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构建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 in tissue construction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生物信息学对骨关节炎Hub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吴素雯, 陈 政, 蒋元康, 陈雷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8): 4525-4532.   DOI: 10.12307/2023.567
    摘要408)      PDF (1999KB)(71)   

    文题释义:

    Hub基因: 是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常作为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结合了生物学与计算科学,在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骨关节炎是以关节疼痛、僵硬、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退行性疾病,目前关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骨关节炎相关数据集的Hub基因,再用细胞实验加以验证,筛选骨关节炎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方法:从GEO数据库搜索骨关节炎相关的数据集,通过GEO2R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同时对数据集所有基因进行GESA分析,使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功能模块分析,使用插件CytoHubba筛选评分最高的10个Hub基因。提取SD大鼠膝关节半月板细胞,实验组以白细胞介素1β(10 ng/mL)干预细胞24 h复制骨关节炎症模型,以未干预组为对照,采用RT-qPCR法检测Hub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147个、下调基因212个,GO、KEGG和GSEA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通路及生物过程主要涉及胶原纤维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Th17细胞分化和白细胞介素17等;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插件CytoHubba筛选MCC算法中评分最高的10个Hub基因,分别是COL1A1、COL3A1、COL5A1、COL5A2、COL6A3、LOX、LOXL1、LOXL2、POSTN、PLOD1;②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OL1A1、COL3A1、COL5A1、COL5A2、COL6A3、LOXL1、LOXL2的mRNA表达降低(P < 0.000 1),LOX和POSTN的mRNA表达升高(P < 0.000 1),两组PLOD1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③结果显示,骨关节炎的Hub基因表达差异可能为日后了解骨关节炎的发展提供新见解。

    https://orcid.org/0000-0001-6247-7195(吴素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马 胜, 苗嘉航, 余会林, 李渠蓬, 曲 哲, 潘 彬, 冯 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8): 4435-4440.   DOI: 10.12307/2023.691
    摘要313)      PDF (1035KB)(55)   

    文题释义:

    颈后路手术:根据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的不同,临床上常将手术术式分为颈椎前入路与颈椎后入路。颈椎前入路手术术式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颈椎后入路手术包括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融合术。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节段≥3个)往往选择颈后路手术,颈椎后路的减压效果是通过直接去除后方压迫物的直接减压和脊髓向后漂移的间接减压达到。
    颈椎前凸曲度:颈椎曲度是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弧度,具有保证人体重心平衡和缓冲外界冲击震荡的功能。正常颈椎曲度为前凸的弧线,弧度为(12±5) mm。颈椎曲度异常包括颈椎前凸曲度过大(> 45°)、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30°)、颈椎曲度变直(0°)、颈椎后凸(< 0°)。术后前凸曲度的丢失会导致脊髓向后漂移的幅度有限,手术减压效果变差,影响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背景:目前的研究只是通过影像学测量指标及其他指标来预测颈椎术后前凸曲度丢失,汇总这些预测指标的相关文章尚少,此文旨在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来汇总这些预测指标。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选择、手术节段数、手术是否累及C2或C7、术前C2-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7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C7曲率、伸展活动范围、屈曲活动范围,通过术前、术后颈椎C2-7 Cobb角差值确定颈椎术后前凸曲度变化(ΔCL),以ΔCL≤-10°为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ΔCL > -10°为无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1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69例,女48例,随访时间12-26个月;②在117例患者中,发现术后颈椎前凸严重丢失者30例,没有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者87例;③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式的选择、手术是否累及C2或C7椎体、术前C2-7 Cobb角、C7倾斜角、C2-C7曲率、屈曲活动范围是导致颈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增加术后曲度严重丢失风险最明显的是手术节段是否累及C2或C7节段(OR=3.524,95%CI:1.127-11.013)以及手术术式选择(OR=3.165,95%CI:1.013-9.889);④并进一步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Nomogram)并进行验证,其内部验证C-index值为0.91,验证组进行外部验证C-index值为0.87,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⑤提示手术术式的选择、手术节段是否累及C2或C7节段、术前C2-7 Cobb角、C7倾斜角、屈曲活动度是颈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高危因素。

    https://orcid.org/0000-0002-6666-1181(马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风险模型构建及潜在的中药治疗预测
    章晓云, 高振罡, 陈 锋, 曾 浩, 刘 桦, 苏允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28): 4539-4545.   DOI: 10.12307/2023.519
    摘要284)      PDF (2576KB)(63)   

