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新鲜脐血移植治疗儿童β重型地中海贫血
    温建芸, 陈丽白, 何岳林, 冯晓勤, 刘 璇, 徐肖肖, 李 秀, 刘秋君, 吴学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5, 29 (23): 4899-4906.   DOI: 10.12307/2025.095
    摘要104)      PDF (925KB)(116)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供者的骨髓细胞或外周血细胞注入受者体内,以代替患者失去功能的病态造血细胞和受损的免疫系统,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实体瘤等疾病,如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脑瘤等。
    β重型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调控β珠蛋白的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的严重溶血性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多于婴儿期(多在6个月内)开始出现症状,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疸,发病年龄愈早病情愈重。严重的慢性进行性贫血需依靠输血维持生命,三四周输血1次,随年龄增长日益明显。

    摘要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重型地中海贫血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能找到相合的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同胞来源脐血干细胞与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具有不同的特征,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移植治疗的一种潜在造血干细胞替代来源。
    目的:探讨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新鲜脐血移植治疗儿童β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48例,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4岁,均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新鲜脐血移植治疗,脐血移植前均采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预处理方案,脐血移植后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48例患儿输注的总有核细胞中位数为8.17×107/kg,输注的CD34+细胞中位数为2.40×105/kg,脐血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98个月,44例植入成功,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28 d和31 d,其中37例移植后植入证据检测为供者型完全嵌合,7例移植后早期检测为供受者稳定混合嵌合;②44例植入成功患儿中,4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别为Ⅰ级(n=2)和Ⅱ级(n=2),受累器官均为皮肤,均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脐血移植后,48例患儿中5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激活,12例发生败血症,3例发生侵袭性真菌病,21例发生口腔炎,8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1例发生肝静脉闭塞;④48例患儿中,47例存活,1例在移植后28 d因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死亡,43例无病存活,3例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1例发生移植后全血细胞减少,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和89%,1年时移植相关死亡的累计发病率为2.1%;⑤结果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新鲜脐血移植治疗儿童β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效果良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风险低。
    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孔 黛, 王新凯, 张文荟, 裴晓杭, 连 成, 牛晓娜, 郭宏岗, 牛俊伟, 朱尊民,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5, 29 (1): 1-7.   DOI: 10.12307/2024.733
    摘要203)      PDF (886KB)(228)   

    文题释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疾病、造血衰竭类疾病和一些遗传代谢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残留肿瘤细胞、造血及免疫功能,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根据供者与受者 HLA配型相合程度可分为HLA全相合移植、不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血小板生成素肽类似物(罗米司亭),其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竞争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血小板生成素非肽类似物(艾曲泊帕、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等),不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竞争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选择性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跨膜区,引起MAPK、ERK1/2、STAT5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改善造血干/祖细胞功能,也因此应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二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联合治疗等。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术后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并无标准方案来提高血小板植入率和预防血小板植入延迟。
    目的:对比分析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 d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患者共72例,归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2 d开始口服海曲泊帕的患者共27例,归为海曲泊帕组;未应用海曲泊帕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64例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对3组植入情况、100 d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1年生存率、1年复发率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中位随访时间52(12-87)个月,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95±3.88) d,(14.04±3.71) d,(13.89±2.74)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2);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5.16±6.27) d,(17.67±6.52) d,(17.00±4.7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87);②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第60天血小板完全植入率分别为64.06%,90.28%,9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空白对照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5);③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100 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25.00%,30.56%,25.9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2);④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肺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⑤随访期内,3组患者均未发生血栓事件;⑥结果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海曲泊帕均可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的植入率,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5-7098 (孔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影响
    彭英楠, 边志磊, 张素平, 李 丽, 曹伟杰, 万鼎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 1-6.   DOI: 10.12307/2023.749
    摘要478)      PDF (2540KB)(342)   


    文题释义:

    CD34+细胞:CD34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表面抗原,优先表达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CD34分子作为筛选、计数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这种积极选择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实现成功移植。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类型,单倍体相合是指供受者仅有一条染色体单体相合,即供者与受者的HLA位点有一半相合。几乎所有患者至少有一个单倍体相合供者。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较高的植入功能不良相关,因此经常要求更高的CD34+细胞数量,但现有研究关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细胞剂量和研究终点关系的结论是有争议的。

