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血管材料 tissue-engineered vascular materials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石墨相氮化碳特异性吸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条件优化
    陆 甜, 陶 渊, 杨 托, 孙路路, 裴心阳, 赵 亮, 李温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0): 4817-4823.   DOI: 10.12307/2023.546
    摘要281)      PDF (1980KB)(72)   


    文题释义: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二维层状结构软质相聚合物,在常温常压下稳定。C、N原子以sp2杂化形成π电子基团,可与血红蛋白卟啉环发生π-π相互作用,进而使血红蛋白吸附在石墨相氮化碳材料表面,实现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且不影响蛋白质构象,因此在实现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特异性吸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响应面分析法:是一种最优化方法,是将影响结果的多个因素作为函数的因变量,结果作为自变量,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作图(一般为等高线图),以图片显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函数关系,以便找到实验的最优条件,实现实验条件的优化。

    背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的安全时限仅6 h的主要原因是游离血红蛋白堆积,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的:利用石墨相氮化碳可特异性吸附游离血红蛋白的特性,探究其可特异性吸附血红蛋白的最佳条件可达到的最高吸附效率。
    方法: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血红蛋白溶液,研究石墨相氮化碳对血红蛋白的吸附能力。基于这些结果,考虑临床应用条件,探究pH值、石墨相氮化碳∶血样、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这4个单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应用Design-Expert.8.0.6响应面分析软件提供的模型,设pH值、石墨相氮化碳∶血样、反应温度、反应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吸附效率为因变量,设计四因素三水平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定三因素的零水平和波动区,检测吸光度值,计算血红蛋白吸附效率。利用电泳验证石墨相氮化碳对全血中血红蛋白的特异性吸附效果。 

    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血液中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的增大,石墨相氮化碳对游离血红蛋白的吸附量也逐渐增大,但不满足线性关系;②单因素实验显示,pH=8.0时,石墨相氮化碳对游离血红蛋白的吸附效率为93.5%,对其他蛋白吸附很少,当pH值进一步升高时,对游离血红蛋白的吸附效率先维持平稳后逐渐下降;随着石墨相氮化碳∶血样比值、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增加,石墨相氮化碳对游离血红蛋白的吸附效率呈现上升趋势;③通过Design-Expert.8.0.6软件计算实验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得到4个因素的最佳作用值:pH=7.5,石墨相氮化碳∶血样为6.00 mg∶1 mL,反应温度为36.5 ℃,反应时间为60 min,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吸附效率为54.3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实验,在最佳吸附条件下,石墨相氮化碳可实现对全血中血红蛋白的特异性吸附;④结果显示,石墨相氮化碳可特异性吸附游离血红蛋白,且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可提高吸附效率,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医用材料进一步推动组织工程材料的发展。

    https://orcid.org/0000-0002-7392-7582(陆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聚己内酯和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修饰后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赵金龙, 刘继超, 于 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1): 3300-3306.   DOI: 10.12307/2023.415
    摘要316)      PDF (1239KB)(38)   


    文题释义: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是来源于血小板的一种双链二聚体可溶性糖蛋白,包含5种同分异构体,广泛存在于骨组织中,在骨损伤修复与创伤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既是结缔组织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的主要有丝分裂原,又是一种高效促细胞趋化因子,可刺激成骨细胞等的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再生。
    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主体材料之一,但其单独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生物活性、机械性能差、降解速度较慢等,所以,改性与优化聚己内酯是目前的热点研究内容。β-磷酸三钙具有与天然骨矿物质相似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拥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骨传导与骨诱导作用,将其与聚己内酯复合可提升支架的成骨诱导性与机械性能。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
    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①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②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③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与PCL/β-TCP支架相比,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与黏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 mRNA的表达。②体内实验: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可见明显的骨缺损,对照组、实验组均可见大量新生的骨组织,实验组修复效果更明显。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空白组没有明显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可见大量成熟度较高的骨基质及相对较少的不成熟软骨组织;实验组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及成熟度较高的软骨组织,大部分髓腔再通。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③结果表明:相比于PCL/β-TCP支架,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并表达成血管相关基因,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https://orcid.org/0000-0002-1062-9684(赵金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体外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拟图及个体化组织工程血管
    程明光, 张超宇, 庄康乐, 阮 鹏, 左 逸, 周正春, 孔 祥, 葛建军, 程光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 335-338.   DOI: 10.12307/2023.021
    摘要986)      PDF (933KB)(38)   

