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 kidney transplantation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撤除糖皮质激素对肾移植受者发生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左富姐,王立明,冯小芳,闵 敏,韩 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770-577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06
    摘要455)      PDF (626KB)(626)   

    背景:肾移植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可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少用和不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已成为国内外众多肾移植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但是,激素减量或撤除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方案。由于尿微量蛋白在肾小管损伤后可以立刻被检测出来,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尿微量蛋白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
    目的:探讨撤除激素(以泼尼松为代表)对肾移植受者发生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方法:35例撤除泼尼松肾移植受者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二联免疫抑制方案,泼尼松开始剂量为30 mg/d,以后逐渐减量(每周减量5 mg),肾移植后1个月停用。其中环孢素A组16例,他克莫司组1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肾移植后3,6,12,24个月和加服泼尼松后3,6,12个月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与尿蛋白定性测定,同时记录肾移植后2年血肌酐、空腹血糖、体质量增加、急性排斥率、感染、人/肾存活率与加服激素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撤除泼尼松后6个月,尿α1-微球蛋白开始升高;12个月,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其中尿蛋白阳性:环孢素A组5例,他克莫司组3例;24个月时,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其中尿蛋白阳性:环孢素A组11例,他克莫司组10例,其24 h尿蛋白定量均大于1 g。在此基础上两组加服激素后6个月,尿α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开始下降,各1例尿蛋白转阴;12个月,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均下降,尿蛋白转阴:环孢素A组2例,他克莫司组3例,24 h尿蛋白定量在0.7 g左右。肾移植后2年时,环孢素A组血肌酐、急性排斥率高于他克莫司组(P < 0.05),空腹血糖、体质量增加、感染、人/肾存活率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撤除泼尼松对肾移植受者尿微量蛋白的出现影响较大,尤其在肾移植后2年,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生物免疫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
    李 健,许亚宏,郭 瑜,马小平,卢 奕,李阳波,贾志刚,赵启华,罗顺文,陈 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776-578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07
    摘要297)      PDF (672KB)(557)   

    背景:目前生物制剂参与的免疫诱导治疗逐渐成为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又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制剂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对机体免疫状态及移植肾功能状态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生物免疫诱导治疗情况分组,单克隆抗体组(n=35)肾移植受者接受巴昔利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克隆抗体组(n=43)肾移植受者接受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n=32)肾移植受者未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诱导治疗。对比分析3组受者在肾移植后1,4,12周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并评价移植后12周内移植肾功能状态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多克隆抗体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 < 0.05)。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低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 < 0.05)。表明生物制剂参与的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移植受者活化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降低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 洪,罗远国,张 旭,曾 军,王 东,袁振宇,袁 峰,眭维国,陈洁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6): 5874-587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36.023
    摘要372)      PDF (582KB)(617)   

    背景:多模式镇痛模式应用于肾移植受者可有效减轻疼痛,并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合适的移植后镇痛药物及方式。
    方法:4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间断肌注镇痛药物,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记录麻醉前,移植后12,24,48 h的心率、动脉平均血压、血氧饱和度;抽取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麻醉前比较,对照组移植后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下降(P < 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 < 0.05)。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组CD4+、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移植后12 h低于麻醉前(P < 0.05),移植后24 h则恢复至麻醉前水平。CD8+、CD4+/CD8+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移植后48 h明显高于移植前,但低于对照组(P < 0.05)。结果可见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肾移植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患者移植肾肾功能短期转归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起积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6)
    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作用
    陈昌庆,石炳毅,蔡 明,赵豫波,金伯泉,王春艳,韩 永,肖 漓,周文强,李州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30-73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3
    摘要569)      PDF (682KB)(563)   

    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是新近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研究较多,在肾移植领域缺少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纳入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移植后肾功能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20例,移植肾功能稳定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对象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水平。

    结果与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0.008 1,P=0.000 0)。肾功能稳定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00 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865 6,P=0.161 7)。提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血清中表达减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3)
    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后的重症肺部感染
    韦 星,蔡 明,李州利,金海龙,洪 欣,陈昌庆,石炳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42-74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5
    摘要499)      PDF (780KB)(836)   

