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植入物Spinal implants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影像学数据设计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
    潘保顺, 方 镇, 高明杰, 方贵明 , 陈金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372-1376.   DOI: 10.12307/2022.431
    摘要380)      PDF (1402KB)(79)   

    文题释义:
    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基于影像学测量设计了一款包括寰椎后弓钢板、寰枢椎椎间融合器、枢椎后侧钢板一体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器,并与后弓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固定构成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该系统符合解剖学特征,具有植骨简便且稳定、置钉点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
    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将骨块植入寰枢椎椎间、侧块关节或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间,依靠接触达到骨性融合。

    背景:国内外有关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报道较少,且存在许多不足,缺乏操作方便、植骨区域大、植骨稳定的融合器。
    目的:依据寰枢椎解剖学特征设计一款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收集100例(男、女性各50例)正常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椎后弓高度及厚度、枢椎椎板斜率、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上缘突高度、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寰椎椎弓根外侧缘距离及后结节处至该线的距离并计算后弓外侧缘半径;取后结节旁4 mm处为进钉点,测量后弓螺钉置入长度及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分析解剖参数并设计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
    结果与结论:①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度为(19.07±2.73) mm,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为(6.83±2.01) mm,枢椎椎板斜率为(58.34±7.60)°,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为(26.77±2.14) mm,寰椎后结节高度为(10.45±1.61) mm,寰椎后结节厚度为(8.12±1.57) mm,寰椎后弓螺钉置入长度为(11.21±1.61) mm,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为(53.34±6.30)°,左侧与右侧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依据寰枢椎影像学测量数据成功设计了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新的补充内固定方式。

    https://orcid.org/0000-0001-6935-0031 (潘保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1-6岁儿童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
    李 琨, 高尔科, 熊 峰, 王 星, 武丹琪, 李志军, 张少杰, 刘亚楠, 朵 岚, 李子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383-1387.   DOI: 10.12307/2022.433
    摘要410)      PDF (1311KB)(56)   

    文题释义:
    枢椎:即第2颈椎,是颈椎中最坚固的椎骨,其椎体上有向上伸出的齿突与寰椎前弓的齿突凹相关节,以适应头颈部的旋转运动,枢椎的椎体较其他颈椎小,但椎弓根短而粗,横突短小且末端不分叉,椎板厚而坚固,其棘突较下位椎骨的棘突长而大。
    螺钉内固定技术:凭借着植入螺钉纹理与骨质内部的紧密咬合达到良好固定、复位效果,此技术可以恢复骨支架,防止压缩变形,同时具有切口小、剥离骨膜少、对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创伤少、异物感小、操作简单等优点。

    背景:在治疗枕-寰-枢复合体区枢椎椎弓根特异性骨折时患者需行螺钉内固定,这种方法在成年人中应用较广泛,对于1-6岁儿童在枢椎椎弓根的共性化内固定置钉,国内外尚无发育解剖数据。
    目的:探讨1-6岁儿童枢椎经椎弓根行3.50 mm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入选1-6岁儿童45例,每隔2岁为1组,分为1-岁组,3-岁组,5-6岁组,每组15例,获取颈椎CT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上、中、下缘宽,椎弓根高和长,置钉内倾角及上倾角等参数。每例均测双侧椎弓根相关指标参数,每个参数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
    结果与结论:①枢椎椎弓根各指标除上倾角和内倾角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指标均呈上升趋势;②同年龄组间椎弓根上缘宽、椎弓根中缘宽、椎弓根下缘宽互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③限制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椎弓根中缘宽和长,椎弓根中缘宽:1-岁组为(4.26±0.68) mm,3-岁组为(4.92±0.83) mm,5-6岁组为(6.26±1.26) mm;椎弓根长:1-岁组为(12.38±2.10) mm,3-岁组为(21.00±5.39) mm,5-6岁组为(24.62±1.11) mm;④结果表明,1-6岁儿童枢椎椎弓根具有置入3.50 mm螺钉的可行性,不同年龄组置钉方式应有所不同。

    https://orcid.org/0000-0002-8329-3368 (李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三维体积法定量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成形与保守治疗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变化
    鲁 攀, 张春霖, 王永魁, 严 旭, 董 超, 岳义森, 李 龙, 朱安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395-1401.   DOI: 10.12307/2022.435
    摘要346)      PDF (2450KB)(59)   

