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spondy(vertebral)和olisthesis(to slip),是指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发生滑移
[8-9],1955 年Newman第1次将峡部完整的滑脱定义为DS,并认为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是滑脱的原因
[10]。DS概念的提出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局部因素包括嵴间线低位、腰椎骶化、腰骶部骨性畸形、腰椎曲度的异常等与退行性腰椎滑脱有关
[11]。Jacobsen等
[12]研究发现体质量指数、年龄、脊柱前凸角度与女性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有关,而男性除了年龄外未发现相关因素。其他全身性因素如妊娠、卵巢切除术后造成雌激素水平的骤降、广泛的关节松弛,(雌激素受体的较高表达)等被认为与退行性滑脱有关
[13]。
腰椎滑脱症治疗的方法很多,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神经压迫、重建及维持脊柱的序列和稳定性[14]。本组有21例滑脱患者行减压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神经根管已彻底减压,滑脱椎体有限复位,治疗后优良率较单纯减压组高。有学者认为只有对滑移的椎体解剖复位,才能重建符合生理要求的脊柱正常序列、神经通道和生物力学内环境[15]。本组患者病史较长,具有对抗复位牵拉,维持椎体滑脱的固有应力,即使术中努力提拉复位,也难以达到解剖复位。过度追求解剖复位,不但使内固定承受较大的载荷而失败,还容易导致神经根紧张或被牵拉而出现并发症。术前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椎间隙角度平均值为11.95°,治疗后1年随访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椎间隙角度平均值0°;椎体滑移距离平均值为4.76 mm,治疗后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平均值为1.86 mm。说明此种术式对可加固滑脱椎体的稳定性。这部分患者因退行性变病史长,相邻椎体解剖关系已经发生改变,通过内固定器械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治疗可保持减压效果,又可长久维持脊柱的序列及稳定性。同时,前部负载的减少可能会为已经退行性变的椎间盘提供再生的机会[16]。然而,PLF在治疗腰椎不稳和滑脱的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如保留的椎间盘可能成为疼痛的病因;缺乏前柱有效支撑,增加内固定的失败和假关节形成;不能进行有效复位和椎间隙撑开,不能实现椎间孔的间接减压[17]。
腰椎退行性变进程经历了3个相互联系的节 段[18-19]。腰椎退行性变首先经历了早期退变期,此时小关节囊稍有松弛,施加外力时出现移位,症状轻微,可以恢复,不需手术干预。第2期为不稳定期,小关节囊松弛明显,关节软骨退变明显,出现临床症状,动力位摄片见椎体移位,此期较多进行手术干预。需进行稳定融合手术。第3期为固定畸形期,小关节周围及椎体间形成骨赘明显,使脊柱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退行性腰椎疾病早期症状缓解关键在于神经根减压[20-21]。本组中有1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行单纯椎管减压治疗,治疗后1年随访发现43%的患者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不稳定或者原有滑脱加重。腰椎不稳定是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尽管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手术切除椎板和部分增生肥大的关节突,稍微破坏脊柱后方稳定结构,依然患者在做前伸和后屈运动时因关节囊的部分损伤而使椎间隙角度增大或者滑脱加重,这可能与滑脱处于不稳定期有关。本组中仍有8例患者并没有出现不稳定,说明单纯椎管减压后并不一定造成手术节段的不稳定,这些可能是组织修复的结果,创面、损伤修复是一个必然过程,纤维组织、软骨、骨组织均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同时,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赘形成,明显椎间隙狭窄,这些导致运动节段重新稳定。总之,脊柱后部结构对腰椎稳定性有显着性影响,尤其是伴有不稳定的滑脱患者。
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ASD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邻近节段退变可引起新的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获得性脊椎滑脱、不稳等[22]。通过对体外实验融合前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融合节段相邻的椎间盘内压力增高[23-24],本文中21例患者行融合治疗,治疗前有7例患者在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融合上下节段的椎间盘无退行性变。治疗后1年随访见,椎间盘及边缘骨赘均无明显变化。14例单纯椎管减压患者,术前已有退变发生如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终板硬化等,治疗后1年随访见,大多数患者在X射线片上无明显变化。治疗后ASD已经被证实,本文观察早期退变情况,两组在治疗后1年均无明显变化。有1例患者由治疗前的骨赘形成骨桥,单纯椎管减压组中无力学的改变,退变依然进展,能否说明退变的序贯性发展过程呢?仍需要大量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融合术改变了脊柱的生物力学,邻近术后出现明显的代偿性活动度增加,其与固定节段之间应力相应增加,这将导致椎间盘及小关节负荷加重, 加速其退变[25-29]。
综上所述,融合技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肯定,对腰椎早期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对无间盘退变的邻近节段亦无明显影响。有研究显示非融合技术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30],非融合技术是否会取代融合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