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跟骨几乎全部是骨松质,故对骨质变化敏
感
[12],而且,跟骨两侧面近于平行受试顺应性好,可减少由于位置变化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13]。因此,文章选用跟骨作为测量部位。人类骨量随年龄的增长大体可分为6个时期
[14-15]:①骨量增长期从出生至20岁,随年龄增长骨量持续增加。②骨量缓慢增长期,从20~30岁,骨量仍在缓慢增加,年增长率为0.5%~1.0%。③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从30~40岁,骨骼生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峰值期,该期维持5~10年
[16]。④骨量丢失前期:女性从40~49岁,骨量呈轻微丢失。女性年丢失率为0.4%~0.6%。⑤骨量快速丢失期:主要见于绝经后女性,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年丢失率为1.5%~2.5%。该期维持5~10年。⑥骨量缓慢丢失期65岁以后,女性骨量丢失速率降低到绝经前水平,男性亦较以前出现一些轻微的骨量快速丢失。随着年龄的增长,钙吸收率降低,平均每增龄10年,钙吸收率减少5%~10%。45岁以后,女性处于绝经期前后
[17],卵巢功能开始减退,雌激素水平减低,使降钙素分泌减少和破骨细胞抑制减少促进骨流失。普遍研
究证明,骨矿密度减低是雌二醇不足的必然结果[18]。
由于跟骨几乎全部是骨松质,故对骨质变化敏感,而且,跟骨两侧面近于平行受试顺应性好,可减少由于位置变化而造成的测量误差。因此,文章选用跟骨作为测量部位。峰值骨密度是个体在生命中所获得的最大骨密度值,即人生命过程中最成熟时期达到的骨组织总量[19]。峰值骨量是个体在生命中所获得的最大骨量值[20]。文献报道SI峰值出现在30岁以后[21]。文章结果显示高知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0岁左右,36~40岁有小幅回升。随后,随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据报道,上海市女性骨量峰值出现在38~39岁年龄段[20]。而上海市高知女性峰值骨密度相对于普通女性出现早了10年左右,表明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越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大[22]。
从事大强度、负重运动的人群骨密度显著高于低强度运动和不运动的人群。运动对骨量增长具有部位特异性[23],当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于骨的特异部位时,骨量才会增长[24-25]。文章通过对上海高知女性骨密度的调查分析,建议她们要多参加体育运动,适当增加一些负荷。尤其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的减少,骨量下降[26-27]。多数学者报道,针对这一人群的负重性有氧运动或者杭阻运动均可增加或者维持全身及腰椎的骨密度[28]。
文章结果显示,上海市高知女性的跟骨骨密度值的下降率在31~35岁和41~45岁下降幅度最大,可能的原因是高知女性生育时间相对普通女性较晚,导致在此年龄段骨密度值下降。在41~45岁下降幅度很大,与她们职业有关,高知女性的工作大多都是在办公室伏案作业,户外活动的少,缺少锻炼,使维生素D3吸收减少,骨钙吸收减少,骨密度降低,导致骨密度值降低[29]。
综上所述,文章结果表明高知女性这一群体相对于普通女性来讲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更大。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折
[30],而骨密度测量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预测骨折的发生。因此建议高知女性人群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户外运动。在饮食上多补充钙含量丰富的食品,防止钙流失,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