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计 有限元分析。运用ANOVA因素分析求取差异值,并进行了同组的LSD两两对比。
1.2 时间及地点 该研究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宁德市闽东医院完成。
1.3 材料
1.3.1 设备 CT机(飞利浦 revolution);计算机工作站为Windows 10操作系统。
1.3.2 软件 Mimics 20.0,Geomagic Wrap 2017,abaqus 2021,Solidworks 2021。
1.3.3 内固定材料 PFNA由大博医疗器械公司提供,通过实际测量,在Solidworks 2021上重建PFNA髓内钉模型,其规格:主钉长200 mm,头端直径15 mm,头颈钉钉尾直径12 mm,头颈钉长85 mm,锁钉直径10 mm。
对于运用于前外侧的重建钢板在临床上并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此次研究中根据股骨模型,在软件上制作重建钢板,其规格:长90 mm,宽12 mm,厚3.5 mm;为避免与髓内钉出现相交,并保证生成的网格质量,固定螺钉的长度在这里分别设计为15,15,13,9,9 mm的锁定螺钉或者普通螺钉,并没有按照3.5 mm重建钢板的最短12 mm的螺钉长度来设计,并且所有螺钉均采用单皮质固定。
1.4 对象 选择身体健康的50岁男性志愿者1名,体质量70 kg,身高170 cm,没有创伤和手术史,无重大疾病史。
该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宁德市闽东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5 方法
1.5.1 脱模型初步建立 通过CT扫描机以0.75 mm的层厚从髋臼上方20 cm处扫描至足跟部,得到厚度为0.75 mm层二维CT图像,以DICOM格式保存并导入Mimics 20.0软件,通过空腔填充、光滑等处理初步制作完整填充的股骨三维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并且同时设置阈值,仅保留出骨皮质部分的股骨,并以STL格式保存。
1.5.2 建立股骨模型 将股骨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 Wrap软件,首先对完整填充的股骨模型进行编辑、空洞填补等处理,生成无骨皮质、骨松质区分的三维模型。通过编辑、光顺仅有骨皮质部分的股骨模型,将两者进行布尔运算,生成仅有骨松质的三维模型,再将两者通过布尔运算组合成完整的具有皮质骨、松质骨的三维模型,并以STL格式保存。
1.5.3 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模型 将上述股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21进行切割,参考顾海伦等[11-12]对不稳定外侧壁分型,将股骨三维模型依据骨折线累及内外侧壁,以及其是否在侧壁上获得稳定支撑(由骨折线倾斜角的大小),分别制作3种模型:
(1)外侧壁不稳定支撑、内侧壁尚有支撑股骨模型:在文中均以1类原始模型名称代替,其根据额外使用前外侧重建钢板,模型中采用普通钉或锁定钉分别命名为1类普通、1类锁定。
(2)外侧壁尚可获得支撑、内侧壁无稳定支撑股骨模型:在该文中均以2类原始模型名称代替,其根据额外使用前外侧重建钢板,模型中采用普通钉或锁定钉分别命名为2类普通、2类锁定。
(3)内侧壁、外侧壁均无法获得稳定支撑股骨模型:在文中均以3类原始模型名称代替,其根据额外使用前外侧重建钢板,模型中采用普通钉或锁定钉分别命名为3类普通、3类锁定。
为了节省计算成本,将股骨三维模型截取至髓内钉末端下方5 cm处,分别建立原始模型作为固定前的对照组,重建钢板普通螺钉组,重建钢板锁定螺钉组,每组都设置了3类模型。在装配体中将钢板、螺钉、PFNA装配到模型上,保证尖顶距TAD < 25 mm,颈干角130°,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中下 1/3 处[13]。见图1。
1.5.4 建立股骨和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将上述资料导入abaqus 2021软件,这里将骨皮质、骨松质、内固定物、外固定物设置为均质各向同性弹性模量分布的模型,其中根据文献报道[14-15]:
(1)松质骨弹性模量(E)与表观密度(ρ)关系:E=1.310 (GPa),
0.18 ≤ ρ≤0.95 (g/cm3);
(2)皮质骨弹性模量与表观密度关系:E=-13.43+14.261ρ,
1.20 ≤ ρ≤1.85(g/cm3)。
将Mimics中测算CT值,取骨皮质密度为1 518.10 kg/m3,杨氏模量为10 551.347 MPa,泊松比为0.3,取骨松质密度为397.75 kg/m3,杨氏模量为1 389.700 MPa,泊松比为0.3;PFNA、钢板、锁定钉、普通螺钉均为Ti-6Al-4V材质,杨氏模量为113 800 MPa,泊松比为0.34。由于此次研究着重于探究前外侧重建钢板对股骨转子骨折以及髓内固定物的力学影响,其骨质等其他因素并不是研究重点,暂不考虑骨质情况对内固定物固定效果的影响。
1.5.5 模型约束条件的设置 对于骨折块之间在摩擦,设置为0.46,骨与金属之间摩擦设置法切,摩擦设置为0.34,普通螺钉与钢板之间摩擦设置为0.34(即普通重建钢板),锁定钉与重建钢板接触设置为绑定(即锁定重建钢板)。为模拟真实情况,PFNA头颈钉与主钉之间接触设置为无摩擦,将头颈钉的钻削部分、锁定钉、普通螺钉与骨接触设置为绑定关系,将螺纹简化。
1.5.6 载荷的施加设置 将股骨模型远端固定,髋关节载荷作用于股骨头的中点。对于股骨头负重区设置耦合点,向下角度15°,设置负荷为2 100 N,考虑模型复杂性与实验目的,不将股骨肌肉附着点力量考虑在内,对于远端固定设置为在x,y,z,xy,xz,yz轴上的完全固定。
1.5.7 网划分划 为了划分出更细致的网格,运用abaqus的网格合并功能,将模型上非需要部分的网格合并,所有模型网格均采用C3D4Ms网格,具体模型网格数详见表1。
1.6 数据计算 由于开启非线性运算与线性大几何运算并无差异,这里未开启非线性运算。
1.7 主要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部位的骨折端应力大小、应力集中部位、应力最大值以及其位置、最大位移、钉尾位移及重建钢板螺钉应力值,骨折面与螺钉接触面共节点应力。
1.8 统计学分析 将不同类型和固定方式模型的应力值及位移数据导入SPSS 27.0,运用ANOVA因素分析求取差异值,并进行了同组的LSD两两对比。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意义。(注:由于临床中主要是皮质骨起支撑作用,所以仅将皮质骨骨折面的共节点数据进行导入,忽略对松质骨的接触面)。文章统计学方法已经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统计学专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