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计 生物力学实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2个独立样本Wilcoxon秩检验。
1.2 时间及地点 实验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忠山医院骨与关节外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1.3 材料
1.3.1 人体股骨数据测量对象
股骨三维重建组: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经Force CT薄层扫描并存入PACS系统中的1 006个股骨CT数据(男523例,女479例,年龄17-87岁),层间距为0.625 mm、电压:A球管100 kV、B球管150 kV,曝光量90 mAs,分辨率:512×512,格式 DICOM,CT数据经MIMICS 21.0软件处理重建出三维重建股骨,设为股骨三维重建组。患者知情同意。
股骨标本组:纳入股骨标本56根,由西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其中左侧38根,右侧28根,性别、年龄不详,设为股骨标本组。
排除标准:①股骨局部骨质破坏;②股骨骨折、陈旧性骨或骨折愈合状态;③股骨骨肿瘤或股骨被其他肿瘤浸润。
主要设备: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MIMICS 21.0 (Materia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 21.0):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游标卡尺:型号0-150 mm,美耐特(德国);医用骨科角度测量尺: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1.3.2 CAPS设计材料与主要设备
(1)防腐人体股骨8对:由西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
(2)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大型锁定板 10孔板(爪钢板)8套:远端螺钉孔5 mm,远端四孔孔间距与CAPS一致,钛合金材料,大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
(3)动态疲劳试验机 E10000:西南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上海铸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4)电子万能试验机:美国英斯特朗(INSTRON),西南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上海铸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此次研究已获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伦理审查2021-154号,审批时间:2021-12-03)。
1.4 方法
1.4.1 股骨解剖形态测量方法 股骨三维重建组将1 006个正常股骨CT数据以DICOM格式从PACS系统中导入MIMICS 21.0版本软件中,重建股骨三维模型,采用软件中长度、角度测量工具并进行测量。股骨标本组使用游标卡尺与医用骨科角度测量尺直接测量。
长度测量:测量大转子前后径(φ1)、大转子轴向径(φ2)、小转子下前后径(φ3)、股骨中段前后径(φ4)、股骨远段前后径(φ5),见图1,2。
角度测量:①测量股骨大转子轴向外弧角(B)、水平外弧角(C);②测量大转子与股骨干连接处内弧角(D);③测量股骨前弓角(E)、股骨外弓角(F);④测量大转子股骨干前角(G);⑤股骨中段外弧角(H)。股骨三维重建组中观察值(B、C、D、E、F、G、H)(°)=180°-测量值(A)。见图3,4。
1.4.2 CAPS设计与制备
(1) CAPS板型要求:根据上述测量结果确定CAPS板型要求,将CAPS分为头部、颈部、体部三部分(图5),CAPS具体形态要求如下:头部(大转子处)厚度为3 mm,宽度为(36±4) mm,轴向长度为(45±5) mm,水平弧度角为(105±10)°,轴向弧度为(130±10)°;体部(小转子以下处)厚度5 mm,宽度18 mm,内弧角为(130±7)°,前弓为(165±8)°,股骨外弓角(182±8)°;颈部(平小转子处)宽度由大转子处(36±4)mm
过渡到小转子下18 mm,大转子股骨干内弧角(125±8)°,大转子股骨干前角(170±10)°。CAPS长度以超出股骨柄最远端90 mm为宜。
(2) CAPS钉孔位置及钉孔角度设计:在CAPS头部两侧呈放射状各设计2个锁定螺钉孔(A、B、C、D孔),CAPS颈部设计大转子孔(E孔),在E孔远端设计小转子孔(F孔)。在CAPS中段偏离板中心交错设计若干锁定螺钉孔,孔间距为18 mm,具体数量及螺钉方向依据骨折类型决定。在CAPS远端偏离板中心交错设计4个或4个以上(G、H、L、M孔)锁定加压组合孔,孔间距为18 mm。在CAPS中上1/3处板面两边缘设计45°倾斜角、直径3 mm的直孔3对,用作钢丝或钢缆固定,具体依据骨折类型决定,见图5。
