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bone and joint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型肌肉定量评估仪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两侧肩颈肌肉的性能失衡
    陈伟健, 陈泽华, 吴佳涛, 许学猛, 杜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 430-434.   DOI: 10.12307/2022.071
    摘要618)      PDF (1251KB)(310)   

    文题释义:
    肌肉张力:指在松弛状态下的肌肉机械紧张度,体现肌肉在收缩和舒张之间的恢复状况。疼痛、炎症改变及某些神经疾患会导致局部的肌肉张力升高,而异常高的张力会影响肌肉中的血流供给与分布,更容易加重肌肉的劳损,甚至影响静息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肌肉刚度:是肌肉抵抗外力、对抗形变的的内在能力,是肌肉单元能力储存的重要指标,与关节的运动控制有关。

    背景:研究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肩颈部肌肉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且与症状程度相关。
    目的:利用新型肌肉定量评估仪MyotonPRO测量并对比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人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肌肉性能,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肩颈肌肉失衡现象的原因,为该病的防治及康复锻炼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及基线资料匹配的25例正常人,采用MyotonPRO定点测量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刚度并进行对比,通过计算不对称指数来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肌肉性能失衡情况,并收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两侧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张力、刚度的平均值均大于正常人,且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患侧上斜方肌张力、刚度高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张力、刚度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肌张力、刚度均高于正常人组;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均与上斜方肌的张力、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④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因为局部软组织炎症、疼痛、姿势等影响,通常表现出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张力和刚度升高,并且左右两侧的张力和刚度存在明显的失衡情况,这种肌肉力学性能的改变与疼痛及生活质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中,需要关注肌肉的张力、刚度失衡,纠正失衡。
    https://orcid.org/0000-0002-9624-8582 (陈伟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肩胛盂扭转角与退变性肩袖全层撕裂的关系:配对病例对照试验
    武亚飞, 朱 梁, 任秋健, 李大恩, 李大地, 高绪仁, 郭开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 435-439.   DOI: 10.12307/2022.072
    摘要471)      PDF (1168KB)(264)   

    文题释义:
    肩袖撕裂: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肩袖由冈上肌、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以及前方的肩胛下肌组成,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功能起重要作用,治疗的目的是使得肌腱得到最大程度的愈合,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冻结肩、巨大肩袖撕裂等后遗症。
    肩胛盂扭转角:表示肩胛盂在横轴位上向前或向后倾斜的程度,分为向前的扭转角(即前倾)和向后的扭转角(即后倾),角度为肩胛盂后缘切线与肩胛骨轴线的夹角减去90°的角度值,正值代表肩胛盂前倾,负值代表后倾,零值代表肩胛盂呈中立位。肩胛盂扭转角对全层肩袖撕裂、肩关节不稳、肩关节假体设计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背景:肩袖撕裂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肩胛盂的形态学一直是退变性肩袖撕裂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的:探究肩胛盂扭转角、肩胛盂前后径与退变性肩袖全层撕裂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经MRI及肩关节镜检测确诊为全层肩袖撕裂的患者36例为试验组,以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数量为配对条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肩关节疾病的患者3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入院时做了胸部CT,并由同一名骨科医师在胸部CT上测得肩胛盂扭转角以及肩胛盂前后径,对两组之间肩胛盂扭转角度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肩胛盂扭转角为(-3.5±4.6)°,与对照组(-1.9±3.9)°相比,有着更加明显的后倾(P < 0.05);②试验组肩胛盂前后径为(26.8±3.3) mm,对照组肩胛盂前后径为(27.2±3.6) m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将对照组肩关节进行左右分组,结果显示左侧肩胛盂扭转角为(-1.85±5.42)°,右侧肩胛盂扭转角为(-2.01±6.1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患者根据性别进行分组时,发现肩胛盂前后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肩胛盂大小(前后径)与肩袖的全层撕裂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此次研究所发现的肩胛盂大小的特征性、左右肩的一致性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可以为国人肩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指导意见。肩胛盂扭转角与肩袖全层撕裂有显著相关性,肩胛盂过度后倾可能是退行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危险因素,测定肩胛盂的扭转角度有助于诊断性评估肩袖全层撕裂。
    https://orcid.org/0000-0003-3411-9192 (武亚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氨甲环酸控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
    余东名, 胡 松, 杨小中, 邹 懿, 陈 勇, 胡 波, 高大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21): 3353-335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650
    摘要401)      PDF (25314KB)(375)   

