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核因子κB激活激酶在自身免疫、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肿瘤防治等领域的研究脉络与趋势
徐灿丽, 何文星, 王玉萍, 巴寅颖, 迟 莉, 王文娟, 王佳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在线): 1-11.  
摘要68)      PDF (4796KB)(7)   


文题释义:

TBK1:又称 NF-κB激活激酶,在炎症因子的产生、先天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分裂、细胞死亡、细胞自噬、线粒体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TBK1帮助肿瘤细胞逃脱机体免疫监视、参与许多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因此,深入挖掘TBK1的潜在作用机制,是未来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融合了数学、文献信息学、统计学的综合学科。其主要通过CiteSpace软件从时间、空间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文献的详细信息,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文献体系和计量特征,从而揭示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分析热点演变,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
背景:肿瘤双向调控因子TBK1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是却没有文献计量学文献对TBK1的相关文献信息进行分析。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肿瘤逃避因子TANK结合激酶1 (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数据库筛选近10年的TBK1相关研究文献,导入CiteSpace 6.3.R1中并分别以国家、作者、机构、参考文献和关键词5个选项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并运用Origin 2021绘制相关统计图。
结果与结论:TBK1的发文量、文献共被引次数呈现上升的趋势,Chen,Dan-Dan、Gui,Jian-Fang、Qin,Qiwei和Li,Shun四位作者发文量最多(11篇),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的发文量较大(> 50篇)。近10年来关于TBK1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innate immunity、cGAS-STING pathway、NF-κB、inflammation、optineurin、expression、cancer等模块。结论  近年来各国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持续且深入的研究,TBK1在自身免疫系统、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肿瘤防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科研潜力。但是学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并不紧密,今后学者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把握TBK1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拓展其在疾病领域中的研究范围,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药效机制和病理变化提供更多证据。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增强前扣带回下游脑区神经元活动
杨昊南, 袁正巍, 许军鹏, 毛之奇, 张剑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在线): 1-9.  
摘要90)      PDF (2598KB)(75)   

文题释义:
脑深部电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大脑特定区域的电极发送电脉冲,调节异常神经活动的治疗技术。它主要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也可探索性用于强迫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光纤记录:是一种利用植入式光纤实时检测活体动物脑内荧光信号变化的技术,常用于监测神经元群体的钙活动。通过表达钙指示蛋白(如GCaMP),结合光纤传输激发光并收集荧光信号,实现对自由行为动物神经活动的高时间分辨率记录,广泛应用于神经环路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背景: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已成为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外科治疗新疗法,但目前对电刺激的具体作用效果仍不清楚。前扣带回损伤可以显著改善小鼠抑郁行为,故推测通过DBS模拟电消融可以治疗抑郁症。
目的:结合光纤钙信号记录与C-fos免疫组化技术,系统解析前扣带回脑深部刺激的神经调控机制,并对比脑深部电刺激与电消融术对抑郁样行为的干预效应,为优化神经调控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分组与造模: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假刺激组和模型+脑深部电刺激组。后两组通过3.5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并在前扣带回植入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干预方案:脑深部电刺激组接受每日2小时高频电刺激(130 Hz,200 μA,50 μs,持续1周),模型+假刺激组仅植入电极无电流刺激。行为学评估: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悬尾实验(TST)量化抑郁样行为。环路机制解析:实时神经活动监测:光纤记录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对前扣带回-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环路的激活效应;焦虑行为分析:10只小鼠(脑深部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各5只)通过旷场实验(OFT)评估干预后焦虑样行为。全脑激活图谱:C-fos免疫组化染色量化下游脑区神经元活动。电消融验证:另设模型+电消融组与模型+假刺激组,验证其对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效果。 
结果:行为学分析 :FST显示,模型+脑深部电刺激组与模型+假刺激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两组间无差异;TST中各组无显著差异。OFT表明,脑深部电刺激组中央区停留时间与移动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脑深部电刺激可能加剧焦虑样行为。模型+电消融组FST不动时间显著低于模型+假刺激组(P < 0.01)。神经机制:光纤记录证实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特异性激活前扣带回-BLA环路;C-fos染色显示脑深部电刺激显著增强前扣带回下游脑区神经元活动。
结论:传统高频前扣带回-脑深部电刺激虽能有效激活目标神经环路,但未能改善抑郁样行为,反而可能通过增强边缘系统活动加剧焦虑状态;而前扣带回功能抑制(电消融)表现出显著抗抑郁效应,为优化神经调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调控运动动机的神经机制
张庆彤, 陈乐琴, 刘昶, 陈昱廷, 郭睿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在线): 1-11.  
摘要22)      PDF (1964KB)(3)   

文题释义: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系统,主要由大麻素1型受体、大麻素2型受体、内源性配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和2-花生四烯酸甘油及其合成与降解酶组成,广泛参与神经保护、炎症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调控等生理过程。
运动动机:是指推动个体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的内部心理动因,通常表现为个体对运动目标的需求、愿望或兴趣。运动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运动动机不仅影响个体是否参与体育活动,还影响其参与的程度、坚持性和运动表现。研究表明,动机水平越高,个体参与锻炼的频率和强度越大,运动行为越持久。

摘要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中皮质边缘多巴胺的释放具有积极作用,而多巴胺的奖赏机制正是影响运动动机的主要因素。
目的:系统梳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构成及其在神经递质调控、情绪调节和疼痛感知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探究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如何通过多巴胺奖赏系统、运动控制区域信号整合及疲劳恢复机制促进运动动机的提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维普、PubMed、MedReading、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Endocannabinoid system,exercise motivation,dopamine reward system,neuromodulation,cannabinoid receptor,anandamide,2-arachidonoylglycerol”等,中文检索词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运动动机,多巴胺奖赏系统,神经调控,大麻素受体,花生四烯酸乙醇胺,2-花生四烯酸甘油”等。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文章揭示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调控运动动机中发挥重要作用:①在奖励通路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并通过下游大麻素1型受体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进而增强多巴胺能通路的奖赏效应,最终提高运动过程中的快感;②在运动控制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通过调节腹内侧前额叶皮质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达到一种最优状态,并且通过空间定位方式精确地将信号传递到纹状体-皮质环路以维持运动动机的稳定,而大麻素2型受体介导的抗炎机制能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 M1极化的过度活化保护神经系统免遭损伤;③在疲劳恢复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通过大麻素1受体或大麻素2受体抑制机体的疼痛感受器来缓解运动后的不适感以及减少运动造成的疲劳感,还可以通过花生四烯乙醇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来增加大脑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善肌肉纤维结构,帮助快速恢复体力。总之,靶向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或者患有抑郁症的人群而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与意义,但是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
钩状突退变卡压C6神经的评价参数及特异性区域
李 洒, 孙 宁, 孙兆忠, 冯志萌, 李学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94-2302.   DOI: 10.12307/2026.064
摘要6)      PDF (2296KB)(2)   

文题释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及黄韧带肥厚对颈神经根刺激或压迫,从而引发颈肩部及上肢症状的一类疾病。
影像三维重建:将受试者的颈椎 CT 数据输入Mimics 21.0软件,并重建出颈椎三维立体模型,在模型上观测并确定钩状突退变压迫颈神经的相关参数及压迫的特异性区域。

