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academic discussion of the bone and joi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正蛙位双平片的股骨头坏死立体分型系统: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
    蔡淼鑫, 杨 彬, 邓 鹏, 葛颖杰, 郭富明, 梁正辉, 翟 沛, 庞智晖, 樊粤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 (24): 3786-379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1330
    摘要457)      PDF (2367KB)(194)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蛙位片: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对向暗盒中线,双髋及双膝各屈曲90°并外旋45°,以腹股沟中点为透视中心点。
    蛙位分型:根据股骨头应力和坏死分布特征,作者认为股骨头前外侧部在股骨头坏死预后和保髋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位分型可以较好反映股骨头顶、外侧负重区的坏死范围和塌陷程度,但由于体位遮挡,对股骨头前外侧负重区变化不能分辨。在此背景下,庞智晖等创立了蛙位分型,以更好地反映股骨头前外侧部的坏死范围和塌陷程度,减少观察盲区,提高观察的准确度。蛙位分型标准与正位分型一致,以股骨头标准蛙位X射线片为分型依据。
    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以髋关节眉弓线以及股骨头坏死范围为参考,正蛙位分型中A型(坏死范围占据髋臼眉弓线小于或等于内侧1/3)、B型(坏死范围占据髋臼眉弓线小于或等于内侧2/3)、C型(坏死范围占据髋臼眉弓线超过2/3),其中C1(坏死范围未超越髋臼外缘)、C2(坏死范围超越髋臼外缘)。结合正蛙位分型,进一步分为“包容型(正蛙位分型均未超过C1)、开放型(正蛙位分型均达C2)、过渡型[正蛙位分型之中一个达到C2,另一个在C1以下(含C1)]”。
     
    摘要
    背景: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三维信息对制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而过往的生物力学研究更表明股骨头前外侧柱部分几何信息和受力情况左右其塌陷过程。目前使用的平片方法无法呈现相关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
    目的:利用双平片方法呈现立体的坏死部位和范围,改良股骨头的三维分区,制订新分型标准,以提高分型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方法:根据日常活动中股骨头应力传递方式的数据研究,结合股骨头坏死发病塌陷过程中的应力异常边界及临界值等资料,将股骨头划分为五柱,创立立体五柱分区。并根据正位和蛙位摄片体位下的前外侧柱影像信息,进一步优化立体五柱分区法,成为股骨头前外侧柱分型法,并命名为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

    结果与结论:详细描述广中医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型的分型原理、方法和标准,以案例演示操作的方法,并比较传统分型方法,凸显新分型的优点,不但能简便准确判断股骨头坏死的病情及预后,更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6217-4020(蔡淼鑫)

    骨关节病变及骨折患者围术期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及骨密度变化
    李士红,刘 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35): 5290-529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5.018
    摘要510)      PDF (1081KB)(27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骨代谢标志物:骨具有新陈代谢的活性,这一过程即为破骨细胞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的过程,二者紧密关联构成骨重建或称骨转换。骨代谢标志物是骨转换过程产生的一些代谢物,主要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可用来进行骨丢失速率监测、骨折风险预测、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调整、代谢性骨病的鉴别。
    骨密度:定义为单位面积骨的矿物质平均浓度。骨密度可反映机体骨量水平,测定骨密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测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DXA),单能X线吸收法(SXA),定量CT(QCT),放射线吸收光度法,此外,还可通过定量超声利用声波来测定与骨密度及骨强度相关的骨质特点。其中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被认为是骨密度测量的“金标准”。
     