    文题释义:

    氨甲环酸:作为止血药物在临床上被应用广泛,抑制活性血管肽中蛋白质的降解,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改善抗血管脆性。与此同时,氨甲环酸积聚于细胞外,可稳定血液成分,达到其止血作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具体设计方面加工过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系统,在原有基础上,令固定更有效、手术操作更简单。术后早期可允许患者适当进行下床活动。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会出现大量隐性出血,减少隐性出血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是否受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 2019年7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就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每组41例。试验组术前麻醉诱导时,缓慢静脉注射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缓慢静脉输注。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可通过Cross方程来计算,同时记录2组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分析,2组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术后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统计试验组输血人数为3例(7%),对照组为8例(24%),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2组患者均无血栓并发症发生;⑤结果表明,氨甲环酸术前静脉滴注可有效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同时也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发生风险。

    ORCID: 0000-0002-2477-8277(余东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应用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技术分析富血小板血浆全球研究特征及趋势
    邢 丹, 袁 霆, 赵 昱, 林剑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21): 3358-336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680
    摘要557)      PDF (17872KB)(209)   

    文题释义:

    文献计量学: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词居多)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输出务必是“量”。

    可视化技术: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概念主要包括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空间信息直观的、可交互的可视化环境。

    背景:研究认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价全球富血小板血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采用普通检索的方式,以“platelet rich plasma”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分析从建库至2018-12-25发表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已检索的文献按照国家地区、机构、出版年、来源出版物名称等分别进行索引和分析。使用Excel 2007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VOS viewer (Leiden University,荷兰)软件对检索的全部条目进行分析并绘制图形。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共现关系、互引关系、共引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图。

    结果与结论:①共检索到8 499篇富血小板血浆方面的研究,研究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逐年增加;②富血小板血浆研究数量排名前3名的国家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③富血小板血浆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主要涉及5方面:生长因子功能的基础研究、骨再生领域研究、软骨或骨关节炎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血小板功能研究以及干细胞相关研究领域;④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提示,富血小板血浆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在骨科,尤其是软骨再生和骨关节炎方面,未来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重心和科技投入应该向其倾斜。

    ORCID: 0000-0001-6966-3134(邢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姜文康, 耿 伟, 许莹莹, 杨小梅, 任杭岭, 张景涛, 马金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5): 2381-238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603
    摘要460)      PDF (30077KB)(179)   

    文题释义: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是在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中加入适量人工骨修复材料。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和为氧化锆,硬度较大,缺乏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和羟基磷灰石,它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微结构,具有很好的传导成骨活性,利于新骨的形成。两者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是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侧向压缩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进一步塌陷,恢复椎体部分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可用于治疗骨髓瘤、脊椎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等癌性疼痛,但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并发症有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椎体坏死等。

    背景:单纯骨水泥由于硬度较大,易造成邻近椎体再骨折,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骨水泥材料。

    目的:观察使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均为新鲜单椎体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单纯骨水泥组采用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改性骨水泥组采用人工骨修复材料与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的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时间6-12个月,于术前、术后2 d、术后末次随访时根据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临床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发现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所有骨水泥渗漏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不适症状;②2组患者术后2 d、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P < 0.05),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变化不明显(P > 0.05);以上指标2组间相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单纯骨水泥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例数多于改性骨水泥组,但2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与单纯骨水泥相比无明显缺点,且在保证骨水泥支撑强度、减轻疼痛的同时,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可赋予其更好的生物学特性,降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ORCID: 0000-0002-5714-2566(姜文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富血小板血浆对股骨头坏死保髋术后凝血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
    罗智鸿, 杨 帆, 杨 鹏, 陈晓俊, 龚水帝, 庞凤祥, 何晓铭, 沈莹姗, 李伟峰, 陈立新, 魏秋实, 何 伟, 陈镇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5): 2393-239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589
    摘要584)      PDF (28364KB)(377)   

    文题释义:

    富血小板血浆:为自体血离心后分离所得的较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内含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股骨头坏死的骨形成和微血管形成的作用,是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保髋治疗:保髋是股骨头坏死以保全患者自身股骨头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保髋和手术保髋。非手术保髋主要包括保护性负重、药物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物理治疗;手术保髋包括髋关节镜、外科脱位、髋臼周围截骨以及打压植骨支撑、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等。