摘要
背景:钩状突退变及其骨赘形成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孔狭窄的常见原因。但目前国内外针对C6钩状突退变导致C6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资料甚少,尚无诊断钩状突退变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CT影像特异性诊断区域的影像学资料。
目的:通过CT影像三维重建确定退变钩状突与其他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钩状突退变卡压C6神经的CT影像特异性诊断区域并指导key-hole手术对C6神经根管减压。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C5/6节段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5-71岁。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输入Mimics 21.0软件中,并重建颈椎三维立体模型,测量C5/6相关参数:①在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所在矢状面上测量: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至C5椎弓根下缘和C6椎弓根上缘所在横断面的垂直距离(a,b);②在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所在横断面上测量: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至C6上终板后缘最低点所在矢状面的水平距离(c);③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至C6椎弓根内、外侧缘所在矢状面的水平距离(d,e);④椎间孔最狭窄的距离(f);⑤在C6上终板后缘最低点所在横断面上测量:C6上终板后缘最低点至C6左、右侧椎弓根内侧缘所在矢状面的水平距离(g,h);⑥在正中矢状面上,建立C5下终板前下缘、后下缘的连线(椎体下缘线)、经C5下终板最高点建立椎体下缘线的平行线(下终板线),经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建立椎体下缘线的平行线(钩状突线),在正中矢状面上观察椎体下缘线、下终板线和钩状突线的位置关系;⑦观察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所在矢状面上椎间孔的形态学特征。所有患者均在上述影像学数据的指导下行颈椎单孔分体内镜 key-hole手术,根据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男性、女性之间各相关测量参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左、右侧相比,a,b,c,d,e,f,g,h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g、h总体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椎体下缘线和下终板线之间、下终板线上方的区域分别为绝对区和下终板线上区,二区共同构成的钩状突区是CT诊断钩状突退变的特异性区域;⑤在矢状面椎弓根内外侧缘之间隶属于钩状突区的椎间孔区是临床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异性区域;钩状突区诊断有临床症状、体征的钩状突退变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准确、可靠;⑥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仅为椎间孔最狭窄处的点,而造成神经根受压的往往是以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为中心的椎间孔区域狭窄;⑦椎间孔最狭窄处钩状突所在矢状面可观察到椎间孔不同的病理形态类型,不同类型在椎间孔不同部位压迫颈神经;⑧2级颈椎间孔狭窄可考虑附加钩状突切除术,术中可通过探查C5椎弓根下缘和C6椎弓根的上、内、外侧缘定位并磨除退变严重压迫颈神经的钩状突;⑨要足够重视钩状突退变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钩状突区是CT诊断的特异性区域,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的CT特异性区域诊断钩状突退变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准确、可靠,可避免漏诊、误诊;对于钩状突退变严重压迫颈神经者,可行key-hole钩状突切除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运动特征
李智斐, 韩 斌, 柳秋丽, 张展鸣, 韦浩凯, 左匡时, 张翼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86-2293.   DOI: 10.12307/2026.543
摘要14)      PDF (1305KB)(2)   


文题释义

动作捕捉:动作捕捉通常使用各种传感器来记录动作,此研究使用的是惯性测量单元磁场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检测附着于研究目标上的磁性标记点的位置与方向变化,精确地确定研究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因单侧或双侧颈椎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疾病。这种压迫或刺激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但不限于椎间盘突出、椎间高度丢失、骨赘压迫等,导致出现颈肩痛、手麻、肌力下降等症状。

摘要
背景:动作捕捉技术能够全方位、精准地剖析颈椎三维立体结构角度,并获取精确的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运动特征,对于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辅助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指导康复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的: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来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运动特征,揭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2023-10-01/2024-03-01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健康人群5例,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头围、体质量指数。通过惯性测量单元磁场传感器捕捉研究对象颈部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6个自由度动作时角度变化过程(轨迹)及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在颈椎前屈运动时C2-C7相对角度变化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1);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颈部运动误差范围在右旋时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 < 0.01);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在做颈椎前屈运动时,屈曲到最大范围的时间要比恢复到正常体位的时间长(P < 0.01);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者在颈椎前屈、右旋运动时颈部运动范围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01)。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颈椎运动时患侧肌肉及神经出现退变,肌肉肌力及协调能力降低,同时健侧肌肉及神经会代偿患侧的不足而出现控制过度的现象,与“筋骨失衡”的理念一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神经根沉降征影响腰椎管狭窄症经皮内镜减压效果的MRI评价
王 楠, 陈 双, 席志鹏, 钱宇章, 张啸宇, 顾 军, 康 然, 谢 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62-2268.   DOI: 10.12307/2026.502
摘要8)      PDF (1214KB)(1)   


文题释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造成管腔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受压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神经沉降征:在平卧位行MRI扫描时,正常椎管内的马尾神经会因为重力作用沉降在硬膜囊背侧。

摘要
背景:神经根沉降征作为腰椎管狭窄的新评估指标,提高了对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认识,但是关于神经根沉降征是否影响全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的预后疗效,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对全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6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的病历资料。根据MRI下神经根是否沉降将患者分为2组,阳性组45例,阴性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腰痛及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Macnab疗效优良率,对比治疗前后腰椎椎管矢状径、横径、椎管面积及腰椎前凸角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间比较而言,阳性组治疗后1周、1年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术后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腰椎前凸角均未产生明显影响,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通过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术后1年疗效,阳性组优30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阴性组优16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为83%,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全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突出,可达到精确减压,MRI上可得到良好的体现,而伴或不伴马尾神经根沉降征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掌侧锁定钢板与联合背侧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的生物力学特征
周道斌, 王科豪, 谢 洋, 宁仁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55-2261.   DOI: 10.12307/2026.503
摘要12)      PDF (1024KB)(3)   

文题释义

尺背侧骨折块:属于桡骨远端骨折三柱分型中的中柱,包括桡月关节面和下尺桡骨关节面,若尺背侧骨块未能得到妥当处理,将导致桡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的疼痛、无力、活动受限、脱位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生物力学研究:是生物力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旨在研究生物体的力学行为和性质。主要目的是研究生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损伤情况。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可以研究骨骼的强度、韧性和疲劳寿命,以评估骨折风险和骨折后的恢复情况。

摘要
背景:多年来,通过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已被广泛认可,但哪种手术方式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仍存在争议,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法,目标都是解剖复位和稳定内固定。虽然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已成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其无法保证实现尺背侧骨折块的足够稳定性。
目的:分析单纯掌侧锁定钢板与联合背侧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的生物力学特点,探讨不同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模式的最佳内固定方法。
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桡骨标本30例,建立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模型,平均分为3组:组1建立伴有一块未超过Lister结节尺背侧骨折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组2建立伴有一块超过Lister结节尺背侧骨折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组3建立伴有尺背侧骨折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模型。各组模型分别使用单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或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微型钢板固定。将制备好的模型安装在生物力学定制夹具中,每个模型依次进行循坏载荷实验和失效载荷实验,观察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在循环载荷实验中,所有测试模型均未失效;各组模型的刚度比较:组1初始阶段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第1 000,2 000,3 000次循环时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2各阶段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3各阶段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在失效载荷实验中,各组模型的弹性极限比较:组1和组3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2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模型的失效载荷比较:组1和组3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2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提示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一块较小的未超过Lister结节的尺背侧骨折块,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微型钢板内固定的刚度和轴向压缩强度优于单纯掌侧锁定钢板,可在骨折愈合早期提供更为坚强的固定;对于伴有一块较大的超过Lister结节的尺背侧骨折块的桡骨远端骨折,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基本一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骨折地图绘制与成像分析
王泊凯, 王志强, 周宏艳, 李骏然, 武一恒, 赵洪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48-2254.   DOI: 10.12307/2025.984
摘要7)      PDF (1816KB)(0)   