    摘要
    背景:骨密度反映的是相对长时间内的骨量情况,是一个静态参数,如果要了解骨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需评估骨代谢标志物。
    目的:探讨脊柱和关节退变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术期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变化。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血液;尿液”英文检索词为“bone metabolic markers;Bone mineral density;Serum;urine”,纳入文献时间限定为2005至2016年,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9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临床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主要包括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Ⅰ型前胶原C末端前肽等,骨吸收标志物主要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N端交联肽、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脱氧吡啶啉、吡啶啉、羟脯氨酸等。脊柱和关节退变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术期骨密度变化不大,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增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而骨形成标志物在骨折患者围术期增高,说明骨折围术期存在新骨形成;在骨退行性变患者围术期骨形成标志物降低,骨形成过程受抑制。综合看,骨关节病变及骨折患者围术期的骨吸收过程加剧更为明显,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应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ORCID:0000-0002-8047-4710(李士红)
    被引次数: Baidu(16)
    L5峡部裂椎体上关节突间距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孙月钊,强晓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35): 5296-530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5.019
    摘要593)      PDF (2102KB)(472)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腰椎峡部裂:为腰椎一侧或双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是脊柱外科腰部疾患的常见病之一,此病症易致青少年腰椎滑脱,导致腰椎管狭窄的各种症状。
    骨化中心:椎弓中一个骨化中心通过逐渐演变发生发育为上关节突及椎弓根和横突,另一个骨化中心逐渐演变发生发育为下关节突和椎板棘突的一半,将来二者不能完全愈合即为峡部裂。
     
    摘要
    背景:由于L5峡部裂患者在暴露两侧关节突关节时,较非峡部裂患者稍困难,因而L5峡部裂椎体上关节突间距与椎体高度可作为一种间接诊断征象为峡部裂诊断起到提示作用。
    目的:分析L5峡部裂椎体上关节突顶点间距与L5峡部裂椎体高度的比值与峡部裂的关系。
    方法:①分析腰椎峡部裂的解剖结构特点及诊断鉴别方法,对以L5峡部裂椎体上关节突顶点间距与L5峡部裂椎体高度的比值鉴别腰椎峡部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②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科就诊的23例L5峡部裂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测量2组L5峡部裂上关节突间距与L5椎体高度的比值。
    结果与结论:①L5上关节突间距与椎体高度比值反映了L5峡部裂的发生可能与L5上关节突间距相对较宽有关系;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5峡部裂患者的L5上关节突顶点间距与L5椎体高度比值较正常人群比值高;③结果提示L5上关节突间距与椎体高度比值反映了L5峡部裂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3-2492-2061(孙刚)
    椎弓根置钉固定联合填充材料修复腰椎骨折
    周 纲,甘子明,黄卫民,王成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22): 3590-359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22.027
    摘要297)      PDF (1008KB)(308)   

    背景:传统的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会引发后凸畸形和丢失矫正角度等并发症,而伤椎椎弓根置钉固定改善了传统后路置钉技术的不足,联合填充材料治疗腰椎骨折取得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
    目的:探讨椎弓根置钉联合填充材料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椎弓根置钉联合填充材料修复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椎弓根置钉联合植骨/骨水泥进行修复。观察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比较。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置钉联合填充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在治疗腰椎骨折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更广泛的应用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及争论,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术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伤椎椎弓根置钉固定技术联合磷酸钙骨水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维护脊柱复位效果,值得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被引次数: Baidu(4)
    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学特性
    李 莹,曾昭峰,张春霖,严 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2): 3593-359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2.025
    摘要572)      PDF (571KB)(620)   

    背景:随着脊柱内窥镜等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融合器尤其是膨胀式融合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新的 “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理念和生物学特性。
    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有关融合器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器”。分析目前融合器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融合器的构想。

    结果与结论: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50篇,排除筛选后纳入34篇进行评价。结合文献检索结果,提示了理想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除体积小巧、便于植入等特性外,还应提供足够强度的椎体间支撑及稳定性,可有效防止植入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参考以上条件,依据现有技术改良,研制出“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十分便于微创植入,稳定性好,防下沉能力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远程医疗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学分析
    翟运开,朱卫军,孙东旭,赵 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2): 3597-360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2.026
    摘要490)      PDF (721KB)(799)   

    背景:远程医疗在整形外科,烧伤科,皮肤科等科室应用很多,但远程医疗在骨科应用的效果还较少见报道。

    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远程医疗在骨科领域应用的研究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tele*medicine(远程医疗)”“orthopaedic (骨科)”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相关文献,并将分析结果及资料导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纳入标准:经同行评议的远程医疗在骨科应用的已发表的研究原著类文章。排除标准:①与骨科相关性较差的单纯远程医疗的文章。②需采用手工检索和电话检索方式收集的文章。③未正式出版的文章。④在收录数量之内的综述,评论,勘误类文献。