    文题释义:
    三维体积法:应用PACS软件在MRI矢状位T2图像上,以上位椎体后下缘及下位椎体后上缘连线为内边界,突出物的边缘作为外边界,即该层面突出椎间盘的面积,测量每个突出层面的面积,使用公式计算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层间距+层厚)×∑每一层突出颈椎间盘面积。
    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是一种椎板成形手术,将椎板一侧或双侧切开,使椎板向后外侧移位、椎管容积扩大,适用于颈椎管狭窄、多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连续型的后纵韧带骨化等。

    背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其术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个案报道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会发生再吸收现象,但这些观察多为定性研究,尚未见三维体积法定量观察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报道。
    目的:对比分析单开门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2020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61例患者和接受保守治疗6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首次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其变化。所有患者2次测量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使用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比和吸收率、再突出比和再突出率等指标作为测量结果。当突出颈椎间盘吸收率大于5.00%(或再突出率小于-5.00%)认为发生吸收(或再突出)。
    结果与结论:①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1例患者共有176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96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54.6%(96/176),吸收率5.0%-55.2%;另有46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26.1%(46/176),再突出率-5.9%至-77.9%;其他34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7例,良28例,优良率为73.8%(45/61)。②保守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3例患者共有171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55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32.2%(55/171),吸收率5.3%-50.7%;另有83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48.5%(83/171),再突出率-5.4%至-219.8%;其他33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2例,良21例,优良率为52.4%(33/63)。③三维体积法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可靠性高(ICC=0.818)。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有6例患者所有突出颈椎间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再突出;有13例患者均表现为突出颈椎间盘再吸收;有6例患者表现为体积不变;剩下36例患者表现为3者并存现象;保守治疗组有32例患者所有突出颈椎间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再突出;有5例患者均表现为突出颈椎间盘再吸收;有7例患者表现为体积不变;剩下19例患者表现为3者并存现象。④结果表明,三维体积法是一种精准可靠的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观察方法。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半数呈现易被忽略的轻度缩小,少数呈现可能导致症状继续加重的中重度再突出,表明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后存在突出颈椎间盘再突出的风险,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

    https://orcid.org/0000-0001-9565-4485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预后的相关性
    遇呈祥, 刘乐洪, 李文博, 陈金石, 冉春雷, 王忠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412-1417.   DOI: 10.12307/2022.438
    摘要546)      PDF (1324KB)(54)   

    文题释义:
    矢状面轴向距离:为C7铅垂线同S1后上角垂线的相对关系,是常用于判断脊柱矢状位有无失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矢状面轴向距离超过4 cm时为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轴向距离超过9.5 cm时为严重矢状面失平衡。
    骨盆投射角:双侧股骨头中心的连线称为髋轴,髋轴中点与骶骨平台中点的连线和骶骨平台垂线所成的角即为骨盆投射角。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胸腰椎矢状面失衡。
    目的:探讨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7年5月到2019年6月重庆三博长安医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观察组),年龄61-79岁,接受椎体成形治疗,术前及术后3个月,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疼痛与骨盆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脊柱和骨盆的矢状位参数、Cobb角与Beck指数;选择同年龄段健康受试者60名(对照组),通过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脊柱和骨盆的矢状位参数。试验已通过重庆三博长安医院医院的关伦理审批(医院伦理批件号:[2017]52号文件,审批时间 2017-04-26)。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Cobb角及Beck指数都显著优于术前(P < 0.05);②观察组患者术前的骨盆倾斜角大于对照组(P < 0.05),术前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胸椎后凸角均小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骨盆倾斜角小于术前(P < 0.05,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胸椎后凸角均大于术前(P < 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值与总有效率、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及Beck指数具有相关性(P <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纠正脊柱和骨盆病理性曲度,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

