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损伤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s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肩锁关节及关节盘的相关解剖学特征
    王治洲, 张海龙, 陈 舰, 叶 征, 杨元庆, 应正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33): 5358-536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880
    摘要821)      PDF (599KB)(100)   

    文题释义:

    肩锁关节:为位于肩胛骨肩峰端和锁骨远端的微动关节,由关节囊、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法,是石蜡切片技术里常用的染色法之一。

    背景:目前临床上多数认为,肩部疾病如肩锁关节脱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等与肩锁关节的解剖形态有很大的关系,但国内外文献很少有关于肩锁关节的形态学数据支持,特别对于肩锁关节关节盘的解剖学研究。同时肩锁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参与肩关节的联合运动,现临床上有关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繁多,较流行的手术方式多为刚性固定,并未保留其微动特点以及锁骨和肩胛骨的运动特点,其中关节盘的取舍目前国内外并无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

    目的:对肩锁关节及关节盘行相关解剖学研究,用于更好地指导肩部疾病的诊治。

    方法58具肩锁关节尸体标本(同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进行形态学及组织结构研究,共获得58个肩峰、58个锁骨和36个关节盘(包括完全型和不完全型)。采用BIGLIANI肩峰形态分型、DEPALMA锁骨形态分型、EMURA肩锁关节盘分型,获得各肩峰与锁骨组合下关节盘出现的频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提供)

    结果与结论①在58个肩锁关节尸体中,肩锁关节盘type1型共15例,所占比例最高,为25.9%type3a型共4例,所占比例最少,为6.9%。②Ⅰ型肩峰32个,所占比例最高,为55.2%;Ⅲ型肩峰3个,所占比例最低,为5.2%。③Ⅰ型锁骨27个,所占比例最高,为46.6%;Ⅲ型锁骨9个,所占比例最低,为15.5%。④以Ⅰ型及Ⅱ型肩峰与Ⅰ型锁骨组合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4.1%22.4%,以Ⅲ型肩峰对Ⅰ型锁骨所占比例最小,为0%。⑤而在Ⅰ型肩峰与Ⅰ型锁骨组合下type1型和type2b型关节盘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5.7%28.6%;Ⅱ型肩峰与Ⅰ型锁骨组合下type2a型和type1型关节盘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8.5%23.1%。⑥苏木精-伊红染色在组织切片中可以发现,关节盘中的细胞外基质清晰可辨,细胞形态饱满,含有丰富的细胞质,提示为软骨细胞,即形成纤维软骨的主要成分。此外,从关节囊顶端和底端两侧可见部分骨膜纤维层移行至关节盘内侧,考虑共同组成关节盘结构,即关节盘由近骨面的软骨细胞及远离骨面的纤维层共同构成。

    ORCID: 0000-0003-4623-4040(王治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RNAⅢ抑制肽抑制葡萄球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
    邢庆昌,郝立波,王继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183-718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44.024
    摘要312)      PDF (338KB)(454)   

    背景:葡萄球菌导致的细菌感染和生物被膜形成可在骨科植入物或创口愈合时发生。受细菌群体感应机制调控,葡萄球菌RNAⅢ抑制肽可以干预葡萄球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阻断葡萄球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防止葡萄球菌感染。
    目的:观察RNAⅢ抑制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对人宫颈癌上皮细胞黏附的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上皮细胞,实验分4组,空白组每孔加入DMSO的生理盐水,RNAⅢ抑制肽组加含RNAⅢ抑制肽的DMSO溶液,左氧组加入左氧氟沙星的水溶液,联合组用药剂量参照上述两组联合干预。通过组间对照的方法,对比研究表皮葡萄球菌在生理盐水、RNAⅢ抑制肽、左氧氟沙星及两药联合作用下对Hela 细胞的黏附情况。
    结果与结论:空白组Hela细胞层表面有大量细菌黏附,而各用药组细菌黏附的数量均显著低于空白组  (P < 0.001),左氧组光点计数明显低于RNAⅢ抑制肽组(P < 0.05),而联合组Hela细胞层表面黏附的细菌数量进一步降低(P < 0.01)。结果证实,RNAⅢ抑制肽可以有效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对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并且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人体膝关节股骨后髁角度的MRI测量
    许红生,赵志江,孟位明,张磊,张小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6): 4236-424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6.025
    摘要812)      PDF (409KB)(55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
    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2)
    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分布及计数法的评价
    王 簕,娄爱菊,丁 强,杨 波,陈 涛,唐 龙,章 波,尹 飚,宋 庭,张 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9): 1319-132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9.002
    摘要362)      PDF (401KB)(602)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
    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辛伐他汀复合Bio-Oss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王 洋,焦 鑫,梁恒燕,葛振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8): 8374-838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8.013
    摘要313)      PDF (2648KB)(619)   