    文题释义:

    ceRNA调控网络:也被称为竞争性内源RNA,是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非编码RNA会竞争结合microRNA,从而引起microRNA调控的靶基因发生变化,最终影响蛋白表达水平,而ceRNA调控网络的关键因素是microRNA。一个ceRNA可以结合多个microRNA,其结合位点被称为microRNA 识别元件。当ceRNA表达量升高时,会竞争性结合microRNA,从而引起mRNA 转录水平升高,最终提高蛋白表达水平,反之亦然。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患者长期或者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导致骨细胞代谢失衡,骨内循环障碍,局部充血,从而引起股骨头发生变性、坏死,进而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未有确切的治疗方案。

    背景:随着疾病治疗模式的改变,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医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利用生物信息学从分子水平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构建疾病风险模型,并预测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为后期中医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分析其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分子调控机制,预测相关疾病靶点并构建疾病风险模型,同时预测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
    方法:检索GEO数据库,下载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矩阵文件GSE123568和基因注释文件GPL15207。借助R语言等软件分析得到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与mRNA,并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与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关联的miRNA-mRNA,再将预测到的mRNA与差异表达mRNA取交集,整合得到ceRNA网络。随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利用R语言分析关键基因的功能与相关通路,并挖掘关键ceRNA网络。最后根据关键基因构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模型,并进行中药预测。

    结果与结论:①与健康对照相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有7个长链非编码RNA和1 763个mRNAs存在差异表达;②筛选出STAT3、KAT2B、AGO4、JAK2、JAK1、PTGS2共6个关键基因;③关键基因所富集的功能包括对肽激素的反应、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对白细胞介素6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涉及JAK-STAT、脂肪细胞因子、催乳素等信号通路;④4种miRNAs(miR-135a-5p、miR-137、miR-17-5p、miR-20b-5p)和2种长链非编码RNA (SNHG11、C20orf197)可能在导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⑤KAT2B最有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的风险因子;⑥郁金、淫羊藿、黄芪具备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靶点的可能。通过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的ceRNA网络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疾病靶点、信号通路及潜在治疗中药,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https://orcid.org/0000-0002-2572-0229(章晓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节律性听觉刺激干预脑卒中患者非急性期的运动障碍
    刘世文, 刘全丰, 杨知博, 段长秋, 张宝莹, 谭 悦, 艾长山, 姜慧强, 冯绪刚, 孔年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5): 5583-5588.   DOI: 10.12307/2023.952
    摘要279)      PDF (898KB)(56)   


    文题释义:

    节律性听觉刺激:主要是用节律性声音(音频)信号反复刺激听觉的训练,改善人的运动和认知行为异常的训练技术。在20世纪末,受音乐、舞蹈节律的启发,用音频改善患者认知、运动行为障碍,当时曾经以互动节拍器IM命名该技术。推测其机制与大脑功能网络同步化及注意力有关,目前用节律性谐振理论解释是热点,认为节律性听觉刺激信号可以和肢体运动频率产生节律性共振,能够提升运动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人类下肢是整个身体的基础支撑,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平衡、支撑和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其功能表现在站立、走步、跑步、跳跃、爬楼梯、坐下和站起等。如有下肢功能障碍,则表现在双侧协调性、起步快慢、抬足高度、步长、步宽度、步态对称性、步伐连续性、行走路程、躯干稳定性、行走速度、足蹬力、足底压力分布等方面的异常。

