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创伤,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60%
[3],以发生在T
11~L
4的最多,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
[4]。脊柱胸腰段是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所在的部位,严重的骨折或因治疗措施不当会造成脊髓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出现相应的截瘫症状
[5-6]。从目前手术治疗来看,手术过程中即使骨折复位很好,在治疗中也出现不少断钉、松棒等并发症
[7-8]。相对于手术治疗费用高、创伤大等缺陷,对于稳定性骨折而又没有合并神经功能损伤者大多还是采取保守治疗,即便是保守治疗也会因治疗过程中复位以及固定的生物力学应用不当多在骨折愈合后遗留腰背痛
[9]。为更深入地研究胸腰段骨折,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其生物力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过伸复位治疗的相关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中医传统手法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具有治疗效果好、费用低、损伤轻、疗效快等优点。但由于缺乏公认的规范和客观的定量标准,一直受到一些学者批评或质疑。如何应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传统手法的相关生物力学问题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传统手法,为手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10-11]。过伸复位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应用了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仍被广泛使用[12-14]。但在具体的使用中主要还是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缺乏公认的规范和客观的定量标准。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应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来探讨过伸复位手法的作用机制,为该手法的临床应用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尸体标本体外实验研究认为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主要靠前纵韧带和受伤椎骨上下椎间盘的牵拉,使发生压缩的椎体皮质骨被拉开而恢复原位[15]。本文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原理,通过对复位的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复位的不同时期前纵韧带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复位的早期前纵韧带的作用有限,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压缩椎体的复位位移增大其前纵韧带的作用逐渐体现。从复位开始到结束椎间盘都在发挥牵拉作用,上位椎间盘将压缩椎体向上牵拉,下位椎间盘则向下牵拉,二者发挥的作用相近,只是在不同的复位时期其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在复位的早期椎间盘的牵张力小,随着复位的延续椎间盘的牵张力逐渐增大,而且椎间盘在整个复位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表现出非线性的特性,这既证实了过伸复位的有效性,也证实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大多数临床以及基础研究都认为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过伸支点的位置应该在受伤椎骨的棘突顶点[16],但缺乏相应的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分别在受伤椎骨以及和其临近上下各一椎骨的棘突顶点施加过伸位移,比较过伸支点不同对复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当过伸支点在受伤椎骨的棘突顶点时复位最彻底,椎间盘的力学特性最稳定。
本文应用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传统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①由于有限元模型根据原始资料的真实CT值被赋予了相应的物理特性,模型的特性与真实人体非常接近,这就使实验结论更加符合真实人体运动规律。②有限元方法将模型划分成有限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力学特性都可以被显示,分析结果显示直观、全面。③有限元模型一旦建成则可通过复制反复使用,极大的节约了资源。④本文将临床复位手法的力进行有效分解,然后施加到模型的面或节点上,根据需要调节力或位移的方向,全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运行完成,这样使手法的模拟精确度高。
本文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机制,其意义在于为手法复位治疗骨折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而精确的研究方法,以进一步规范骨折复位手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