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以气态物质存在,日常和生产环境中也是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因此传统的一氧化碳中毒模型多采用吸入式染毒,可分为动态法和静式法
[10]。动态吸入法染毒较接近于日常一氧化碳中毒途径,所得结果可避免缺氧、CO
2蓄积和湿度增加等因素影响,但其装置费用较高,一氧化碳消耗量大,染毒过程中对操作要求较高,因此难以普及推广;而静式染毒法虽然所需设备相对简单,操作亦较方便,但常因不能排除缺氧、CO
2蓄积等各种因素干扰等缺点而难以应用。Fechter等
[11]曾报告用腹腔注射一氧化碳染毒的方法建立大鼠耳蜗损伤的动物模型获得成功;杨俊卿等
[12]亦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小鼠脑损伤模型,相对于吸入染毒法来说,腹腔注射一氧化碳优点明显:操作简单易行,对仪器设备无特殊要求,影响因素少,染毒剂量可准确控制,注射后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迅速升高至所需水平,并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神经系统损伤及生化指标改变均与临床所见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一致。本实验参照王耀宏等
[7]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制备采用的连续间隔染毒法及刘凤超等
[9]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鉴定标准使动物处于重度中毒状态,染毒出现长时间浅昏迷,十分接近临床上重症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本实验先采用改良寇式法确定单次腹腔注射染毒半数致死量,以略低于半数致死量剂量为首次注射剂量,确定该剂量下染毒小鼠体内一氧化碳的半排出期后,于到达半排出期终点前重复腹腔注射,剂量为首剂量的一半。尾尖静脉采血动态监测染毒大鼠血碳氧血红蛋白,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50% 16 h以上,其他染毒方法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时间均未达16 h,采用分光光度计法,使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在540 nm及555 nm 波长处吸光度值,算出吸光率值,查标准曲线得碳氧血红蛋白的百分含量。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途径染毒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重度中毒状态,避免了吸入染毒可能出现的缺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虽与临床所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侵入途径不同,但中毒机制相符。本方法是最为接近临床实际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模型,通过上述方法制备模型,发现3 d时迟发性脑病模型发生率最高为80%,余时间点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为55%-70%,与以往其他方法造模比较此方法造模成功率高
[13],简便,易行。
血红素加氧酶系统是一个微粒体酶系统,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涉及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血红素加氧酶的分类、分布、分子生物学、功能以及在机体各系统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血红素加氧酶有3种同功酶,血红素加氧酶1为诱导型[14],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脾、肝、骨髓等血细胞代谢活跃的组织中表达很少,只有在应激状态下脑内才有大量表达[15-17]。血红素加氧酶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正常及应激状态下机体内环境稳定和代谢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在各种类型的损伤中如缺血、缺氧、炎症等情况下,都观察到血红素加氧酶的诱导表达[18],多认为这一反应是对抗氧化应激的代偿机制,对细胞起保护作用[19-20],但有关血红素加氧酶的细胞保护作用尤其在脑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脑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过度表达会产生有害作用,认为血红素加氧酶诱导的细胞保护作用是有阈值的。
本实验模拟临床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研究一氧化碳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脑内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变化规律,利用原位杂交和Westen Blot方法观察一氧化碳中毒小鼠在不同时间点血红素加氧酶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阳性细胞较少,染色较浅;一氧化碳中毒组海马阳性细胞数较多,染色较深,且在一些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红素加氧酶1在1 d表达增加,3 d达高峰,21 d时下降,仍高于对照组。血红素加氧酶1的变化趋势与小鼠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呈现一致性,另外关里等
[21]研究认为血红素加氧酶1诱导表达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大鼠脑海马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血红素加氧酶1系统在防护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海马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研究一氧化碳诱导培养星型胶质细胞早期凋亡时,观察到一氧化碳处理组比一氧化碳+ZnppⅨ(HO活性抑制剂)组早期凋亡细胞数百分比高,提示血红素加氧酶与细胞凋亡间存在相关性,血红素加氧酶1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和活性对抗细胞凋亡有关。但是,血红素加氧酶1与细胞凋亡间的具体关系还需进一步明确
[22]。一氧化碳中毒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尤为被重视,如果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清楚,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将会更深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