    文题释义:
    个体化组织工程血管:针对个体化患者通过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来制备、重建和再生的血管替代材料。
    三维动态图: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计算机动画建模软件建模对血管状态进行分析、体外重建。

    背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对术者的操作要求很高。
    目的:探讨在体外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拟图及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制备的可行性,为未来为临床医师提供模拟手术过程。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7例,将患者CT影像数据导入到医学图像处理软件,重建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血管及其分支模拟图。对重建出的主动脉血管模型制作出夹层的3D三维动态模拟图,制定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同时测量主动脉夹层模型与CT血管造影在不同位置的血管内径。
    结果与结论:①精确制定出夹层的3D三维动态模拟图和模型,可以制备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化血管,满足临床人工血管材料需要;②在窦管交界水平主动脉、头臂干水平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部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型的血管内径值与CT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提示,在体外可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D三维动态模拟图及精确打印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复杂的解剖结构,可以精确制备个体化组织工程化血管。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7-8091 (程明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及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
    莫剑玲, 何少茹, 冯博文, 简敏桥, 张晓晖, 刘财盛, 梁一晶, 刘玉梅, 陈 亮, 周海榆, 刘艳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2): 3479-348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60
    摘要430)      PDF (1118KB)(68)   

    文题释义:
    细胞膜片技术:细胞膜片技术由日本学者OKANO等发明,该项技术具备许多优势,它不仅可以免去因使用胰蛋白酶消化给细胞带来伤害过程,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等结构,而且在维持细胞良好功能及提高细胞利用率中具有绝对优势。
    组织工程:是应用细胞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用于修复或改善缺损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组织工程技术是通过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借助临时的三维支架和正常的生长方式建造出自然健康的自体组织,它的出现为组织缺损修复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背景: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问题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
    目的:探讨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干细胞膜片共培养形成预血管化细胞膜片的可行性,分析其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基因表达。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抗坏血酸作用形成干细胞膜片。实验组将干细胞膜片与兔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以形成预血管化细胞膜片,以单独培养的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照,培养3,7,14 d时,光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组织学改变,RT-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因子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化网络结构。
    结果与结论:①光镜显示,实验组培养3 d后细胞发生迁移、重排,7 d后可见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发生“联系”,形成网状结构,14 d网状结构更加明显见;对照组细胞密度不断增加,形成细胞团,未见细胞发生重排、迁移形成网状结构;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培养3 d细胞排列不均匀,7 d时细胞呈条索状排列,14 d时细胞呈网状结构;对照组细胞呈铺路石样堆积且密度不断增大,无条索状、网状结构形成;③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培养7 d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培养14 d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培养7,14 d的血管生成素1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培养3,7,14 d的血管生成素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④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形成血管网状结构,对照组无网状结构形成;⑤结果表明,兔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干细胞膜片共培养可以成功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显著表达血管形成相关基因。

    脂肪血管基质成分复合骨软骨一体化支架的体外评价
    陈 磊, 郑 蕊, 杰永生, 綦 惠, 孙 磊, 舒 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2): 3487-349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230
    摘要440)      PDF (1290KB)(110)   

    文题释义:
    脂肪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指脂肪组织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获得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基质细胞,是一组混合细胞群体。基质血管组分包括脂肪前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祖)细胞、内皮祖细胞、淋巴细胞(包括调节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基于骨软骨界面处的天然分层组织结构、矿物质分布、结构-功能关系,采用真皮细胞外基质和磷酸三钙颗粒开发新型含有稳定界面的双相层状支架,充分模拟骨软骨界面组织的特性。

