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与免疫 transplantation and Immunology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两种免疫法联合肾功能指标测定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比较
    李 想,颜 鸣,史国兵,夏东亚,任天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36-74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4
    摘要515)      PDF (716KB)(537)   

    背景:不同免疫法测定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对免疫抑制作用及毒性反应的预测能力是否有差异,在肾功能异常时是否能够更加敏感的反映患者血药浓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的:联合肾功能指标,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酶增强免疫技术测定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133例应用他克莫司治疗的肾移植患者血样,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酶增强免疫技术测定血药浓度。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的相同浓度范围内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分析不同浓度范围内,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在肾功能异常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均值较高,且波动较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他克莫司血药浓度5-20 μg/L范围内,肾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酶增强免疫法少,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总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0.904 5,P > 0.05)。以酶联免疫吸附法为标准,在他克莫司血药浓度< 2.0 μg/L时,酶增强免疫法测定结果明显较高(P < 0.01)。在血药浓度为≥2.0 μg/L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酶增强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相关性较好,均适合于临床常规测定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建议结合肾功能指标,细化区分两种测定方法的参考范围。同时,在患者血药浓度极低(< 2.0 μg/L)时,不建议采用酶增强免疫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1)
    小干扰RNA抑制成熟树突细胞表面抗原CD80/CD86的表达
    严志东,闫 佳,颛孙永勋,陈 瑞,张 蔚,冯素玲,李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54-76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7
    摘要792)      PDF (934KB)(1116)   

    背景:成熟树突细胞可通过其表面抗原CD80/CD86来启动Th细胞活化,促使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减少、向Th2 细胞方向分化增多。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抑制哮喘小鼠成熟树突细胞表面抗原CD80/CD86表达后对Th1及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分泌的影响。
    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分离哮喘小鼠骨髓成熟树突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记物CD11c、CD80、CD86的阳性表达率;设计合成CD80/CD86相关小干扰RNA转染哮喘小鼠成熟树突细胞,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前后成熟树突细胞中CD80/CD86 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将干扰组、未干扰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的成熟树突细胞分别与小鼠T淋巴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上清液中Th1及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分泌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正常组成熟树突细胞的CD80/CD86的表达与哮喘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 < 0.05)。②小干扰RNA转染哮喘小鼠成熟树突细胞后,干扰组CD80/CD8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组均明显降低(均 P < 0.05)。③小干扰RNA转染后干扰组共培养体系中干扰素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均P < 0.05),白细胞介素4水平则明显低于其他组(均P < 0.05)。提示哮喘小鼠成熟树突细胞高表达CD80/CD86,小干扰RNA特异性抑制哮喘小鼠成熟树突细胞中CD80/CD86的表达,能增加干扰素γ并减少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从而纠正Th1/Th2失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5)
    青蒿琥酯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于小迪,王为忠,焦婕英,郑建勇,赵正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61-76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8
    摘要506)      PDF (2174KB)(755)   

    背景:随着强效、特异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小肠移植的成活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些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昂贵的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难以承受。所以,选择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是很有意义的。青蒿琥酯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小肠移植的成功率。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用封闭群SD大鼠和Wistar大鼠建立同种异基因小肠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同基因移植组(SD→SD)。②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③异基因移植+青蒿琥酯治疗组(Wistar→SD+青蒿琥酯60 mg/(kg•d),腹腔注射)。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均超过10 d,并于第10天全部处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平均存活(6.73±0.58) d,治疗组大鼠平均存活(8.50±0.74) 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同基因移植组标本无明显排斥征象,异基因移植组标本在术后第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治疗组部分标本有轻度排斥表现,但出现较晚、程度较轻。ELISA法检测显示异基因移植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表达水平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 < 0.01),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表达水平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亦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组血清γ-干扰素表达水平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结果可见青蒿琥酯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6)
    单中心两种方法检测280例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对比分析
    匡国杰,武洪文,周文强,肖 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 767-77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5.019
    摘要734)      PDF (600KB)(894)   

    背景:液态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检测方法,应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抗群体反应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干扰少,高通量等优点。

