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迭宫绦虫又称孟氏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猫、犬等终宿主的小肠内,感染人体并不多见,对人体的致病力也不大,但可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而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15] ,在国内仅见20多例报道。而其中绦期幼虫—裂头蚴感染病例在世界各地常有发现,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可在人体各部位寄生,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国内已有数千例报道,广泛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多见于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
[16] ,以10~30岁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17] 。裂头蚴寄生于眼部最多见,约占45.6%,其他部位依次为皮下(31.0%)、口腔颌面部(20.1%)、脑部(2.3%)和内脏(1.0%
)[12] 。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内脏罕见,而寄生于供肾脂肪囊内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
人体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和途径感染曼氏裂头蚴病
[18-19] :①局部敷贴生蛙肉或蛙皮、蛇皮,其中的裂头蚴自伤口、皮肤、黏膜直接侵入人体。②生食或食用未熟的蛙肉、或蛇、鸟类和猪等其他转续宿主的肉类,或生吞蛇胆、蛇血。③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食受感染的剑水蚤,原尾蚴也可直接经皮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④经母体胎盘感染胎儿。本例患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当地有捕食青蛙和蛇的习俗,患者喜食半熟的蛙肉和蛇肉,但从不生食之或用其敷过眼部或创口,故直接感染的可能性极少。患者家中猪圈紧靠水源,经常饮用生水,误食受感染的剑水蚤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食用未熟的转续宿主肉类或误食受感染的剑水蚤可能是其感染裂头蚴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裂头蚴虽不能在人体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但其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体内含有多种酶消化系统,能溶解宿主组织,故可穿出肠壁,移居宿主内脏、肌肉及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该患者就是裂头蚴迁移到了供肾脂肪囊内寄生,并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
寄生于肾脏的裂头蚴由于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发现。有不明原因眼部及皮肤游走性硬结或慢性感染和流行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
[12] ,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常提示慢性寄生虫感染,必要时还可进行动物感染实验,还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学试验可为该病提供免疫学辅助诊断依据
[20] 。确诊主要靠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取得虫体即可确诊并治疗。综合采用CT和MRI等放射影像技术对供肾裂头蚴病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本例患者术前CT报告双肾未见异常,术中发现裂头蚴后再复习CT片,可见供肾腹侧面脂肪囊内靠近肾门处有一占位病变,长约4 cm,宽仅0.5 cm,容易漏诊,包膜厚而完整,增强扫描时稍有强化,包膜内可见低密度影,未见强化,见图2。

治疗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应完整切除包含整个虫体在内的肉芽肿囊包,不能遗留头节,否则将通过移植途径感染受者。对不能手术摘除的虫体,可向囊包内注射40%乙醇奴佛卡因2~4 mL,以杀死裂头蚴,对于预防复发及不能手术的肾脏裂头蚴病,可口服吡喹酮,25 mg/kg,3次/d,连服2 d,总量150 mg/kg[21]。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吡喹酮预防性治疗后,多次粪检未见节片和虫卵排出。虽然环孢素A有潜在的抗绦虫作用,但为了慎重起见,受者术后也服用了相同剂量吡喹酮,无特殊不适,移植肾功能术后第2天即恢复正常。本病重在预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吃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不吞蛇胆,不用蛙、蛇肉或皮敷贴伤口或疖肿,不饮生水。
此外,国外文献报道了数例人体曼氏迭宫绦虫“增殖型” 裂头蚴病,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所致。虫体较小而不规则,一般不超过2 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并以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引起。虫体呈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 mm×1 mm,最长者24 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此两种增殖裂头蚴病治疗困难,预后很差。肾移植受者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因此移植受者在术前行曼氏裂头蚴等寄生虫感染的相关检查亦有必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内器官移植尤其是活体器官移植的蓬勃发展,为确保活体供、受者安全和移植效果,对供、受者进行术前评估时,详细的临床病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有过寄生虫感染或在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居住过的供、受者,应进行针对性地检查。曼氏裂头蚴感染人体并不少见,在活那已有数千例报道,波及范围达23个省(市)、自治区,感染者各民族均有。因此,供、受者术前进行曼氏裂头蚴等寄生虫感染的相关检查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