    背景: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已证实,脂肪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局部移植可促进关节软骨修复。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矿化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雌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利用酶消法获得血管基质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特异性蛋白,观察其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分化能力。将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实验组)、含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软骨诱导组)、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分别接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矿化胶原一体化支架上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实时定量PCR检测软骨相关基因表达,二甲基亚甲基蓝比色法测定胞外基质中糖胺多糖含量。
    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高表达CD44、CD105与CD90,低表达CD14、CD19与CD45,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②CCK8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矿化胶原一体化支架上的3种细胞数量增加,其中实验组细胞数量高于其他两组(P < 0.05);培养7 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中的细胞数量多于其他两组;③培养21 d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中的Sox9、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量高于其他两组(P < 0.05);④培养7,14,21 d的二甲基亚甲基蓝比色检测显示,实验组中的糖胺多糖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 <0.05);⑤结果表明,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矿化胶原一体化支架可以在体外有效支持软骨形成。

    https://orcid.org/0000-0003-4195-0099 (陈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分层血管对心脏瓣膜流固耦合的影响
    刘杏铭,袁 泉,丛 华,朱宏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0): 4799-480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418
    摘要433)      PDF (19367KB)(133)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分层血管:血管壁具有分层结构,一般分为内膜、中膜、外膜3层,其中每层都含不同量的弹性蛋白、胶原、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各层的力学特性也不尽相同。
    心脏瓣膜流固耦合:基于临床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建立三维主动脉瓣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主动脉瓣与血液的流固耦合理论,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主动脉瓣变形特点和应力分布情况。了解主动脉瓣变形特点和应力分布情况对再生医学、医疗器械设计和生物膜置换结构的组织工程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
     
     
    背景: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是目前研究者和业界研究与探索的主要方向。数值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是分析人工心脏瓣膜力学性能的主要方法。利用有限元技术分析瓣膜力学性能,揭示瓣膜在体内运行环境下的微观受力情况,可为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
    目的:建立更接近人体实际情况的血管模型,探究分层血管对主动脉瓣变形特点和应力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进人工心瓣的设计提供力学支持。
    方法:建立包括主动脉瓣、血管壁和血液的有限元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其中血管壁为分层血管,探讨血管分层特性对主动脉瓣流固耦合变形及应力大小的影响,验证分层血管壁对实验的重要性。
    结果与结论:①瓣膜变形主要发生在瓣叶处,动脉壁没有明显的变形,瓣叶自由边汇合处变形最大,从瓣叶自由边到缝合边变形量呈梯度降低;②整个心脏瓣膜模型的等效应力最大值位于动脉壁外壁(瓣叶与动脉壁缝合点附近),动脉壁内外壁受力差异大,内壁相较于外壁等效应力值小很多,壁面之间存在应力不连续性;③瓣叶最大等效应力在瓣叶与动脉壁的缝合边处。与以往未考虑血管分层特性的研究结果相比,瓣叶最大等效应力值更接近人体二尖瓣叶的离体失效应力。
    可降解微型支架吻合鼠尾小血管的实验研究
    韩本松,薛 锋,莫秀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30): 4836-484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402
    摘要300)      PDF (653KB)(14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微型支架:将分子质量100 kD的聚乳酸溶入有机溶剂氯仿中,配置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悬浮溶液,浇铸到特制环线形模具中,溶剂挥发形成0.1-0.2 mm的环形基杆,环直径5.5-13.5 mm,在自制牵伸器多向拉伸,固定成形为口径0.5 mm和1.0 mm支架,支架压缩20%后中部用两根12-0尼龙针线活结捆扎固定。
    支架吻合:选取1.0 mm和0.5 mm口径带线支架,植入尾动脉断端,中部两线四针按四点法缝合两端血管壁,牵拉收拢针线,活结散开,支架复张,血管断端聚拢吻合,根据通血漏血情况加缝2-4针。
     
