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急性期反应蛋白升高。体外实验提示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受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
[5]。体内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增多可以作为致炎细胞因子产生的间接证据。
血清触珠蛋白又称结合珠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及促进胆固醇结晶作用,并被认为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一起参与炎症过程,其表达量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6]。Rite等[7]切断大鼠前脑内侧束诱导为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发现在触珠蛋白上调的同时,伴随着星形胶质细胞和或小巨噬细胞的激活,氧自由基的产生。Lehmensiek等[8]以蛋白质组技术对GBS患者脑脊液进行研究,发现触珠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上调。本实验结果显示GBS组与对照组血清比较,触珠蛋白的表达量上调,与以往脑脊液研究结果相符。提示触珠蛋白参与了GBS的炎症反应,可能是GBS诊断的有意义的标志。α-1-抗胰蛋白酶是血浆中较为丰富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主要的炎性反应蛋白之一,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抗炎或促炎为主的活性。通常在炎症发生时上调,可抑制多种酶的活力,有拮抗炎症的作用。比如在缺血再灌损伤的急性期表达增高,发挥抗炎、抗凋亡的作用,是缺血预适应第2时间窗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9]。Puchades等[10]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脊液中a-1-抗胰蛋白酶增多。其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中表达增多。Lehmensiek等[6]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发现GBS患者α-1-抗胰蛋白酶表达量上调,使得机体发生炎症时其组织免受炎症细胞的酶解。丝氨酸蛋白酶的激活在白细胞入侵和脱髓鞘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a-1-抗胰蛋白酶的减少可以促进这种炎性损害。本实验中GBS患者α-1-抗胰蛋白酶表达量下调,提示在GBS急性炎性脱髓鞘中,α-1-抗胰蛋白酶表达量减少可能促进了炎症反应的产生。铜蓝蛋白是一种负电荷性很高的酸性蛋白。铜蓝蛋白携带和运输血浆中95%的铜,近年来,研究显示铜蓝蛋白还具有亚铁氧化酶和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当机体过氧化脂质增高时,在血清学检查中其水平出现增高。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诸如炎症,肿瘤等病理条件下,或者特殊生理条件下如妊娠,服用避孕药物,其水平升高[11]。它可以促进组胺和5-羟色胺的分解代谢,增加机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铜蓝蛋白在GBS组血清中的表达量上调,提示炎症反应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血清淀粉样P物质为血清糖蛋白,与经典的C-反应蛋白构成Ca2+依赖性配体结合的血清正五聚体蛋白家族。在炎症过程中,细胞因子、过敏毒素及糖皮质激素可诱导急性时相反应物的产生。急性时相反应物具有广泛的非特异防御功能,可以直接中和炎症物质,降低局部组织损伤的程度,参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12]。血清淀粉样P物质是小鼠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在人体中虽然不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物,但可能在局部被诱导或被不同的细胞因子所诱生而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血清淀粉样P物质可与细胞外淀粉样纤维结合,抵抗蛋白酶作用,保护淀粉样纤维不被降解,因此与体内淀粉样沉淀的持续存在有关[13]。血清淀粉样P物质与神经纤维缠结共同作用出现在许多神经变性疾病中比如朊蛋白病,震颤麻痹,路易体痴呆等。血清淀粉样P物质还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里,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提示血清淀粉样P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与脂质代谢有关[14]。作为急性期蛋白之一,血清淀粉样P物质在疾病组表达量增多提示GBS急性期炎症反应明显。丛生蛋白,即载脂蛋白J,也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可以结合展开的蛋白、细胞碎片和免疫复合物以清除细胞内的毒性物质。Jiménez等[15]对甲醛暴露的大鼠进行蛋白质组研究发现丛生蛋白表达量下调,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提示其可能是甲醛暴露血清标志蛋白。本实验结果显示疾病组血清丛生蛋白表达量增多,考虑丛生蛋白可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参与GBS的发病。α-2巨球蛋白是一种高相对分子质量(720×103)的血浆糖蛋白,负责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和激素的运输,还可结合和失活血浆蛋白酶,介导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和降解。α-2-巨球蛋白可由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合成,是脑中炎性反应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16]。脑损伤时, 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α-2-巨球蛋白表达升高[17]。Hye等[18]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血浆中α-2-巨球蛋白表达量增加。经蛋白酶激活后的α-2-巨球蛋白可与β样淀粉酞形成复合物,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介导,调节β样淀粉酞的降解。血红素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由肝脏产生,在血液中主要与亚铁血红素结合。游离的亚铁血红素与血红素蛋白结合,经入胞作用进入肝细胞或者巨噬细胞。正是这种入胞作用能够使血红素不被氧化损伤,而血中游离的血红素就会被氧化损伤。结合本实验,GBS患者血清中血红素蛋白表达量上调,可能提示抗氧化机制参与了GBS发病。α-1-抗糜蛋白酶是色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炎症反应中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有研究认为,α-1-抗糜蛋白酶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一种病理伴侣蛋白,参与淀粉样纤维生成和沉积,广泛分布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病理特征老年斑区域[19]。α-1-抗糜蛋白酶基因A10等位基因可能与apoE基因共同构成AD的遗传易感因素,但在不同的人群及人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α-1-抗糜蛋白酶还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组织蛋白酶G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血管紧张素1向血管紧张素2的转换。近来研究提示,蛋白水解酶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它释放中性白细胞组织蛋白酶G,导致血管基质退化和凝血机制异常,但这些作用可被α-1-抗胰凝乳蛋白酶阻止。本实验中疾病组α-1-抗糜蛋白酶表达上调,可能是GBS的急性炎症反应的体现,其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本实验发现并鉴定了一批GBS的相关蛋白,其中部分为急性期反应蛋白,且对GBS的发病分子机制有更加深入了解,经进一步研究,有望对GBS的诊断与治疗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