    https://orcid.org/0000-0002-4919-9052 (遇呈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患者腰椎后方肌肉和后凸畸形的相关性
    包先国, 高增鑫, 吴战坡, 陈优民, 程庆华, 陆海涛, 郭长征, 徐 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418-1423.   DOI: 10.12307/2022.439
    摘要376)      PDF (1384KB)(97)   

    文题释义:
    退变性胸腰段后凸:胸腰段椎体后凸的严重程度由胸腰椎后凸角表示,即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正常值为(0±15)°,退变性胸腰段后凸为可明确的由退变因素所致的胸腰椎后凸角≥15°者。
    腰背肌肉凹陷值:首次由日本学者TAKAYAMA于2016年提出,即测量棘突顶点至两侧椎旁肌表面顶点连线的距离以代替腰背肌肉含量,在核磁上分别测量从T12-L1到L4-L5椎间隙即可获得。

    背景:目前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患者胸腰段后凸程度和脊柱后方肌群含量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近年来,为简化脊柱后方肌群含量的测量程序,腰背肌肉凹陷值作为新概念被引入。
    目的:分析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椎旁肌肉含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胸腰椎后凸程度与体质量指数及椎旁肌肉含量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和62例无脊柱畸形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匹配。在两组患者全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上获取胸腰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使用简便的腰背肌肉凹陷值作为评估腰背肌群含量的参数,在T2加权MRI轴位片上分别测量从T12-L1到L4-L5节段的腰背肌肉凹陷值。两组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亚组;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分为腰椎前凸角升高、正常腰椎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减小3个亚组。
    结果与结论:①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小于对照组(P < 0.01);从T12/L1到L4/L5节段,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两组均呈递增趋势(P < 0.01);②对照组男性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大于女性(P < 0.05),且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体质量正常组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P < 0.05);③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性别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T12-L1和L1-L2的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不同体质量指数亚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P=0.009);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中,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腰椎前凸角增大亚组大于腰椎前凸角正常亚组和腰椎前凸角减小亚组(P < 0.01);④胸腰椎后凸角与体质量指数在两组内均无明确相关性;对照组中体质量指数与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呈正相关(P=0.003),且存在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 0.32×体质量指数;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中胸腰椎后凸角与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呈负相关(P < 0.001),且存在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 13.75-0.48×胸腰椎后凸角;两组整合后存在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5.45+0.21×体质量指数-0.41×胸腰椎后凸角;⑤提示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的腰背肌肉含量小于正常人群;胸腰椎后凸程度和体质量指数无关,而与腰背肌含量可相互预测。
    缩略语: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degenerative thoracolumbar kyphosis,DTLK

    https://orcid.org/0000-0001-8485-6081 (包先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中期疗效
    宋佳伟, 杨永栋, 俞 兴, 杨济洲, 王逢贤, 曲 弋, 毕连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6): 908-913.   DOI: 10.12307/2022.175
    摘要465)      PDF (1614KB)(74)   

    文题释义:
    Isobar EVO:Isobar EVO半刚性杆系统是法国Scient’x公司第二代半刚性的固定系统,与前一代Isobar TTL相比,微动关节轮廓减小25%,前屈角度增加50%,且明显增加了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使其更接近腰椎正常的活动度和生物力学特点,以更有效地保护邻近节段,减少应力遮挡,降低螺钉松动与断裂的风险,保护植入物。
    Topping-off:“Topping-off”技术是一种新的概念,将坚强的固定融合和动态固定装置组合固定治疗,防止或减缓邻近腰椎节段的退变。该技术既能够坚强固定需要融合的节段使椎体间融合顺利进行,又可以通过卸载相邻间盘内压力、允许其有接近正常的运动范围,提供对相邻节段的支持和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避免或减缓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退变。