文题释义: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三平面骨折,即骨折同时发生在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一种特殊类型骨折。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累及骨骺板的复杂踝关节损伤,发病率占骨骺损伤的6%-10%,占踝部骨骺分离骨折的17%,由于其只发生于胫骨远端骺板闭合期的青少年,因此在临床相对少见。
骨折地图:又称为“骨折线分布图”“骨折地形图”,由ARMITAGE等于2009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该技术是在CT原始资料中提取骨折模型,通过旋转、平移等操作将骨折模型复位,然后通过对齐特定解剖标志将多个病例叠加在一个标准的骨骼模型上以生成骨折地图。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有百余篇,此次研究是目前已知的国内首个将骨折地图技术应用于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研究。

摘要
背景: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只发生于骨骺闭合期的青少年,由于其复杂且独特的空间结构,在治疗时十分考验临床医生的经验与理解。近年来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各部位骨折。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地图,观察横断面骨折线的形态、位置及分布频率,分析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79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其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21.0软件获取所需的两个横断面图像,在Photoshop 24.0软件中将患者CT图像复位并拟合到标准模板,描绘并叠加全部骨折线生成骨折地图,然后使用Matlab(r2023b)软件创建热图以显示高密度和低密度骨折区域,分析骨折线分布规律。
结果与结论:①纳入的79例青少年患者中男性占73%,女性占27%;年龄10-15岁,平均(12.8±1.5)岁;②干骺端的骨折线主要集中于后侧;关节面的骨折线则呈现出明显的“Y”型特征,此平面的骨折线又可细分为“Y”字型(18%)、横型(32%)、前内侧切迹型(33%)及其他型(17%);分区骨折地图显示不同区域通过的骨折线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 < 0.01);③关节面层面“Y”字型特征骨折线的形成可能与下胫腓前、后韧带有关。结果表明,骨折地图可为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提供一个直观的视觉框架,并为进一步的影像学分型、内固定物设计、螺钉放置方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下蹲动作中不同深度和负荷对膝关节力学和周围肌肉力量特征的影响
闫相宁, 陈 雷, 陈永欢, 王 超, 李小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36-2247.   DOI: 10.12307/2025.829
摘要7)      PDF (1348KB)(0)   


文题释义

逆动力学:通过建立人体力学模型,运用经典力学理论列出人体(或环节)动力学方程;将所需要的人体模型参数和所获得的有关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外部信息输入方程后进行结果计算,从而获得人体各环节间的作用力、关节力矩及关节力矩做功和功率等。
肌电驱动:使用肌电仪测量的肌电数据以及皮肤标记位置和地面反作用力等数据,通过准确的肌肉骨骼模型改进肌肉力大小。肌肉群内每块特定肌肉的激活可以更好地预测肌肉力量和关节力矩。

摘要
背景:在体育运动中下蹲有着多种变式及技术,不同的下蹲方法会对膝关节力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不同深度和负荷对下蹲过程中膝关节力学变化特征的充分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深度下蹲(浅、平、深蹲)在3种负荷(85%,50%,0%一次最大蹲起质量)下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特征,从而为下蹲训练选择不同深度及负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高速摄像机(Sony)、三维测力台(Kistler)和肌电仪(Noraxon)同步采集15名男性受试者进行不同深度和负荷下蹲时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数据,使用逆向动力学、生物力学肌骨模型和优化算法计算膝关节力学和下肢肌群用力大小,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深度和负荷条件下的差异性。
结果与结论:①负荷对膝关节力矩主效应显著(P < 0.01),浅、平、深3种下蹲方式均在0%负荷状态有着最小的膝关节力矩;②负荷对胫股关节力、髌股关节力和十字交叉韧带力的主效应显著(P < 0.01);随着下蹲深度的增加,胫股关节力、髌股关节力和十字交叉韧带力变化曲线出现双峰状趋势;③负荷对股四头肌力、腘绳肌力和腓肠肌力的主效应显著(P < 0.01);50%负荷有着最大的股四肌力,腘绳肌力和腓肠肌力在85%负荷为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变化呈现双峰趋势,而腓肠肌肌力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④膝关节各力学指标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但50%和85%负荷之间差异较小;3种深度的下蹲在50%负荷下均出现最大的髌股关节力和股四头肌力;后交叉韧带力、腘绳肌力与腓肠肌力均在85%负荷下达到最高值,下蹲深度的增加对后交叉韧带受力无明显影响;当目的是最大化发展肌力进行负重下蹲时,推荐使用50%负荷平蹲,但要考虑其会带来较大的关节力和韧带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短节段置钉联合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陈 龙, 王小阵, 席金涛, 鲁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26-2235.   DOI: 10.12307/2026.600
摘要12)      PDF (1860KB)(3)   


文题释义:

椎体置换:病理性骨折、椎体严重塌陷或伴有神经病变可考虑椎体置换术,手术通过移除受损椎体,置入人工置换体,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置换体需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适配性,以减少应力遮挡和骨吸收风险。现代置换体多采用可扩张结构和骨整合优化设计,提高术后融合率,降低移位及翻修风险。此外,影像兼容性佳的材料有助于术后随访、确保长期疗效,是脊柱微创治疗的重要方向。
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其弹性模量接近松质骨,可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的可扩张设计可原位恢复椎体高度,减少塌陷,优化力学支撑,并降低术后并发症。表面改性(如羟基磷灰石涂层、3D打印微孔结构)可增强骨结合率,提高置入稳定性,减少移位风险。相比金属,聚醚醚酮影像透明性更佳,可减少伪影干扰,便于术后监测。其稳定性提升可减少翻修手术需求,降低医疗成本,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长期预后。

摘要
背景:椎体置换可以恢复脊柱前柱的稳定性并矫正畸形,但是传统的可扩张钛合金置换体的弹性模量较大、影像学存在伪影等,增加了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理论上,聚醚醚酮因具有类似于骨的密度、放射透光性及术中适应性,更适合骨质疏松患者,但仍缺乏足够的证据。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后路短节段置钉联合新型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根据置钉方式及置换体材料的不同,建立4种T12椎体置换有限元模型:模型1,经伤椎的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可扩张钛笼(M1);模型2,经伤椎的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聚醚醚酮置换体(M2);模型3,跨伤椎的骨水泥强化螺钉联合聚醚醚酮置换体(M3);模型4,经伤椎的骨水泥强化螺钉联合聚醚醚酮置换体(M4)。比较分析4组模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T11-L1节段的活动范围、内固定系统及邻近节段上下终板的von Mises最大应力。 
结果与结论:①对比M1、M2组,M2组在4种运动状态下的活动范围值较M1组增加,但差异不明显;M2组置换体在4种运动状态下的最大应力值较M1组减小,而且对邻近节段上下终板的最大应力较M1组减小;②对比M2、M3、M4组,M4组固定节段最大活动范围值最低,而且M4组钉棒系统及置换体在4种运动状态下的最大应力值均最小;M3组椎弓根螺钉在4个运动方向的最大应力值明显最高;M4组邻近节段上下终板在4个方向的最大应力值最低,但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③提示在骨质疏松椎体置换过程中,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与可扩张钛合金-置换体类似,甚至在抗置换体压缩及抗下沉方面性能更好;后路短节段置钉联合可扩张聚醚醚酮-置换体均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但是经伤椎骨水泥强化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最好,对内固定及上下终板的影响最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新型股骨近端稳定髓内钉与传统髓内钉生物力学的差异
饶敬澄, 李豫皖, 郑红兵, 徐 志, 朱爱祥, 史 册, 王 冰, 杨 春, 孔祥如, 朱大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17-2225.   DOI: 10.12307/2026.620
摘要14)      PDF (3116KB)(4)   


