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试验设计 回顾性、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
1.2 试验完成地点 试验在中国河南郑州,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完成。
1.3 试验设计执行流程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全军骨创中心进行治疗的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32例,随访3个月。
于固定前、固定后即刻、固定后3个月采用X射线检测患者的伤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X射线片形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评价此固定方法效果及安全性。
试验流程图见图1。
1.4 受试对象
1.4.1 入选标准 符合如下标准者可被纳入研究:①均经X射线、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②骨折AO分型均为A型;③胸腰椎损伤的TLISS评分(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 4-5分[22];④外伤性骨折;⑤年龄25-47岁;⑥性别不限。
1.4.2 排除标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将被排除研究①骨折伴脊髓损伤者;②骨折伴神经损伤症状者;③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基线分析 收集对象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一般病史,见表1。
1.6 样本量 结合课题组以往经验,试验假设患者固定后3个月脊柱伤椎的Cobb角较固定前缩小65%,设 β ≤ 0.1,power=90%,显著性水准双侧α=0.05,采用PASS 11.0软件计算后样本量为67例,按20%的脱落率计算,应纳入81例。但最终经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实际共纳入32例患者参加试验。
.jpg)
1.7 招募 由第一作者从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全军骨创中心病历数据库中查找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的急性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于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直接通过电话联系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告知其研究项目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1.8 盲法 试验为开放性试验,患者、医生及评估者均对分组及治疗方案非盲。
1.9 干预
1.9.1 固定前准备 患者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避免受压。适当调整腰桥,体外部分复位伤椎。
1.9.2 伤椎定位 “C”形臂X射线机透视定位目标椎体,透照角度为后前方向椎弓根轴位,记号笔标记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点。
1.9.3 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术区消毒、铺巾,以4个标记点略偏外缘分别取1.5-2.0 cm的纵行切口直至皮下筋膜并止血。将穿刺针敲击进入目标椎弓根内,确保失状面和水平面进针方向(失状面正位透视不穿过椎弓根内壁、水平面与上下终板保持水平)。沿穿刺针置入导针,退出穿刺针,以导针为导向依次攻丝、拧入椎弓根螺钉(胸腰椎后路钉棒系统由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钛合金材质,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460133号)。经皮放置合适长度的连接棒并拧紧螺栓,采用撑开压缩工具适当矫形、加压固定。再次X射线透视证实固定位置正确后,冲洗、缝合伤口,均不放置引流。固定后抗生素治疗24-48 h防止感染。
1.9.4 固定时注意事项
(1)做到有效的体外复位:利用手术床腰桥预防调整患者体位,部分恢复伤椎高度,减少术中因器械纵向撑开不足所致复位不良。
(2)固定前仔细观察和测量X射线和CT所反映的骨性结构、椎弓根的宽度和轴向长度,以避免盲目和多次透视,便于术中精确快速选择螺钉的直径和长度。
(3)精确的体表定位:术中确保目标椎体透视为椎弓根轴位像,即上下终板为一直线,避免椎弓根投影误差。
(4)精确的目标椎体置钉:穿刺进针点及切口略偏体表定位点外缘,以消除为保持进针的失状角和皮缘的弹性束缚使置钉易靠内侧的误差。
(5)保持上下置钉“U”型开槽方向的一致性,保证顺利置入连接棒,避免不必要的置钉调整步骤。
1.10 结局指标
1.10.1 主要观察指标 伤椎Cobb角:固定前、固定后即刻、末次随访的伤椎Cobb角,以观察胸腰椎弯曲程度,Cobb角越大说明脊柱后凸畸形越严重[23]。
1.10.2 次要观察指标
伤椎前缘高度:固定前、固定后即刻、末次随访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越小说明伤椎损伤越严重。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上下正常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前缘高度和的平均值之比乘以100%。
伤椎X射线片形态:固定前、固定后即刻、末次随访伤椎X射线片形态以评价胸腰椎的形态恢复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手术时间越短说明手术进行越顺利。
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越小说明术中操作越安全规范。
住院时间:末次随访观察患者病情恢复的速度,住院时间越短病情恢复越快。
1.10.3 其他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末次随访患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11 试验主要及次要观察指标和观察流程 见
表2。
.jpg)
1.12 不良事件
(1)对患者随访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切口疼痛、感染,腰背肌疼痛、脊髓、神经损伤、螺钉脱落及松动)做记录。
(2)随访过程中要详细记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类型及当时的处理方法,并在24 h内详细报知研究负责人和伦理审查委员会。
1.13 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开放
1.13.1 数据收集 以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CRF)的形式收集数据,并经统一表格汇总。具体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诊断、伴随疾病情况、过敏史(药物过敏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这些资料将被研究者应用Epidata数据处理软件,以双重录入的形式转化为电子版文件。
1.13.2 数据管理 只有项目负责人有权利查询数据库文件,该文件不允许再作变动。所有与本次临床试验有关的研究资料均由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保存。
1.13.3 数据分析 将数据库交给专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并由统计分析人员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交付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写出研究报告。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对研究数据的监督和管理贯穿临床研究整个环节,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资料真实性、完整性。
1.13.4 数据开放 出版数据将公开发布于www.figshare.com。
1.14 试验可能出现的偏倚及控制措施
1.14.1 偏倚
诊断性偏倚:选择纳入标准时,为统一其诊断标准;
入院率偏倚:在选择患者时为了减少失访和提高依从性而倾向于选择住院患者;
无应答偏倚:研究对象未按要求回答调查内容或隐瞒事实真相;
混杂偏倚: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1.14.2 偏倚控制措施 ①严格规定纳入及排除标准;②保证样本的独立性;③对可能影响疗效的混杂因素如:病因、病程、性别等,将纳入多因素分析的自变量范畴进行讨论。
1.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统计分析人员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完成,且符合意向分析原则。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mean)、标准差(SD)、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下四分位数(q1)、中位数(median)和上四分位数(q3)表示。
患者固定前与末次随访的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16 审核试验实施的频率和措施 试验收集病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后,向伦理委员会汇报试验进展情况,同时向注册数据库更新试验进展状态。
1.17 保密原则 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抄录所需要的试验结果信息,抄录后的文档标注日期上传至指定的电脑备份,结果数据表格由研究者制作、核对并对数据库进行锁定。
锁定后的数据文件不允许再作变动并将数据库保存备查,任何非授权内研究者外的人员均不得接触。
所有与本次临床试验有关的研究资料均由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保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