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衍生出许多让人们叫苦不迭的疾患。诸如,对肥甘厚味的不加节制,高血压
[1]、高血脂
[2]、高胆固醇人群增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数量的“井喷”
[3];伏案工作过久、夜生活频繁及老龄化社会结构形成等,成为颈椎疾患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血压等与颈椎病的发病亦相互关联。如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使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性兴奋性增高和周围血管痉挛,引起血压升高;而高血压病及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如血黏度增高)及周围血管痉挛,使颈椎及周围结构血供受到影响,促使或加重颈椎退行性变。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动脉硬化、颈椎病、高血压病等都是该人群的常见病
[4]。许多老年往往同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疾患。相关研究显示在综合医院日常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为44.9%,并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5]。另有相关文献统计,颈椎病发病率在成人中占10%-15%,40岁以上的颈椎病患者可达到80%
[6]。
临床治疗方面,颈部推拿手法以其“简便效捷”著称,外加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心有疑虑,故当患者颈椎疾患出现或发作时,颈部推拿等物理治疗方式往往备受亲睐,而中老年患者对其更为推崇备至。据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8百万人因颈部疼痛求医,而其中1百万人会选择推拿治疗。然而,手法操作的不规范、过度暴力、过度牵拉等,均可能撕裂神经纤维和血管,引起椎动脉局部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栓子脱落,若脱落栓子经血流至大脑细小动脉如大脑后动脉的枕叶分支血管,则易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等相关脑血管病变。相关数据显示,早在1995年美国因颈部推拿造成脑血管损伤的事故已占全部推拿事故的6.2%。有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7]。所以进行推拿时一定要注意手法力度,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血管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脱落,更需谨慎。
研究表明决定斑块稳定性的并非斑块的面积大小及狭窄程度,而是斑块的主要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基本组成成分。斑块的脂质核心包括富含黏稠状粥样脂质物质的泡沫细胞、退化的血液成分、坏死组织碎片及胆固醇结晶等
[8-11]。脂类物质(如胆固醇结晶、脂核及泡沫细胞)成分在斑块中的大量存在预示斑块具有不稳定性
[12]。大的脂核被认为是不稳定斑块的一个主要特征,较小斑块内的脂质核心,可以控制斑块局部炎症的进一步发展
[13]。正常动脉组织中脂质的质量分数为6.9%,而斑块中的脂质质量分数达30%-65%
[14]。研究显示破裂斑块中脂核比例多处于32%-40%水平。认为脂核比例大于40%时斑块易于破裂
[8-11]。
拉曼光谱的分析方法是针对入射光的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分子振动和转运方面的信息,并在分子结构的研究上得以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分子中的不同化学键的振动方式分别导致拉曼光谱特征峰的强度、位置和线宽等不同,因而从不同物质得到的拉曼光谱就可以推断出物质所含分子的结构与组成等[15]。James等
[16]通过大量斑块的拉曼光谱及病理检测,对斑块病变程度与斑块成分结构进行的相关性研究成果,认为1 450及1 660 cm-1处特征峰于斑块中胆固醇结晶、脂质核心及泡沫细胞有关。因此,当颈部推拿造成局部稳定性斑块的脂质成分增多,则可推测斑块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由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的高的风险性,因此,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17-25],针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相见匮乏。但对于动脉硬化早期,斑块还具有一定稳定性时,是否适合进行颈部推拿手法治疗这一问题,临床大部分医生仍无法回答。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进行性疾病,稳定性斑块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可能逐渐向不稳定斑块方向发展。因此,确定颈部推拿手法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稳定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指导临床医生鉴别手法治疗适应证是本实验的主要目的。
实验拟通过微区拉曼光谱观察颈椎旋转手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伴有稳定斑块动物模型,分析颈椎旋转手法是否会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化学组织结构改变,使稳定性斑块逐渐向不稳定性斑块转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
肾移植;
肝移植;
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
器官移植;
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