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早期的骨质疏松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到了中晚期,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严重的可因骨质脆性增加而引起骨折
[14]。在世界范围内骨质疏松的防治和治疗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祖国传统医学对这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治疗历史。目前,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其临床防治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中,鉴于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病理病机以及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利用现代医学科研手段从细胞分子水平了解分析传统中医药方剂作用机体的途径和特异性,从而寻找到一种既经济又十分有效的治疗药物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众多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中药骨碎补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骨碎补能刺激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15]。有学者发现骨碎补的主要活性成分柚皮甙有对抗氧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16],能促进小鼠MC3T3-E1细胞、小鼠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人原代培养成骨细胞[1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多种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7], 下调成骨细胞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A的下调能够增强和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18],从而提高成骨分化[19],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柚皮甙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相关性[20]。体外细胞实验提示柚皮甙能够通过阻止RANK因子介导的NF-kappaB和ERK信号,抑制破骨细胞关键基因的表达,干扰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减少骨吸收[13]。
破骨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细胞,是骨吸收的主要效应细胞,其功能活性对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调节破骨细胞功能活性的相关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原代破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比较困难,且不能传代,生命周期短暂,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Chambers[21]首次从新生兔长骨中分离并建立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以来,人们对其不断改进,但到目前为止,尚不能大量获得完全纯化的破骨细胞。同是,由于对破骨细胞的起源任存在争议[22],体外诱导培养出的破骨细胞样细胞不能完全还原体内破骨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功能特性。
利用骨器官培养体系研究骨形成、钙化及吸收调节由来已久,是国外发展较快的一种快速体外实验方法。自Schwartz等对骨器官进行了体外培养以来,其技术得到了讯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23]。该方法不仅可以方便的观察骨的形成和吸收, 而且能够观察药物对骨形成和吸收的动态过程,更便于研究了解药物对骨代谢机制作用和影响。它与细胞培养相比,保留了骨组织内各种细胞间及骨基质间的联系,更近似于体内的生长情况;与体内实验相比,体外骨器官培养具有快速、简便、经济, 能够准确控制受试物的剂量和作用时间,并能排除体内复杂因素的干扰,在研究单一因素对骨形成、钙化及吸收的调节作用方面,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24-26]。近年,有报道体外培养的颅盖骨能释放亲骨活性因子[27]。因此,骨器官培养模型亦是研究骨代谢自分泌与旁分泌的必要方法。
实验是第1次用骨器官培养的方法研究柚皮甙在成骨及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中发现柚皮甙能明显抑制鼠颅顶骨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的数量。这种变化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高质量浓度
(100 mg/L)的柚皮甙组中第10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下降最为明显(76%),其结果与培养基中钙离子浓度变化相吻合。实验结果提示柚皮甙不仅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28],同时也能减少破骨细胞的分化或加速其凋亡。由于骨代谢过程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共同作用,柚皮甙能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应用骨组织培养技术能很好的观察和研究其作用过程,实验室今后将继续利用骨组织培养实验模型,进一步探讨柚皮甙对骨代谢的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