    目的:探究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临床结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总计135例。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及移植中心经验,以CD34+细胞数5.0×106/kg为截止点,将队列分为2组。评估两组的移植物植入情况、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率、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等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结论:①CD34+细胞剂量与血小板的植入相关,高剂量组血小板的植入时间早于低剂量组(14 d vs. 16 d,P=0.013)。②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67.5% vs. 53.8%,P=0.257);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也无显著性差异(65.6% vs. 44.2%,P=0.106),但根据疾病风险指数(DRI)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低危患者高剂量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较低剂量组升高(72.0% vs. 49.3%,P=0.036)。③高剂量组3年累积复发率小于低剂量组(16.0% vs. 33.5%,P=0.05)。④两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高剂量组大于低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17.3% vs. 6.7%,P=0.070);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危患者中高剂量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20.0% vs. 3.3%,P=0.046)。⑤综上所述,输注> 5.0×106/kg的CD34+细胞可促进血小板早期植入,可改善移植中低危风险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降低移植后累积复发率;但在高危患者中,高剂量CD34+细胞导致移植后100 d内的非复发死亡率增高,考虑可能与移植后早期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增多相关,因此考虑对回输高剂量CD34+细胞的患者应加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监测。

    https://orcid.org/0000-0003-4931-3596 (万鼎铭);https://orcid.org/0000-0002-9133-0085 (彭英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BeEAM)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
    孔 黛, 王新凯, 裴晓杭, 连 成, 牛晓娜, 白炎亮, 牛俊伟, 朱尊民,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9): 2975-2979.   DOI: 10.12307/2023.623
    摘要1011)      PDF (1494KB)(1384)   


    文题释义: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患者本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它多用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实体瘤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有高危淋巴瘤、难治复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相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更小,并发症更少,但对于恶性肿瘤来说,它的弊端在于复发率更高。
    预处理:在造血干细胞回输之前对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及免疫抑制治疗,以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为造血干细胞回输做准备。理想的预处理方案应该既能最大程度杀伤肿瘤细胞,又尽可能减低预处理相关毒性。目前为止,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没有标准方案。

    背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淋巴瘤整体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预处理,但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选择2021-07-05/2022-05-31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行BeEAM预处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例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非血液学毒性、造血重建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BeEAM预处理方案的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口腔黏膜炎、腹泻、粒缺期发热,发生率分别为72.7%,63.6%,90.9%;②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8-11)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7-16) d;③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100 d 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 ,截至随访期末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100048295。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5-7098 (孔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付春梅, 张 璞, 王 洋, 李晓林, 薛 燕, 付 杰, 张慈现, 杨宇娟, 段雅雅, 冯 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 15-20.   DOI: 10.12307/2022.805
    摘要1063)      PDF (1157KB)(153)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遗传基因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主要适应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是能够达到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骨髓衰竭性疾病的一种手段。
    单倍体相同供者:是指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至少为单倍体相合的亲缘供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单倍体相合的概率为100%,同胞间单倍体相合的概率为50%。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起效时间长,对于急需恢复造血而又缺乏同胞全相合供者的情况下,单倍体相同供者几乎人人可得,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选择。随着预处理方案及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法的改进,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
    造血重建: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造血组织内定居,继而增殖、分化,使造血恢复并可以取代受者造血的过程。造血重建标准:连续3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的第1天为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20×109 L-1连续7 d且脱离血小板输注的第1天为血小板植入。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病死率高,需快速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线治疗方案,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首选,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增加吗替麦考酚酯。
    结果与结论:①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患者预处理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2例均达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5(10-18)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5(10-26) d;②22例植入成功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36%),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4例(18%),Ⅲ/Ⅳ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③18例患者存活,6例患者死亡,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4%;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同胞全合供者作为首选,无同胞全相合供者时可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作为替代。

    https://orcid.org/0000-0001-5915-2621 (付春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去除第11天甲氨蝶呤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孔 黛, 陈香丽, 裴晓杭, 牛晓娜, 陈玉清, 朱尊民, 雷平冲, 孙 恺, 刘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1): 5026-5031.   DOI: 10.12307/2022.775
    摘要1116)      PDF (1178KB)(92)   

