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股骨柄假体为钛合金制造,表面采用喷砂(grit-blasted)微孔涂层,以促进骨长入和假体的永久生物学固定。钛合金因其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人工关节、齿科、整形外科、心脏外科等医学领域
[10-11]。医用钛合金具备以下基本要求:无毒性,无过敏现象;无刺激性,无致癌致畸性;化学性质稳定,在体内正常代谢作用下,抗体液、血液及酶的作用,保持稳定,无生物退变性
[12]。此外,医用钛合金还具有特定的生物功能性,即生物材料在特殊应用时,能诱导宿主恰当的应答能力
[13]。因此,作为人工关节的材料,钛合金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类以Wagner假体的锥形和沟槽(fluted tapered stem)设计特征为基础的组配式股骨柄假体[14-15],如ZMR (Zimmer, Inc, Warsaw, IN)、Link MP (Link America, Denville, NJ)、MRP-Titan(Peter Brehm, Weisendorf, Germany)以及利马股骨翻修柄假体(Lima-Lto, Udine, Italy)[1,4,16-17],因近段和远段组件均具有各自独立的直径、长度、几何形态(直干式、弯干式等)、表面特征(远段沟槽、近段柱形)、以及表面涂层(纯钛、羟基磷灰石)等设计,故被认为能有效解决股骨近段和远段因骨溶解和假体松动导致的各类缺损和解剖变异,还能有效解决因这些解剖变异导致的诸如股骨头假体中心位置、假体的颈长、偏心距以及前倾角变异等系列问题。临床医生仅需根据术中需要选择不同长度、不同直径的远段和近段组件假体,通过组配即可构建形成类似于定制的假体(custom-made prostheses),以获得股骨近段和远段翻修假体的理想充填和压配。由于这类假体可借助近段组件的选择和调节,获得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偏心距、颈长、前倾角、以及软组织张力,可以很好地克服早期的骨水泥翻修柄、微孔广泛涂层的柱形柄、生物型非组配式翻修柄等存在的失控性下沉、高脱位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并发症[14, 18 -26],故在理论上被认为将能显著改善临床疗效[14-15]。
一些文献也相继证实了这类假体的早、中期疗效,Kwong等[16]报道143例,24~72个月后未见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而翻修的病例,假体平均下沉2.1 mm,如将任何原因导致的假体翻修作为终极点,则假体存留率为97.2%。Park等[4]报道62髋,4.2年后假体平均下沉 1.1 mm,未出现假体因松动性失败而行再翻修治疗。Schuh等[27]报道79髋,随访4年,除2髋假体出现2 mm左右的下沉外,未出现假体松动。本组19例(21髋),假体平均下沉2.4 mm(0~10 mm),平均7年后未出现假体因无菌性松动而翻修。
翻修后的另一常见并发症是髋关节脱位,以往的研究资料已经证实采用非组配式股骨柄假体行翻修后的脱位率可高达8.4%[28]。然而,采用组配式股骨柄假体行翻修后的脱位率,在Kwong等[16]、Schuh等[27]以及Park等[4]报道组中分别仅为2.1%(3/143例),1.2%(1/79髋)和5%(3/62髋),而本组21髋中,至今未出现脱位。表明采用这类假体行翻修后的脱位率已显著低于非组配式假体组。Park等[4]认为组配式翻修假体脱位率的显著降低,可能与这类假体能在术中借助特有的近段组件设计,易于获得对下肢长度、偏心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以及前倾角的恰当调整有关。另外有文献报道组配式假体锥度连接处存在产生磨损颗粒、折断等不良反应[29-30]。然而本组未发生此类不良反应,与本组翻修术中注重视Morse圆锥连接处近段的骨重建和修复有关。
然而,为了确保这类假体的应用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总结,作者认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①在扩髓和置入假体之前,应采用多股钢丝捆扎股骨,股骨远侧皮质段的扩髓,应采用手动髓腔扩大器扩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扩髓和假体置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骨折。②应借助近段组件的调节功能,获得理想的下肢长度、偏心距、前倾角和软组织平衡,有利于防止髋关节脱位,恢复正常的髋关节功能。③对于股骨近段膨胀性骨缺损严重者,应采用股骨近段前方中矢径纵向截骨+钢丝捆扎紧缩术,以减少植骨量。④远段组配假体的置入,应力争与远段髓腔获得最大可能的紧嵌和髓内充填,以避免假体因过度下沉产生的松动。⑤对于假体严重下沉导致髋关节间隙过于狭窄而影响手术者,可采用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以避免可能的大转子撕脱性骨折。⑥应重视Morse圆锥连接处近段髓腔的重建,以防止假体连接处可能发生的折断和微动磨损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