    背景: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可改变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凝血功能。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疗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术后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采用股骨头钻孔减压、清除股骨头内死骨联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支撑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5例,按术中是否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分为2组,其中富血小板血浆组42例(42髋),对照组33例(35髋)不使用富血小板血浆,2组其余治疗方法一致。连续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4项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连续随访3个月;②2组患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富血小板血浆组患者术后1周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提升52.5%及47.0%,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能导致术后高凝状态,血管栓塞风险可能较大;③2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数值上有明显差异,但无明显临床意义;④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对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基本无影响,对C-反应蛋白的变化亦无明显影响。

    ORCID: 0000-0003-3043-7775(罗智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VOSviewer软件绘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科学知识图谱
    黄天霁, 杨升东, 林 豪, 张春杨, 邓忠齐, 钟伟洋, 罗小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15): 2410-241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620
    摘要443)      PDF (30559KB)(183)   

    文题释义: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通过经皮通道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是一种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VOSviewer:是一种文献计量学分析的软件,可进行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等,并可以将其结果可视化展示,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术式,自发明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尚无对上述2种术式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研究。

    目的:总结和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领域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1985至2018年,检索式设定为TS= vertebroplasty OR kyphoplasty。将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l 2016和VOSviewer,分析文献发表数目、发表年份、发表国家、发表机构、发表期刊、作者、被引总次数(包括和不包括自引)、平均被引次数和H指数等。采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作者的共被引分析和共词分析,并对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

    结果与结论:①此领域研究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②美国在文献计量学各项指标均排名第一,提示了美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统治地位;瑞士和英格兰在此领域发表论文质量较高,中国和意大利在此领域发表论文质量相对较低;③发表研究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机构包括梅奥诊所、苏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和伯尔尼大学等;④发表研究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期刊包括《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等;⑤发表文献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作者包括YANG HL、KALLMES DF、PFLUGMACHER R、DERAMOND H、CHIRAS J、FERGUSON SJ和MASALA S等;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肿瘤、骨水泥、手术、生物力学和再骨折分别是此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

    ORCID: 0000-0002-8004-6687(黄天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髋关节炎严重程度预测的分析:横断面研究及预试验结果
    矫 秀,朱爱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3): 3687-369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323
    摘要348)      PDF (595KB)(395)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
     
    摘要
    背景:炎症改变在髋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在髋关节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上尚缺少有效的有诊断价值的炎性标志物。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结肠癌中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目的:试验假设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髋关节炎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成为一个预测髋关节炎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方法:试验设计将纳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髋关节炎住院患者260例,根据髋关节炎K-L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K-L 1至2级为轻中度组130例,K-L 3至4级为重度组130例,同时选取健康正常人130例设为对照组。各组入院后当天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及髋关节X射线检查。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各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研究的次要结局指标为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髋关节X射线形态;髋关节炎严重程度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髋关节炎严重程度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截断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稿件提交时作者已完成试验方案的设计,并完成了该项目前期的预试验: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髋关节炎患者182例,根据K-L分级分为轻中度组98例,重度组8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增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增高与髋关节炎加重有关,是髋关节炎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试验经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审批时间:2018年6月,审批号:20180601001)。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设计时间为2018年4月,试验于2018年10月开始招募患者及数据收集,2019年3月完成对象招募,2019年4月进行结果指标分析,2019年5月完成试验。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800016820),注册方案版本号1.0。
    讨论:试验旨在进一步验证如下问题:①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髋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②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预测髋关节炎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正确率较高;③试验拟同时根据ROC曲线筛选最佳截断值,从而得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预测髋关节炎严重程度的最佳诊断界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0000-0002-2435-2452(矫秀)
    单束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长期结果相似:一项10年回顾性研究
    曾会粮,冯文俊,李 萍,陈锦伦,曾建春,李 杰,邓 鹏,吴克亮,叶鹏程,揭 珂,曹厚然,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3): 3692-369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269
    摘要352)      PDF (605KB)(155)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起点位于股骨外髁髁间凹面的后内侧部分,止点位于胫骨髁间隆突之间及其前侧的坡面与内、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前交叉韧带一般宽约11 mm,长约38 mm。前交叉韧带股骨和胫骨附着点的面积是其中段横截面的3.5倍以上,形态不规则。根据其纤维走向的不同,可以把前交叉韧带大体分为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
    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单束重建即在关节镜下,分别在前交叉韧带的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制备股骨和胫骨单隧道,将移植物穿入骨道,两端进行固定后,移植物即成为了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其中胫骨隧道位于原胫骨止点的前内侧与后外侧部分中央,最小直径为10 mm;双束重建即在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重建,在股骨和胫骨分别依照前交叉韧带前内和后外束止点制作股骨双骨道和胫骨双骨道,将前内移植物和后外移植物分别引入各自的骨道进行重建,前内束胫骨骨道最小直径8 mm,后外束胫骨骨道最小直径6 mm。
     