    文题释义: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每一亲本的1条染色体一起遗传的HLA抗原称为HLA单倍型,父母与子女之间即互为单倍型相合供者。而同胞及旁系亲属之间进行HLA配型,有可追溯的相同HLA单倍型但又不是全相合的也互为单倍型供者。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得每位患者至少有1个单倍型供者,与非血缘供者相比,具有可随时获得供者来源移植物用于各种细胞治疗的优势。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多系统疾病,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重建供者免疫的过程中,来源于供者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主要指T细胞)攻击受者脏器产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叠综合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肠道和肝脏3个器官的炎性反应,如经典的斑丘疹、腹部绞痛与腹泻、血清胆红素上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可累及全身任何1个或多个器官,通常有类似扁平苔藓或硬皮病的皮肤表现、黏膜萎缩/溃疡、胃肠道硬化、生殖道糜烂/溃疡等。

    背景:环孢素联合4次短程甲氨蝶呤方案仍是目前公认的、经典的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案,以往研究显示在同胞全相合移植后第11天是否应用甲氨蝶呤对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但减少第11天甲氨蝶呤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影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中去除第11天甲氨蝶呤的应用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 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为环孢素联合甲氨蝶呤15 mg/m2(第1天),10 mg/m2(第3,6,11天)。在第11天时发生严重口腔黏膜炎(Ⅲ-Ⅳ级)的患者,取消第4次甲氨蝶呤应用,归为观察组,共19例;在第11天时发生轻度口腔黏膜炎(0-Ⅱ级)的患者,按标准方案继续第4次甲氨蝶呤应用,归为对照组,共44例。对两组植入情况、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总体生存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中位随访时间 30(3-54)个月,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全部植活,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 12(9-29) d 和12(8-2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82);观察组1例血小板植入不良,对照组4例血小板植入不良,可分析数据两组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 12(9-18) d 和13(9-31)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1);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体发生率为 44.4%,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28.6%;观察组及对照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31.5%,27.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28);③结果表明,对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标准甲氨蝶呤预防方案比较,去除第11天甲氨蝶呤的应用并不引起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升高。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5-7098 (孔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血浆生物标记物水平与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
    温建芸, 苗丽丽, 管 迪, 刘 璇, 陈丽白, 冯晓勤, 徐肖肖, 刘秋君, 吴学东, 何岳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1): 5032-5039.   DOI: 10.12307/2022.739
    摘要591)      PDF (1514KB)(181)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异体患者,促其造血和免疫重建的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按照供者与患者有无血缘关系分为:血缘关系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无关移植);按移植物种类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重建供者免疫过程中,来源于供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者脏器产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NIH共识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为2种:①经典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移植后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100 d之内);②持续性、复发性或迟发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与经典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同,但发生在移植后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100 d之后,经常与减停免疫抑制剂有关)。

    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移植成败的关键,寻找其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不完善,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后血浆生物标记物的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患者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以期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诊断、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可靠的检测指标。
    方法:南方医院儿科2019年3月至2020 年12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共计127例患儿,采集移植前10 d、移植后第0,7,14,28,90天、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出现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药物干预后1,2,4周患儿外周血,采用Luminex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在127例患儿中有100例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点采集血浆标本,按照EBMT-NIH-CIBMTR 分级标准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0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40例,其中有9例Ⅱ-Ⅳ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高于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相比,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移植后7 d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水平显著增加(P < 0.05)。单纯Ⅱ-Ⅳ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高于非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P < 0.05)。在发生点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 d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非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③在所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中,与激素敏感组相比,激素耐药组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呈上升趋势。④结果表明,移植后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升高提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二者有助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预测。通过分析用药后1,2,4周的生物标记物水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治疗后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不降低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
    缩略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

    https://orcid.org/0000-0003-3784-5640 (温建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
    于漫亚, 孔凡盛, 张 杰, 徐 杰, 崔 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0): 4806-4811.   DOI: 10.12307/2022.735
    摘要1153)      PDF (2449KB)(148)   