    背景:肺部感染是肾移植后的主要感染并发症,其发病时间和发病率可能与肾移植后常规口服预防感染药物有关。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甲泼尼龙替代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58例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根据患者发病特点及肺部CT表现,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随后在得到病原学及真菌、病毒检测结果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停用或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和组合方案。58例患者中30例延续口服醋酸泼尼松,28例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替代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并予支持治疗、免疫替代治疗。

    结果与结论:58例患者病原体检测阳性39例(67.2%),其中单纯细菌性肺炎7例,单纯真菌性肺炎4例,单纯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混合感染25例(多重细菌感染5例,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17例,真菌、细菌和巨细胞病毒混合感染3例)。甲泼尼龙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醋酸泼尼松组     (P均< 0.05),肌酐波动范围值小于醋酸泼尼松组(P < 0.05)。结果表明应用静脉甲泼尼龙可加快肺部炎症渗出吸收,缩短治疗时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22)
    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
    李建中,范连慧,刘 龙,杨宏伟,李 昕,曹志强,何 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48-75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6
    摘要449)      PDF (2494KB)(560)   

    背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少见,特别是继发于肾移植围手术期,国内外鲜有相关报道,因尿毒症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有相似处,移植医生容易忽略或发现不及时,影响治疗。

    目的:讨论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验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工作中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近期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同种肾移植围手术期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患者于移植后3 d起逐渐出现异常血压升高、视物模糊、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早期头部CT示左侧放射冠、额叶低密度,进一步复查MRI示双侧额叶、海马、顶枕叶皮质下,脑干多发片状等T1、长T2信号,相应部位FLARI高信号。经积极治疗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通过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拟对以后在肾移植围手术期及移植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上提供临床资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慢性移植肾失功的透析时机及影响因素
    左富姐,冯小芳,闵 敏,周梅生,王立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51-915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9
    摘要511)      PDF (750KB)(522)   

    背景:移植肾功能丧失后要及时转入透析以继续维持患者生命,并为部分患者的再移植作准备。目前国内有关移植肾功能丧失后透析时机的报道尚不多见。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开始透析的时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调查2005年7月至 2012年12月上海长征医院肾移植康复病房收治的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毒症症状及并发症,比较不同血液透析时机患者间的差别,分析影响透析时机的因素。
    结果与结论:透析前87%的患者有明显尿毒症症状,78%出现心、脑并发症,31.6%需急诊透析。全部移植肾失功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94±0.63) mL/min,9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 10 mL/min,51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10 mL/min,38例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 5 mL/min。其中合并丙肝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比非丙肝患者高(P < 0.05)。结果显示,开始透析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有明显尿毒症并发症,多数透析时机较迟,尤其是丙肝患者。健康宣教、医疗保健是影响透析时机的关键因素。

    被引次数: Baidu(6)
    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
    王志刚,丰贵文,李金锋,尚文俊,庞新路,崔芝利,刘 磊,谢红昌,丰永花,郭 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64-917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11
    摘要325)      PDF (2834KB)(482)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
    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分期治疗肾移植后的重症肺部感染
    薛 庆,刘克普,马帅军,李智斌,张 更,杨晓剑,袁建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72-917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12
    摘要1251)      PDF (1961KB)(671)   

    背景:肾移植后肺部感染8%-16%发展为重症肺炎,是目前预防与治疗的难点,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率高,死亡率高。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重症肺部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30例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后肺部重症感染多发生于肾移植后6个月,在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联合抗感染治疗。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10例死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例、心功能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2例,3例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14 d后痊愈出院。肾移植后的肺部重症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作者针对其临床特点创新性地将病程分为3期,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定期随访和规律复查,以及培养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预防。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用法,根据临床检查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类药物是治愈关键,根据病情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有效改善症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6)
    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改善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
    冯小芳,闵 敏,左富姐,周梅生,王立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76-918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13
    摘要237)      PDF (760KB)(847)   

