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根据制定好的的文献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共查到相关文献935篇,其中英文文献663篇,中文文献272篇,经文献标题查重后剩余737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阅读标题、摘要后剩余文献34篇,最后阅读全文后,满足纳入标准的文献8篇
[6-13],其中英文文献7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队列研究6篇。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
图1。
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分别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估,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等级为B级;6篇队列研究文献中,其中3篇文献的NOS评分为7分,余下3篇的NOS评分为6分。纳入文献质量评估结果及基本特征见
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术中出血量 7篇文献比较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跟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的出血量[6-12];其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284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300例。将此7篇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有中度异质性(I2=67%,P=0.006),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MD=-69.47,95%CI(-92.50,46.44),P < 0.000 01]。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较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图2。
2.2.2 手术时间 纳入文献中7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的手术时间[6-12],其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284例, 椎弓根螺钉固定组300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有明显异质性(I2=80%,P < 0.000 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纳入文献中手术时间的单位存在小时与分钟,故效应量选用SMD,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D=-0.80,95%CI(-1.21,0.39),P=0.000 1]。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图3。
2.2.3 住院时间 纳入文献中4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的住院时间[8-10,12],其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125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121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有明显异质性(I2=77%,P=0.000 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MD=-1.00,95%CI(-1.91,-0.09),P=0.03]。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图4。
2.2.4 椎间融合率 纳入文献中6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末次随访的椎间融合率
[6-7,9-11,13],其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265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82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无异质性(
I2=0%,
P=0.74),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效应指标选用
OR,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椎间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OR=0.96,95%
CI(0.91,1.02),
P=0.19]。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比较,2组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
图5。
2.2.5 再次手术率 纳入文献中5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期间的再次手术率
[6-9,11],其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248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64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无异质性(
I2=0%,
P=0.42),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的效应指标选用
OR,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再次手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OR=-0.05,95%
CI(-0.09,-0.01),
P=0.02]。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的再次手术率明显低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组间椎间再次手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
图6。
2.2.6 围术期并发症 纳入文献中6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围术期的并发症[6-11],其中皮质骨通道组268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74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无异质性(I2=2%,P=0.4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效应指标选用OR,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围术期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36,95%CI(0.20,0.68),P=0.001]。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图7。
2.2.7 远期并发症 纳入文献中6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术的远期并发症[6-7,9-11,13],其中皮质骨通道组265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82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无异质性(I2=0%,P=0.9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效应指标选用OR,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远期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R=0.85,95%CI(0.54,1.34),P=0.48]。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组间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图8。
2.2.8 总并发症 纳入文献中6篇文献包含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2种固定技术的总并发症[6-11],其中皮质骨通道组268例,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74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文献间存在中度异质性(I2=49%,P=0.08),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效应指标选用OR,合并统计量显示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2种固定方式的总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0,95%CI(0.27,0.94),P=0.03]。结果表明,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图9。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分析 从2种固定技术在后路腰椎椎
体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中选择术中的指标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指标围术期并发症做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分析,见图10,
11。从术中出血量的漏斗图中可以看出,有1篇纳入研究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经分析后该篇研究为Sakaura等
[6]2017年发表的文献,对该篇文献进行分析后考虑主要原因为该篇文献为纳入研究中唯一存在的使用2种固定技术的双节段融合,其余文献均为单节段融合,该因素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围术期并发症的漏斗图中可以看出,纳入研究沿中线两侧左右大致对称,无明显发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