    文题释义: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肠道是其常发生的部位之一,其发病过程包括3个阶段,其中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占据主导地位。全身类固醇治疗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对此无效,导致该病死亡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研究其发病和进展机制有助于新药物的研发,提高临床疗效。
    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几乎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转录本,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基因印迹、转录激活、mRNA修饰、核运输、蛋白活性激活等途径,参与多种疾病的进展。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关系密切。

    背景: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由供体免疫活性T细胞攻击健康受体组织导致,目前治疗方案效果不佳。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构建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表达谱,预测其可能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集4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和4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差异mRNA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根据基因表达信号值的动态变化,构建差异长链非编码RNA-mRNA共表达网络,基于长链非编码RNA对下游靶基因不同的调节机制,分别预测其通过顺式或反式调控及经由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的靶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基因互作网络,通过对靶基因的功能分析预测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可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结果与结论: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1 311个长链非编码RNA和3 283个mRNA差异表达,GO和KEGG结果提示这些差异mRNA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介导的信号通路、转录因子AP-1复合物、巨核细胞分化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这与肠道炎性反应及与骨髓造血能力关系密切。差异长链非编码RNA顺式及反式调控的靶基因包括一些炎症相关分子,如ZEB2、CDK6、CEACAM1、CXCL1等,经由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的通路主要有PI3K/Akt通路和Notch通路,这与T细胞的活化以及肠道干细胞的稳态相关。结果表明,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及肠道干细胞的稳态,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缩略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https://orcid.org/0000-0002-8771-5898 (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相关因素对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
    郭秋霞, 王吉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 7-11.   DOI: 10.12307/2022.002
    摘要509)      PDF (1134KB)(96)   

    文题释义: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外周血已成为自体干细胞移植挽救造血的关键干细胞来源。外周血采集过程安全、简便,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避免麻醉的风险,同时外周血肿瘤细胞远少于骨髓,可以更快速植入并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但是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较少,故需经有效动员才可以采集。
    动员:是指在损伤和炎症过程中骨髓库对应激信号的反应,黏附结构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增强了表达CD34+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向外周血的释放。骨髓中表达CD34+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必须被动员到循环中,才能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收集。

    背景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明确的影响因素尚无定论,需要不断探索有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50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相关因素对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关系。
    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分期、骨髓侵犯、复发、放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使用时间、化疗疗程等因素对造血干细胞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化疗疗程数与采集CD3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移植前复发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较差;放疗患者中动员失败的患者相对较多,失败率为88.9%,放疗对造血干细胞采集呈负面作用;输入CD34+细胞计数越高,中性粒细胞植入越快,而对于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是存在趋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间1-5 d和> 5 d采集的CD34+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对于淋巴瘤患者,过多的化疗、复发和放疗经历都会明显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害,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后行放射治疗,以免对造血干细胞产生损伤。

    https://orcid.org/0000-0002-7198-4292(郭秋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量效关系
    杨腾云, 李彦林, 刘德健, 王国梁, 郑竹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1): 45-51.   DOI: 10.12307/2022.008
    摘要511)      PDF (2569KB)(195)   

    文题释义:

    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取材简单、创伤小、所致并发症少、不存在伦理学问题等,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能力,已在体内外软骨组织工程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修复能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给予一种或多种因素处理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上通过重复测量同一受试对象的实验指标,或者通过重复测量同一个个体不同部位或者组织的实验指标,分析前对数据间是否相关进行球形检验,根据其结果选择相应量表数据综合分析。


    背景:随着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应用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体外培养及动物实验,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3常被用于细胞体外培养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但在实验应用中,很少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3量效探讨,涉及量效的细胞培养实验又经常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 检验来分析这类资料。
    目的: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量效关系,以期获得较佳的转化生长因子β3用量,获得较好的成软骨分化效果。
    方法:动员、提取、培养滇南小耳猪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含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3(25-500 μg/L)的成软骨诱导液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照组不作诱导处理,培养第2,4,6,8,10,12,14天,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第3,7,14,21天,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 Ⅱ型胶原水平;培养第21天,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聚集蛋白聚糖表达;培养第21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 Ⅱ型胶原表达。