     
    背景:微小血管吻合修复风险很高,已有许多实心、非可降解支架辅助小血管吻合的研究,但仍存在暂时性、创伤性等问题,因而可降解网格状血管内支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聚乳酸微型血管内支架吻合修复微小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将聚乳酸纤维环经多向热拉伸、成形,制备“M”形微型支架,支架直径分为0.5 mm和1 mm 2种。将24只SD大鼠(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分别在大鼠尾根部与中部切断尾动脉,每个部位12只,随后在2部位断端分别植入直径1,0.5 mm的聚乳酸微型支架,进行血管吻合;对照组同样在大鼠尾根部与中部切断尾动脉,每个部位12只,随后以传统显微缝合线吻合血管。记录2组血管吻合时间、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及再植断尾成活率;术后2周行超声Doppler检测,观察尾动脉通畅情况;术后4周,行尾动脉吻合口两端血管组织学检测。实验方案获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20160225124025。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为100%;实验组血管吻合时间少于对照组[(3.0±0.5),(5.0±0.6) min,P < 0.05],再植断尾成活率高于对照组[(95.8±1.5)%,(91.7±1.7)%,P < 0.05];②术后2周超声Doppler显示,实验组血管吻合口及其远、近侧尾动脉内均有血流通过,对照组血管吻合口及远侧尾动脉血栓形成,管腔闭塞;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尾动脉无血栓附壁,支架及吻合口完全被覆内膜,管腔通畅;对照组管腔呈扁圆形,可见附壁血栓形成,管腔部分狭窄;④结果表明,聚乳酸微型支架可满足微小血管吻合再植要求,明显缩短血管吻合手术时间,提高吻合缝合效果,提高再植断尾成活率。
    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修复四肢干动脉缺损的效果
    张汉江,王志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34): 5496-550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34.017
    摘要600)      PDF (774KB)(387)   

    背景:研究已证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表面、抗水渗透性及生物耐久性。

    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的效果。

    方法:纳入38例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患者,其中男30例,女8例,年龄17-61岁,予以常规补液、抗休克治疗、抗炎、清创处理后,均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治疗。修复后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修复后患肢恢复情况和血管通畅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后,患者血管均全部通畅,未出现死亡和截肢病例,患肢均恢复正常血运,未发生血管吻合口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通畅率达到100%。修复后随访12个月,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内壁均处于光滑状态,未出现明显附壁血栓、吻合口位狭窄现象,血管通畅率达到92%(35/38),未发生与人工血管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利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具有良好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及长期通畅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被引次数: Baidu(2)
    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安全性
    迟新栋,玛依努尔•斯买拉洪,甘庆雷,杨 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34): 5501-550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34.018
    摘要295)      PDF (928KB)(428)   

    背景:临床可以采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各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术中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性支架和裸金属支架等不同的支架类型,但不同厂家生产的支架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的:探讨不同厂家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安全性。

    方法:纳入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96例,其中男116例,女80例,年龄37-81岁,均分为两组治疗,分别置入微创公司生产的Firebird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乐普公司生产的Partner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的再狭窄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及死亡率。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两组再狭窄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随访,两组均未发生与支架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过程中,置入不同品牌的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被引次数: Baidu(6)
    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犬冠状动脉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
    王汝朋,杨水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8): 1216-122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08.013
    摘要507)      PDF (959KB)(437)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从宏观角度验证了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生物安全性。

    目的:观察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局部血管组织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情况,从分子表达水平深层次探讨镁合金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
    方法:将25枚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25只防疫杂种犬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回旋支,未植入支架的5只犬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支架植入后24 h、3 d、5 d、1周、1个月各处死动物5只,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标本做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架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A值显著升高(P < 0.01);与支架植入24 h、3 d、5 d、1周比较,植入1个月后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 < 0.01),A值显著降低(P < 0.01)。 结果表明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的组织炎症程度轻,持续时间短且无血栓形成,提示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8)
    雷帕霉素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有效性和安全性
    房凌海,英海荣,孙 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8): 1223-122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08.014
    摘要527)      PDF (703KB)(481)   

    背景:目前,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关于二者在预防各种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纳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17例,其中男89例,女28例,年龄35-81岁,59例在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进行治疗,58例在冠状动脉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血栓形成发生率,分析两种支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与宿主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支架脱落和移位等情况。随访9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3.4%、3.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12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6%、13.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不同自膨式金属支架混合置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生物相容性及保肢率
    陈 彬,刘军军,赵宗刚,李 君,李永欣,辛 海,刘 兵,王豪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8): 1233-123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08.016
    摘要617)      PDF (668KB)(556)   

    背景:支架置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Ⅱ C/D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TASC 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较长,需要多个支架串联置入才能完全覆盖病变血管。

    目的:评价不同种类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纳入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39例(40条患肢),其中男34例,女5例,年龄44-87岁,每条患肢均为1枚LifeS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金属裸支架串联置入硬化闭塞段动脉,随访39个月,评价支架置入成功率,以及支架置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保肢率、一期与二期血管通畅率。