    目的:比较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对肾脏病患者血清标本中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差异及灵敏度。
    方法:选取280例肾脏病患者血清标本,同时应用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并运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ELISA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为18.9%,Luminex法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为33.6%。ELISA法检出抗HLA-Ⅰ类抗体和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8%和12.5%;Luminex法检出抗HLA-Ⅰ类抗体和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0%和20.7%。Luminex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lSA法且Luminex法能准确检测到低浓度抗体。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P < 0.01,显示两种方法检测肾脏病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与ELISA法相比,Luminex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更适合应用于临床检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9)
    脾脏提取DN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实验方法
    李海滨,郭海鸽,蔡文娥,覃音红,孙煦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769-77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02
    摘要512)      PDF (492KB)(1007)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结果报告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供受者之间的配对选择,而配型样本的好坏则影响结果的优劣。
    目的:建立脾脏提取DNA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实验的实验技术平台。
    方法:通过从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提取DNA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实验,并同正常的和严重溶血的外周血提取DNA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实验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通过脾脏和正常外周血提取的DNA经扩增、电泳后均获得了完整的DNA电泳图,脾脏比正常外周血的电泳图更清晰,而严重溶血的标本未能获得清晰完整的DNA电泳图。实验成功建立了脾脏提取DNA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实验的实验技术平台。

    脂氧素受体激动剂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巨噬细胞的免疫负调节
    陈晓红,舒赛男,刘兴楼,王 慧,张 菊,杜小弋,李 革,方 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886-89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19
    摘要576)      PDF (338KB)(677)   

    背景:脂氧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等合成细胞因子,还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对细胞的生物效应。
    目的:分析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用人巨细胞病毒 AD169毒株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MOI=0.5),细胞培养后设立对照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及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在感染后0,1,2,4,12,24,48,72 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ELISA检测各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RT-PCR检测各指标mRNA的表达强度;Western blot检测感染4 h的细胞核内p65亚基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各细胞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 < 0.05)。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升高(P < 0.05),白细胞介素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各细胞因子mRNA均明显降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细胞核内NF-κB p65亚基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 < 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显著低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P < 0.05)。说明BML-111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p65亚基核转位,减少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从而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THP-1源巨噬细胞发挥其免疫负调节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5)
    生物反馈式人工肛门感知系统的研制及效果
    肖 钟,黄宗海,史福军,陈 飞,郭雄波,林晓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 894-90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05.020
    摘要393)      PDF (516KB)(754)   

    背景:人工肛门为治疗肛门失禁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现有的人工肛门没有感知和反馈功能。患者只能通过习惯而不是肠内容物的实际情况排便。因此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系统的研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研制能感知和反馈肠内容物量和压力变化的人工肛门感知系统。
    方法:通过实验分别向20只新西兰兔近结肠远端10 cm肠管内注入不同体积的模拟气体、液体、半流体、固体肠内容物,并测量肠管和压力感应套囊的压力变化,分析4种状态肠内容物体积与肠管压力和压力感应套囊压力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肠管内压力和套囊压力随肠内容物体积的增加而增大,套囊压力与肠内容物体积和肠管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通过实验证实,该生物反馈式人工肛门感知系统能有效的反映肠内容物的多少和肠内压的变化,是解决人工肛门感知和反馈的有效策略,为生物反馈式智能人工肛门的研制打下基础。

    被引次数: Baidu(9)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抗家兔皮肤移植排斥反应中Toll样受体的变
    吕岩岩,孙万邦,李 佳,戴小波,张 磊,王胜香,陈富超,罗军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3): 9980-998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53.020
    摘要349)      PDF (500KB)(745)   

    背景:现已认识到Toll样受体的活化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关系十分密切,Toll样受体与移植免疫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中受体兔血清Toll样受体的变化。
    方法:制备兔背部缺损模型,将受体家兔分为6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低、高剂量组、环孢素A低、高剂量组、联合用药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移植前1 d开始肌肉注射5,10 μg/(kg•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5,10 mg/(kg•d)环孢素A,5 μ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5 mg环孢素A,1 mL/d生理盐水,连续用药10 d。
    结果与结论:各组移植后Toll样受体4,7,8,9水平均较移植前升高,移植后14 d达到高峰。移植后4,7 d生理盐水组Toll样受体4水平高于联合用药组(P < 0.05)。移植后7 d生理盐水组Toll样受体7高于其他各组(P < 0.05),Toll样受体8高于环孢素A高剂量组(P < 0.05)。各组移植不同时间点Toll样受体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抗家兔皮肤移植反应中,Toll样受体4,7,8,9水平在皮肤移植后明显升高,当皮片排斥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表明Toll样受体参与排斥反应过程。