    结果与结论:在25-500 μg/L范围内,转化生长因子β3质量浓度在40 μg/L时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最强,转化生长因子β3质量浓度在40,80 μg/L时更容易促进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https://orcid.org/0000-0003-3224-6040(杨腾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因素
    陈 晓, 郭 智, 陈丽娜, 刘玄勇, 张弋慧智, 李旭绵, 王月乔, 韦丽娅, 谢 晶, 蔺 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9): 2958-296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533
    摘要576)      PDF (1068KB)(96)   

    文题释义: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用于临床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来源有外周血、骨髓和脐血,其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最为方便。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主要取决于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分析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各种因素,提高临床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成功率,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重要意义,检测标本中造血干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的CD34分子,可有效计数造血干细胞。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大多采用大剂量化疗,继之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方案,动员后通过监测血常规指标,有条件的机构通过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决定干细胞采集的时间。采集次数根据采得的CD34+细胞数而定,目前采集成功的标准为CD34+细胞数≥2×106/kg。

    背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患者年龄范围宽、移植后并发症少、费用低,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主要取决于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文章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各种因素,并计算出适宜采集的血常规标准,对提高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率进而提高自体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相关因素对CD34+细胞数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共36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CD34+细胞数的影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表面积、疾病种类、采集当天各类细胞水平、采集前化疗次数、采集前疾病状态、初诊时有无骨髓受累等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CD34+细胞数与采集当天白细胞数、单核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有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5);对上述4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采集当天单核细胞绝对值对CD34+细胞数的预测价值最高,其次为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比例;②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疾病种类、动员方案、采集前化疗次数、发病时有无骨髓侵犯对最终采集成功率无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而性别、动员前疾病状态、体表面积与最终采集成功率有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③结果表明,动员后通过监测血常规来决定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时间,其中主要监测白细胞数、单核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预测价值最高的为单核细胞绝对值,其界值为1.345×109 L-1。男性、采集前疾病状态为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体表面积偏大时,最终采集的成功率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曹琳琳, 丁凯阳, 宋 浩, 吴国林, 胡茂贵, 范丹丹, 周晨阳, 王翠翠, 封媛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3): 1993-199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510
    摘要779)      PDF (880KB)(105)   

    文题释义: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在疾病缓解期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冻存,待患者经过高剂量化疗或联合全身照射或全淋巴结照射(即预处理治疗)后再将其回输至患者体内,使患者的骨髓造血和免疫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从而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显著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是淋巴瘤整体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ASBMT)、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EBMT)指南及国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均推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淋巴瘤的一线巩固治疗和复发后挽救治疗。
    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淋巴瘤为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过标准一线方案治疗,超过60%患者的生存期显著提高,然而仍有30%-40%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难治,预后较差,如何延长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基因表达谱、耐药分子机制等深入研究,化疗新方案及新药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改善此类患者的不良预后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背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被推荐为复发难治性和(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目的:分析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血液科移植病房,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截至于 2020-05-15,确诊至移植中位时间为8(3-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2-59)个月;②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8至+17)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2(+9至+22) d;③移植后无进展生存60例,复发13例,复发患者中死亡11例,1例于移植后11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④4例移植前为进展期患者均于移植后7个月内因原发病进展死亡;⑤74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78.5%,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8%;移植前国际预后指数≤2分及>2分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分别为93.9%,66.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85.6%,65.5%(P=0.017);⑥移植前有骨髓侵犯及无骨髓侵犯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5%,91.9 %(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1%,88.7%(P < 0.001);⑦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100% vs. 82.5%,P=0.026);一线巩固治疗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挽救治疗组(84% vs. 48.9%,P=0.01);患者年龄、移植前缓解程度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⑧结果表明,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淋巴瘤患者生存及预后,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淋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国际预后指数分值、有无骨髓侵犯、移植时机选择及原发病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https://orcid.org/0000-0002-7035-0474(曹琳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四肢肌肉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张文坚, 马灵甫, 王志敏, 莫文健, 周睿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3): 1999-200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197
    摘要568)      PDF (657KB)(149)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非同卵双生的其他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起到造血或免疫重建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是目前治疗血液肿瘤、造血衰竭或免疫缺陷等血液疾病的重要方法。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降低和(或)伴有相关躯体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肌少症的研究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兴起,近年来在各种慢性疾病中逐渐得到关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66%,可能存在肌肉量下降。