    背景:肾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患者种族、年龄、体质量、家族史、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关
    目的:探讨将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改善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4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转换组(n=20)和对照组(n=22);转换组将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对照组不转换。从对照组确诊为新发糖尿病、转换组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的时间开始随访1年,动态监测患者的血糖状况,同时监测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肝功能、血脂、免疫抑制剂用量及浓度范围、尿微量白蛋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丙肝感染率、人/肾存活率等直至随访终点。
    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转换组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逐渐改善,需要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例数逐渐减少,转换1年后,有11例(55%)新发糖尿病完全缓解,不需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而对照组,需要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例数逐渐增多,1年后所有患者均需接受治疗,而且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均不如转换组。同时,转换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三酰甘油、胆固醇、尿酸等均无明显差异,而尿微量白蛋白在转换后6个月开始则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将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短期内(1年内)改善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是安全而有效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7)
    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意义
    黎东伟,刘龙山,费继光,王长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675-768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3
    摘要559)      PDF (522KB)(693)   

    背景:对肾移植受者免疫细胞的研究一直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但国内外缺少对肾移植受者术前全面、系统的免疫检测研究。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布。

    方法:纳入准备接受初次活体肾移植受者共15例作实验组;以18-40岁健康志愿者15人作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流式细胞检测。

    结果与结论:T细胞亚群:肾移植受者CD4+CD25+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均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余细胞亚群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细胞亚群:肾移植受者CD19+/淋巴细胞、CD19+CD5+/淋巴细胞、CD19+CD27+/淋巴细胞均低于健康者,而CD38+IgD-/CD19+高于健康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B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NK及NKT细胞亚群的比较:肾移植受者NKG2A/NK细胞、NKG2A/NKG2D均低于健康者、而NKG2D/细胞显著高于健康者(P < 0.05),NK/淋巴细胞、NKT/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肾移植受者移植前进行免疫细胞亚群流式分析,可以了解受者移植前免疫状态,对移植后免疫监测起基础对照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2)
    亲属活体肾移植后供者安全性评价
    陆瀚澜,陈 瑜,傅尚希,周梅生,朱有华,郑鳕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681-768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4
    摘要838)      PDF (522KB)(1230)   

    背景:随访研究表明,肾移植对供肾者的安全影响较正常人群无统计学差异,甚至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目的:评价亲属活体肾移植对供者的安全性影响。

    方法:通过门诊定期随访、配合电话随访以及定期举办肾友会的方式对9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后供者随访1-10年,比较肾移植供者供肾前后血清肌酐、血尿和尿蛋白以及血压和血脂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供者供肾后出院时血清肌酐较供肾前明显升高(P < 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保持在稳定水平,最近一次随访时血清肌酐与出院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供者供肾后镜下血尿3例(3.2%)、蛋白尿2例(2.1%),经休息后可好转;高血压6例(6.4%);高脂血症6例(6.4%);无一例供者死亡。说明对于健康供者而言,供肾是安全可行的,供肾前全面评估和供肾后长期随访对保障供者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被引次数: Baidu(7)
    前列地尔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王振璞,曲青山,苗书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687-769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5
    摘要456)      PDF (540KB)(1552)   

    背景:研究发现前列地尔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松弛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小血管进而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前列地尔能否促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

    方法:对125例加用前列地尔组患者肾移植后2周内每天静脉滴注前列地尔20 μg,与同期内115例未用前列地尔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后7 d尿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彩超检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和肾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加用前列地尔组的患者肾移植后尿量和肌酐清除率均明显大于未用前列地尔组;血肌酐浓度、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亦明显低于未用前列地尔组;加用前列地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7.2%,显著低于未用前列地尔组13.9%(P < 0.01);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肾移植患者早期使用前列地尔能够促进肾功能的早期恢复,对肾移植后早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3)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黄 萱,热衣汗,刘 健,孙 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693-769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6
    摘要450)      PDF (477KB)(455)   

    背景:单一细胞因子在移植前后两点的变化不具有诊断急性排斥的临床意义,联合监测细胞因子可更好地判断移植患者的体内免疫状态。

    目的:观察Th1/Th2细胞因子在肾移植前后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其在急性排斥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前、肾移植后3,7,14 d时急性排斥组和非急性排斥组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动态的监测。

