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杉.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2] 洪建国.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儿童慢性咳嗽[J]. 临床儿科杂志,2007,06:431-434.[3] 徐立然.“补益肺肾、祛风化痰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4] 王得翔. 济南市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和Th17细胞在不同亚型哮喘中的状态及其意义[D].济南:山东大学,2013.[5] 冯晓凯.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6] 孙伟.石家庄市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7] 刘传合,陈育智. 儿童哮喘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11):809-811.[8] 丁燕霞.安庆市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9] 张晓岩,林江涛.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及发病危险因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7):538-541.[10] 蔡晓红,李昌崇,罗运春,等. 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1-343.[11] 宁立华,张亚京,王鑫,等. 2010年包头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2): 165-169.[12] 邓伟吾.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J].世界临床药物, 2009,30(1):1-6.[13] 潘频华,陈清兰,吴鄂生,等.早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对豚鼠哮喘模型气道重塑影响的病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219-3222.[14] 谢轲楠.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T-bet及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9.[15] 糜涛,刘健,刘晓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慢性哮喘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02,21(8):494-496.[16] 张冉,田庆秀,余丽君.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42-47.[17] 赵籥陶,黄慈波.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23-28.[18] 杨秋敏.浅谈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4(22):2995-2997.[19] 陈楠楠,黄世林.间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3):6670-6675.[20] 曾宪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间质性肺纤维化的抗损伤治疗机制及黄酮化合物的协同效应[D]. 广州:广州医学院,2011.[21] 时彦玲,邓林红.细颗粒物(PM2.5)对气道的病理作用及其与哮喘病理机制的关系[J]. 医用生物力学,2013,28(2): 127-134.[22] 梁瑛,姚天樵,张蔚,等.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的临床病理对比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1): 668-671.[23] 高伟良,邱晨,袁庆莉,等.哮喘大鼠模型气道重构的病理形态学改变[J].广东医学,2006,27(2):176-178.[24] 潘频华,陈清兰,吴鄂生, 等.早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对豚鼠哮喘模型气道重塑影响的病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219-3222.[25] 翟广宇,王式功,董继元, 等.兰州市上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关联规则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1):66-70.[26] 胡晓光,金义,金江兵,等.空气污染物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调查[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5,1:26-30.[27] 王方,云升皓,寇俊峰,等.两种类型的干细胞经门静脉注入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4(3):31-34.[28] 沈德良.心脏干细胞和生物材料在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2.[29] 姚金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2.[30] 曾宪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间质性肺纤维化的抗损伤治疗机制及黄酮化合物的协同效应[D]. 广州:广州医学院,2011.[31] 赵文勇.间充质祖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延缓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32] 刘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疗效分析[D]. 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33] 秦鼎新.肿瘤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34] 张高川.诱导多能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中致瘤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苏州:苏州大学,2014.[35] 殷欣.诱导多能干细胞转录因子在肝细胞癌复发及转移的作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36] 田寿福.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肾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及修复肾损伤的作用与机制[D]. 苏州:苏州大学,2013.[37] 成德,雷蕾,卢智娟,等.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诱导培养与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4):421-430.[38] 付常皓.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