文题释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设计上具有抗旋转功能,能够提供稳定的固定效果,适合承受垂直和扭转负荷。
股骨转子间髓内钉(InterTAN):是一种专为股骨转子间骨折设计的髓内钉,具有双螺钉锁定机制,增强了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适合复杂骨折的治疗。
股骨近端稳定髓内钉:是一种新型髓内钉,专为股骨转子间骨折设计,其独特的交叉螺钉结构提供优良的稳定性和抗旋转性,能够有效分散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降低材料疲劳和断裂风险。

摘要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传统的髓内钉在治疗此类骨折时存在一定的生物力学不足,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髓内钉以提高骨折愈合效果及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设计并评估一种新型股骨近端稳定髓内钉,并与现有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股骨转子间髓内钉进行生物力学性能对比,以期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几何模型。首先,利用CT扫描获取股骨的CT数据,并通过Mimics Research和Geomagic Studio软件构建股骨三维模型。设计稳定髓内钉交叉固定6°,7.5°,9°,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股骨转子间髓内钉进行比较。在垂直承压、前后折弯和扭转工况下分析各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髓内钉和骨骼的von Mises应力、最大位移、最大扭转角度。
结果与结论:①在垂直承压工况下,稳定髓内钉系列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股骨转子间髓内钉表现出更低的股骨近端应力和股骨头位移,尤其是稳定髓内钉交叉固定9°表现出最佳性能;②在前后折弯和扭转工况下,稳定髓内钉系列同样展现出较低的应力和位移,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旋转性;③稳定髓内钉系列通过独特的交叉螺钉设计有效分散了施加在骨折部位的应力,减少了因应力集中引起疲劳性骨折的风险;④新型稳定髓内钉在生物力学性能上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股骨转子间髓内钉,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尽管有初步支持,仍需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评估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龙氏牵引下正骨法对颈椎功能单元的力学影响:头颈生物力学模型定量分析
蔡其锐, 戴小玮, 郑晓斌, 简思莉, 卢绍平, 刘特熹, 刘国科, 林远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208-2216.   DOI: 10.12307/2026.535
摘要13)      PDF (2642KB)(8)   


文题释义
龙氏牵引下正骨法:龙氏牵引法是由中国广州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龙层花教授所创立的治疗手法,因为牵引时椎间隙相应增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骨手法复位,结合了牵引和正骨的优势,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更有效。
颈椎单元单位:是指由相邻的2个颈椎骨、椎间盘、韧带、关节以及相关肌肉等组成的一个结构单元,负责颈部的运动和承受外界负荷。每个颈椎功能单位的作用不仅包括支撑脊柱和保护脊髓,还涉及到对运动的调节和力的传递。


摘要

背景:龙氏牵引下正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对于其生物力学起效机制尚未有明确报道。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探讨龙氏牵引下正骨法改善颈椎椎间孔形变的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基于之前开发并验证的耦合头颈部骨骼肌的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导入 LS-DYNA软件,分别对经典颈椎牵引与龙氏牵引下正骨法的3个手法(推正法、扳按法及摇正法)进行仿真模拟。C5作为目标节段,设置相关边界条件,在200 N牵引力的前提下,先后对颈椎施加向前、向左下拉力及向左侧轴向旋转的扭矩以模拟手法实施,记录分析椎间孔相对位移、相对角度、侧屈位移、椎间盘位移方向及应变。
结果与结论:①推正法对椎间孔的相对位移作用最为显著,其中C5的位移可达15.6 mm,导致椎间孔容积增大;此外,椎间孔的相对角度变化整体更为明显,峰值可达22.9°;②在整体节段侧屈相对位移的改变中,摇正法产生的位移为扳按法的2.4倍,而推正法与经典颈椎牵引在椎体侧屈位移的改变上较为细微;③各正骨手法下的椎间盘位移方向均表现为向前,推正法、扳按法和摇正法在Y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1.56,9.94和7.73 mm;④正骨手法使椎间盘产生向前的滑移应变,释放了后方受压节段的椎间孔容积;⑤相对而言,经典颈椎牵引对上述改变的效果不如正骨手法显著,无法达到相同程度的改变;⑥因此,龙氏牵引下正骨法相对于经典颈椎牵引更能够增大颈椎椎间孔间隙,改善椎间孔形变,原因在于其增加了颈椎椎间孔相对位移、相对角度和侧屈位移,增大了椎间盘位移并产生向前应变,从而使责任节段的神经得到释放,缓解其症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有限元分析肱骨外展与前屈运动中冈上肌腱及盂肱关节的受力变化
郑汪杨, 费 冀, 杨 砥, 赵 浪, 王伶俐, 刘 鹏, 李海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99-2207.   DOI: 10.12307/2026.098
摘要12)      PDF (2053KB)(8)   


文题释义:

冈上肌腱:是冈上肌的肌腱部分,连接冈上窝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次研究中,其宽度为(12.0±1.5) mm、厚度为(4.0±0.8) mm。肱骨外展时,应力非线性递增,0°-90°间峰值应力从33.6 MPa升至130.4 MPa。冈上肌腱在肩部运动中负责载荷传递,高应力下易损伤,与肩袖损伤关系密切,研究其应力变化有助于防治相关疾病。
盂肱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是肩关节关键部分,关节软骨厚约2.4 mm。研究显示,肱骨外展、前屈时,其应力随角度增加。外展时关节软骨应力刺激更明显,90°外展时峰值应力24.3 MPa,高于前屈的19.3 MPa。该应力变化与关节软骨退变相关,对临床防治盂肱关节疾病意义重大。

摘要
背景:肩关节是人体复杂且活动度大的关节,其正常运作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但也易发生损伤,肩袖损伤、盂唇损伤和脱位等疾病较为常见。了解肩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意义重大,而有限元分析为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肱骨外展与前屈运动中冈上肌腱及盂肱关节的受力变化。
方法:构建肩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Mimics软件中提取肱骨与肩胛骨三维模型,于Geomagic软件处理并实体化。在SolidWorks软件装配、建立不同角度模型,构建冈上肌腱和关节软骨。于Ansys软件设置材料属性、接触关系等,观察并分析冈上肌腱和关节软骨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Ⅰ型肩峰形态在肱骨外展角≤90°时未诱发肩峰下撞击征;②冈上肌腱应力随肱骨外展角度呈非线性递增趋势;③盂肱关节软骨应力与外展/前屈角度呈显著正相关性;④外展状态下关节软骨应力负荷显著高于前屈状态(P < 0.01);⑤通过有限元分析首次揭示了Ⅰ型肩峰在0°-90°外展范围的生物力学安全性特征,量化了冈上肌腱及盂肱关节的应力-角度动态关系;但因模型简化和静态分析,结论需多模态体内实验验证,但研究结论仍可为相关病症干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骨质疏松患者行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后胫骨假体松动的有限元分析
刘文龙, 董 磊, 肖争争, 聂 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91-2198.   DOI: 10.12307/2026.541
摘要10)      PDF (1644KB)(4)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是一种骨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的单侧病变,如骨关节炎。单髁置换术涉及移除膝关节受损部分的软骨和骨,并用金属和塑料制成的假体替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保留了健康的关节部分,手术创伤较小,患者的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有限元分析: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数字化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骨科医学中的各种手术相关情况进行数字模拟分析,最终得到受力模型的应力和位移数值,为医学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症通常被认为是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行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胫骨假体松动的有限元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探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后,不同骨密度下松质骨开槽及减少后倾角度干预后假体周围的滑移及应力特性。
方法:利用61岁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随后在计算机中对三维模型进行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手术,实施胫骨松质骨开槽和减少后倾角度的干预。分别赋予骨质疏松症和非骨质疏松症的材料参数,通过有限元分析法验证胫骨开横槽和改变胫骨后倾角是否会对假体无菌性松动率产生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的有限元分析中,与非骨质疏松膝关节相比,骨质疏松膝关节骨质承担载荷的能力减弱;②不同骨密度下的胫骨假体相较内外滑移均更倾向于发生前后滑移;③松质骨开横槽后模型发生滑移的程度降低,这种横槽设计可以预防假体松动;④对于骨质疏松症膝关节,减少后倾角度(从6°至4°)后的胫骨承担载荷的能力更强,发生假体松动的可能性降低;⑤同时减后倾角度和开横槽的方案对预防术后假体松动具有优势,这种优势在骨质疏松症膝关节中表现更为显著。