    背景:肌肉组织在完成运动、保持体位、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肌肉量的评估和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目的:通过系统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四肢肌肉量,探讨肌肉量下降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肌肉量,同时收集研究对象体质量指数、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率、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剂量、HLA配型、移植物来源、白蛋白、前清白蛋白、总蛋白和ECOG评分。以四肢矫正肌肉量为因变量,行t 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该研究通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同意参与此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89例(60.9%)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肌肉量下降,其中男51例,女38例;通过与中国正常人群参照值比较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表现为更低水平的肌肉量、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但体脂率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将患者分为低肌肉量组和正常肌肉量组,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血清白蛋白、前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等生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肌肉量单因素比较显示: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预处理方案、ECOG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高体质量指数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肌肉量的保护因素(OR=52.804,P < 0.05),高ECOG评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肌肉量的危险因素(OR=0.458,P < 0.05);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普遍存在四肢肌肉量下降,且肌肉量比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能更早地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营养干预提供更早的预警,因此应该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进行骨骼肌肉量的评估。

    https://orcid.org/0000-0001-5462-612X(张文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人骨骼肌源性血管内皮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支持
    古晶晶, 周 芮, 杨婷婷, 杨小萍, 许 飞, 郑 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 50-5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145
    摘要495)      PDF (1132KB)(237)   

    文题释义:
    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造血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可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称为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也是一种原始的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但失去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
    人骨骼肌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简称肌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骨骼肌干细胞,其位于骨骼肌微血管内膜,共表达肌肉干细胞表面标记CD56,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CD144,而不表达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 (CD56+CD34+CD144+CD45-)。肌血管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摘要
    背景:人骨骼肌源性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壁,共表达肌肉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标记(CD56+CD34+CD144+CD45-)。研究显示,人肌血管内皮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存在相似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目的:建立人肌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滋养层与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以培养前后CD34+细胞数量变化、免疫表型及集落形成能力为指标,评估人肌血管内皮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支持效力。
    方法:实验分3组:①实验组:以人肌血管内皮细胞为滋养层与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②对照组: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滋养层与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③空白对照组:人脐血CD34+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第1,2,4周分析人脐血CD34+细胞数量、血细胞免疫表型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等指标,第5周时因无细胞存活故不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人脐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在1,2,4周时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二者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流式细胞术分析血细胞免疫表型:只有在第2周时对照组人脐血CD34+细胞CD34+CD33-表达率略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亚型免疫表型CD45+、CD14+、CD10+/CD19+表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1,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造血干/祖细胞集落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由于空白对照组无滋养层,人脐血CD34+细胞数量在1周时明显下降,第2周计数无存活,因此未进行血细胞免疫表型及集落分析;⑤结果表明,人肌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滋养层细胞具有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体外造血支持作用。

    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分析
    秦 洋, 万鼎铭, 曹伟杰, 张素平, 李 丽, 张 然, 宋永平, 张龑丽, 王 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3): 1969-197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62
    摘要511)      PDF (758KB)(314)   

    文题释义:

    脐血移植:随着移植预处理方案、植入机制以及植入前免疫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脐血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及成人的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占同时期儿童恶性肿瘤的40%以上,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均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行的移植方式,对于缺乏合适的亲缘或非血缘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的患儿来说,脐血是强有力的保障。

    背景:近年来,脐血逐渐成为亲缘及非血缘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极其关键的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目的:比较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01/2018-12-3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脐血移植及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脐血移植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同时应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2例同胞脐血移植患者及3例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造血植入失败继发感染死亡,其他全部脐血移植患者均顺利达到造血植入;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7 d(11-43 d),18 d(12-45 d),P=0.307]与[20.5 d(15-50 d),27 d(18-56 d),P=0.77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6% vs. 43%,P=0.737)与(15% vs. 33%,P=0.41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与非血缘脐血移植组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为56%,7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3);③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2年总体生存率与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 vs. 36%,P=0.301)与(56% vs. 33%,P=0.15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 vs. 24%,P=0.044)与(50% vs. 20%,P=0.039),两组在长期生存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结果显示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均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行的移植方式,尤其在儿童血液病患者替代供者移植的长期生存方面明显受益。

