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的眼角膜疾病而导致双目失明的患者来说,进行人工角膜移植是其重见光明的希望。目前多种类型材料的人工角膜已用于临床,并使众多角膜盲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24]。以往应用于人工角膜材料如合金、涤纶、碳纤维等,植入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效果并不理想
[25-26]。人工角膜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在于,支架部和宿主角膜没能达到真正的生物愈合
[27-28]。因此寻找一种生物相容性高的支架材料一直是国内外人工角膜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钛材料作为一种安全的生物种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仍是重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主要依赖其表面特性,所以提高材料的表面活性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29-31],而表面修饰法是目前最常用提高材料表面活性的方法,并已成为人工角膜研究的重点。表面改性法指在支架材料表面固定活性物质,从而提高支架材料表面活性的方法
[32-33]。羟基磷灰石是具有微孔结构的硬性材料,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a
10(PO
4)
6(OH)
2 ,类似于人体骨骼的无机成分,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所以成为提高支架材料表面活性的常用材料
[34-35]。但是纯羟基磷灰石质硬、较脆,可塑性较差,单独作为人工角膜支架应用时无法承受眼睑的压力而容易破裂,所以本次研究将羟基磷灰石和钛支架结合作为研究材料。
本次实验将羟基磷灰石作为人工角膜钛支架的表面修饰材料,进行新西兰白兔角膜碱烧伤体内实验,来探究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人工角膜钛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兔在1周时均出现畏光、充血症状,饮食、活动均受到一定的影响;2周时两组畏光、结膜出血症状均消失,并且饮食和活动均恢复正常;实验组水肿消退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水肿消退时间差异不明显。术后2周时,实验组角膜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 < 0.05),术后4,16周时3组角膜炎性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
P > 0.05),说明3组间的炎症反应无明显差异;术后2,4周时,实验组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
P < 0.05),说明实验组纤维细胞增生较显著,术后16周时3组纤维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
P > 0.05),说明各组间纤维细胞增生差异不明显。术后2周时,对照组支架表面局部有少量的角膜纤维贴附,但组织较薄;实验组支架表面出现局部的角膜组织长入羟基磷灰石孔隙之中,近圆形细胞多见,而且组织较厚。术后4周时,实验组、对照组表面角膜基质相对于2周时数量明显增多了,而且纤维组织增厚;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支架表面角膜组织更为密集,并用大量角膜细胞外基质附着,组织愈合度更好。术后16周时,实验组、对照组支架表面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增多,但实验组较对照组贴附更加紧密,愈合更加良好。分析相关原因:因为羟基磷灰石能够有效促角膜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其机制是羟基磷灰石在宿主血清或者组织中,可以吸收细胞生长因子和可溶性的黏附分子
[36-37],使这些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并暴露出细胞结合区,在材料与组织整合过程中,羟基磷灰石会对细胞因子产生恰当反应,有效促进宿主组织分化和基质沉积。综上,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人工角膜钛支架,一方面保持了钛支架原有的硬度及柔韧性,另一方面可有效促进角膜细胞增生、黏附及分泌细胞外基质,有利于角膜血管化。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人工角膜钛支架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较高,有作为人工角膜周边材料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