    摘要

    背景:近年来,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存在前方和旋转不稳。一些生物力学研究则表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2种技术临床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比较单束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0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结果,评估两种技术之间有效性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搜集了47例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行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根据重建方式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前和术后评估包括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和Tegner评分)(和等速肌力测定(腘绳肌与股四头肌比率)。
    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术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术后10年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但2组术后Lysholm和Tegner评分结果接近,且等速肌力测定结果接近。表明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接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7612-6505(Zeng Yi-rong)

    俯卧位和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椎间盘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及预试验结果
    许立臣,许卫兵,杨东方,张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3): 3698-370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295
    摘要372)      PDF (625KB)(257)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典型病状是可放射至足趾的下肢根性疼痛,可伴有单侧椎旁肌痉挛、腰部前屈受限、针刺觉减退、肌萎缩和反射改变。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相比,其拥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及疤痕小等优点。
     
    摘要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e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之一。目前,PELD术中患者体位选择方面仍有争议,大多数医生采用俯卧位,也有少部分医生倾向于选用侧卧位,但究竟何种体位的疗效及安全性更佳,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试验观察了俯卧位和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试验将纳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的老年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PELD治疗,俯卧位组和侧卧位组术中体位分别为为俯卧位和侧卧位,每组84例。术后随访2,6,12个月。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患者腰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研究的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前(基线期)、术后2,6个月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变化;术前、术后2,6,12个月腰椎X射线形态,目测类比评分及腰椎JOA功能评分;术后2,6,12个月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术前、术中、术后1 h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术中平均动脉压,Likert评分,升压药使用次数及剂量;术后12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者前期预试验观察了54例患者的情况,俯卧位组26例和侧卧位组28例患者术后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得到有效缓解(P < 0.05)。术中动脉血气分析可见两组间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得到有效缓解(P < 0.05)。试验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审批时间:2018年5月22日,审批号:2018-012-01)。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设计时间为2017年12月,试验于2018年8月至开始进行患者招募及数据收集,2019年8月患者招募完成,2020年10月进行结果指标分析,2020年11月试验完成。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800016399),注册方案版本号1.0。
    讨论:在预试验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希望明确俯卧位和侧卧位PELD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探索一种适合老年患者手术的最佳体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4118-6783(许立臣)
    颈椎手术围术期停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和下肢静脉栓塞风险及出血的影响
    张丞贵,王国栋,孙建民,刘 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 (23): 3703-370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0244
    摘要491)      PDF (571KB)(373)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原理是通过与环氧化酶1的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环氧化酶1失活,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A2的途径,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破坏血小板功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治疗。
    围手术期停用阿司匹林的争议:阿司匹林几十年来一直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其疗效已得到很好的肯定。据统计,国外外科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比率为15%-47%,国内外科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比率相对较少,据统计为5%-12%。尽管有证据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有益,但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及相关风险,通常手术前5-7 d停止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但是,近年来,围手术期停用阿司匹林的传统观念逐渐引发争议。有多项报道指出术前停用阿司匹林会导致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也有研究证实,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在心脑血管事件高风险的患者中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因此,在围手术期是继续还是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答。
     