    背景:近些年来,国外已将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用于康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运动行为障碍,中国康复医学界也陆续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但是将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用于脑卒中非急性期运动障碍的研究报道颇少。
    目的:研究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非急性期运动障碍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深圳恒生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吉林市龙潭中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0例,年龄40-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与试验组(n=55),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1次/d,5次/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1次/d,5次/周),共训练8周。训练及训练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10 m步行速度、Tinetti步态、FAC步行功能、节律性听觉刺激运动反馈误差值及改良Barthel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10 m步行速度、Tinetti步态、FAC步行功能、节律性听觉刺激运动反馈误差值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00);②训练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Tinetti步态、FAC步行功能、节律性听觉刺激运动反馈误差值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00),两组间10 m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显示,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运动障碍的有效康复方法,互动节律性听觉刺激对患者步行速度的作用尚需探讨。 

    https://orcid.org/0000-0003-2431-3055 (刘世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构建女方因素异常受精的预测模型及验证
    周 超, 李 欢, 庾广聿, 于春梅, 陈 迪, 唐程民, 莫秋菊, 覃仁利, 黄新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11): 1696-1703.   DOI: 10.12307/2023.967
    摘要261)      PDF (1612KB)(30)   


    文题释义:

    异常受精:是基于固定时间段为体外授精后(17±1) h时,通过对胚胎形态学观察未出现原核(0PN)、出现1个原核(1PN)、出现3个及以上原核(多PN)以及任何原核情况下只有1个或3个及以上极体的统称,异常受精会使可利用胚胎数显著下降,进而影响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
    体外受精: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人类体外受精主要分为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在常规体外受精过程中,一般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后36-38 h取卵,取卵后2-4 h进行加精,即使卵细胞与精子处于培养皿中共培养。加精后的16-18 h进行原核细胞的观察,即对胚胎受精情况评估,只有当胚胎出现2个极体与2个原核的情况下,才被定义为正常受精卵,因此,常规体外受精取卵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是否受精以及是否为正常受精问题。


    背景:降低异常受精率是提高体外受精应用效能与降低患者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现阶段对异常受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原核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对异常受精所形成胚胎、染色体倍性与利用价值的分析,缺乏基于回顾性研究而建立的异常受精临床预测模型。

    目的:构建常规体外受精中基于女方因素发生异常受精的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助孕治疗患者共5 075例,以匹配容差为0.02按1∶1倾向评分校准男方混杂因素,匹配成功1 672例,根据维也纳共识,以正常受精能力值≥60%的患者纳入正常受精组(836例),< 60%的患者纳入异常受精组(836例),通过模型组∶验证组=7∶3随机抽样获得模型组与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模型组发生异常受精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套索算法(LASSO)挑选出最佳匹配因素,将其纳入多因素向前逐步Logistic回归,找出其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临床影响曲线对该预测模型进行区分度与准确度及临床应用效能验证。

    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发生异常受精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控制性促排卵方案、助孕次数、不孕年限、不孕因素、抗苗勒管激素、窦状卵泡数、基础促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促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P < 0.05);②LASSO回归进一步筛选出的最佳匹配因素为年龄、微刺激方案、助孕次数、不孕年限、抗苗勒管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促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P < 0.05);③多因素向前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生异常受精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微刺激方案、助孕次数、不孕年限、抗苗勒管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④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模型组曲线下面积为0.761(0.746,0.777),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767(0.733,0.80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0.044,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模型预测异常受精的概率与实际异常受精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准确性;临床决策曲线与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组和验证组分别在阈概率值为0.00-0.52与0.00-0.48时具有临床最大净获益,且在该阈概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能;⑤结果表明,基于年龄、微刺激方案、助孕次数、不孕年限、抗苗勒管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构建女方常规体外受精发生异常受精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以及临床应用效能。

    https://orcid.org/0000-0001-9843-6731(周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秋苑, 刘又文, 岳 辰, 侯宏理, 张 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32): 5209-5213.   DOI: 10.12307/2023.821
    摘要224)      PDF (811KB)(14)   


    文题释义: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本质是促炎症性的,表现为细胞胀大至细胞膜破裂使细胞内炎性物质等细胞内容物释放至胞外,导致一系列炎性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机体关节部位,特征为持续性滑膜炎症,研究提示促炎性的细胞焦亡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风湿病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4例(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期选取伴膝关节积液的骨关节炎患者30例(骨关节炎组),健康受试者40例(对照组)。检测并记录3组受试者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和类风湿关节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关节液中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4项因子表达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0 1),关节液中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高于骨关节炎组(P < 0.05-0.01);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分别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关节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呈正相关;③提示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提示细胞焦亡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3-0903-2917(王秋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脑力疲劳诱导方案效果的比较
    杨 威, 李浚东, 赵少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3): 3722-3728.   DOI: 10.12307/2024.428
    摘要220)      PDF (1291KB)(123)   