1.4.3 CAPS的生物力学测试
(1) Vancouver BⅠ型PFF骨折模型建立:将8对左右配对的防腐人体股骨标本在-20 ℃下保存,取出标本在室温下解冻,按全髋关节置换标准置入股骨柄,依据DUNCAN等[2,8]提出的Vancouver分型系统),在柄远端以上10 mm处由外向内45°截断股骨,建立Vancouver BⅠ型PFF骨折模型,左右配对的8对标本随机标号1-8。
(2) CPAS设计制备:1-8号左侧骨折模型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将所得左侧股骨模型行Force CT扫描(层间距、电压、曝光量、分辨率、格式同股骨三维重建组测量方法)获取数据,将上述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重建PFF骨折模型,再将PFF骨折模型以STL格式导入NX 11.0软件设计CAPS,具体要求如上述(如图5),采用钛合金制备,依托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协制作与1-8号对应的8套CAPS。
(3)实验项目及分组:CAPS固定组(CAPS组): 1-8号左侧骨折模型由与之相对应的CAPS固定,即L1-L8;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大型锁定板组(爪钢板组):1-8号右侧骨折模型采用爪钢板固定,即R1-R8。两组均行短周期加载实验(垂直短周期加载实验、水平短周期加载实验)与静态实验(垂直加载实验、四点弯曲实验),见图6。L1-L4、R1-R4行垂直加载实验和垂直短周期加载实验,L5-L8、R5-R8行水平短周期加载实验,然后截去股骨髁(如图6c)行四点弯曲实验。垂直短周期加载实验、水平短周期加载实验为低负荷短周期动态实验,上述骨折模型进行动态实验后,再行垂直加载实验和四点弯曲实验,即静态实验。
(4)测量方法与观察指标
垂直短周期加载实验和垂直加载实验:打开、测试并校验态疲劳试验机 E10000至可正常使用,安装合适的夹具并固定制备好的模型(L1-L4、R1-R4),选择周期加载实验,调整上机械臂使夹具恰好接触人工股骨头,股骨头至股骨髁间方向予以载荷,设定上限载荷1 000 N,位移上限10 mm[9]。选择正玄波,载荷范围为20-200 N,频率为5 Hz,加载周期为500;载荷、位移及应变调零,以8 mm/min的速度匀速加载[10],启动实验如图6a。观察应变位移。
前部同上,选择垂直加载试验,调整机械臂,使夹具恰好接触人工股骨头,股骨头至股骨髁间方向予以载荷,设定上限载荷8 000 N,位移上限10 mm[9];载荷、位移及应变调零,以0.1 mm/s的速度匀速加载[11],启动实验,如图6a。观察弯曲载荷、弯曲位移、弯曲应变。
水平短周期加载实验:选用动态疲劳试验机 E10000进行实验,前期操作同垂直周期加载实验,更换夹具并固定制备好的模型(L5-L8、R5-R8),选择周期加载实验,两加载点间距70 mm,两支点间距离 150 mm,调整上机械臂使夹具恰好接触股骨,由股骨前侧且垂直股骨干轴方向予以载荷,设定上限载荷1 000 N,位移上限10 mm[9]。余同垂直短周期加载实验,启动实验,如图6b,观察其应变位移。
四点弯曲实验:打开、检查、测试并校验电子万能试验机至可正常使用;设置上、下限位位移,安装合适的夹具并固定制备好的模型(L5-L8、R5-R8),行模型前后压缩,选择四点弯曲实验,两加载点间距70 mm,两支点间距离150 mm,调整上机械臂使夹具恰好接触股骨,且支撑点与加载点未接触接骨板,由股骨前侧且垂直股骨干轴方向予以载荷,设定上限载荷10 000 N,位移上限10 mm[9];载荷、位移及应变调零,以0.1 mm/s的速度匀速加载[11],启动实验,如图6c。终止指标:接骨板脱落、新的骨折出现、超过载荷或位移上限,观察其弯曲载荷、弯曲位移、弯曲应变。
分析方法:垂直加载实验与四点弯曲实验均以弯曲载荷-弯曲位移曲线的线性部分计算2种接骨板固定PFF模型的抗弯刚度,取线性部分弯曲载荷/弯曲位移的平均值作为接骨板的抗弯刚度[12]。比较2种接骨板的最大载荷、最大位移及抗弯刚度。垂直周期加载实验与四点弯曲周期加载实验中弯曲位移为最大应变位移减去最小应变位移所得结果的绝对值,即:弯曲位移(mm)=最大应变位移-最小应变位移。
1.5 主要观察指标
1.5.1 股骨形态测量指标 大转子前后径(φ1)、大转子轴向径(φ2)、小转子下前后径(φ3)、股骨中段前后径(φ4)、股骨远段前后径(φ5)、股骨大转子轴向外弧角(B)、大转子水平外弧角(C)、大转子与股骨连接处内弧角(D)、股骨前弓角(E)、大转子股骨干前角(G)、股骨外弓角(F)、股骨中段外弧角(H)。
1.5.2 生物力学指标 静态实验观察弯曲载荷、弯曲位移、弯曲应变;动态实验观察应变位移。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Wilcoxon秩检验。以上均以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文章统计学方法已经西南医科学校医院生物统计学专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