    结果与结论:40条患肢成功放置93枚支架,其中27条患肢放置了2枚支架,13条患肢放置了3枚支架;置入LifeStent支架40枚、Luminexx支架45枚、Smart支架1枚、Aurora支架2枚、Pulsar18支架2枚、Invatec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支架置入后12个月保肢率为95%,置入后24个月血管一期通畅率与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2.0±0.1)%,(59.0±3.7)%,未发生因支架置入导致的血管严重损伤及组织病变。表明自彭式LifeStent金属裸支架与其他不同种自彭式金属裸支架混合置入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与保肢率,近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可降解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
    刘池拽,殷恒讳,吕伟明,曾晨光,刘畅,王文见,全大萍,项鹏,王深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 348-35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3.004
    摘要353)      PDF (788KB)(669)   

    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
    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
    方法:麻醉取Beagle犬的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孔隙率高。培养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大部分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支架无毒性,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细胞种植在支架表面上培养后可形成单层细胞层。体外实验验证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瓣膜有一定的开闭功能。利用三维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组织工程带瓣静脉将有可能作为静脉瓣膜的的替代物治疗静脉瓣膜疾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涤纶/左旋聚乳酸静电纺人造小血管的性能*★◆
    杜雪子1,李毓陵1,陈志龙2,严懿嘉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8): 1377-1381.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08.011
    摘要359)      PDF (645KB)(309)   

    背景:小口径人造血管常用生物材料左旋聚乳酸,在体内的降解速率不能与损伤缺失小血管的组织细胞修复速率相匹配,且绝对力学强度不够高,不能满足病变血管的修复要求。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混纺比的涤纶/左旋聚乳酸静电纺人造小血管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涤纶和左旋聚乳酸在质量配比为10∶0,7∶3,5∶5,3∶7,0∶10条件下,通过双头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人造小血管。
    结果与结论:涤纶/左旋聚乳酸静电纺混纺结构在纳米级条件下,涤纶与左旋聚乳酸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维持各自特性,其力学性能较纯左旋聚乳酸有较大改善,且具备孔隙率高,透水率低的特点,既利于细胞生长,又不会导致液体大量渗透。质量混纺比为5∶5时制备的涤纶和左旋聚乳酸人造血管各方面性能较优,其生物相容性可通过调节工艺参数细化纤维来改善。

    被引次数: Baidu(1)
    大节段生物活性陶瓷多孔支架肌内血管化:3年期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
    任 翔,黄 鹏,姚一民,冯怀志,张文华,翁 杰,李 硕,张 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8): 1387-1390.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08.013
    摘要333)      PDF (492KB)(428)   

    背景:人工骨材料生物体内的活化,与自体骨生物键合,完成自体骨组织爬行替代,核心是材料的血管化。如何判断血管化发生?
    目的:观察大节段生物活性陶瓷多孔支架骨骼肌内植入3年后血管化情况。
    方法:雄性中国自养犬10只,于骨骼肌内植入直径1.5 cm、长4.0~4.5 cm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多孔支架,饲养36个月后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材料植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且所得结果相似:营养血管由股动脉、股深动脉发出并指向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支架,分支后进入材料。结果表明,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用于监测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有效手段,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支架骨骼肌内植入3年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动静脉血循环系统。

    转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同种植于人工血管对内膜增生的影响
    裴 斐,陈 旭,何 蕊,李俊彦,张 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38): 7049-7052.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38.005
    摘要261)      PDF (1302KB)(380)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双层细胞种植能有效提高内皮细胞保留率,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转染到内皮细胞中能提高其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
    目的:采用双细胞种植及修饰内皮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提高内皮细胞保留率和抗栓能力,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调控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观察对小口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方法:以4种不同组合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种植在PTFE管腔面。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4种人工血管经旁路分别移植在4组兔的腹主动脉上。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0 d,种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组和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 > 0.05)。与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相比,未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平滑肌细胞)内膜明显增厚(P < 0.05);未转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膜较薄(P < 0.05)。提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转染可以促进血管内膜增生导致血管狭窄,但同时转入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可以抑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的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6)
    纤维蛋白胶外支架转染PCNA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
    万 力,王文俊,曹园平,王 群,刘季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38): 7053-7056.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38.006
    摘要292)      PDF (1373KB)(307)   