颈性眩晕模型大鼠颈椎生物力学特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刘佳富, 任茹霞, 廖州伟, 周夏丽, 吴益宏, 张少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82-2190.   DOI: 10.12307/2026.126
摘要12)      PDF (2636KB)(3)   


文题释义:

颈性眩晕:也称为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头晕或颈部头晕,是指与颈部损伤、颈部疼痛或颈部病变密切相关的眩晕。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计算法,将实际物理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把连续体离散成有限个单元 ,设定载荷与边界条件求解,分析结果以获取应力、应变等信息,模拟预测系统工况下的行为性能,广泛用于多学科领域,是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关键工具。

摘要
背景:颈性眩晕是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既往研究多通过建立颈椎不稳大鼠模型模拟颈性眩晕,但其导致颈性眩晕的具体生物力学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大鼠颈椎不稳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揭示其致病机制。
方法:基于8周龄健康SD大鼠颈椎三维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构建C2-C7正常颈椎三维几何模型(含椎体、椎间盘、韧带等);颈性眩晕模型通过去除C5-6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关节突关节软骨构建。应用Ansys软件分析两组模型在负重、屈伸、旋转、侧屈等工况下的颈椎整体应力分布、颈椎整体位移及C5-6椎间盘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各种工况下颈性眩晕组相比正常组的颈椎整体最大总位移均升高,旋转工况增幅最大(左旋转增加84%,右旋转增加233%);②除前屈外,在其他工况下颈性眩晕组相比正常组颈椎整体最大应力均增加,旋转时达峰值(左旋转增加102%,右旋转增加165%);③各种工况下颈性眩晕组相比正常组C5-6椎间盘应力均显著增加,旋转时增幅最大(左旋转增加312%,右旋转增加323%);④提示现有颈性眩晕造模方法可有效降低颈椎稳定性,导致颈椎整体应力集中,尤以C5-6椎间盘在颈椎旋转时异常应力集中最明显;此次研究不仅为当前颈性眩晕大鼠模型的可靠性提供了关键生物力学证据,更揭示了“颈椎不稳-颈椎异常应力集中-颈性眩晕发作”的潜在发病机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引入肌肉单元的脊柱侧弯有限元仿真:双向载荷的矫形效果验证
武泓序, 刘轩宇, 王韬宇, 王诗尧, 程靖祎, 张鸣文, 张银霞, 刘治华, 王晓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72-2181.   DOI: 10.12307/2026.116
摘要13)      PDF (2076KB)(0)   


文题释义: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发生异常弯曲,通常是由遗传、环境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一种疾病。侧弯不仅影响身体姿势,还可能引发疼痛或其他健康问题。研究脊柱侧弯矫形系统的原理,意味着探讨如何通过外部装置或手术手段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线。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复杂结构分解为小的单元来进行分析,有助于预测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表现。

摘要
背景:目前脊柱侧弯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支具矫正、牵引等,在临床实践中,通常在患者的耐受性范围内使用尽可能大的牵引力,并且随着耐受性的增加,牵引力也会增加。
目的:在建立脊柱侧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肌肉单元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探讨具有双向(轴向、横向)矫形载荷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轴向牵引矫形力与横向侧推矫形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矫形力对Cobb角的影响,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提取1例35岁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CT扫描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 Wrap和HyperMesh等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增加肌肉单元,并通过Abaqus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分析了轴向牵引载荷和横向侧推载荷单独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时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了周期性横向载荷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建立了2种载荷的力矩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与结论:①轴向牵引载荷与横向侧推载荷共同作用时,治疗脊柱侧弯的矫形率分别为胸椎段22%、腰椎段24%,优于二者单独作用,且增加周期性横向载荷后,矫形率进一步提高为27%和29%;②两种载荷的作用效果与Cobb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obb角小于53.13°时,横向载荷的作用效果优于轴向载荷;Cobb角大于53.13°时,轴向载荷的作用效果优于横向载荷,可为两种矫形力施加的先后顺序提供力学理论依据;③这些结果可为制定脊柱侧弯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确保矫形力的安全与有效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新型变径螺钉在腰椎改良皮质骨轨迹中的有限元分析
程旗圣, 居来提·买提肉孜, 肖 扬, 张陈伟, 帕尔哈提·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62-2171.   DOI: 10.12307/2026.580
摘要17)      PDF (4687KB)(2)   


文题释义

改良皮质骨轨迹:一种改进的腰椎内固定技术,通过接触更多皮质骨的路径置入螺钉,以提高固定稳定性。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改良皮质骨轨迹技术进钉点更靠内,对椎间盘和关节的干扰减少,旨在满足骨质疏松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微创治疗需求。
变径螺钉:其特点在于螺钉的直径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变化,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螺钉在插入材料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密度或硬度的区域,从而提高在不均匀材质中的锚定效果和承载能力。变径螺钉常用于需要增强接合强度的情况,如在骨科手术、建筑和汽车制造等领域。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患者松质骨不足以维持螺钉把持力,脊柱内固定失败率高。腰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和皮质骨轨迹置钉技术仍有不足,改良皮质骨轨迹置钉技术力学性能较好,但目前尚无与其特点相匹配的螺钉。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比较3种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与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在改良皮质骨轨迹技术中的性能。 
方法:根据1具成人骨质疏松尸体标本(男性,63岁)的CT数据建立L1-L5腰椎及骶骨模型,在改良皮质骨轨迹技术中分别使用3种新型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单螺纹螺钉,全长45 mm,粗杆直径5.5 mm,细杆直径4.35 mm,分别在2/3处、1/2处、1/3处进行均匀变径,变径段长8 mm)与非变径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单螺纹螺钉,全长45 mm、直径5.5 mm)在腰椎L4-L5进行置钉,未置钉对照组与4组置钉模型组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通过计算腰椎活动度、内固定系统应力、L4-L5椎体应力、L4-L5椎间盘应力比较各组螺钉在改良皮质骨轨迹技术下的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在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工况下,①2/3变径螺钉组相比对照组,腰椎整体关节活动度分别降低14.16%,23.75%,8.44%及7.17%;非变径螺钉组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4.45%,23.97%,8.52%及7.07%;3种新型变径螺钉与非变径螺钉水平相近;②2/3变径螺钉组相比非变径螺钉组,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别减少3.94%、增加20.60%、增加1.16%、减少8.59%;1/2变径螺钉组相比非变径螺钉组,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别增加2.06%、减少0.05%、减少0.14%、减少5.98%;1/3组相比非变径螺钉组,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别增加4.16%、增加13.96%、增加5.07%、减少4.19%;③4种置钉组椎体应力相比对照组均有升高,3种变径螺钉组相比非变径螺钉组没有明显升高;④4种置钉组固定节段椎间盘应力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3种变径螺钉组相比非变径螺钉组基本相同。提示在改良皮质骨轨迹技术中,新型变径螺钉可以提供不弱于非变径螺钉的固定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两种腰椎旋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生物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
曾 轩, 翁 汭, 叶仕成, 唐佳栋, 莫 凌, 李文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53-2161.   DOI: 10.12307/2026.313
摘要15)      PDF (2435KB)(0)   