    背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传统延长融合节段的手术有可能加速邻椎病的再次出现。以椎弓根螺钉为基础的非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中表现出良好的中短期疗效,但采用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亟待研究。
    目的:评估Isobar EVO非融合动态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东直门医院因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的邻椎病患者,纳入了其中15例接受Isobar EVO 原位非融合动态稳定治疗的患者,并回顾了病历、手术报告和X射线成像研究。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结果(包括腰痛和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量表生理健康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
    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完成了至少3年的随访。①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 0.05),但随访各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②影像学测量指标: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少[(3.16±0.45)° vs. (6.32±1.81)°,P < 0.05],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5.51±1.22)° vs.  (4.87±1.47 )°,P < 0.05],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30.95±8.96)°vs. (27.12±9.67)°,P < 0.05 ],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11.32±4.86)° vs.  (10.14±6.44)°,P < 0.05],手术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大(33.23±3.83 vs. 32.79±4.06,P < 0.05),但上位邻近节段平均间隙高度指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指标在术后随访各时段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病例在随访周期内未见内置物松动,未再次发生邻椎病。③结论:Isobar EVO 非融合动态固定是治疗邻椎病的有效方式,临床效果明显。术后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再手术后邻椎病的发生,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的结果和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https://orcid.org/0000-0001-7559-7321 (宋佳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
    杨 军, 杨 群, 张 锐, 姜 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6): 914-918.   DOI: 10.12307/2022.176
    摘要452)      PDF (1190KB)(63)   

    文题释义:
    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为一种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由椎弓根螺钉(球头钉)、滑动棒、压块组成,压块的底面为凹形,可与球头钉的凹形面结合为圆柱形通道,滑动棒可在通道内自由滑动。
    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现代骨科内固定技术理念已由过去的AO坚强内固定转变为BO生物内固定。BO生物内固定的理念是在内固定局部产生微动环境,从而在局部应力刺激下促进植骨融合。

    背景:腰椎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破坏明显、神经症状显著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应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18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2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另外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8个月;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下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不同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在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稳定,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等;④提示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缩略语: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ies Association,ASIA

    https://orcid.org/0000-0002-3013-5411 (杨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
    郭小惠, 宋西正, 向含睿, 康照荣, 李达明, 康 禹, 胡 军, 盛 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6): 919-923.   DOI: 10.12307/2022.177
    摘要480)      PDF (2823KB)(129)   

    文题释义:
    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脊柱的外固定装置由经皮椎弓根螺钉和体外连接纵形长棒组成,在固定后轻微弯曲,患者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一种微量的弹性活动,即弹性应力。这种弹性应力对骨折椎体的骨折面产生微量有效的弹性生物应力刺激,促进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跳跃性脊柱骨折:骨折椎体间隔2个或2个以上正常椎体的脊柱骨折,即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生部位主要在胸、腰椎,其损伤严重、并发伤多,临床治疗复杂且易出现并发症。


    背景: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非融合性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易出现相邻椎间盘严重退变、断钉、断棒、脊柱僵硬恢复困难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无法避免第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造成组织再次损伤。
    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55岁,按照治疗方式分2组,对照组(n=32)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试验组(n=33)进行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骨痂形成状况。研究获得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郭昌毕骨伤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术前(P <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低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试验组术后1周、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骨痂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表明,脊柱外固定弹性应力治疗跳跃性脊柱骨折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3-4579-9306 (郭小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应用体表地形图量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客观化指标:下腰曲线弹性固定转折点的三维成角
    马 超, 王 飞, 刘晓民, 王子昀, 许 奎, 杨文东, 冯 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6): 924-928.   DOI: 10.12307/2022.178
    摘要400)      PDF (1422KB)(154)   