    ORCID: 0000-0003-4931-3596(万鼎铭);0000-0002-2257-6241(秦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一例白血病患者及家系HLA-B基因全长序列及18个点突变分析
    钟艳平, 邹红岩, 全湛柔, 邓志辉, 洪文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 77-8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859
    摘要637)      PDF (986KB)(292)   

    文题释义:

    人类白细胞抗原B(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B):HLA-B属于HLA经典一类分子,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短臂,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其表达的产物分布在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参与抗原提呈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下一代测序技术:一种以“边合成边测序”为核心思想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对上百亿碱基进行测序。在人类基因组、转录组、肿瘤等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丰富的多态性,近几年由于受检人数增加及HLA分型技术快速发展,HLA新基因不断被发现。

    目的: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1例白血病患者及家系HLA-B基因的全长序列及18个点突变进行分析。

    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及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SBT)发现患者的HLA-B结果异常。为了鉴定该基因,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该基因全长进行测序,同时采集患者父亲、母亲及2位同胞姐妹的血样进行HLA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应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均提示该样本HLA-B无完全匹配的基因型。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B*15:09:01相比,该基因在外显子、内含子和3′UTR共存在18个碱基突变。5个外显子碱基突变位于第3,4外显子,分别为:第486位G→C、第583位T→C、第636位T→C、第652位A→G和第756位C→T,导致5个相应密码子发生改变,其中2个碱基替换为错义突变,第171位酪氨酸(Tyr)→组氨酸(His)、第194位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家系调查显示患者HLA-B新基因来源于父亲。新基因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数据库(MG595995)。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鉴定了1个HLA-B新等位基因,该基因于2017年12月被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15:435。

    ORCID: 0000-0002-2210-9889(钟艳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体外诱导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王姣杰,安慧娟,单 泓,韩小改,别立莉,李建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29): 4662-466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800
    摘要693)      PDF (753KB)(200)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造血干细胞:
    是未分化的造血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在不同造血因子的作用下可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研究发现骨髓、脐血及成人外周血等均含有一定的比例造血干细胞;人类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CD34+细胞群中。利用造血干细胞定向诱导生产成熟红细胞,为缓解临床供血紧张提供了新思路。
    定向诱导分化:利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功能细胞,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关键环节。该研究正是利用定向诱导分化方法,诱导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使体外生产成熟红细胞成为可能。

     

    摘要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不断的更新,红细胞需求呈增加趋势,血液供应也日趋紧张。体外制备可供临床应用的血液制品成为众多专家关注的热点,而体外诱导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是获得新型血源的可能途径之一。
    目的:探讨采用三阶段悬浮培养体系诱导外周血废弃白膜层来源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及体外生产成熟红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经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外周血废弃白膜层为原料(献血者均知情同意),分离出CD34+细胞,以此为种子细胞,采用三阶段21 d悬浮培养体系体外诱导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分别在第4,7,9,11,13,15,17,19,21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了解细胞生长情况;在第7,11,15,19,21天进行细胞涂片和瑞氏-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在培养第7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系早期分化情况;在第7,11,15,17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系终末分化情况;在第15,17,19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脱核率。
    结果与结论:①随着培养天数增加,细胞呈增加趋势,到第17天达高峰,细胞扩增约1 300倍,之后趋于平稳状态;②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细胞从原幼红细胞向嗜碱性幼红细胞、多染幼红细胞、正染幼红细胞分化,培养至21 d时,几乎全部分化为脱核红细胞;③红系早期分化情况:IL-3R/GPA双阴性细胞占(15.8±0.21)%,其中红系爆发集落形成单位(BFU-E)占(0.98±0.21)%,红系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E)占(8.13±1.42)%;④红系终末分化情况:随着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GPA表达也逐渐增加,培养至第17天时,接近90%的细胞表达GPA,表明造血干细胞定向红系分化较为成功;⑤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无核红细胞越来越多,至第19天80%以上均为无核红细胞;⑥结果表明,采用三阶段21 d悬浮培养体系,体外诱导来自废弃白膜层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可以生产成熟红细胞,且能达到较高脱核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9091-7725(王姣杰)
    不同共培养模式下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汪姝玥,林凡莉,钱 怡,陈小青,刘 洋,李书坛,程 艳,熊 皓,黄纯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13): 2068-207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508
    摘要402)      PDF (6415KB)(451)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骨髓微环境:
    在体内,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理活动受周围环境的控制。骨髓微环境或造血龛由特定的空间结构和细胞组成,包括间质细胞、细胞外的基质和可溶性的能与膜结合的细胞因子。间质细胞由不同的细胞群组成,如间充质干细胞(MSC)、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成骨前体细胞、内皮细胞。造血龛被认为是提供复杂的分子信号确定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成为成熟的功能细胞。因此,一个体外模拟体内造血微环境的模型,需要一个能够支持干、祖、前体和成熟细胞的复杂的多向组成成分。
    共培养:将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共同体外培养,已建立的培养模式包括:非接触共培养、分泌物共培养、接触共培养(2D)、借助各种基质胶的3D共培养、细胞团包裹法的3D共培养等。