文题释义
腰椎旋扳法:是腰椎扳法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适当力量使腰椎产生适度旋转,在关节活动至极限时进行快速、小幅度的扳动。
有限元分析:将连续系统划分为有限几何单元,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求解小单元整体行为。

摘要
背景:基于有限元建模的对比研究提出,对于退变前腰椎结构,传统斜扳法在力学效应强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改良斜扳法在应力分布合理性及操作安全性指标上表现更优。关于仰卧旋转扳法的力学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骨质条件下相较于坐位定点旋转扳法的疗效特异性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数据。
目的:对比坐位/仰卧旋转扳法两手法在不同骨质下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选择1例符合条件的L4/5椎间盘突出的26岁女性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获取其腰椎CT数据,基于CT数据建立并验证L4/5椎间盘突出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模型材料属性,制作出正常骨量/骨质疏松状态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加载条件分别模拟两种手法(仰卧旋转扳法/坐位定点旋转扳法),分别获取腰椎模型活动度、应力峰值、纤维环/髓核压力差与形变等指标数据,将数据导入统计软件制作相应统计图表并分析两种手法之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在相同力矩及骨质参数条件下,坐位定点旋转手法较仰卧旋转扳法可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范围,且在等效旋转角度实施时表现出更显著的安全性优势;②骨密度与手法作用范围呈显著负相关;③两种手法均能显著提升纤维环/髓核压力差(椎间盘内负压),促进突出物回纳;④纤维环应变梯度驱动髓核协同位移;⑤在等效骨密度条件下,仰卧旋转手法的高力矩加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位效能显著提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椎体成形中拖尾锚定治疗伴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陈惠挺, 曾伟权, 周剑鸿, 王 杰, 庄聪颖, 陈培友, 梁泽乾, 邓伟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9): 2145-2152.   DOI: 10.12307/2025.873
摘要201)      PDF (2904KB)(0)   



文题释义:
伴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腰背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微创、稳定椎体,快速缓解疼痛的特点,但对于伴裂隙征的压缩骨折,由于骨折裂隙缺损大、骨小梁及骨皮质丢失较多,骨折压缩严重,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时骨水泥松动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如何微创有效治疗伴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成为脊柱骨科医生的难点之一。
椎体成形术中拖尾锚定技术:椎体成形术是指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推注骨水泥,从而达到强化稳定椎体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然而,对于伴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传统的椎体成形技术可能面临骨水泥渗漏及移位的风险。拖尾锚定技术是指在椎体成形过程中,骨水泥推注结束前,特意将部分骨水泥推注拖尾在椎弓根内,通过增加骨水泥使用量和骨水泥-椎弓根的锚定体积,从而增加骨水泥在椎体内的稳定性,降低术后骨水泥松动或移位的概率。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对于伴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如何减少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成为脊柱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目的:探讨拖尾锚定技术治疗伴裂隙征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通过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胸腰椎CT扫描数据,建立T10-L2节段有限元模型。在Solidwork软件上,模拟椎体内裂隙征,分别构建5组模型:①伴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②2.5 mL骨水泥的经皮椎体成形模型;③2.5 mL骨水泥+拖尾锚定的经皮椎体成形模型;④4.6 mL骨水泥的经皮椎体成形模型;⑤4.6 mL骨水泥+拖尾锚定的经皮椎体成形模型。随后将各模型导入Ansys软件,添加韧带等结构,并赋值进行有限元分析。其中载荷条件为:在T10椎体上表面施加400 N垂直向下的载荷模拟身体上半身重力,并在不同方向上施加7.5 N·m的力矩,模拟脊柱屈伸旋转等各方向的运动,比较不同模型间骨折椎体的活动度、形变程度、最大等效应力以及骨水泥应力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在骨折椎体的活动度上,伴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的活动度最大,在各方向上活动度可达4°-7°;2.5 mL骨水泥模型和2.5 mL骨水泥+拖尾锚定模型虽然能部分减少骨折椎的异常活动,但其稳定性依然较差,在屈伸旋转时,活动度可达3°-4°;而在4.6 mL骨水泥+拖尾锚定模型中,骨折椎体的活动度明显减少,相对较为稳定,较伴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分别减少81%,83%,77%,69%,76%和79%,说明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②在骨折椎体最大等效应力和形变程度上,其结果为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模型> 2.5 mL骨水泥模型> 2.5 mL骨水泥+拖尾锚定模型> 4.6 mL骨水泥模型> 4.6 mL骨水泥+拖尾锚定模型,说明在骨水泥量较少的时候,单纯拖尾锚定技术并不能达到有效稳定骨折椎的目的;而在椎体前方骨水泥量达到4.6 mL时,再联合拖尾锚定技术则能明显降低椎体的最大等效应力和形变程度;③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拖尾锚定模型中骨水泥最大等效应力都出现了明显增大,且主要集中在拖尾骨水泥的中后部;④总的来说,在椎体内具有一定量骨水泥的前提下,拖尾锚定技术能够明显增强骨折椎的稳定性,减少其异常活动和椎体内的应力集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术技术;但应注意拖尾锚定部分的骨水泥应力明显增大,若患者术后不注意保护,可能存在拖尾骨水泥断裂的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生物活性材料治疗骨感染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赖 渝, 陈跃平, 章晓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132-2144.   DOI: 10.12307/2026.049
摘要30)      PDF (3529KB)(5)   

文题释义:
生物活性材料:能够与生物体发生特殊反应,促进组织与材料连接,进而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材料。
骨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袭骨组织导致感染发生的一类疾病。

背景:随着对生物活性材料的深入研究,各类生物活性材料已成为抗骨感染的重要研究手段与治疗方法。
目的:通过对生物活性材料治疗骨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方法:以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检索生物活性材料治疗骨感染的相关文献,筛选后导入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据文献检索及筛选得出中国知网共计纳入相关文献149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1 031篇,其中中国发文量最大,美国发文量中心性最高。②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文前3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知网发文前3的机构为第三军医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其中SHUAI CJ及BOCCACCINI AR两位教授发文最多,HENCH LL教授被引用最高,《Biomaterials》杂志被引用最多。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为scaffolds、in vitro、bone,中国知网中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位为骨髓炎、骨缺损、骨感染,结合关键词及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生物材料与抗菌性能、复合材料与多功能设计以及组织工程与骨再生3个方面。
https://orcid.org/0000-0003-0172-7642 (赖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佩戴腕手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作用的Meta分析
高 峰, 张 俊, 余文君, 单于玉婧, 赵 乐, 胡雨婷, 王俊华, 刘永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124-2131.   DOI: 10.12307/2026.588
摘要36)      PDF (2247KB)(8)   