    背景: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但其成骨机制及成骨效果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观察Bio-Oss/辛伐他汀复合材料与单纯Bio-Oss修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
    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双侧制备缺损,随机将一侧采用辛伐他汀复合Bio-Oss修复缺损区;另一侧采用单纯Bio-Oss修复缺损区。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植骨后4,8,12周分别处死各组兔子4只,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及口腔锥形束CT影像学观察,组织学切片观察,定性定量对比分析植骨区牙槽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骨后4,8,12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随着高阻射的Bio-Oss骨粉逐渐降解,在各时间点密度值测量结果辛伐他汀复合Bio-Oss组均显著低于单纯Bio-Oss组(P < 0.05)。新生骨百分比测量结果辛伐他汀复合Bio-Oss均显著高于单纯Bio-Oss组(P < 0.05)。提示辛伐他汀具有促进Bio-Oss骨粉吸收的效果,在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促进新骨生成的作用。

    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
    李树文,武海军,银和平,白 明,杜志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9): 6861-686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9.001
    摘要524)      PDF (462KB)(706)   

    背景:椎间盘为负重却缺乏血运的组织,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表型丢失问题,因而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但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兔髓核细胞分离、贴壁培养、扩增和鉴定的方法,并观察髓核细胞在不同代次的生长特性。
    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髓核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计数细胞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细胞鉴定。
    结果与结论:成功的实现了兔髓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生长特性观察发现,髓核细胞第1-3代细胞增殖能力强,活力旺盛,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程逐渐下降的趋势。分离培养的髓核细胞阳性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体外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相结合,可获得高纯度的髓核细胞,培养的髓核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生长,第1-3代细胞生长活性较强。

    被引次数: Baidu(13)
    乙醇对股骨头髓内脂肪细胞的作用
    陈跃平,高 辉,陈 亮,董盼锋,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5): 6221-622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5.001
    摘要426)      PDF (2118KB)(676)   

    背景:乙醇已成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病因素,其所致的骨髓内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起病的重要原因,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在乙醇作用下脂肪细胞结构功能的变化,以期分析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原代脂肪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取大白兔股骨头髓内脂肪组织,分离获取脂肪细胞,以油红O染色行细胞表型鉴定。取传代稳定的髓内脂肪细胞,将盖玻片切割成10 mm×10 mm,种植前置入24 孔培养板孔内,分为乙醇组和对照组,每组24 孔,每孔为1个样本。对照组不加乙醇,乙醇组加入0.15 mol/L乙醇,分别于4,6,8,10 d 更换培养液,换液时不再加入乙醇,均培养至10 d。培养终止后,取出盖玻片行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并计数。
    结果与结论: 随着时间延长,乙醇组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01),2组小脂滴均逐渐增多、增大,但乙醇组更明显。培养4,6,8,10 d的髓内脂肪细胞数量乙醇组分别为(200.90±24.60),(1 102.30±76.73),(1 160.30±28.37),(1 199.70±44.74)个/cm2;对照组分别为(99.80±10.82),(0.40±94.71),(1 000.20±41.85),(1 059.80±26.79)个/cm2,脂肪细胞数量随乙醇作用的时间延长而增多。提示乙醇能够促进髓内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这可能是长期酗酒后股骨头骨髓内脂肪组织增多,骨内压增加,血流灌注减少,导致缺血,从而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

    被引次数: Baidu(25)
    不同长度兔桡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詹玉林,安智全,孙鲁源,张长青,曾炳芳,许 锋,侯国柱,李文举,朱小萌,宋兴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0): 5511-551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0.015
    摘要455)      PDF (779KB)(474)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
    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 cm的骨缺损。
    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 < 0.05);3.0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 < 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 cm骨缺损组(P < 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 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 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 < 0.05)。证实,兔桡骨3.0 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被引次数: Baidu(12)
    不同物种髋臼的骨小梁方向
    孙剑伟,颜冰珊,尹望平,张春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26.001
    踝关节腓骨旋转角测量:术中判断下胫腓骨联合复位的成功率
    阮志勇,黄金亮,罗从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26.016
    成人股骨上端部分参数测定
    巨 鹏,祁小桐,刘晓虎,安 洪,蒋电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22): 4076-408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22.013
    摘要1156)      PDF (634KB)(529)   

