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肺动脉显示率分析 本组实验中43例肺栓塞患者,栓塞的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的显示4组均无差别(
P > 0.05),这与以往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一
致
[1-3]。在栓塞的段级、亚段级及6级肺动脉水平0.6, 1.0 mm层厚的显示率高于3.0,5.0 mm层厚的显示率,且第6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0.001)。本研究结果显示,肺栓塞患者中,8例段级肺动脉栓塞患者存在栓塞动脉分布区肺实质内可见大片实变影及不等量胸腔积液,0.6 mm及1.0 mm层厚重建图像的信噪比下降,栓子显示低于3.0 mm层厚重建图像质量,同时,亚段肺动脉显示不清。因此,对肺实质有明显病变者,重建层厚不宜太薄,从而可提高图像质量。
39例阴性患者,研究结果与三阳性患者组研究结果一致,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的显示率四组均无差别(P > 0.05),在段级、亚段级及6级肺动脉水平0.6,1.0 mm层厚的显示率高于3.0,5.0 mm层厚的显示率,且各组间第6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 性意义(P < 0.001)。
3.2 肺动脉连续性分析 肺动脉的连续性有利于显示小动脉内的栓子,增加观察者诊断的自信度[9]。实验结果显示在0.6,1.0 mm层厚组内,中间带及外周带肺动脉连续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两组肺动脉连续性明显优于3.0,5.0 mm层厚组;3.0 mm层厚组中间带和外周带肺动脉连续性优于5.0 mm层厚组。128层螺旋CT,采用较薄层厚观察图像,有利于显示平行或斜向扫描层面小动脉及肺动脉内的小栓子。
3.3 不同层厚对CTPA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 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尽管CTPA图像不像常规肺动脉造影可观察肺毛细血管床,但0.6,1.0 mm层厚图像对大部分亚段及第6级肺动脉显示可达97%以上;而3.0,5.0 mm层厚图像对亚段及第6级肺动脉显示率明显下降。有研究发现,孤立亚段肺栓塞通常提示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生严重肺栓塞的前兆[10-11]。因此,显示亚段肺动脉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疑似肺栓塞患者,应至少采用3.0 mm层厚的图像进行观察,才能保证95.76%以上的亚段肺动脉不被遗漏,从而使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图像质量提高。
3.4 不同层厚对CTPA图像伪影发生率的分析 行CTPA检查,如扫描参数选择不当或重建方式的固有缺陷可产生一系列伪影,如阶梯状、条形伪影,影响图像质量[12]。有实验认为扫描层厚过大可造成噪声增加,部分容积效应加大可发生阶梯状、锯齿状及漂浮状伪影,从而降低图像质量[13]。适当重建层厚的选择会改善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其通过影响Z轴部分容积效应来影响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周康荣等[14]建议遵照层厚优先的原则,采用较薄的层厚和较大的螺距扫描,对横断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如果限定扫描范围和时间,在强调图像质量情况下,螺距和层厚的选择成为主要矛盾;在需要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时候,选择大螺距、薄层厚得到的结果优于小螺距、厚层厚。在图像重建时,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是决定重建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薄层厚是Z轴空间分辨力的主要保证。所以检查时应采用牺牲密度分辨力、保证空间分辨力的方法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14]。实验结果提示,随着层厚的增加,部分容积伪影增大(因轴位走行动脉在轴位成像所致),四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小动脉受其影响增大,导致显示率下降,使用0.6 mm重建层厚可以提高Z轴分辨率,降低部分容积伪影发生。
实验通过不同层厚CTPA图像的比较,可见,重建层厚越薄,可以提高CTPA的图像质量,虽1.0 mm层厚图像在显示肺动脉小分支方面与0.6 mm层厚图像的能力相近,优于3.0,5.0 mm层厚图像,但采用0.6 mm重建层厚进行观察,可使第6级肺动脉显示率更高,并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的产生;而亚段肺动脉的显示,应至少采用3.0 mm层厚的图像观察。CTPA图像质量对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