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释义: 肌肉张力:指在松弛状态下的肌肉机械紧张度,体现肌肉在收缩和舒张之间的恢复状况。疼痛、炎症改变及某些神经疾患会导致局部的肌肉张力升高,而异常高的张力会影响肌肉中的血流供给与分布,更容易加重肌肉的劳损,甚至影响静息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肌肉刚度:是肌肉抵抗外力、对抗形变的的内在能力,是肌肉单元能力储存的重要指标,与关节的运动控制有关。 背景:研究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肩颈部肌肉力学性能会发生改变,且与症状程度相关。 目的:利用新型肌肉定量评估仪MyotonPRO测量并对比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人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肌肉性能,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肩颈肌肉失衡现象的原因,为该病的防治及康复锻炼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及基线资料匹配的25例正常人,采用MyotonPRO定点测量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刚度并进行对比,通过计算不对称指数来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肌肉性能失衡情况,并收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两侧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张力、刚度的平均值均大于正常人,且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患侧上斜方肌张力、刚度高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张力、刚度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肌张力、刚度均高于正常人组;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均与上斜方肌的张力、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④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因为局部软组织炎症、疼痛、姿势等影响,通常表现出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的张力和刚度升高,并且左右两侧的张力和刚度存在明显的失衡情况,这种肌肉力学性能的改变与疼痛及生活质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中,需要关注肌肉的张力、刚度失衡,纠正失衡。 https://orcid.org/0000-0002-9624-8582 (陈伟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文题释义: 肩袖撕裂: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肩袖由冈上肌、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以及前方的肩胛下肌组成,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功能起重要作用,治疗的目的是使得肌腱得到最大程度的愈合,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冻结肩、巨大肩袖撕裂等后遗症。 肩胛盂扭转角:表示肩胛盂在横轴位上向前或向后倾斜的程度,分为向前的扭转角(即前倾)和向后的扭转角(即后倾),角度为肩胛盂后缘切线与肩胛骨轴线的夹角减去90°的角度值,正值代表肩胛盂前倾,负值代表后倾,零值代表肩胛盂呈中立位。肩胛盂扭转角对全层肩袖撕裂、肩关节不稳、肩关节假体设计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背景:肩袖撕裂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肩胛盂的形态学一直是退变性肩袖撕裂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的:探究肩胛盂扭转角、肩胛盂前后径与退变性肩袖全层撕裂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经MRI及肩关节镜检测确诊为全层肩袖撕裂的患者36例为试验组,以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数量为配对条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肩关节疾病的患者3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入院时做了胸部CT,并由同一名骨科医师在胸部CT上测得肩胛盂扭转角以及肩胛盂前后径,对两组之间肩胛盂扭转角度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肩胛盂扭转角为(-3.5±4.6)°,与对照组(-1.9±3.9)°相比,有着更加明显的后倾(P < 0.05);②试验组肩胛盂前后径为(26.8±3.3) mm,对照组肩胛盂前后径为(27.2±3.6) m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将对照组肩关节进行左右分组,结果显示左侧肩胛盂扭转角为(-1.85±5.42)°,右侧肩胛盂扭转角为(-2.01±6.1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患者根据性别进行分组时,发现肩胛盂前后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肩胛盂大小(前后径)与肩袖的全层撕裂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此次研究所发现的肩胛盂大小的特征性、左右肩的一致性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可以为国人肩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指导意见。肩胛盂扭转角与肩袖全层撕裂有显著相关性,肩胛盂过度后倾可能是退行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危险因素,测定肩胛盂的扭转角度有助于诊断性评估肩袖全层撕裂。 https://orcid.org/0000-0003-3411-9192 (武亚飞)
文题释义:
氨甲环酸:作为止血药物在临床上被应用广泛,抑制活性血管肽中蛋白质的降解,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改善抗血管脆性。与此同时,氨甲环酸积聚于细胞外,可稳定血液成分,达到其止血作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具体设计方面加工过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系统,在原有基础上,令固定更有效、手术操作更简单。术后早期可允许患者适当进行下床活动。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会出现大量隐性出血,减少隐性出血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是否受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 2019年7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就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每组41例。试验组术前麻醉诱导时,缓慢静脉注射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缓慢静脉输注。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可通过Cross方程来计算,同时记录2组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分析,2组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术后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统计试验组输血人数为3例(7%),对照组为8例(24%),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2组患者均无血栓并发症发生;⑤结果表明,氨甲环酸术前静脉滴注可有效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同时也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发生风险。
ORCID: 0000-0002-2477-8277(余东名)
文献计量学: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词居多)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输出务必是“量”。
可视化技术: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概念主要包括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空间信息直观的、可交互的可视化环境。
背景:研究认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价全球富血小板血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采用普通检索的方式,以“platelet rich plasma”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分析从建库至2018-12-25发表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已检索的文献按照国家地区、机构、出版年、来源出版物名称等分别进行索引和分析。使用Excel 2007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VOS viewer (Leiden University,荷兰)软件对检索的全部条目进行分析并绘制图形。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共现关系、互引关系、共引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图。
结果与结论:①共检索到8 499篇富血小板血浆方面的研究,研究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逐年增加;②富血小板血浆研究数量排名前3名的国家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③富血小板血浆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主要涉及5方面:生长因子功能的基础研究、骨再生领域研究、软骨或骨关节炎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血小板功能研究以及干细胞相关研究领域;④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提示,富血小板血浆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在骨科,尤其是软骨再生和骨关节炎方面,未来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重心和科技投入应该向其倾斜。