    背景:在髋部骨折治疗中,内植物的设计和匹配对实现力学的传导及获得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种的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从而造成人种股骨参数各异。
    目的:测定重庆地区成年人股骨上端部分参数。
    方法:利用游标卡尺实体测量160例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左右各80例)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头颈轴长等5项相关参数,用浩辰CAD软件在影像资料上测量重庆地区成人股骨(男女各80例)上端内、外侧弧度及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
    结果与结论:实体测量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得出人股骨头直径为(45.26±3.17) mm;股骨头长径为(39.02±2.58) mm;头颈轴长为(93.23±5.43) mm;股骨颈最小上下颈为(31.28±2.18) mm;股骨颈最小前后径为 (26.23±2.10) mm;测量成人股骨影像学资料得出的男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67±0.024)π;男性股骨上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π;男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92±2.31)°;女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78±0.019)π;女性股骨上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π;女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68±2.02)°。实体测量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股骨头颈轴长、股骨颈最小前后径和股骨颈最小上下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6-0.588。软件测量的影像学数据中股骨上端内、外侧弧度无相关性(P > 0.05);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和股骨上端内侧弧度呈负相关(r=-0.446,r= -0.509,P < 0.05),而与股骨上端外侧弧度呈正相关(r=0.259,r=0.311,P < 0.05)。测得的重庆地区成人股骨上端的部分参数为设计及改良出符合当地髋部骨折的内固定物提供参考依据。

    被引次数: Baidu(4)
    股骨近端结构测量指导髋部骨折术前方案
    蔡思清,蔡冬鹭,颜丽笙,潘源城,庄华烽,李毅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25-163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16
    摘要428)      PDF (526KB)(995)   

    背景: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后常有骨质疏松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制定细致的治疗前计划。
    目的:对老年女性患者股骨近端结构进行测量,以帮助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
    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临床需要拍骨盆平片的50岁或以上女性患者204例,应用实达易联众医用后处理软件对患者骨盆平片上股骨颈轴长、股骨颈中段宽度、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颈干角及髓腔闪烁指数进行测量。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测量健侧,并依据患者的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与结论:
    髋部平片测量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轴长(97.14±6.16) mm,股骨颈中段宽度(33.76±3.03) mm,股骨颈中段髓腔宽度(28.28±3.48) mm,颈干角(127.05±3.43)°;髓腔闪烁指数为(3.50±0.5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髓腔闪烁指数逐渐减小,且股骨颈骨折患者明显小于非股骨颈骨折患者(P < 0.01)。股骨近端结构测量有助于制定髋部骨折术前计划,选择内固定安放的最佳位置,根据髓腔闪烁指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

    被引次数: Baidu(4)
    膝关节参数在膝前疼痛中的意义
    隋金颇,葛帮荣,杨文锋,段国庆,张元民,赵晓伟,谢士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33-164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17
    摘要793)      PDF (580KB)(862)   

    背景:膝关节参数如合适角异常对于膝前疼痛有统计学意义已在CT测量下证实,但是没有在临床手术实践中证实。
    目的:通过对膝前疼痛患者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等参数的测量,分析这些参数对膝前疼痛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不同程度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膝前痛患者50例患者的50个膝关节,测量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参数,同时与50例无膝前痛仅存在半月板损伤的50个膝关节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及髌股指数、倾斜角对于膝前疼痛有显著性差异,外侧髌股角无显著性差异。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对由髌股关节紊乱导致的膝前疼痛患者有重要的诊断治疗价值,是对髌股关节紊乱具有临床意义的有效参数。

    被引次数: Baidu(13)
    虚拟膝关节镜系统培训临床医生的手术技能
    陈为坚,谢晓辉,李赟罡,刘腾飞,孙鸿涛,李贵涛,王法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41-164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18
    摘要626)      PDF (593KB)(880)   

    背景:虚拟膝关节镜系统在国内外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价格比较昂贵,目前还无法得到推广应用,有鉴于此,作者设计、开发了一套虚拟内镜仿真设备,它可以让外科医生运用模拟手术操作器械在虚拟的关节腔环境中进行手术,获得训练效果。
    目的:评估本虚拟关节内镜系统对关节镜外科初学者的手术技能训练效果。
    方法:选择来自5所不同大学的实习医生和不同医院的医生24名,其中无关节镜操作经验的实习医生16名,有关节镜操作经验的专家8名,16名实习医生随机分为受训组和未受训组,每组各8名。在对受训组进行系统培训之后,使其分别在虚拟关节镜系统操作中和临床手术操作中与未受训组以及专家组作对比;将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与结论:在虚拟内镜系统操作中:未受训组与受训组人员之间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未受训组与专家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而受训组与专家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5)。在临床关节内镜手术操作中,未受训组和受训组人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未受训组成员与专家组成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受训组与专家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表明虚拟关节镜系统对初学者的手术操作技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也表明虚拟手术操作技能的提高与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被引次数: Baidu(3)
    “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
    于金河,孙先泽,任 亮,刘艳兵,顾振芳,侯树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48-165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19
    摘要568)      PDF (528KB)(855)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基于扩展Infomax 独立分量分析算法的脑电信号消噪
    黄 艳,黄 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55-165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20
    摘要806)      PDF (477KB)(652)   