    文题释义:
    下腰曲线转折点的三维成角:对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单(多)个椎体发生位移,棘突连线所呈直线中断,成角形成一或多个折线,同时造成脊柱畸形曲线弹性固定,经下腰曲线弹性固定转折点的脊沟曲线、截面曲线在冠状面、矢状面、轴面的投影线与人体竖直线和水平线所形成的夹角。该角的大小决定了两侧椎旁肌形态对称性、髂嵴两侧高低对称性以及人体脊柱旋转的程度。
    体表地形图: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方法,可以产生代表物体表面形状的等高线波纹,随体表形状不同而变形,可用于脊柱变形引发背部表面不对称性的测量,定量分析脊柱侧凸和旋转角度,实现人体背部形态及脊柱非侵入性的数字化和直观再现。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背部形态呈现特征性表现,目前对腰型的判断主要通过望诊观察、采用定性描述,冯天有教授从望诊角度总结出“腰型”四步规律——腰曲变平、腰骶(功能)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
    目的:测量Ⅲ/Ⅳ型与Ⅰ/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曲线转折点的三维成角,分析通过三维成角判断腰型的可行性。
    方法:顺次纳入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其中Ⅰ/Ⅱ腰型70例,Ⅲ/Ⅳ腰型40例。通过人体脊柱形态评价系统采集患者背部体表地形图,应用分析软件测量患者三维成角,初步判断三维成角的稳定性,计算Ⅲ/Ⅳ型与Ⅰ/Ⅱ型患者三维成角的差异性及诊断临界值,并对三维成角的真实性进行初步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此次指标稳定性良好,3次三维成角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Ⅲ/Ⅳ型与Ⅰ/Ⅱ型患者的三维成角差异极显著:冠状位成角Ⅲ/Ⅳ型平均11.04°,远大于Ⅰ/Ⅱ型(中位数1.24°);矢状位成角Ⅲ/Ⅳ型平均9.02°,远大于Ⅰ/Ⅱ型(平均数2.96°);轴位成角Ⅲ/Ⅳ型平均9.65°,远大于Ⅰ/Ⅱ型(平均数3.01°);③依据ROC曲线值得出Ⅲ/Ⅳ型腰型患者的三维成角(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5.43°,4.77°,4.83°。此次三维成角结果真实性可靠,冠状位、矢状位、轴位成角结果显示:灵敏度分别为86.66%,93.33%,86.66%;特异度分别为95.23%,85.72%,90.47%;约登指数分别为0.818,0.790,0.771;总符合率分别为91.66%,88.88%,88.88%;④该研究利用人体背部体表三维地形图技术,分析通过三维成角判断腰型的可行性,发现该指标稳定性好,尤其能够反映旋盆翘臀和旋腰挺胸型的特征,该角度作为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分类的关键指标,对于定量描述腰型变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https://orcid.org/0000-0003-3665-9133 (马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骨盆平衡的改善作用
    姚汝斌, 王仕永, 杨开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9): 1387-139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4013
    摘要337)      PDF (828KB)(91)   

    文题释义: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于2002年Foley等首次报道,该技术不破坏多裂肌在棘突的起点部位,通过解剖明确的神经血管和肌肉间隙,限制外科操作通道的宽度来减少软组织损伤。
    腰椎-骨盆参数:骨盆形态对整个脊柱序列有决定性作用,也是脊柱尤其是腰椎生理曲度重建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有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椎节段前凸、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等。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腰椎-骨盆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的临床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密切相关,但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并不明确。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的85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39例(微创组),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46例(开放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并计算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差值及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的比值。
    结果与结论:①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骶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增大,而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1中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与术前对应参数的差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的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的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比值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大,其中开放组变化显著(P < 0.05);但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及腰椎前凸角与骨盆入射角比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对于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相比,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在恢复腰椎生理前凸、椎间高度、改善腰椎-骨盆平衡方面拥有同等的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1-6481-6816 (姚汝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基于脊柱骨盆参数预测患者的功能预后
    王海莹, 吕 冰, 李 辉, 王顺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9): 1393-139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4009
    摘要399)      PDF (640KB)(100)   

