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试验设计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
1.2 试验完成地点 试验在中国青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
1.3 试验设计执行流程 将来源于中国青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60例,试验组术中采取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术中采用全身麻醉,随访3个月(
图1)。
1.4 受试对象
入选标准:确诊徐全髋关节置换者,并符合如下标准者可被纳入研究:
(1)置换前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以下;
(2)血红蛋白> 90 g/L;
(3)空腹血糖< 10 mmol/L;
(4)所有患者置换前均完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均在正常范围。
(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10];
(6)年龄> 65岁;
(7)性别不限;
(8)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符合如下条件之一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将被排除研究:
(1)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
(2)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3)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者;
(4)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
(5)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无法配合麻醉者;
(6)有酗酒或药物滥用史者。
1.5 基线分析 在随机分组前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体质量指数)和一般病史(现病史、既往史及遗传史),见表1。
.jpg)
1.6 样本量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Li and Wang,2012)及课题组临床经验,假设试验组术中血清皮质醇浓度较麻醉前提高了10%,而对照组较麻醉前提高了35%,设β ≤ 0.1,power=90%,显著性水准双侧α= 0.05,计算后每组样本量为55例,按20%的脱落率计算,每组应纳入66例。但最终经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每组实际纳入60例患者参加试验。
1.7 招募 通过医院院内公告版发布招募住院患者信息,感兴趣的住院患者可通过电话联系项目负责人。在获得受试知情同意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受试。
1.8 随机分组 治疗前1 d,由临时安排的一位医生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用SPSS 17.0软件(SPSS,Chicago,IL,USA)生成的随机表格,将纳入研究的患者120例编号;在随机号码表上任意规定抽样的起点和抽样的顺序;依次从随机号码表上抽取样本号码,将120例患者等分为2组。
1.9 盲法 此次试验为开放性试验,医生、患者及评估者均对分组及治疗方案非盲。
1.10 干预
1.10.1 假体材料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假体(ASRTMXL,Depuy,Warsaw,USA),其为第4代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假体。股骨头直径为39-63 mm,髋臼为亚半球、微孔/羟基磷灰石双涂层设计,有利于早期固定及骨长入。Corail股骨柄(Depuy,Warsaw,USA)为全羟基磷灰石涂层、生物型钛合金锥形柄,Summit股骨柄(Depuy)为微孔/羟基磷灰石双涂层近端固定,生物型钛合金锥形柄。符合YY0117.1 -1993和GB13810-1997标准要求。
1.10.2 髋关节置换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在患者的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中外1/3与大转子之间并向股骨外侧延长5 cm处作一约12 cm的切口,在小转子上2 cm处锯断股骨颈,并切断周围相关的韧带和关节囊,取出股骨头,然后反复磨锉断端,置入髋臼假体。
1.10.3 试验组 在髋关节术中采用采取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即下肢腰丛、坐骨神经、L1-2椎旁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下肢腰丛阻滞麻醉:下肢腰丛定位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棘突连线正中线交点,向术侧旁开4.0-5.0 cm,作为腰丛阻滞穿刺点。
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坐骨神经定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的中垂线下5 cm略靠近臀大肌外缘处为穿刺点。神经刺激器起始电流1 mA,2 Hz,诱发股四头肌和腓肠肌收缩引起足背屈或跖屈,再将针尖调整至电流0.3-0.5 mA时肌肉有收缩反应,0.15 mA时肌肉收缩消失,表明针尖接近腰丛或坐骨神经,但未伤及神经。此时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即注入体积分数0.5%罗哌卡因 5 mL,1 min后确认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再将电流上调至1 mA无肌肉收缩反应,说明阻滞位置正确,继续分次缓慢于腰丛处注入体积分数0.5%罗哌卡因15 mL,于坐骨神经处注入体积分数0.5%罗哌卡因10 mL。
L1-2椎旁神经联合阻滞麻醉:L1-2椎旁神经阻滞定位于L1-2棘突向患侧旁开2.5 cm处为穿刺点。术中酌情分次辅助小剂量咪唑安定镇静。
1.10.4 对照组 在髋关节术中采取全身麻醉:患者诱导麻醉(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 +依托咪酯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进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维持呼气末CO2分压(PETCO2) 35-40 mm Hg。麻醉维持:微量泵泵注丙泊酚 80 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 μg/(kg·min)进行全身麻醉的维持,并且间断注射顺阿曲库铵。
1.11 结局指标
1.11.1 主要观察指标 以血清皮质醇浓度评价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情况。血清皮质醇浓度正常值为8:00 am- 10:00 am测定为138-635 nmol/L;4:00 pm-6:00 pm测定为83-359 nmol/L。术中血清皮质醇浓度越高说明患者出现的应激反应越强烈。
1.11.2 次要观察指标
患者各时段的应激反应:麻醉前、术前、置换后即刻血清皮质醇浓度。
麻醉前、术前、术中及置换后即刻的血糖浓度:评价患者各时间段的应激反应情况。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61-6.11 mmol/L。血糖浓度越高说明应激反应越强烈。
麻醉前,置换后即刻,置换后1,3,7 d及3个月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α、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评价患者置换后的免疫功能。上述各因子水平越高说明患者置换后的免疫功能越低。
麻醉前,术中,置换后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电图、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检测结果,观察患者血液相关参数的变化。心电图检测用于检测患者心律失常情况。脉搏、心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收缩压和舒张压用于监测血压变化情况。血气分析是对血液中的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分压(PaO2)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主要是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出现酸碱失衡及呼吸衰竭情况。
1.11.3 置换后1,3,7 d及3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急性肺不张和急性肺栓塞等。计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数占各组患者总数的百分比。
1.12 试验主要及次要观察指标观察流程表 见
表2。
.jpg)
1.13 不良事件
(1)对患者试验期间出现的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做以记录。
(2)检查过程中若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要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类型及当时的处理方法,并在24 h内详细报知研究负责人和临床伦理审查委员会(IRB)。
1.14 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开放
1.14.1 数据收集 以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CRF)的形式收集数据,并经统一表格汇总。具体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诊断、伴随疾病情况、过敏史(药物过敏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这些资料将被研究者应用Epidata数据处理软件,以双重录入的形式转化为电子版文件。
1.14.2 数据管理 只有项目负责人有权利查询数据库文件,该文件不允许再作变动。所有与本次临床试验有关的研究资料均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保存。
1.14.3 数据分析 将数据库交给专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并由统计分析人员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交付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写出研究报告。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对研究数据的监督和管理贯穿临床研究整个环节,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资料真实性、完整性。
1.14.4 数据开放 出版数据将公开发布于www. figshare.com。
1.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统计分析人员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完成,且符合意向分析原则。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mean)、标准差(SD)、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下四分位数(q1)、中位数(median)和上四分位数(q3)表示。两组麻醉前、术前,术中、置换后即刻血糖浓度、血清皮质醇浓度以及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16 审核试验实施的频率和措施 每3个月向伦理委员会汇报试验进展情况,同时向注册数据库更新试验进展状态。
1.17 保密原则
(1)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抄录所需要的试验结果信息,抄录后的文档标注日期上传至指定的电脑备份,结果数据表格由研究者制作、核对并对数据库进行锁定。
(2)锁定后的数据文件不允许再作变动并将数据库保存备查,任何非授权内研究者外的人员均不得接触。
(3)所有与此次临床试验有关的研究资料均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