    结果与结论: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165篇远程医疗在骨科领域应用研究相关的文献,研究原著126篇位居首位,其中有6篇文献总被引次数超过50次,被确定为经典文献。在时间分布上,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来源出版物呈分散分布,其中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远程医疗与远程护理杂志》)发表文献量39篇,占全部文献的30.95%。其次为Telemedicine and E Health(《远程医疗杂志与电子保健》)8篇。远程医疗在骨科的应用是21世纪以来最新的研究热点领域。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来源于SCI数据库关于远程医疗在骨科领域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了解该领域的概貌、现状,为研究者进一步确定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与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周 强,陆 骅,俞思明,王占朝,茅宇仑,姚 兵,张天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9): 1441-144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9.022
    摘要626)      PDF (401KB)(789)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早期积极有效的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与Gamma钉置入内固定治疗Evans 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7例Evans 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治疗28例,Gamma钉治疗39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6-45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①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出现感染1例,经换药半年后拔除内固定治愈,Gamma钉1例肥胖患者治疗后3周下床活动时再次受伤,出现远端锁钉处骨折,经更换长Gamma钉后愈合,Gamma钉组有4例患者因大转子固定欠稳定,卧床时间超过6周出现重症肺炎,经转内科治疗后治愈。②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治疗后出现髋内翻畸形2例,Gamma钉组3例,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③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组较Gamma钉组治疗时间更长,治疗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 < 0.05),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转子稳定钢板和Gamma钉均是治疗Evans ⅢB型、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要根据骨折的稳定性、骨折愈合状况、骨质疏松程度等综合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28)
    计算机辅助设计膝关节股骨远端三维B样条曲线的科研教育
    石更强,陈 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9): 1447-145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9.023
    摘要416)      PDF (885KB)(605)   

    背景: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了《科研基础实训》,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可以利用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结合课程书写相关学术论文。
    目的:培养学生的科研基础能力,为进一步实现个性化人工膝关节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数据基础。
    方法:膝关节计算机断层扫描二维图像由上海市闵行区中心人民医院提供,要求同学们利用AUTOCAD软件对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二维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并且能得到膝关节股骨远端的三维B样条曲线,从而为人工膝关节的个体化设计制造做好准备,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医学界对个性化膝关节置入的需求,更好地为膝关节置换患者服务。
    结果与结论:同学们对获得的人体膝关节股骨远端计算机断层扫描文件图像进行了图像处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图像处理软件对膝关节股骨远端进行了二维轮廓的矢量化和二维轮廓提取,建立了基于患者股骨远端计算机断层扫描断层胶片股骨远端二维图像轮廓的三维数据,为临床医学中膝关节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锁定加压钢板置入肱骨近端骨折的最理想位置:选择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
    白力承,顾 邵,熊 鹰,柳百炼,赵 烽,王大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9): 1453-145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09.024
    摘要1046)      PDF (463KB)(1296)   

    背景:经典的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软组织损伤较大,钢板放置于外侧困难,多放置于肱骨前外侧,固定位置不是最理想。
    目的:探讨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
    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14例,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各57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抬肩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优良率达91%,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75%(P < 0.05)。因此可以将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雷鹏飞,谢 杰,文 霆,钟 达,汪 龙,杨序程,胡懿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2): 9077-908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2.022
    摘要326)      PDF (797KB)(1030)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检均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中24例患者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0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后根据病情行辅助放疗。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
    结果与结论: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5.5±13.2)分(t=3.81,P =0.016,P < 0.0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40.7±2.2)分提高到(90.2±1.1)分(t =6.27,P < 0.01);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34.2±3.9)分提高到(80.8±1.9)分 (t =16.58,P < 0.01)。证实,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结合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取得较好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复发率较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1)
    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俞能宝,傅 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2): 9083-908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2.023
    摘要348)      PDF (670KB)(1145)   