    文题释义:
    脊柱骨盆参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维持正常的脊柱生物力学至关重要,相应的脊柱骨盆参数为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站立位脊柱骨盆全长X射线片检查是评估脊柱骨盆参数的主要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等相关参数。
    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所关心的事情及生存状况的体验。目前,生活质量评价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评价技术。SF-36量表是目前评价健康生活质量的通用量表,该表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SF-36量表包含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测试不仅包含生理成分,还包括心理成分。该量表对于健康生活质量的评价更全面,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高的效度和信度。

    背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常用方式,但是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不良,而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的术前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符合标准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86例,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 87 例,女 99例。①所有患者术前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X射线片,并测量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4倾斜角、L5倾斜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②末次随访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质量评定,并根据评分分为生活质量改善良好组(Good组)和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组(Poo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脊柱骨盆参数,并应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差的术前预测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6个月,平均24个月。②Good组127例,Poor组59例,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患者占32%。组间比较显示Poor组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脊柱矢状位平衡均大于Good组(P < 0.05),两组患者骶骨倾斜角、L4倾斜角、L5倾斜角及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 > 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个术前预测因素:盆投射角(P < 0.001)、骨盆倾斜角(P < 0.001)和脊柱矢状位平衡(P=0.026)。④ROC曲线分析显示盆投射角> 52.18°,骨盆倾斜角> 25.23°,脊柱矢状位平衡> 3.84 cm 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盆倾斜角的AUC值(0.944)最大。提示对于术前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https://orcid.org/0000-0003-0404-672X (王海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训练应用于腰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的前瞻性研究
    吕 振, 白金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9): 1398-140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4008
    摘要556)      PDF (673KB)(104)   

    文题释义:
    腰椎运动链训练:人体核心通过全身运动链的相互协同来产生力量,并对抗异常力量实现动力性稳定。有效的核心力量是保持功能性运动链的最佳运动学表现的关键,并提供整个运动链的神经肌肉高效率和下肢运动的近端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同时会对腰椎小关节和黄韧带进行必要的成形操作,不可避免会导致整体运动链的运动学改变和对抗异常外力的能力下降,所以引入腰椎运动链训练,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疗效,预防复发。
    McKenzie技术:该技术治疗腰痛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特殊姿势训练和(或)动作指导使脊柱各关节回到中立位,使椎间盘回到椎间隙的中央位置,避免使椎间盘向边缘移动的运动或姿势。该技术首先帮助患者获得脊柱中立位的本体感觉,然后再恢复伴有运动范围受限的肢体活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解除了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而对于腰椎退变导致的软组织源性腰痛尚无直接作用,残余间盘结构需要修复和再稳定,为预防突出复发,重建脊柱中立位姿态,在术后康复中引入McKenzie技术。

    背景:腰椎间孔镜手术解除了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压迫,而术后康复不仅包括手术创伤的康复,还应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随的腰肌损害和骨盆下肢功能失衡的康复。
    目的:将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训练应用于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评估该康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均接受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试验组术后根据预设康复方案进行基于McKenzie技术的腰椎运动链远程分期康复指导,一期术后2-6周、二期术后7-12周,三期术后13-24周;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腰椎术后康复指导。术后康复前及康复训练6,12,24周,评估两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康复训练12周,利用MRI扫描检测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康复训练24周,利用三维运动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研究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011-1)。
    结果与结论:①康复训练后,两组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均较康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康复训练6,12周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康复训练6周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P < 0.05),康复训练6,12,24周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步态分析显示,试验组康复训练24周的支撑相左右侧比值大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分期康复方案符合该疾病术后恢复特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https://orcid.org/0000-0002-4259-9635 (吕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的1年随访
    侯广原, 张继学, 张志军, 孟祥晖, 段 文, 高维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6): 878-88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91
    摘要376)      PDF (1411KB)(95)   