ORCID: 0000-0001-6966-3134(邢丹)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是在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中加入适量人工骨修复材料。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和为氧化锆,硬度较大,缺乏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和羟基磷灰石,它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微结构,具有很好的传导成骨活性,利于新骨的形成。两者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是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侧向压缩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进一步塌陷,恢复椎体部分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可用于治疗骨髓瘤、脊椎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等癌性疼痛,但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并发症有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椎体坏死等。
背景:单纯骨水泥由于硬度较大,易造成邻近椎体再骨折,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骨水泥材料。
目的:观察使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均为新鲜单椎体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单纯骨水泥组采用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改性骨水泥组采用人工骨修复材料与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的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时间6-12个月,于术前、术后2 d、术后末次随访时根据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临床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发现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所有骨水泥渗漏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不适症状;②2组患者术后2 d、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P < 0.05),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变化不明显(P > 0.05);以上指标2组间相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单纯骨水泥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例数多于改性骨水泥组,但2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与单纯骨水泥相比无明显缺点,且在保证骨水泥支撑强度、减轻疼痛的同时,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可赋予其更好的生物学特性,降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ORCID: 0000-0002-5714-2566(姜文康)
富血小板血浆:为自体血离心后分离所得的较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内含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股骨头坏死的骨形成和微血管形成的作用,是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保髋治疗:保髋是股骨头坏死以保全患者自身股骨头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保髋和手术保髋。非手术保髋主要包括保护性负重、药物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物理治疗;手术保髋包括髋关节镜、外科脱位、髋臼周围截骨以及打压植骨支撑、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等。
背景: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可改变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凝血功能。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疗法对股骨头坏死患者保髋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术后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采用股骨头钻孔减压、清除股骨头内死骨联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支撑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5例,按术中是否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分为2组,其中富血小板血浆组42例(42髋),对照组33例(35髋)不使用富血小板血浆,2组其余治疗方法一致。连续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4项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连续随访3个月;②2组患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富血小板血浆组患者术后1周内纤维蛋白酶原、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提升52.5%及47.0%,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能导致术后高凝状态,血管栓塞风险可能较大;③2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数值上有明显差异,但无明显临床意义;④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对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基本无影响,对C-反应蛋白的变化亦无明显影响。
ORCID: 0000-0003-3043-7775(罗智鸿)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通过经皮通道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是一种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VOSviewer:是一种文献计量学分析的软件,可进行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等,并可以将其结果可视化展示,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术式,自发明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尚无对上述2种术式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研究。
目的:总结和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领域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1985至2018年,检索式设定为TS= vertebroplasty OR kyphoplasty。将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l 2016和VOSviewer,分析文献发表数目、发表年份、发表国家、发表机构、发表期刊、作者、被引总次数(包括和不包括自引)、平均被引次数和H指数等。采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作者的共被引分析和共词分析,并对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
结果与结论:①此领域研究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②美国在文献计量学各项指标均排名第一,提示了美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统治地位;瑞士和英格兰在此领域发表论文质量较高,中国和意大利在此领域发表论文质量相对较低;③发表研究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机构包括梅奥诊所、苏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和伯尔尼大学等;④发表研究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期刊包括《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等;⑤发表文献数目较多和质量较高的作者包括YANG HL、KALLMES DF、PFLUGMACHER R、DERAMOND H、CHIRAS J、FERGUSON SJ和MASALA S等;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肿瘤、骨水泥、手术、生物力学和再骨折分别是此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
ORCID: 0000-0002-8004-6687(黄天霁)
文章快速阅读:
背景:近年来,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存在前方和旋转不稳。一些生物力学研究则表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2种技术临床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比较单束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0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结果,评估两种技术之间有效性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搜集了47例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行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根据重建方式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前和术后评估包括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和Tegner评分)(和等速肌力测定(腘绳肌与股四头肌比率)。 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术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术后10年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但2组术后Lysholm和Tegner评分结果接近,且等速肌力测定结果接近。表明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接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7612-6505(Zeng Yi-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