     背景: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

    目的:对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2003至2012年收录外固定支架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研究文献,采用检索词“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骨折”,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共检索文献408篇。从文献出版时间与数量、学科类别、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以及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角度对40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文献研究呈上升趋势,2012年发表相关文献85篇,并且多以外科学为主。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以《中医正骨》发表文献量最多,共发表文献18篇。而各研究单位对此进行的研究均不多,仅发表文献1-7篇,并且仅有5篇文献获得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66)
    髌骨骨折修复:空心钉张力带及钢丝内固定的比较
    赵 航,肖海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2): 9089-909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2.024
    摘要721)      PDF (782KB)(1309)   

    背景: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是治疗髌骨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方法。

    目的:评价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应用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对应用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评估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侧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明确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髌骨骨折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文献研究中结果显示,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应用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后,骨折愈合良好,螺钉或钢丝松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可达90%以上。临床应用病例分析中结果显示,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应用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达90%以上,与文献研究中的结果一致。表明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应用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是理想可靠的方法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比较
    杨 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8): 8407-841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8.018
    摘要230)      PDF (842KB)(764)   

    背景: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为复杂类型的关节周围骨折,其最佳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以选择合适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 2006年4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401医院骨二科采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合并韧带组织损伤患者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2例,Ⅵ型11例;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同时或二期行韧带组织修复,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4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参照膝关节Bristol评分标准,32-50分,平均46分,优20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80%。有29例于治疗后12-28个月取除内固定植入物。治疗方法根据不同骨折类型而选择,要做到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在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的植入物内固定方法选择上,采用Liss锁定钢板能给骨折端提供最大的稳定性,骨折发生轴向和侧向偏差的概率最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最低,是最佳选择。

    被引次数: Baidu(22)
    软骨肉瘤切除后对骨重建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彭锦辉,刘 宁,徐 炜,周 嵘,张 灏,王智巍,钱齐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3.020
    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谢晶晶,宋 烜,王占朝,陈 羽,刘昌海,周 强,陆 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3.021
    影响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关因素
    殷建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3.022
    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黄道文,胡文浩,魏 波,徐 燕,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9): 7003-700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9.022
    摘要753)      PDF (474KB)(1049)   

    背景: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例。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后下床时间、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因此,作者认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后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综合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被引次数: Baidu(72)
    LISS钢板内固定结合骨水泥治疗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
    李学金,温晓燕,许 杰,王 巍,李 群,裴宝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9): 7009-701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9.023
    摘要528)      PDF (563KB)(932)   

    背景:以往文献报道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治疗后复发率较高。
    目的:探讨LISS钢板内固定结合骨水泥治疗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疗效。
    方法:对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治疗的19例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彻底清除囊肿,防止复发,并通过植入物内固定修复重建受损组织结构和功能。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通过LISS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治疗后随访1-3年,18例恢复较好,1例治疗后2年复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彻底是预防治疗后复发的关键。LISS钢板的设计结合了交锁髓内针的优势和生物型锁定钢板技术融为一体,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中具有许多优点。通过骨水泥填充病灶区域,对肿瘤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并且增加了病灶区域骨的强度。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外科治疗先清除囊肿病灶,然后通过LISS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治疗可以减少病变复发。

    被引次数: Baidu(5)
    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苏 琰,宋 飒,沈龙祥,罗从风,张长青,曾炳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9): 7015-702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9.024
    摘要618)      PDF (535KB)(1192)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可使踝关节解剖结构发生紊乱,治疗不当会引起行走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目的:评价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应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2-61岁,平均35.7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2-10 d,平均4.6 d。根据Lauge-Hansen分型,26例为旋后-外旋型;9例为旋前-外旋型。根据Danis-Weber分型,26例为C型;9例为B型。35例患者应用锚钉修复固定治疗后,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以及影像学检查愈合修复情况,评价锚钉修复固定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X射线片随访结果,35例患者踝关节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6周。改良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19例,可4 例,差1例,优良率85.7%。内固定后6个月应力位X射线片测量结果,患侧内踝间隙为(3.49±0.36) mm,与健侧(3.37±0.41) m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同时,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被引次数: Baidu(26)
    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
    朱瑜琪,王金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3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