    文题释义:
    腰椎退行性病变:在中老年患者中多发、常见,主要源于椎间盘退变,临床表现主要以僵硬、酸痛,活动范围缩小为主,有时会伴随着腿脚麻木及腰椎相关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对这10个方面进行打分。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脊椎外科手术常用治疗方案,对于骨脆性较大的老年患者来说,骨骼弹性不足,对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不够,从而有螺钉松动、拔出的风险,导致脊柱复位和固定失败,所以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增加椎弓根螺钉系统的稳定性。
    目的:探究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远期疗效。
    方法:纳入60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完善术前检查及X射线片、CT、MRI检查。对照组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技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水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此来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中,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 0.05);③试验组术后内固定棒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④说明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长期治疗效果尚可。

    https://orcid.org/0000-0003-1566-9666 (侯广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影响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疗效的因素
    和 利, 田 维, 徐 嵩, 赵晓宇, 苗 军, 贾 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6): 884-88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392
    摘要453)      PDF (850KB)(120)   

    文题释义: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由创伤导致的骶骨骨折而造成腰骶部与骨盆在解剖学的上分离,常见于骶骨H型骨折和U型骨折。
    髂腰内固定:钛棒将腰椎椎弓根螺钉与髂骨钉相连,中间采用横杆相连,髂腰固定模拟脊柱-骶髂关节-髋臼的应力传导。

    背景: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严重破坏腰骶部稳定性,治疗并发症多、预后差,影响因素较多。
    目的:分析钉棒系统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宁河医院2009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16例,均行钉棒系统髂腰内固定治疗。伴神经损伤12例,其中10例行骶神经减压治疗,2例影像学未见责任骨折块,未予处理。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骨盆指数和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将年龄、性别、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合并伤、神经损伤程度与术后功能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其中年龄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性别、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合并伤、神经损伤程度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进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8个月;②术后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价结果:优4例,良5例,可4例,差3例;③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屈曲型骶骨骨折骨盆指数改善率为78%,中立型和伸展型无改善;④末次随访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5例,良4例,无变化3例,神经损伤临床恢复率为75%;⑤统计分析显示:神经损伤程度与伴有骨盆前环损伤影响手术疗效;⑥提示手术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处理合并损伤的基础上,早期行髂腰内固定治疗维持脊柱骨盆和骨盆环稳定性,对伴有神经损伤者进行确切减压,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https://orcid.org/0000-0001-6689-4316 (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2年随访
    梁 彦, 赵永飞, 朱震奇, 刘海鹰, 毛克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3): 409-41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964
    摘要308)      PDF (996KB)(98)   

    文题释义:
    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为神经根受到激惹刺激后所引起的身体躯干出现偏移倾斜,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的常见原因,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是治疗此类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并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由FOLEY首次应用,在影像技术的辅助下经通道行肌间隙入路,避免椎旁多裂肌的剥离并保留多裂肌在棘突上的起点,保留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可明显减少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对患者术后腰背肌力量恢复、减轻术后腰背疼痛以及术后翻修有重要意义。

    背景: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为神经根受到激惹刺激后所引起的身体躯干偏移倾斜,若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结构性侧凸畸形,关于其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诉为严重腰背痛伴下肢放射痛,同时伴躯干倾斜。25例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开放组),22例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微创组),2组患者均行单节段手术,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以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组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日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临床疗效评分: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2年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5),同一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术后2年畸形情况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 < 0.05),同一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2组患者均获得坚固融合;⑥提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脊柱侧凸能够获得与开放手术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效果,并且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https://orcid.org/0000-0003-1723-4930 (梁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