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释义: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肠道是其常发生的部位之一,其发病过程包括3个阶段,其中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占据主导地位。全身类固醇治疗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对此无效,导致该病死亡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研究其发病和进展机制有助于新药物的研发,提高临床疗效。 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几乎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转录本,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基因印迹、转录激活、mRNA修饰、核运输、蛋白活性激活等途径,参与多种疾病的进展。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关系密切。 背景: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由供体免疫活性T细胞攻击健康受体组织导致,目前治疗方案效果不佳。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构建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表达谱,预测其可能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集4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和4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差异mRNA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根据基因表达信号值的动态变化,构建差异长链非编码RNA-mRNA共表达网络,基于长链非编码RNA对下游靶基因不同的调节机制,分别预测其通过顺式或反式调控及经由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的靶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基因互作网络,通过对靶基因的功能分析预测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可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结果与结论: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1 311个长链非编码RNA和3 283个mRNA差异表达,GO和KEGG结果提示这些差异mRNA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介导的信号通路、转录因子AP-1复合物、巨核细胞分化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这与肠道炎性反应及与骨髓造血能力关系密切。差异长链非编码RNA顺式及反式调控的靶基因包括一些炎症相关分子,如ZEB2、CDK6、CEACAM1、CXCL1等,经由竞争性内源RNA机制调控的通路主要有PI3K/Akt通路和Notch通路,这与T细胞的活化以及肠道干细胞的稳态相关。结果表明,差异长链非编码RNA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及肠道干细胞的稳态,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缩略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https://orcid.org/0000-0002-8771-5898 (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文题释义: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每一亲本的1条染色体一起遗传的HLA抗原称为HLA单倍型,父母与子女之间即互为单倍型相合供者。而同胞及旁系亲属之间进行HLA配型,有可追溯的相同HLA单倍型但又不是全相合的也互为单倍型供者。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得每位患者至少有1个单倍型供者,与非血缘供者相比,具有可随时获得供者来源移植物用于各种细胞治疗的优势。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多系统疾病,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重建供者免疫的过程中,来源于供者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主要指T细胞)攻击受者脏器产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叠综合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肠道和肝脏3个器官的炎性反应,如经典的斑丘疹、腹部绞痛与腹泻、血清胆红素上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可累及全身任何1个或多个器官,通常有类似扁平苔藓或硬皮病的皮肤表现、黏膜萎缩/溃疡、胃肠道硬化、生殖道糜烂/溃疡等。 背景:环孢素联合4次短程甲氨蝶呤方案仍是目前公认的、经典的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案,以往研究显示在同胞全相合移植后第11天是否应用甲氨蝶呤对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但减少第11天甲氨蝶呤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影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中去除第11天甲氨蝶呤的应用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 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为环孢素联合甲氨蝶呤15 mg/m2(第1天),10 mg/m2(第3,6,11天)。在第11天时发生严重口腔黏膜炎(Ⅲ-Ⅳ级)的患者,取消第4次甲氨蝶呤应用,归为观察组,共19例;在第11天时发生轻度口腔黏膜炎(0-Ⅱ级)的患者,按标准方案继续第4次甲氨蝶呤应用,归为对照组,共44例。对两组植入情况、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总体生存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中位随访时间 30(3-54)个月,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全部植活,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 12(9-29) d 和12(8-2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82);观察组1例血小板植入不良,对照组4例血小板植入不良,可分析数据两组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 12(9-18) d 和13(9-31)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1);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体发生率为 44.4%,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28.6%;观察组及对照组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31.5%,27.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28);③结果表明,对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标准甲氨蝶呤预防方案比较,去除第11天甲氨蝶呤的应用并不引起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升高。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5-7098 (孔黛)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遗传基因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主要适应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是能够达到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骨髓衰竭性疾病的一种手段。 单倍体相同供者:是指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至少为单倍体相合的亲缘供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单倍体相合的概率为100%,同胞间单倍体相合的概率为50%。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起效时间长,对于急需恢复造血而又缺乏同胞全相合供者的情况下,单倍体相同供者几乎人人可得,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选择。随着预处理方案及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法的改进,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 造血重建: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造血组织内定居,继而增殖、分化,使造血恢复并可以取代受者造血的过程。造血重建标准:连续3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的第1天为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20×109 L-1连续7 d且脱离血小板输注的第1天为血小板植入。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病死率高,需快速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线治疗方案,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首选,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增加吗替麦考酚酯。 结果与结论:①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患者预处理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2例均达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5(10-18)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5(10-26) d;②22例植入成功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36%),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4例(18%),Ⅲ/Ⅳ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③18例患者存活,6例患者死亡,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4%;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同胞全合供者作为首选,无同胞全相合供者时可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作为替代。
https://orcid.org/0000-0001-5915-2621 (付春梅)
文题释义:
文题释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异体患者,促其造血和免疫重建的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按照供者与患者有无血缘关系分为:血缘关系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无关移植);按移植物种类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重建供者免疫过程中,来源于供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者脏器产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NIH共识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为2种:①经典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移植后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100 d之内);②持续性、复发性或迟发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与经典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同,但发生在移植后或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100 d之后,经常与减停免疫抑制剂有关)。 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移植成败的关键,寻找其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不完善,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后血浆生物标记物的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患者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以期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诊断、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可靠的检测指标。 方法:南方医院儿科2019年3月至2020 年12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共计127例患儿,采集移植前10 d、移植后第0,7,14,28,90天、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出现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药物干预后1,2,4周患儿外周血,采用Luminex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在127例患儿中有100例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点采集血浆标本,按照EBMT-NIH-CIBMTR 分级标准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0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40例,其中有9例Ⅱ-Ⅳ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高于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相比,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移植后7 d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水平显著增加(P < 0.05)。单纯Ⅱ-Ⅳ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高于非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P < 0.05)。在发生点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 d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非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③在所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中,与激素敏感组相比,激素耐药组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呈上升趋势。④结果表明,移植后发生点的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升高提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二者有助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预测。通过分析用药后1,2,4周的生物标记物水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治疗后血浆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和胰岛再生衍生因子3α水平不降低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 缩略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
https://orcid.org/0000-0003-3784-5640 (温建芸)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类型,单倍体相合是指供受者仅有一条染色体单体相合,即供者与受者的HLA位点有一半相合。几乎所有患者至少有一个单倍体相合供者。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较高的植入功能不良相关,因此经常要求更高的CD34+细胞数量,但现有研究关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细胞剂量和研究终点关系的结论是有争议的。
结果与结论:①CD34+细胞剂量与血小板的植入相关,高剂量组血小板的植入时间早于低剂量组(14 d vs. 16 d,P=0.013)。②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67.5% vs. 53.8%,P=0.257);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也无显著性差异(65.6% vs. 44.2%,P=0.106),但根据疾病风险指数(DRI)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低危患者高剂量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较低剂量组升高(72.0% vs. 49.3%,P=0.036)。③高剂量组3年累积复发率小于低剂量组(16.0% vs. 33.5%,P=0.05)。④两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高剂量组大于低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17.3% vs. 6.7%,P=0.070);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危患者中高剂量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20.0% vs. 3.3%,P=0.046)。⑤综上所述,输注> 5.0×106/kg的CD34+细胞可促进血小板早期植入,可改善移植中低危风险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降低移植后累积复发率;但在高危患者中,高剂量CD34+细胞导致移植后100 d内的非复发死亡率增高,考虑可能与移植后早期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增多相关,因此考虑对回输高剂量CD34+细胞的患者应加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监测。
https://orcid.org/0000-0003-4931-3596 (万鼎铭);https://orcid.org/0000-0002-9133-0085 (彭英楠)
文题释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疾病、造血衰竭类疾病和一些遗传代谢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残留肿瘤细胞、造血及免疫功能,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根据供者与受者 HLA配型相合程度可分为HLA全相合移植、不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血小板生成素肽类似物(罗米司亭),其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竞争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血小板生成素非肽类似物(艾曲泊帕、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等),不与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竞争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选择性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跨膜区,引起MAPK、ERK1/2、STAT5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改善造血干/祖细胞功能,也因此应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二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联合治疗等。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术后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并无标准方案来提高血小板植入率和预防血小板植入延迟。 目的:对比分析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 d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患者共72例,归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2 d开始口服海曲泊帕的患者共27例,归为海曲泊帕组;未应用海曲泊帕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64例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对3组植入情况、100 d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1年生存率、1年复发率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中位随访时间52(12-87)个月,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95±3.88) d,(14.04±3.71) d,(13.89±2.74)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2);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5.16±6.27) d,(17.67±6.52) d,(17.00±4.7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87);②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第60天血小板完全植入率分别为64.06%,90.28%,9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空白对照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5);③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100 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25.00%,30.56%,25.9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2);④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肺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⑤随访期内,3组患者均未发生血栓事件;⑥结果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海曲泊帕均可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的植入率,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https://orcid.org/0000-0002-9345-7098 (孔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