    背景:前期研究成果,纤维蛋白胶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非限制性、生物可降解血管外支架,能够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增生,而且是一种良好的药物缓释系统,能够提高血管外膜基因转染效率。
    目的:验证应用纤维蛋白胶外支架转染PCNA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纤维蛋白胶支架组、纤维蛋白胶联合反义PNCA组。后两组分别给予纤维蛋白胶和纤维蛋白胶与携带PCNA反义寡核苷酸腺病毒的混合物于静脉桥外周均匀喷洒。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28天模型组静脉移植物内膜和中膜增生明显,纤维蛋白胶外支架组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明显减少( < 0.01),纤维蛋白胶联合反义PNCA组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明显少于纤维蛋白胶外支架组( < 0.05)。纤维蛋白胶联合反义PNCA组PCNA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纤维蛋白胶外支架组(P < 0.05),纤维蛋白胶外支架组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 < 0.05)。提示血管外膜反义PCNA转染可进一步抑制移植静脉管壁PCNA表达,纤维蛋白胶外支架联合反义PCNA对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增生有协同抑制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3)
    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材料的电化学抛光工艺
    季士委,黄 楠,万国江,王 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16): 2851-2854.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1
    摘要324)      PDF (331KB)(468)   

    用直流电化学抛光技术,研究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材料电化学抛光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及操作条件对抛光质量的影响。通过优化,用实验得到的工艺能很快获得光亮平整的抛光表面。

    被引次数: Baidu(1)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猪主动脉血管的力学性能
    殷 猛,刘萌芳,曹 清,吴建青,陶乐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0, 14 (51): 9539-9544.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51.009
    摘要341)      PDF (356KB)(521)   

    背景:以往的冷冻干燥研究着重探讨冷冻保护剂、降温速率、保存温度等因素,目前尚缺乏冷冻干燥工艺对冻干后血管力学性能的研究。
    目的:使用质构仪对冻干后复水的猪主动脉与新鲜猪主动脉进行力学性能对比分析,揭示冷冻干燥过程对猪动脉血管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选择一个适合血管冷冻干燥过程的控制参数。
    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新鲜的猪主动脉血管进行冻干处理,猪主动脉经过微机控制程序降温仪进行预冻处理,然后由真空冷冻干燥机完成一次和二次干燥过程。冷冻干燥结束后,将冻干血管进行复水,然后使用质构仪对其穿刺应力、轴向拉伸应力和周向拉伸应力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血管冷冻干燥合适的预冻速率为1 K/min,一次干燥温度为-20 ℃,二次干燥温度为10 ℃。血管冻干后复水,其力学性能同新鲜血管相比,穿刺和周向拉伸应力分别增大20%和30%左右,轴向拉伸应力减小约20%。结果表明冻干复水后的血管基本保持了新鲜血管的弹性,耐压性和顺应性,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血管保存手段。

    壳聚糖单体对内皮细胞血管化功能的影响  
    许 庆, 陈 静,罗祥林,陈元维,万昌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0, 14 (51): 9546-9548.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51.010
    摘要285)      PDF (358KB)(369)   

    背景:壳聚糖对多种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可能是诱导血管再生和肉芽生成的原因。但是,并未就壳聚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对血管形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目的:研究壳聚糖的水解降解终产物D-氨基葡萄糖对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相关行为(包括增殖、迁移和形成管状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生理盐水溶液与内皮细胞共培养,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计算相对增殖率;照相记录不同时间的划痕情况,计算相对迁移率。观察内皮细胞在胶原表面形成的管状结构,计算管状结构长度的平均值及管状结构相对生长率。
    结果与结论:D-氨基葡萄糖浓度从10 nmol/L上升至1 mmol/L时,相对增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浓度≥10 mmol/L时,相对增殖率明显降低(P < 0.01)。当浓度≤10 mmol/L时,细胞发生迁移,相对迁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浓度为100 mmol/L,相对迁移率急剧下降至0.63%。提示,随着浓度升高,相对生长率逐渐降低,但在10 mmol/L时,细胞迁移无显著变化,管状结构生成率突增,促进内皮细胞血管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