    文题释义:

    脑力疲劳:是由长时间较高强度认知活动导致的一种心理生物学状态,并可表现为主观上感到疲惫和缺乏能量。参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极易产生并处于脑力疲劳状态,进而会对其运动能力的评估、训练效果的优化和比赛表现的发挥等产生负面影响。


    背景:竞技体育领域脑力疲劳研究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合适的脑力疲劳诱导方案,然而目前该领域脑力疲劳方案种类较多及时间设置不一等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干扰了科研人员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方案。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和时长脑力疲劳诱导方案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设计,16名男性业余足球运动员以随机、平衡的顺序完成4次时长为60 min、间隔时间≥48 h STROOP任务的心理认知类方案(心理认知组)、社交媒体使用的电子暴露类方案(电子暴露组)、全身协调任务的运动类方案(运动组)和中性视频观看的对照处理方式(对照组)。测量受试者任务前的动机、脑力疲劳分数、身体疲劳分数和平均心率,任务过程中每15 min的脑力疲劳分数、大脑努力分数、身体疲劳分数和平均心率。主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心理认知、电子暴露、运动和对照组4组干预前测的脑力疲劳分数基线值无显著性差异(P=0.806);②心理认知组30,45和60 min的脑力疲劳分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 0.05);心理认知、电子暴露和运动组3组45,60 min 2个时间点的脑力疲劳分数类似(P均> 0.05),但显著高于干预前、干预15 min和30 min 3个时间点(P均< 0.05);③结论:心理认知类方案的脑力疲劳诱导效果优于电子暴露类和运动类方案,且45 min是能够有效诱导脑力疲劳的适宜时长。

    https://orcid.org/0000-0002-1564-6862(杨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电子灸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海马亚区体积的影响
    石 娇, 李星捷, 柳奇奇, 刘 俊, 袁 旭, 陈尚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0): 3176-3181.   DOI: 10.12307/2024.327
    摘要214)      PDF (1167KB)(16)   


    文题释义:

    电子灸:是传统灸法上的一种创新灸法,它保留了艾灸的优点,避免了大量烟雾、呛咳及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在长期干预中的依从性。电子灸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已被应用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治疗。
    海马:位于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长期记忆、情景记忆和导航的存储和转换。海马体积萎缩和功能连接受损是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像学标志物,可以准确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近年来,许多研究进一步将海马划分为更小的亚区,以便更仔细地观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海马萎缩。


    背景:目前有研究表明,电子灸可以改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然而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海马体积萎缩和功能连接受损是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像学标志物,电子灸是否可以调节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海马亚区体积值得研究。

    目的:观察电子灸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海马区体积的影响。
    方法:于2018-04-01/2019-01-31在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及下属社区服务中心与下属的社区招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调神益智电子灸治疗(艾灸温度45 ℃,每次20 min,1 次/d,每周5次),对照组接受安慰灸治疗,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利用MRI扫描海马亚区体积,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分析海马亚区体积与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海马左侧旁下托与左侧海马-杏仁核移行区体积增加,对照组患者海马左侧旁下托与左侧海马-杏仁核移行区体积减少,两组间海马左侧旁下托与左侧海马-杏仁核移行区体积变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RBMT、MMSE、MoCA量表评分均升高(P <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3个量表评分无明显变化(P >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RBMT、MMSE、MoCA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左侧旁下托体积变化与RBMT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8,P=0.014);④结果表明,电子灸可以改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力,其机制可能是调节海马亚区结构的可塑性。

    https://orcid.org/0009-0000-2257-8469(石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的研发
    刘宇航, 孙瑞芬, 木日根吉雅, 王 星, 李志军, 刘亚楠, 郝韵腾, 蔡永强, 张少杰, 李 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0): 3223-3228.   DOI: 10.12307/2024.389
    摘要201)      PDF (1968KB)(107)   


    文题释义:

    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蒙医针刺穴位:是指蒙医传统疗法在治疗疾病时,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表面可达疗效的特定部位。