    结果与结论:在肾移植前,急性排斥组Th1(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Th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肾移植后,非急性排斥组各时点的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组各时点Th1细胞因子迅速升高,在排斥前达峰值,各时点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Th2细胞因子水平缓慢升高,在排斥前达高峰,各时点Th2细胞因子水平仍低于非急性排斥组。结果可见,非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保持稳态,而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呈非稳态分布趋势,表现为Th1细胞因子在排斥前迅速升高,Th2细胞因子缓慢升高。

    被引次数: Baidu(1)
    肾移植后贫血154例5年随访
    郭君其,王 波,谭建明,俞 波,吴卫真,杨顺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698-770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07
    摘要602)      PDF (448KB)(485)   

    背景:最近研究表明,肾移植后贫血是移植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移植后贫血的患病率、处理方案以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泌尿外科随访的尸体肾移植受者病例资料。采集入选患者在肾移植住院期间以及移植后1,2,3,4,5年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肾移植当时以及其后5年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45.5%,10.7%,9.6%,14.8%,13.5%及19.6%。患者在5年内至少出现一次贫血,其中42%经历过贫血的再发。相关分析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与移植肾功能相关。不同性别、年龄、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贫血的患病率不存在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1年血肌酐、尿素氮与贫血诊断相关,而移植后5年时仅与血肌酐相关。尽管铁剂药物使用比较普遍,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中却很少应用。提示肾移植后贫血患病率较高,移植肾功能不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被引次数: Baidu(7)
    SLC30A8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糖尿病的相关性
    余爱荣,范 星,刘慧明,辛华雯,吴笑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06
    肾移植患者待肾期间的应对方式调查
    韩孟霞,解俊杰, 安 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1.016
    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反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黄金球,张建强,胡建敏,陈传宝,胡玉香,陈 桦,李留洋,范礼佩,赵 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18): 3239-324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18.002
    摘要547)      PDF (859KB)(592)   

    背景:目前,肾移植病理学检查仍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肾移植程序性活检在中国尚难以普及,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使患者慢性排斥反应早期因未及时发现而错失治疗时机。
    目的:观察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大鼠血浆中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
    方法:实验以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雄性SD大鼠为受体进行肾移植。移植后分为慢性排斥反应组和正常肾移植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受体于移植前3 d起,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环孢素A微乳化剂2 mg/kg,正常肾移植组则每日给予环孢素A微乳化剂腹腔注射5 mg/kg。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6,8,10,12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移植前1周相比,正常肾移植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1)。移植后第4,6周,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而在8,10,12周低于正常肾移植组(P < 0.01)。慢性排斥反应组血浆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 < 0.01)。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时,血浆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下调。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可为肾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肾移植后尿路梗阻患者的肾功能
    张新涛,戴 澄,张 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18): 3247-325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18.003
    摘要593)      PDF (877KB)(747)   

    背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不被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输尿管狭窄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变化及其在肾功能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及广州华侨医院泌尿外科行肾移植并于移植后发生输尿管狭窄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同时纳入同期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3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输尿管狭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测定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尿素氮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输尿管狭窄治疗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1);治疗后1个月,病例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后输尿管狭窄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与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可作为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的监测指标。

    被引次数: Baidu(6)
    肾移植后的股骨头坏死
    王晓勃,王 跃,丰贵文,李金锋,尚文俊,庞新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18): 3255-326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18.004
    摘要1696)      PDF (633KB)(1020)   

    背景:股骨头坏死是肾移植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防治尤为重要。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86例肾移植患者,对发生肾移植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移植前透析方式及透析时间、移植后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时间、患者体质量变化、血脂改变及出现股骨头坏死情况。
    结果与结论:486例患者中45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7个月,共有4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发病率为0.8%,平均发病时间为8.25个月。肾移植后股骨头坏死患者移植后前5 d平均静脉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 707.50±154.45) mg,肾移植后第1个月平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17.50±180.76) mg。4 例均为血液透析患者,肾移植后血脂及体质量增加,明确诊断后均减量并停用激素,并应用活血药物及内科保守治疗,3例好转,余1例为新近发现股骨头坏死患者。提示激素的应用是肾移植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发病后停用激素,并给予活血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