文题释义: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神经功能损害,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腕手矫形器:是一种专为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设计的康复辅助器具,用于纠正或限制腕关节和手部的异常运动模式,常用来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手部功能。腕手矫形器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主要通过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拉伸软组织、固定和支撑关节等方式降低肌张力,改善手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腕手矫形器是一种常见的上肢功能障碍康复辅具,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存在争议。该文系统评价腕手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腕手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试验组采用腕手矫形器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到2024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开展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依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3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改良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MD=-0.24,95%CI(-0.36,-0.12),P < 0.000 1],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评分[SMD=0.97,95%CI(0.51,1.43),P < 0.000 1;SMD=1.00,95%CI(0.05,1.94),P=0.04]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握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89,95%CI(-5.37,3.58),P=0.70]。
结论:腕手矫形器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腕手关节肌张力,提高患者手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患者握力无明显改善。需注意的是,研究总样本量仅305例,且部分指标(如握力)仅纳入2篇文献,统计效力不足,未来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https://orcid.org/0009-0006-7935-7193(刘永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脊柱外科领域应用的电活性材料
傅律鹏, 于 鹏, 梁国彦, 昌耘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113-2123.   DOI: 10.12307/2026.562
摘要34)      PDF (1418KB)(3)   

文题释义:
电活性材料:是一类能够响应外部电场、电子刺激或电流刺激的材料。电活性材料的核心特性在于能通过电刺激改变自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并将这些变化转化为功能性输出,在人类组织修复、电子器件、传感器、能量转换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压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或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材料。

背景:电活性材料能够通过激活体内相关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骨组织的形成,推动椎体和椎间盘损伤后的修复进程。
目的:综述电活性材料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及作用机制。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0-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lectroactive materials, conductive materials,piezoelectric materials,electroactive polymers,conducting polymers,spine surgery,spinal fusion,spinal repair,spinal regeneration,通过阅读文章剔除研究内容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侧重点不突出、内容观点陈旧的文献,最终纳入122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脊柱相关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物理保守治疗、药物化学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常常存在疗效有限、患者恢复期长和并发症多等问题。电活性材料是指能够在局部产生电场或响应电场变化的材料,这类材料包括压电材料、导电聚合材料等。研究表明,电活性材料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从而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在脊柱外科中,电活性材料被认为有潜力在促进骨融合、修复脊髓损伤和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电活性材料的出现为脊柱外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https://orcid.org/0009-0006-2692-4078(傅律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介导活性氧双向调控及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刘大为, 崔颖颖, 王方辉, 王子轩, 陈宇涵, 李友瑞, 张荣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101-2112.   DOI: 10.12307/2026.072
摘要32)      PDF (1719KB)(4)   

文题释义: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一种来源于绿茶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特性,在神经保护、心血管健康和代谢调节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浓度依赖性的特性,在低浓度下发挥抗氧化作用,在高浓度或特殊微环境中展现促氧化能力,成为抗肿瘤、协同化疗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活性氧: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反应活性的氧化物,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在细胞信号传递、免疫防御和凋亡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过量的活性氧会导致氧化应激,从而损伤细胞和组织,与多种疾病(如癌症、炎症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精准调控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广泛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神经保护、心血管健康及代谢调节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纳米材料在调控活性氧生成与清除的双向特性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抗肿瘤、抗菌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目的:系统综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活性氧生成与清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纳米材料在抗氧化保护及抗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2009-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活性氧,抗氧化,促氧化,抗癌症,心血管疾病,骨缺损、纳米材料”,英文检索关键词为“Epigallocatechin gallate,reactive oxygen species,antioxidation,oxidation,anticancer,Angio cardiopathy,bone defect,nanomaterials”,最终筛选79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低浓度或正常生理条件下表现出抗氧化特性,通过上调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表达、抑制促氧化酶活性来保护正常细胞;在高浓度或特定微环境(如肿瘤细胞)中则展现出促氧化特性,通过促进活性氧生成诱导癌细胞凋亡或自噬。近年来,采用纳米载体、水凝胶及金属复合材料等技术显著提升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靶向释放效果,通过光动力治疗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材料的促氧化能力。这种基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双向调控活性氧的机制为抗肿瘤、抗菌及抗氧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策略,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
https://orcid.org/0009-0008-5892-988X (刘大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季铵化壳聚糖紧急止血材料:合成、机制与应用
郭宇超, 倪前伟, 尹 晨, 吉格尔·赛义力汗, 高 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91-2100.   DOI: 10.12307/2026.598
摘要45)      PDF (1376KB)(7)   

文题释义:

季铵化壳聚糖:是通过化学改性将季铵基团引入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制得的一种壳聚糖衍生物,取代度通常在50%-98%之间。季铵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抗菌性、絮凝性等性能,抗菌性能优于壳聚糖及其他壳聚糖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工程、制药及现代化工业领域。
止血材料:指一类能够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促进血液凝固、减少出血的物质。止血材料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在伤口处形成稳定的血栓或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背景:季铵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凝血机制、水溶性及抗菌性,在止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综述季铵化壳聚糖的合成方法、止血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壳聚糖,季铵化,止血,止血材料,水凝胶,纳米材料”;英文检索词为“Chitosan,Quaternized chitosan,Hemostasis,Hemostasis material,Hydrogel,Nanostructures”。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季铵化壳聚糖的阳离子特性、黏附能力和生物活性共同驱动多维度止血机制在紧急止血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材料优势,其效能不仅依赖于物理性吸附血液水分、浓缩凝血因子以加速血块形成(吸附作用),还通过电荷诱导红细胞聚集、激活血小板黏附与活化通路协同增强凝血级联反应。季铵基团赋予壳聚糖的抗菌性能可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为创伤愈合提供双重保障。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制备季铵化壳聚糖壳聚糖粉末、海绵、水凝胶和纳米复合材料,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止血效能。季铵化壳聚糖止血材料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ttps://orcid.org/0009-0004-5658-791X(郭宇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水凝胶材料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与未来展望
王 峥, 程 吉, 于金龙, 刘文红, 王召红, 周鲁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81-2090.   DOI: 10.12307/2026.070
摘要37)      PDF (1226KB)(14)   

文题释义:
水凝胶:是一种由亲水性高分子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能够吸收并保持大量水分,同时保持固态形态。水凝胶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交联形成,常见的组成材料包括透明质酸、明胶、海藻酸盐、聚乙烯醇等。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或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由血栓或栓塞引起)和出血性脑卒中(由血管破裂引起)。

背景:近年来,水凝胶因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和多功能性成为脑卒中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材料。
目的:阐述脑卒中(出血性、缺血性)的主要病理机制、水凝胶治疗脑卒中的优势和应用进展以及水凝胶在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独特考虑和挑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ydrogel,Haemorrhagic stroke,Ischaemic stroke,Drug transport,Neuronal regeneration,Vascular remodelling, Inflammatory modulation”,中文检索词为“水凝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药物运输,神经元再生,血管重塑,炎症调控”。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100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水凝胶在脑卒中治疗中展现了显著优势,包括模拟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修复、负载药物和生长因子实现精准释放、调控炎症反应以及支持血管新生等。同时,水凝胶的可塑性和微创输送特点提高了治疗的靶向性和患者的接受度,然而,目前仍面临材料稳定性、降解控制及临床转化的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智能化、复合型和高效能水凝胶,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水凝胶材料的持续发展有望为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这一领域的医疗技术革新。
https://orcid.org/0009-0004-6759-0364(王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精准化治疗中的作用与趋势
刘 洋, 刘东辉, 徐 磊, 展 旭, 孙昊博, 康 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72-2080.   DOI: 10.12307/2026.602
摘要34)      PDF (1384KB)(6)   