    摘要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脊柱手术前应停用阿司匹林至少5-7 d以上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硬膜外血肿风险的发生。但近年来有报道称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实际上颈椎手术术前是否需要停服阿司匹林的研究尚属空白。临床工作中围手术期是否需要停服阿司匹林在颈椎手术领域一直饱受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围手术期停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和下肢静脉栓塞风险及出血的影响。
    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颈椎手术患者601例,按照纳入标准筛查后,将44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2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分成2组:阿司匹林停用组和继续服用组。停用组(n=10)在术前5-7 d停用阿司匹林,继续服用组(n=12)围手术期一直服用阿司匹林。在手术前不服用阿司匹林的418例患者被选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及下肢静脉栓塞风险进行量化分级,并根据评分标准将其划分为低危组与高危组,评估各组间发生出血事件、心脑血管事件及下肢静脉栓塞风险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在440例颈椎病患者中,22例(5%)长期服用阿司匹林;②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而糖尿病的患病率3组之间没有差异;③3组患者之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及术后输血浆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阿司匹林停用组较继续服用组可能会有更高的脑梗死和肺栓塞发生率;⑤综合以上结果,作者认为颈椎术前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应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来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4466-068X(张丞贵)
    3D打印模块辅助腰椎弓根微创置钉:自身对照、开放性、2年随访临床试验方案
    余正希,陈宣煌,张国栋,陈 旭,吴长福,郑祖高,高小强,林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53): 7973-797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53.010
    摘要391)      PDF (4080KB)(458)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Quadrant技术:应用美国Sofamor Danek公司研制发明的Quadrant脊柱后路微创撑开手术系统(MASTTM QUADRANTTM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进行手术操作,与椎间盘镜手术不同的是借助可扩张撑开的顺畅工作通道,提供更宽广的入路精确地到达手术区域,无需附加内窥镜,在直视下即可顺利实现过去只有传统开放手术才能完成的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和椎体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要求的所有复杂操作。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工作通道管分为左右两叶,可平行撑开达55 mm,下端可扩张达12 mm,以提供足够的基本脊柱微创手术操作空间,既可以进行微创椎间盘摘除(包括高度粘连等疑难病例),也可以微创术式进行跨节段的脊柱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植入。
     
    摘要
    背景: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修复胸腰椎疾患,但手术要求术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置钉准确,否则术后会出现螺钉脱落等不良反应。3D打印能够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植入体,对手术修复过程进行准确的模拟,降低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使植入体与修复的匹配度达到最高。
    目的:验证3D打印模块辅助腰椎弓根微创置钉能否实现手术的精准定位。
    方法:研究为单中心、自身对照、开放性、2年随访临床试验方案,在中国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完成。采集36例腰椎内固定修复病例的术前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经Mimics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预设螺钉通过椎弓根的理想钉道,根据钉道周围可剥离骨面解剖结构设计并3D打印带钉道的导航模块。患者手术时在Quadrant系统工作通道中以3D打印模块导引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再次薄层CT扫描并三维重建。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置钉的准确率,评价术前设计3D打印带钉道导航模块与术中实际置钉效果的一致性;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和术后6,24个月的腰椎CT成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暴露时间,术后6,24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试验的手术部分已完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20.58±56.46) min,术中出血量为(136.83±40.62) mL,术中辐射暴露时间为(50±11) s。共置入螺钉186枚,置钉准确率为98%。试验于2016年11月16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970578);试验经中国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方案内容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参与试验患者对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从2012年11至2015年11月已开始有患者入组,完成全部数据随访时间为2017年3月。
    讨论:①试验旨在证实3D打印模块可以在脊柱微创管道系统中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微创、精准置入的设想;②为3D打印模块辅助Quadrant系统微创通道进行腰椎手术修复提供客观的临床参考数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9441-3014(陈宣煌)
    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假体置换中假体周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2年随访临床试验
    秦 迪,韩永台,李会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53): 7985-799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53.012
    摘要485)      PDF (1057KB)(451)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假体:是德国LINK公司与意大利著名的人工关节专家Pipino教授合作研发的保留股骨颈的生物固定型假体柄。充分考虑了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即应力传导集中在股骨颈的周围,使股骨颈周围的骨质成为最坚强的骨质。
    股骨头坏死: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初始发生在股骨头的负重区,应力作用下坏死骨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即显微骨折以及随后针对损伤骨组织的修复过程。造成骨坏死的原因不消除,修复不完善,损伤-修复的过程继续,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可降低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并发症,为远期翻修保留更多骨量,但在术中易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试验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分析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以期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2年随访、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案,在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完成。纳入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中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对其置换前及置换后的X射线片和CT检测影像学指标参数进行分析。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置换前和置换后6,12,24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关节置换中患者AAOS假体周围骨折分型结果,评估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严重程度;置换前和置换后6,12,24个月患者影像学指标参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包括中近端股骨骨折髓腔参数:小转子中点上方20 mm髓腔宽度、小转子中点髓腔宽度、小转子中点下方20 mm髓腔宽度、骨折线髓腔及对应假体宽度,转子间窝距离,股骨颈干角,前倾角,股骨颈长度,患者假体末端与髓腔间距冠状径之比、股骨距高度;试验的其他观察指标为影响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置换后24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于2016年11月24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981823);试验经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E2016-011-1),研究方案中项目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讨论:试验详细分析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降低保留股骨颈型髋关节置换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以供参考依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1770-4173(韩永台)
    数字三维影像测量模型在复杂长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随机对照、6个月随访、临床试验方案
    赵子春,李钊伟,唐保明,郭启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53): 7992-799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53.013
    摘要329)      PDF (997KB)(409)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复杂长骨骨折:发生于四肢长骨,由于外伤或疾病所引起的骨结构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四肢长骨骨折。
    三维测量:顾名思义就是被测物进行全方位测量,确定被测物的三维坐标测量数据。其测量原理分为测距、角位移、扫描、定向四个方面。根据三维技术原理研发的仪器包括拍照式(结构光)三维扫描仪、激光三维扫描仪和三坐标测量机三种测量仪器。
     