    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鉴定
    刘苍春,黄一虹,冯洒然,谷红红,曾令宇,李德鹏,徐开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3): 9987-999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53.021
    摘要483)      PDF (750KB)(576)   

    背景:新近发现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参与免疫负向调控机制和临床治疗上有潜在的意义。目前对于健康人骨髓来源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的研究较少。
    目的: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来源的具有CD11clowCD45RBhigh表型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从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吞噬功能及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实验分3组: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组,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脂多糖刺激24 h。②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8 d。③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7 d后,予脂多糖刺激24 h,使其成熟。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吞噬能力,CCK-8法检测其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在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8 d后获得的细胞具有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典型特征和免疫表型,说明该实验建立的培养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②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这种新亚群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应用环磷酰胺构建C57BL/6J小鼠免疫抑制模型
    杨宪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40): 7486-749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40.015
    摘要645)      PDF (459KB)(1009)   

    背景:在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中,常用到免疫抑制模型,如何建立免疫抑制模型成为免疫增强剂作用评价的关键。
    目的:应用环磷酰胺构建C57BL/6J小鼠免疫抑制模型。
    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50 mg/kg 5 d组,环磷酰胺80 mg/kg 3 d组,环磷酰胺80 mg/kg 5 d组,环磷酰胺100 mg/kg 5 d组和环磷酰胺100 mg/kg隔天给药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连续5 d。环磷酰胺50 mg/kg 5 d组,环磷酰胺80 mg/kg 3 d组,环磷酰胺80 mg/kg 5 d组和环磷酰胺100 mg/kg 5 d组小鼠分别以环磷酰胺50,80,80,100 mg/kg腹腔注射连续5,3,5,5 d。环磷酰胺100 mg/kg隔天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100 mg/kg环磷酰胺,隔天1次,共注射3次。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导致小鼠外周血中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明显下降(P < 0. 05);谷丙转氨酶(除环磷酰胺50 mg/kg 5 d、80 mg/kg 3 d组)、谷草转氨酶、尿素显著升高(P < 0.05),其中环磷酰胺80 mg/kg 5 d组、环磷酰胺100 mg/kg 5 d组和环磷酰胺100 mg/kg隔天给药组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提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建立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明显下降的免疫抑制模型,其中以环磷酰胺50 mg/kg 5 d和80 mg/kg 3 d方式对肝肾功能的损伤较小。

    被引次数: Baidu(46)
    小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张力丹,罗彦彦,林 青,任向荣,苏绍波,林有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40): 7491-749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40.016
    摘要532)      PDF (478KB)(528)   

    背景: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LC/CCL21)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
    目的:构建小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
    方法:取C57BL/6小鼠淋巴结细胞,体外用Poly(I:C)刺激后提取RNA并反转录,以此c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CCL21成熟蛋白编码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BEn-SBP-SET1a,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BEn-CCL21。将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后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和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CCL21融合蛋白经链霉亲和柱层析纯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CCL2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BEn-CCL21,并获得相应的融合蛋白。结果显示CCL21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经链霉亲和柱层析纯化即可获得CCL21重组目的蛋白。

    桂附地黄丸干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半相合移植小鼠慢性移植物 抗宿主病的效应
    吴顺杰,梁凯雯,吴远彬,周 健,涂三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31): 5788-579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31.020
    摘要486)      PDF (492KB)(624)   

    背景:目前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方法不理想且不良反应大,发现有效干预和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中医药是移植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的:观察中药桂附地黄丸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半相合移植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干预作用。
    方法:近交系Balb/cH-2d雄性小鼠作为供鼠,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建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的移植模型,24只受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桂附地黄丸组给予桂附地黄丸药液0.2 mL/只,每天分2次灌胃,从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药;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用至第100天。
    结果与结论:桂附地黄丸组小鼠死亡5只,空白组小鼠在移植后第86天前全部死亡(P=0.004)。空白组小鼠移植后第35天、桂附地黄丸组移植后第45天开始出现精神萎靡,临床评分空白组显著高于桂附地黄丸组(P < 0.05)。根据病理分级结果,桂附地黄丸组小鼠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多为0~1级,桂附地黄丸组小鼠肝脏、皮肤、小肠组织与空白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桂附地黄丸可有效减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半相合移植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改善组织病理。