    背景:目前中医成人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且中医儿童针刺穴位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及蒙医训练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已有报道,但蒙医面向儿童群体此类系统尚未见报道。

    目的:研发蒙医儿童针刺穴位仿真系统,希望供临床教学、施术手法练习及针刺安全性研究使用。
    方法:在学龄前男童断层解剖数据集基础上运用PhotoShop 2021与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软件完成儿童三维数字化虚拟解剖模型及内部多器官组织的构建;通过Unity数据库语言编制蒙医顶会穴等27个穴位的相关注释信息库;在儿童3D打印头颈部树脂模型上选用蒙医金针、银针录制针刺穴位教学视频;在Unity3D 软件中整合儿童解剖模型、穴位注释信息库及针刺操作视频并编写代码,成功创建集仿真针刺训练、临床教学及针刺安全性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

    结果与结论:①该研究基于真实儿童标本,为减少二维分割错误,采用手动逐层分割断面图像法,最大程度确保3D模型精度的前提下,使用3D 软件 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和保存独立分割数据,与PhotoShop.2021软件共同完成儿童头颈部外层皮肤与其内部骨性结构、颈脊髓、血管和神经、肌肉及韧带等数十个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后,于MeshLab软件中完成各独立结构基本形态和整体轮廓完整性核验工作,并利用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进行最终精细化调校及解剖位置确认,成功模拟还原学龄前儿童头颈部真实解剖形态。②该研究运用Unity3D 软件将儿童三维模型、针刺操作视频和穴位注释库三者整合,成功构建三维数字儿童蒙医针刺穴位可视化系统。③该研究以中国学龄前男童真实连续断层超薄数据集为基础,实现了中国首个蒙医儿童头颈部针刺穴位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研发,较既往针刺软著更贴合亚洲儿童解剖形态学发育特点,在蒙医针刺安全性研究、临床教学及针刺模拟训练等领域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https://orcid.org/0000-0002-2984-3859(刘宇航);https://orcid.org/0009-0006-3957-488X(刘宇航);
    https://orcid.org/0000-0002-1205-7624(张少杰);https://orcid.org/0000-0002-8329-3368(李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脑小血管病和帕金森病患者脑功能与嗅觉功能的相关性
    黄中霞, 王 雨, 刘雅文, 张小旭, 徐丹丹, 杨艳萍, 黄明明, 余 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 (20): 3209-3216.   DOI: 10.12307/2024.345
    摘要186)      PDF (1233KB)(108)   


    文题释义: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静息状态下,血氧水平的变化通过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来反映,从而间接反映神经元的自发活动。该技术反映出了大脑生理状态下的自发活动,作为一种非创伤性自发活动的检测技术,是神经影像研究的有利手段。


    背景:嗅觉功能异常是许多疾病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但脑小血管病的嗅觉功能异常发生的神经影像机制尚且不清。

    目的:探索脑小血管病与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调控的不同神经影像学机制,探讨嗅觉功能评估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对8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44例健康对照及29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神经心理学及嗅觉测试、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应用DPABI、SPM12、SPSS软件分析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及功能连接的异同,并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影像指标与嗅觉和认知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低频振幅、左侧楔叶局部一致性显著降低;②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及左侧楔叶为种子点,与帕金森病组相比,右侧楔前叶、颞下回、中央前回及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及颞下回功能连接在对照、脑小血管病组中显著增强;③左侧楔叶为种子点,与对照组相比,左侧舌回功能连接在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组明显减弱;左侧颞中回及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在对照组较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组增强,脑小血管病组较帕金森病组增强;④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小血管病组嗅觉评分与认知评分呈正相关,且左侧楔叶的局部一致性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负相关,帕金森病组中左侧楔叶-左侧颞中回功能连接值与嗅觉识别评分呈正相关,左侧楔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楔叶-左侧舌回的功能连接值分别与嗅觉识别评分及嗅觉总分呈正相关;⑤提示脑小血管病患者嗅觉功能调控存在不同于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的神经影像机制,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相关,推测脑小血管病嗅觉功能异常是脑功能异常的继发性改变,而帕金森病嗅觉障碍是由嗅觉相关脑区功能异常直接引起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嗅觉功能评估在预测认知功能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https://orcid.org/0009-0002-7599-7514(黄中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