profile,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signaling pathway”为英文检索词,以“种植体周围炎,骨结合,免疫炎症微环境,微生物特征,免疫应答机制,信号通路”为中文检索词,分别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4年9月。对筛选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对相关的79篇文献进行汇总。 结果与结论: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复杂的微生物特性密切相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加剧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受限于当前微生物培养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物特性、免疫应答机制、信号通路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②根据种植体周围炎的免疫炎症微环境的特点,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牙槽骨吸收并促进新骨生成,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策略。 https://orcid.org/0009-0004-8206-651X(陈豪杰)
文题释义: 氧化应激:一般是指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产生过多,超出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范围,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倾向于氧化,从而对机体产生负面作用,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氧化纳米材料:能够中和活性氧、改善氧化应激且三维空间尺度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背景:氧化应激与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病有关,抗氧化纳米材料具有增强的活性氧清除特性,可以改善氧化应激,在口腔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总结近年来抗氧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方法:以“reactive oxygen,antioxidant,nano,oxidative stress,oral”为关键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文献,以“活性氧,抗氧化,纳米,氧化应激,口腔”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文献,排除与研究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章,最终纳入10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氧化应激是口腔多种疾病发病的机制之一,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并纠正氧化与抗氧化失调,是治疗口腔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抗氧化纳米材料因纳米结构特性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能够改善机体氧化应激,促进相关疾病的恢复,在口腔相关疾病的研究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抗氧化纳米材料合成原料昂贵、工艺复杂且在体内应用的长期安全性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和验证。未来抗氧化纳米材料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应用需多学科交叉,同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材料的设计、实验、应用和验证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实现安全、有效且舒适的个性化口腔疾病治疗。 https://orcid.org/0009-0006-7797-1173 (杨学涛)
文题释义: 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是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由锌离子与2-甲基咪唑配位形成,具有典型的沸石拓扑结构,孔径约为3.4 nm,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及pH值敏感性,广泛应用于催化、气体分离、生物医药等领域。在生物医学中,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因可降解性和金属离子释放特性可实现细菌捕获、靶向杀菌以及抗炎与组织修复功能。 活性氧动态平衡调控:指在生物系统中通过精确调节活性氧的生成和清除维持其适宜水平的过程。适量活性氧参与细胞信号传导、抗菌及组织修复,但过量活性氧可能引发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和组织。动态平衡调控通常通过光催化、抗氧化剂或酶的协同作用实现,广泛应用于抗菌材料开发和再生医学,既可提高抗菌效率又能避免活性氧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背景: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衍生物凭借优异的药物控释能力在组织工程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目的:综述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改性材料在活性氧生成与清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它们在抗肿瘤、抗菌及组织保护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00-2024年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活性氧,抗菌,抗肿瘤,活性氧吸收,活性氧平衡,组织修复”,英文检索关键词为“ZIF-8,ROS,antibacterial,antitumor,ROS absorption,Balance of ROS,Tissue regeneration”,最终筛选69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通过调控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改性材料的带隙结构、优化电子转移效率可显著提升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效率,从而增强催化反应性能,提高活性氧的产生效率,实现更高效、更具靶向性的抗肿瘤及抗菌作用;同时,采用抗氧化酶系统或表面改性技术构建的活性氧清除装置,能够精准平衡多余活性氧,实现对细胞的有效保护。这种基于带隙调控与电子转移优化的双向调控机制,为动态管理活性氧生成与清除提供了重要策略,在抗肿瘤、抗菌及组织保护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s://orcid.org/0009-0000-5317-6614(王菘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