    被引次数: Baidu(1)
    直接和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小鼠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比较
    王 景,王 伟,翁 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31): 5793-579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2.31.021
    摘要304)      PDF (548KB)(616)   

    背景: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可以相互作用,但相互间作用是否必须直接接触还存在不同的观点。
    目的:对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
    方法:将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进行直接接触共培养,设为直接共培养组;在2种细胞Transwell系统中进行共培养,设为间接共培养组。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酶联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标志CD86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相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均增加(P < 0.05),尤以白细胞介素10浓度增加明显(P < 0.05),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 (P < 0.05)。直接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0,12和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更高(P < 0.05),表达CD86的细胞含量更多 (P < 0.05)。证实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而树突状细胞促进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分泌,两者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相互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3)
    正常妊娠反复自然流产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的表达:改变Th1/Th2平衡调节可影响妊娠结局★
    吕兴钰,艾海权,蔡 霞,李晓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8): 3333-3336.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23
    摘要390)      PDF (383KB)(515)   
    背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参与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调节,SOCS1-3对妊娠的调节作用较为突出。
    目的:通过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绒毛及蜕膜组织中SOCS3蛋白表达,了解反复自然流产患者SOCS3蛋白的表达。
    方法:Westen blotting 方法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SOCS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反复自然流产组SOCS3在绒毛组织中表达减少(P < 0.05),在蜕膜组织中表达减少(P < 0.01)。推测SOCS3蛋白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反复自然流产组SOCS3表达降低,可能导致Th2反应降低,从而导致流产发生。
     
    大鼠CD4+CD25-T细胞的Foxp3基因转染及其表达***★◆
    黄 洋1,李永翔1,沈继龙2,罗庆礼2,陆 威2,霍星星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8): 3337-3340.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24
    摘要413)      PDF (307KB)(370)   
    背景: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稳态和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极低,且增殖能力较差。
    目的:以携带Foxp3基因的慢病毒EGFP+载体转染大鼠CD4+CD25- T细胞,观察其在大鼠CD4+CD25- T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以免疫磁珠两步法分选大鼠CD4+CD25- T细胞,用携带大鼠Foxp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分选的细胞,以转染Foxp3基因的CD4+CD25- T细胞为实验组,EGFP空白质粒组及CD4+CD25- T细胞为阴性对照组,CD4+CD25+ T细胞为阳性对照组。荧光显微镜和RT-PCR分别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成功完成了免疫磁珠的分选,获得了纯度较高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 T细胞,细胞存活率为(94±2)%,慢病毒转染的CD4+CD25- T细胞高表达Foxp3基因。表明以携带Foxp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系统可有效介导Foxp3基因在大鼠CD4+CD25- T细胞中高表达。
    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的优化*★
    乔玉莉1,张 鹏1,苏家光2,陈志坚3,周素芳1,廖志红1,林文珍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8): 3341-3344.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25
    摘要288)      PDF (323KB)(317)   
    背景: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的应用有许多报道,但存在假阳性较高、稳定性欠佳等诸多问题。
    目的:优化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建立灵敏且稳定的技术体系。
    方法:利用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比较血清的处理方法、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的加入方式、不同的封闭条件及培养基厚度对显色结果的影响,观察噬菌斑显色深浅、背景处理及假阳性的产生。
    结果与结论:直接法预处理血清、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浸泡硝酸纤维素膜并干燥结合脱脂奶粉进行封闭,显色效果最佳。此外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厚度可有效消除边缘效应。提示血清预处理、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的加入方式、不同封闭条件及培养基厚度等因素,在利用抗原血清学识别的重组表达克隆技术进行抗原筛选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抗原血清学识别的重组表达克隆技术;抗原;cDNA文库;噬菌体
    缩略语注释:SEREX: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ntigens by recombinant expression cloning,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25
    青蒿琥酯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李 覃1, 2,陈 虹2, 3,白淑芳3,韦 娜3,张 实3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 843-846.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20
    摘要268)      PDF (323KB)(564)   

