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25, Vol. 29 ›› Issue (9): 1883-1889.doi: 10.12307/2025.138
• 骨与关节图像与影像Bone and joint imaging • 上一篇 下一篇
周佳俊1,马 飞1,冷叶波1,徐世财1,何宝强1,李 洋1,廖烨晖1,唐 强1,唐 超1,2,王 清1,钟德君1
Zhou Jiajun1, Ma Fei1, Leng Yebo1, Xu Shicai1, He Baoqiang1, Li Yang1, Liao Yehui1, Tang Qiang1, Tang Chao1, 2, Wang Qing1, Zhong Dejun1
摘要: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上导致中老年人群因腰背部疼痛进行住院治疗的常见疾病之一。脊柱侧位X射线平片上椎体形态测量被认为是筛查骨质疏松骨折的金标准,但既往研究发现,X射线平片的漏诊率较高;此外,X射线平片对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肿瘤及感染的鉴别能力低,因此,一直以来临床医师都在寻找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诊断率的方法。
全脊柱MRI:虽然进行全脊柱MRI可以准确发现骨折范围,但全脊柱MRI存在临床推广难、经济成本高、花费时间长的问题,且并非所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都需要进行全脊柱MRI,而临床中对于哪些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需要进行全脊柱MRI并未达成共识。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脊柱MRI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的灵敏度远高于X射线平片。但全脊柱MRI 费用高,扫描时间长。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是否都需要进行全脊柱MRI扫描以及哪些患者需要行全脊柱MRI,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定论。
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学资料,分析椎体骨折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9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和MRI图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903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史特点(病程时间、脊柱外伤手术史、叩击痛区域、疼痛评分等);通过全脊柱MRI图像分析其椎体骨折特点。首先根据患者椎体骨折数量将患者分为单椎体骨折组(n=484)和多椎体骨折组(n=419),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然后再根据骨折椎体间的最远间隔数是否≥5将多椎体骨折组再分为2个亚组,其中A组(骨折椎体最远间隔数< 5)306例,B组(骨折椎体最远间隔数≥5)113例,分析2个亚组间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903例患者中,骨折椎体≥2个的患者有419例(46.4%);发生胸腰椎区域骨折的患者有654例(72.4%),在胸椎区域加腰椎区域和整个胸椎到腰椎区域同时发生骨折的患者有54例(6%);B组患者中96.5%的患者均存在多区域的叩击痛;②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相比,两组患者在骨密度、病史时间是否≥1个月、低能量损伤史、查体脊柱轴向叩击痛区域分布及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伴基础疾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是否伴老年胸腰椎骨折史、是否伴胸腰椎手术史与骨折椎体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A组与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叩击痛区域分布及数量、低能量损伤病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伴陈旧性骨折病史、目测类比评分、体质量指数、病史时间是否≥1个月、是否伴基础疾病史、是否伴胸腰椎手术史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④提示对于有多次低能量创伤史、病史时间大于1个月伴多重叩诊痛、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应警惕多发椎体骨折、跳跃骨折的发生,建议这些患者进行全脊柱MRI检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