    摘要
    背景:复杂长骨骨折在进行内固定修复时,内固定物难以完全贴合骨面,常造成固定物不牢靠,影响修复效果。CT扫描建立数字化三维测量模型,可在很高程度上反映出骨折的发生部位,发生程度,损坏情况等,可指导内固定物的精确定位。因此,文章认为,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在修复复杂长骨骨折时,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三维测量模型来辅助内固定物固定能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观察数字三维影像测量模型在复杂长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6个月随访临床试验方案,在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病科完成。将纳入试验的复杂长骨骨折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2例采用CT扫描建立数字化三维测量模型辅助进行内固定修复,而对照组31例进行传统内固定修复,随访6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①术前、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评价内固定修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②术前、术后6个月骨折处X射线片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③术前、术后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④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住院时间评价患者病情恢复情况;⑤术中手术时间评价手术完成速度;其他观察指标为术后6个月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QH14023),研究方案内容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于2016年11月12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做前瞻性研究注册注册(NCT02964754)。
    讨论:试验旨在分析数字三维影像测量模型在复杂长骨骨折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复杂长骨骨折的内固定修复提供一种更精确、安全、可靠的术前规划新方法,以期得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1956-9067(赵子春)
    X射线联合磁共振成像评估踝关节损伤分型:自身对照、3个月随访临床试验研究方案
    刘国彬,张国平,任庆云,雷立存,赵 峰,高宏阳,朱超华,李亚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53): 7998-800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53.014
    摘要551)      PDF (1030KB)(630)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踝关节骨折: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Lange-Hansen分型: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4类,每1类又根据骨折程度及是否伴有韧带软组织损伤而分为不同的亚类。
     
    摘要
    背景:X射线是检测踝关节损伤常用的方法,但其对部分踝关节骨折以及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情况较难诊断清楚,从而不能进行准确的骨折分型及制定治疗方案。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清晰显示隐匿性骨折以及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可用于诊断踝关节骨折的韧带损伤。试验假设X射线联合磁共振成像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骨折分型及术后评估。
    目的:观察踝关节损伤分型及术后评估中X射线联合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情况。
    方法: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河北省,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完成。纳入试验的踝关节损伤患者68例,均进行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及周围韧带损伤修复,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X射线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术前根据Lauge-Hansen分型标准进行骨折分型,并采用课题组自拟的踝关节骨折评估标准进行术后评估。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个月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标准为好的患者例数的百分率;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前Lauge-Hansen分型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踝关节X射线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评估患者骨折的修复情况;试验的其他观察指标为术后3个月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标准为好的患者例数的百分率53%;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标准为好、良、差的患者分别有36,23,9例;术前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有7例,旋前外旋型有14例,旋后内收型有13例,旋后外旋型有35例;术后3个月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试验于试验于2016年11月16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做回顾性注册(NCT02964754);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试验的患者对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5年7月研究对象已入组,研究预期2年结束。
    讨论:试验旨在证实采用X射线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联合应用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骨折分型及术后评估,为踝关节损伤修复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
     