    背景:青蒿琥酯是青蒿素低毒、高效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但其具体机制仍需研究阐明。
    目的:初步探讨青蒿琥酯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建立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模型,40只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正常对照组、青蒿琥酯干预组、p-38MAPK抑制剂组、基质对照组进行实验观察。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38丝裂酶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的活性表达。
    结果与结论:局部给药后青蒿琥酯明显减轻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耳肿胀、降低脾指数、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减弱p38 MAPK的磷酸化活性表达。提示青蒿琥酯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林国跃,王彦斌,张和平,武 阳,孟 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 847-851.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21
    摘要313)      PDF (252KB)(363)   

    背景:研究发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具有遗传多态性,不同个体和NK细胞克隆表达不同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库。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型和单倍型特点。
    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84名新疆维吾尔族志愿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频率,采用Hsu等的标准进行基因型和单倍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检测已知的16个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其中3DL3、2DL4、3DL2基因存在于所有个体;2DL1、3DP1、2DP1、2DL3基因较为常见;其次为2DS4、3DL1、2DL5、2DS2、2DL2、2DS1、 2DS5、3DS1;而2DS3基因频率最低。②共检测19种基因型,其中以 AJ(2,2)、AH(5,2) 和M(2,8)型较常见,频率分别为25.00%,10.71%和10.71%,其次为P(2,17)、AI(1,5)、H(2,4)和C(5,3),频率为9.52%,5.95%。5.95%和4.76%;比对发现U(17,21)、T(8,8)基因型共4例在国内文献汉族人群中未见报道。③共检出11种单倍型,最常见单倍型2占48.7%,其次是单倍型5,占15.8%;另外,发现有3种新基因型,且无法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标准进行单倍型分析。表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具有其独特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分布,并有可能存在新的基因型和单倍型。

    RelB shRNA慢病毒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效应
    谢金敏,包 杰,董瑞强,杨 明,温 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53): 9986-9990.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53.026
    摘要392)      PDF (1684KB)(450)   

    背景:沉默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基因核因子кB/RelB可构建新型致耐受树突状细胞?
    目的:探讨RelB shRNA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细胞的生物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利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慢病毒载体将RelB shRNA转染致小鼠骨髓树突细胞后,分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脂多糖刺激成熟、RelB基因沉默及脂多糖刺激RelB沉默的4组树突状细胞进行观察。
    结果:体外培养第 6 天脂多糖刺激组细胞表面可见大量细长的类似树枝的突起,其他3组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呈圆形、皱缩状态,这3组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CD86和CD40分子表达水平相当,但低于脂多糖刺激组;3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较脂多糖刺激组显著降低(P < 0.01);RelB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较低,分泌Th2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4的能力较高(P < 0.01),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类似。说明RelB shRNA经慢病毒转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后,在细胞形态、表面分子表达、免疫学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特点,且不能被脂多糖刺激成熟。

    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蛋白致敏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分化格局的改变
    赵飞兰,晁耐霞,李日伦,曾庆堂,黄天明,莫发荣,肖 飞,罗国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53): 9991-9995.   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53.027
    摘要326)      PDF (1446KB)(381)   

    背景:Kinectin作为树突状细胞瘤苗可运用于肝癌临床免疫治疗。
    目的:检测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蛋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亚群的分化情况。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孵育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增殖的T细胞中CD4+、CD8+ T细胞亚群活化情况,同时设立麦芽糖结合蛋白组、非致敏树突状细胞组及普通培养T细胞组作为比较。
    结果与结论: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致敏树突状细胞刺激的T细胞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麦芽糖结合蛋白孵育树突状细胞刺激的T细胞组、非致敏树突状细胞刺激组及普通培养T细胞组(P < 0.05);各组CD4值之间、CD4/CD8值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蛋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有效刺激自体CD8+ T淋巴细胞的增殖,Kinectin-麦芽糖结合蛋白作为肝癌相关抗原可通过致敏树突状细胞发挥较明显的抗肿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