文题释义:
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是指由物理或者化学交联合成,同时富含某些化学结构的复合物,可在注射部位原位成型,遇到外界或者体内刺激后实现“智慧型”治疗成分的可控性释放,实现精准靶向的治疗目标。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冠脉斑块出血、冠脉痉挛或血栓形成等)导致的心肌冠脉血供中断,心肌缺血部位出现损伤、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病理过程可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可伴随心肌细胞坏死或者凋亡,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背景:心肌梗死病理变化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传统的心肌梗死的治疗目前存在个体化及靶向性不足等局限性。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的“精准治疗”应用中展示出了巨大潜力。
目的:介绍多种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材料设计及心肌梗死修复效果。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心肌梗死,可注射水凝胶,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纳米技术,组织工程 ”,英文检索词为“Myocardial infarction,injectable hydrogel,stimuli-responsive injectable hydrogel, nanotechnology,tissue engineering”,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1月,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6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心肌梗死病理变化存在不同或者同一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方面的差异,尤其在心肌梗死的炎症期,梗死区微环境恶化形成的严重炎症级联反应加剧心肌细胞死亡,故构建可依据局部病理变化按需给药的载药系统进行“精准治疗”是必要的。②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减少活性氧生成、保护心肌细胞及避免细胞外基质重构等。③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可以精准感受梗死区微环境以及外界刺激变化,从而导致自身形态发生应变以及治疗因子的释放,具有为病变区域提供物理支撑、实现药物及治疗因子可控靶向性输送和减少流失、提高药物及治疗因子的吸收利用率等优势。因此,具有多种功能的刺激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在推动心肌梗死的精准化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
https://orcid.org/0009-0008-8391-2174(刘洋);https://orcid.org/0009-0003-7296-2145(刘东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氧化锆与钛种植体的性能及临床效果对比
杨琼琼, 刘 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63-2071.   DOI: 10.12307/2026.561
摘要43)      PDF (1070KB)(11)   

文题释义:
氧化锆种植体:指的是种植牙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支持结构,其材料为高强度、具有生物惰性的陶瓷材料——氧化锆。
钛种植体:指的是种植牙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支持结构,其材料为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高强度的金属材料——钛及其合金。

背景:牙齿缺失会影响咀嚼能力、发音能力,导致面容不美观,诱发肠胃疾病等危害,而种植牙是目前牙齿缺失的最佳修复方式。
目的:综述两种不同材料(氧化锆与钛)种植体在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处理技术、骨整合能力及临床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及ScienceDirect、Medline、PubMed数据库,以“Zirconia implant,titanium implant,mechanical property,biocompatibility,surface treatment,osseointegration,clinical efficacy”及“氧化锆种植体,钛种植体,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处理,骨整合,临床效果”为关键词,检索2014-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10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氧化锆种植体以出色的美学效果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修复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氧化锆的弹性模量较高,导致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影响骨整合效果。钛种植体在临床应用上以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力学性能著称。钛材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及出色的骨整合能力,这使得钛种植体在承受较大咬合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但其美学效果相对较差,在长期使用中还可能存在金属过敏等问题。因此,在选择种植体材料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修复需求,综合考虑种植体的美学效果、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https://orcid.org/0000-0001-6736-3584(杨琼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免疫炎症微环境机制
陈豪杰, 王 黛, 沈 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54-2062.   DOI: 10.12307/2026.563
摘要42)      PDF (1418KB)(5)   

文题释义:
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修复疗效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征在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支持骨的进行性丧失,临床表现为牙龈或牙周出血、溢脓,黏膜边缘退缩,影像学显示种植体周透射影像。
炎症微环境:由多种炎症免疫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活性氧等)组成。骨内炎症微环境还同时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具有免疫特性的破骨细胞等,这些细胞和各类细胞因子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骨内炎症微环境,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通过明确免疫炎症微环境作用机制来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的:综述免疫炎症微环境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方法:以“Peri-implantitis,bone integration,immune 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 microbiological profile,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signaling pathway”为英文检索词,以“种植体周围炎,骨结合,免疫炎症微环境,微生物特征,免疫应答机制,信号通路”为中文检索词,分别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4年9月。对筛选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对相关的79篇文献进行汇总。
结果与结论: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复杂的微生物特性密切相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加剧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受限于当前微生物培养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物特性、免疫应答机制、信号通路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②根据种植体周围炎的免疫炎症微环境的特点,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牙槽骨吸收并促进新骨生成,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策略。
https://orcid.org/0009-0004-8206-651X(陈豪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抗氧化纳米材料在口腔中的应用和不足
杨学涛, 朱梦菡, 张宸熙, 孙一民, 叶 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44-2053.   DOI: 10.12307/2026.026
摘要62)      PDF (1735KB)(26)   

文题释义:
氧化应激:一般是指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产生过多,超出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范围,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倾向于氧化,从而对机体产生负面作用,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氧化纳米材料:能够中和活性氧、改善氧化应激且三维空间尺度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背景:氧化应激与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病有关,抗氧化纳米材料具有增强的活性氧清除特性,可以改善氧化应激,在口腔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总结近年来抗氧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方法:以“reactive oxygen,antioxidant,nano,oxidative stress,oral”为关键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文献,以“活性氧,抗氧化,纳米,氧化应激,口腔”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文献,排除与研究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章,最终纳入10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氧化应激是口腔多种疾病发病的机制之一,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并纠正氧化与抗氧化失调,是治疗口腔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抗氧化纳米材料因纳米结构特性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能够改善机体氧化应激,促进相关疾病的恢复,在口腔相关疾病的研究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抗氧化纳米材料合成原料昂贵、工艺复杂且在体内应用的长期安全性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和验证。未来抗氧化纳米材料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应用需多学科交叉,同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材料的设计、实验、应用和验证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实现安全、有效且舒适的个性化口腔疾病治疗。
https://orcid.org/0009-0006-7797-1173 (杨学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纳米材料的活性氧双向调控:从肿瘤治疗、抗菌到细胞保护
王菘芃, 刘玉三, 于焕英, 高晓丽, 徐英江, 张晓明, 刘 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6, 30 (8): 2033-2013.   DOI: 10.12307/2026.073
摘要52)      PDF (2240KB)(5)   

文题释义:
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是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由锌离子与2-甲基咪唑配位形成,具有典型的沸石拓扑结构,孔径约为3.4 nm,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及pH值敏感性,广泛应用于催化、气体分离、生物医药等领域。在生物医学中,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因可降解性和金属离子释放特性可实现细菌捕获、靶向杀菌以及抗炎与组织修复功能。
活性氧动态平衡调控:指在生物系统中通过精确调节活性氧的生成和清除维持其适宜水平的过程。适量活性氧参与细胞信号传导、抗菌及组织修复,但过量活性氧可能引发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和组织。动态平衡调控通常通过光催化、抗氧化剂或酶的协同作用实现,广泛应用于抗菌材料开发和再生医学,既可提高抗菌效率又能避免活性氧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背景: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衍生物凭借优异的药物控释能力在组织工程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目的:综述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改性材料在活性氧生成与清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它们在抗肿瘤、抗菌及组织保护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00-2024年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活性氧,抗菌,抗肿瘤,活性氧吸收,活性氧平衡,组织修复”,英文检索关键词为“ZIF-8,ROS,antibacterial,antitumor,ROS absorption,Balance of ROS,Tissue regeneration”,最终筛选69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通过调控沸石基咪唑盐框架8及其改性材料的带隙结构、优化电子转移效率可显著提升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效率,从而增强催化反应性能,提高活性氧的产生效率,实现更高效、更具靶向性的抗肿瘤及抗菌作用;同时,采用抗氧化酶系统或表面改性技术构建的活性氧清除装置,能够精准平衡多余活性氧,实现对细胞的有效保护。这种基于带隙调控与电子转移优化的双向调控机制,为动态管理活性氧生成与清除提供了重要策略,在抗肿瘤、抗菌及组织保护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https://orcid.org/0009-0000-5317-6614(王菘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