    背景:脑电信号能够反映大脑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但在采集和分析处理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如眼球运动、眨眼、心电、肌电等,这些噪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脑电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目的:介绍了一种基于扩展Infomax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脑电信号消噪。
    方法:通过扩展Infomax算法的迭代求得分离矩阵,采用去除噪声分量后的独立成分重构需要记录的脑电信号,观察Matlab仿真得到的去噪后的脑电信号,同时比较去噪前后各导联脑电信号与眼电信号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使用扩展Infomax 独立分量分析算法能够成功地去除多导脑电信号中的眼电干扰。再比较去噪前后各导联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可以发现使用扩展Infomax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同时也能够成功地去除多导脑电信号中的工频干扰,且对脑电信号中的其他有用信号几乎没有破坏。

    被引次数: Baidu(4)
    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三维重建盆腔动脉
    洪 霞,石小田,汪坤菊,林凛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60-166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21
    摘要608)      PDF (472KB)(792)   

    背景:以往的影像诊断中,主要观察二维图像,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诊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在三维空间里研究人体内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今后解剖学研究的必然。
    目的:利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对盆腔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为血管介入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纳入非妇科疾病死亡成人新鲜标本2例,预处理标本,经腹主动脉注入聚乙烯醇-氧化铈对比剂,用美国QE Lights Speed VCT 64 层CT 连续扫描,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盆腔动脉的各级分支的出现以及管壁清晰度、饱满度。
    结果与结论:横断面原始图像及其三维图像重建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清晰显示4级以分支,重建后的模型可以任意三维旋转。说明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是盆腔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对妇产科血管介入技术起指导性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3)
    高压氧干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
    周肆华,郑瑞莲,杨 军,于灵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9): 1665-167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9.022
    摘要616)      PDF (659KB)(860)   

    背景: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明确的客观检查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能够直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的一项客观指标。高压氧治疗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德国吕内堡医疗公司的电脑控制脉冲牵引和多人空气加压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德国吕内堡医疗公司的电脑控制脉冲牵引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血流减慢41例患者在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明显增快(P < 0.01);血流增快22例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明显减低(P < 0.01)。对照组患者除左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基底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有改变外,余无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高压氧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双相调节性,血流速度监测可作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一项客观依据。同时高压氧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被引次数: Baidu(11)
    活血通络法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变化
    张 弛,杨志伟,段小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2): 9787-979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52.019
    摘要385)      PDF (488KB)(513)   

    背景:活血通络法是临床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治法,活血通络方促进骨坏死组织修复有确切疗效。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家兔模型组织形态学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
    方法:家兔随机分为5组,其中4组用糖皮质激素造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活血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服活血通络汤混悬液10.0,5.0,2.5 mL/kg,模型组灌服10 mL/kg蒸馏水;空白对照组不造模仅灌服10 mL/kg蒸馏水,连续8周。
    结果与结论: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模型组骨坏死发生严重,活血通络方各剂量组骨坏死发生轻。空骨陷窝率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1),活血通络方各剂量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 < 0.05),活血通络方各剂量组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 0.01),但活血通络方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活血通络方可能通过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来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但当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并不随剂量的增大而继续升高。

    被引次数: Baidu(20)
    几丁糖干预兔髋关节囊切开-愈合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
    郭俊斌,李昭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2): 9792-979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52.020
    摘要385)      PDF (502KB)(528)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畸形之一,预防手术后关节粘连主要手段是功能练习,但锻炼的时机选择则受限于关节囊愈合情况。
    目的:观察兔关节囊切开后愈合过程的形态学以及几丁糖干预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探讨关节囊愈合机制。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关节囊切开-愈合模型,左侧(实验侧)在关闭前注入医用几丁糖1 mL,右侧(对照侧)则仅行切开后关闭,不予几丁糖干预。各组在处死兔的第一时间取髋关节囊,所得标本采用Masson 染色法行胶原染色分析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
    结果与结论:胶原染色显示术后3-28 d,对照侧和实验侧的胶原分布和排列均呈逐渐变好趋势,但早期水肿和断裂明显。对照侧的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性、断裂间隙和排列致密与规律程度均差于实验侧。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检测结果则显示对照侧和实验侧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均为阳性,其强度规律表现为随时间增加呈逐渐加强趋势,但是并不完全同步,其中对照侧在术后7 d有明显下降随后则开始增强,但最终仍弱于实验侧,实验侧则呈增强趋势,除术后3 d弱于对照侧外,其余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强于对照侧。结果可见关节囊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通过降解变性胶原明胶的特异能力参与重建,而且重建塑形过程要大于28 d,几丁糖可以延缓早期胶原组织变性、抑制炎性反应并促进愈合。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