    ORCID: 0000-0003-0018-5212(刘国彬)
    骨水泥型股骨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任 荣,李凌伟,郭启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8): 7261-726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8.017
    摘要408)      PDF (922KB)(328)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骨水泥型股骨柄:是一种生物型股骨柄翼型锻造钛合金,表面带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球头为金属材质。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法治疗的严重髋关节疾病,如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指有骨质疏松、骨质变脆的老年人在只是轻微的外伤,如走路滑倒、大腿突然扭转等引起的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后,主要症状是髋部出现疼痛,髋关节的任何活动,都会使疼痛加剧。同时患肢也不能活动、不能站立行走,髋关节处出现肿胀、压痛。但也有少数患者在骨折刚开始时疼痛不明显,还可以走路,极易漏诊,但几天后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走路。如果骨折处出现错位,还会出现患腿有缩短、扭转等变形。
     
    摘要
    背景:临床上,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最大的难题就是患者一般并发骨质疏松。因此,内固定手术的治疗要点就是重塑骨的空间结构,加强断裂的骨小梁,从而做到在生物力学上的坚强固定。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虽然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为目前的首选手术方法,但对于并发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用钉在股骨颈内的把持力不够强大,可能会造成固定的不牢靠,因此,有研究者主张用人工假体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但对于已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质疏松股骨颈近端骨折老年患者,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股骨柄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已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质疏松股骨颈近端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试验在中国青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00例纳入研究,随机给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n=50)或人工假体股骨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n=50)。研究方案取得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书面批准(批准号:QHY1019W),且符合世界医学会制订的《赫尔辛基宣言》,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NCT02901938)。患者或及监护人对试验内容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试验的主要结局为基线(术前)、术后1,6,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的髋关节功能;次要结局为基线(术前)、术后1,6,12个月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评估的疼痛;其他观察指标为术后6和12个月股骨头塌陷及无菌坏死发生率、骨折不愈合率、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和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以评估人工假体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反应。目前关于手术治疗已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质疏松股骨颈近端骨折老年患者远期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较缺乏。试验首次从空心螺钉内固定和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置入治疗已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角度,通过12个月的随访,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评估两种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02-2357-5048(任荣)
    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梁 磊,刘文德,吴一凡,孙小航,丁俊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8): 7267-727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8.018
    摘要424)      PDF (941KB)(305)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Cobb角: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多通过对侧弯曲角度的测量得以评估,而角度测量最常采用的是 Cobb 角度测量方法。用于测量的X 线片为脊柱标准全长的正位相。若Cobb角< 25°,无需治疗,每隔4-6个月随访一次,进行动态观察;若25° < Cobb角< 45°,建议手术治疗。
    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
     
    摘要
    背景: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临床胸腰椎骨折的主要修复方式之一,但其存在术中创伤大、出血多、术中及固定后康复时间长,部分患者固定后长期存在顽固性腰背部僵硬与腰痛的缺陷。经皮椎弓根螺钉进行脊柱骨折外固定时,可减少置钉对椎旁肌的过度损伤,尤其对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修复效果较好。为此,试验假设以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完成。纳入试验的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32例,平均34.7岁,男22例,女10例,均采用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随访3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即刻、固定后3个月患者的伤椎的Cobb角,以观察胸腰椎弯曲程度。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即刻、末次随访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X射线片形态以评价胸腰椎骨折的恢复情况;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其他观察指标为固定后3个月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153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于2016年11月10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作回顾性分析注册(NCT02963571)。
    讨论:试验旨在证实微创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前中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具有确切疗效,并提供长期随访的客观数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ORCID: 0000-0002-7721-7377(刘文德)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吴 焘,张国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4): 6655-666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4.017
    摘要365)      PDF (848KB)(328)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肱骨骨折:可由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常由外侧击打肱骨干中份,致横形或粉碎形骨折。间接暴力常由于手部着地或肘部着地,力向上传导,加上身体倾倒所产生的剪式应力,导致中下1/3骨折,有时因投掷运动或“掰腕”也可导致中1/3骨折。
    微创骨科内固定:是在X射线透视导引下经由小伤口植入特殊设计的骨板于骨膜外、皮肤和肌肉之下,横跨骨折处来固定骨折,主要包括微创骨折内固定系统、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系统的置入内固定技术。
     