     

    摘要
    背景:
    虽然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目前仍缺乏切实可行的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的细胞因子,在维持造血微环境及调控造血干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共培养模式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间充质干细胞至P3代,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GFP小鼠(C57系)骨髓CD117+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同共培养模式将2种细胞进行共培养:对照组为造血干细胞单独培养组;实验组为Transwell共培养组(上室接种造血干细胞、下室接种间充质干细胞);2D接触共培养组(24孔板共同接种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共培养1,3,5,7 d于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造血干细胞的形态,并检测造血干细胞的活性细胞数。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1-7 d,各组造血干细胞数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 < 0.05)。各组细胞自3 d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5 d时部分造血干细胞开始出现形态变化。比较第7天造血干细胞活性细胞数,可知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组及2D接触共培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而2D接触共培养组造血干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接触培养的实验组(P < 0.05)。结果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够有效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其促进作用更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5273-5872(汪姝玥)
    外周血CD34+细胞自体移植促进老年动脉粥样性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周晨虹,徐丽丽,郝秀仙,孙晓娟,郭明金,刘 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 (13): 1998-200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7.13.006
    摘要322)      PDF (910KB)(33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

     

    摘要
    背景:
    老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缺血,目前治疗较为困难。自体干细胞移植可将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内皮祖细胞标记物CD34+细胞移植可促进动物的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
    目的:试验假设采用老年动脉粥样性缺血患者外周血的CD34+细胞自体移植,可有效促进血管新生。
    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纳入老年动脉粥样性下肢缺血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细胞移植组10例采用促血管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并纯化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患者外周血的CD34+细胞,自体移植至缺血侧肢体肌肉组织;对照组10例于缺血肌肉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随访6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移植前和移植后6个月踝肱指数的变化以评估下肢缺血情况。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移植前和移植后6个月下肢肌肉组织微血管数量变化,CT血管成像显示的新生血管形态;移植后6个月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3098771)。试验经中国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讨论:试验拟2018年1月开始,2019年12月完成,希望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修饰的CD34+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动脉粥样性缺血肢体的确切疗效,研究结果有助于开拓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新模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6104-753X(周晨虹)

    AMD3100联合地塞米松对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燕备战,马会敏,孔存权,梁 玉,朱伟彦,蒋舒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36): 5351-535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6.005
    摘要548)      PDF (959KB)(265)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造血干细胞:
    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异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体内,担负起造血作用,包括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及免疫功能的重建。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胎肝、脐带(包括胎盘)等组织中,因此造血干细胞也包含在广义的“骨髓移植”中,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及亚太骨髓移植协作组(APBHTG)均以骨髓移植命名,包括上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内容。

     

    摘要
    背景:
    正常状态下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数量很低,将供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
    目的:探索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单独或者联合注射AMD3100和地塞米松后采集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的含量,常规方法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含量,集落形成实验计数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
    结果与结论:①AMD3100和地塞米松均可刺激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上升,分别在4 h和 2 h时达到高峰,当联合使用AMD3100和地塞米松时,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上升幅度最大;②AMD3100或地塞米松均可刺激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上升,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动员的外周血白细胞含量高于其他组;③AMD3100动员后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数高于单用AMD3100或地塞米松动员组;④AMD3100或地塞米松能够动员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迁移,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优于单一药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5923-7932(燕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