    摘要
    背景:在修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时多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或普通钢板固定修复,由于固定不稳固可出现骨折的畸形愈合。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效果较好,但稳定性还需提高。临床实践表证明,锁定加压钢板以微创手术植入后稳定性良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试验假设与常规锁定钢板相比,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更好地修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和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住院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随机等分为2组,观察组行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行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微创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组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方案中的主要结局为固定后6个月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以此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为两组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后0.5,1,3个月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固定后1,3 d,1,2周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观察其与固定前评分相比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固定后0.5,1,3,6个月患者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固定后0.5,1,3,6个月患者骨折愈合质量的X射线检查,以评估固定后骨折愈合情况。试验经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QHY1005D)。参与者对试验内容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讨论:研究方案旨在分析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常规锁定钢板相比,在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有效性的优势,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数据。
    试验注册信息:试验已于2016年5月19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52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4538-7291(张国秋)
    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自身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侯 煜,杨 雯,杨 帆,卜宏建,王林杰,梁志兴,孙 博,申志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4): 6661-666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4.018
    摘要346)      PDF (967KB)(322)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俗称“龟背炎”,发病率较高,为全身骨关节结核的第一位,其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椎板、棘突、关节突和横突结核极少见。该病发病率高的原因:其一,脊柱为躯干的支柱,而腰椎负荷大,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劳损的机会多;其二,结核多侵犯松质骨,腰椎结核多发于成年人。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附件结核现在十分罕见。椎体以松质骨为主,它的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结核杆菌容易停留在椎体部位,在整个脊柱中腰椎活动度最大,腰椎结核发生率也最高,胸椎次之,颈椎更次之。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对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采用前路或后路病灶内固定治疗均有良好疗效,但缺乏前瞻性、长期随访的病例对照研究的客观数据支持。
    目的:观察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设计: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开放性试验方案,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纳入试验的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患者84例均进行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修复的诊断治疗标准,其中胸椎结核52例实施后入路28例,前入路24例,根据Frankel法分级:C级8例、D级31例和E级13例;腰椎结核32例实施后入路16例,前入路16例,根据Frankel法分级:C级7例、D级14例和E级11例。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植入前、植入后2年脊柱胸段Cobb角,评价胸段侧弯的角度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植入前、植入后2年患者X射线平片或者MRI检查,评估患者内固定治疗后的椎体融合情况,植入前、植入后2年患者Frankel分级结果评价植入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他观察指标为影响患者疗效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植入后2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试验经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讨论:①此次试验试图证实钴合金椎弓根螺钉植入内固定修复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有确切疗效;②同时分析前或后路入路哪种内固定入路方式更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③为临床脊柱结核重度后凸畸形的内固定治疗提供长期随访的客观数据证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5610-5034(王林杰)
    细胞膜微粒CD31、CD54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随机对照实验方案
    杨 云,范海燕,黄 健,马忠平,张志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 (44): 6667-667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4.019
    摘要338)      PDF (1061KB)(217)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细胞膜微粒:是血管内皮损伤后从细胞表面脱落的一种小的膜性囊泡状物质,由磷脂和蛋白构成,直径在0.1-1 μm,主要由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释放。
    细胞膜微粒CD31、CD54的功能:细胞膜微粒起源不同,作用不同。CD54由内皮源性微粒特异表达,CD31由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源性微粒共同表达;CD31、CD54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内源性凝血,影响血管舒张功能;CD31表面富含血小板因子、组织因子和黏附因子,可黏附于暴露的内皮下胶原;同时CD31还含有凝血因子,可为凝血酶原的激活提供更大的催化面积。因此细胞膜微粒CD31、CD54可通过介导血管炎症反应、促凝、影响血管舒缩及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
     
    摘要
    背景:细胞膜微粒CD31、CD54可通过介导血管炎症反应、促凝、影响血管舒缩及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文献已证实细胞膜微粒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未见微粒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性的研究。
    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连续6个月灌胃给予烈性白酒制备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6个月,每月2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分批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取双侧股骨头,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进行空骨陷窝计数确定股骨头坏死情况,再行Verhoeff 氏染色及MSB微血栓染色观察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及微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与股骨头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及微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讨论:实验结果拟探讨细胞膜微粒CD31、CD54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更加深入探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可能为其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点。
    伦理批准:实验方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YKD2016154。大鼠的实验操作和取材遵循《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并与美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指南一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5382-4252(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