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全球出版物产量、国家、作者、机构、期刊、高影响力的论文和关键词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梨状肌综合征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可为学者们后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3.1 全球发文数量分析 过去30年关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从1994年发表第一篇出版物开始,一直到2024年共发表了238篇文献。在此期间年度发文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共发表了 17篇,后续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保持稳定增长趋势,预测未来几年间该领域将持续快速发展。
3.2 发文国家分析 无论是从发文量,被引次数还是平均引文量来看,美国都处于此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这表明美国的文献质量和影响力高,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对该领域的贡献显著。此外,土耳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发文量位于第二。
从国家合作情况来看,美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多;而意大利和加拿大的文章被引次数占据前列可能与其跟美国合作频繁有关。其他国家呈现出小范围少合作的特点,预测未来各国加强合作是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3.3 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 作者方面,发文量最多的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Fishman教授,他的首篇文献《Piriformis syndrom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outcome - a 10-year study》于2002年发表在《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上[7],随后又于同年、2003年、2004年相继发表了3篇关于该领域的研究。
发文量以及被引用量排名第一的机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排名前5的机构里面,有3个来自美国的高校,这是美国在该领域影响重大的原因。
3.4 发文期刊分析 期刊方面,虽然《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发表了该领域最多的文章,但是综合发文量,被引次数以及影响因子来看,《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才是研究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值得注意的是,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发文量虽然不多,但它的文章平均被引次数达到了70次/篇,这表明发表在该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3.5 高影响力论文 在梨状肌综合征该领域,被引量前三的文章分别是《Sciatica of nondise origin and piriformis syndrome: diagnosis by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and inter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outcome study of resulting treatment》[8],《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in around the hip joint》[9]、《Piriformis syndrom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outcome - a 10-year study》[7],在文献计量学方法中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就是文献的总被引次数,因此有理由相信,上述3篇文献是该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文章。
3.6 关键词分析
3.6.1 关键词的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能够反映梨状肌综合征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根据关键词聚类的5个集群,归纳总结后可以将近30年来梨状肌综合征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分为3个:诊断发展以及鉴别、解剖与病因基础研究、早期治疗管理措施。
(1)诊断发展以及鉴别:从1928年YEOMAN[10]首次描述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导致疼痛这一症状,到1947年ROBINSON[11]正式提出“梨状肌综合征”,尽管发展了一个世纪,截至今日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12]。因此,目前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过度诊断或诊断不足存在不少的争议[13-15]。更有学者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症状复合体,代表一种肌筋膜疼痛疾病,而不是一种卡压性的神经病[16-17]。通过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深入研究,新的观念也随即产生。2015年,Martin提出梨状肌综合征实际上只是“臀深综合征”的其中一个亚型,骶骨外神经丛或坐骨神经卡压可能是由多种盆腔外或盆腔内的病变引起的,而不仅限于梨状肌的病变[4,18]。目前对于梨状肌综合征基本特征的主流观点是在综合Robinson提出的6个基本特征和Freiberg提出的3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12],它具备以下4点特征:患侧臀部疼痛;坐骨大切迹外侧压痛;坐骨神经痛;长时间坐着(比如开车)或从坐姿到站姿的体位改变通常会加重疼痛。
辅助检查方面,目前临床有肌电图、CT、MRI、磁共振神经成像、超声等检查手段。FISHMAN团队[15,19]使用肌电图技术进行了较多研究,1992年,他们通过评估918例患者(1 014条腿)处于FAIR位(患侧大腿屈曲、内收和内旋)时的H反射,尝试以H反射延迟时间去建立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电生理标准,遗憾的是最终并没有成功。CT可用于排除包括盆腔肿瘤、脓肿或血肿所导致坐骨神经压迫的结构实体,但是在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时并不常用。MRI是目前首选的梨状肌综合征辅助检查手段[20],可以识别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结构异常,比如梨状肌自身的肿大,然而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这个病理特征[21]。磁共振神经成像是一种较新的专门用于提高神经成像的技术,可用于鉴别和评估神经形态学特征,包括神经内部束状结构影像、信号强度、神经宽度的纵向变化以及神经与其他神经或神经丛的连接和关系[22]。据最近的文献报道,弥散张量成像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已被应用于坐骨神经急慢性损伤诊断及损伤后神经再生功能评估,这两种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能清晰显示坐骨神经微观结构,测量弥散参数实现定量分析[23-24]。KANAKIS等[25]指出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为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还进一步从影像学层面证实了梨状肌综合征的客观存在。目前可用于诊断肌筋膜触发点的可靠工具是超声,此技术可用于观察梨状肌在静止状态下的张力增加情况[26]。在健康对照组中,超声是评估坐骨神经横截面积的可靠手段,但对于疑似患者进行超声评估仍需更深入的研究[27]。另外,大部分相关研究其实侧重于在超声引导下对梨状肌内部或坐骨神经周围进行可视化药物注射治疗,而非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
(2)解剖与病因基础研究:梨状肌是位于臀部深层的一块肌肉,它位于臀大肌的下方,与臀中肌相毗邻,起始于骶骨前方外侧区域,向外经坐骨大孔穿出骨盆,最终附着于股骨大转子。神经分布方面,人群中有85%的坐骨神经是以单干形式经梨状肌下孔穿出盆腔的[28]。理论上来说,因为两者解剖位置联系紧密,所以当梨状肌因创伤、劳损或炎症等因素发生病变出现紧张、痉挛或肿胀时,便极有可能对坐骨神经产生压迫,从而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然而,梨状肌与坐骨神经间的解剖位置关系跟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在对18项研究(6 602具尸体)的荟萃分析和对783项髋关节MRI研究的综述两项研究中显示,解剖结构正常与不正常患者间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差异[29-30]。
梨状肌肌腱的解剖位置异常也可能是诱发梨状肌综合征的内因之一。一项对112具尸体标本的研究指出,梨状肌肌腱融合与止点可分为4种类型[31],仅 53.6%(60例)的肌腱呈现传统的解剖结构,即通过圆腱止于大转子的上缘;43%的肌腱与闭孔内肌肌腱融合[其中有33例(29.46%)的梨状肌肌腱先与上孖肌肌腱融合,再与闭孔内肌肌腱融合;有15例(13.39%)的肌腱与闭孔内肌和臀中肌肌腱融合],因此,当患者主动或被动内旋髋关节时,融合的梨状肌和闭孔内肌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体积增大,从而压迫坐骨神经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
(3)早期治疗管理措施:当医生排除其他引起腰痛或坐骨神经痛的所有原因,考虑诊断疾病为梨状肌综合征时,早期治疗管理措施包括保守治疗、注射治疗,最后才考虑外科手术。其中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类固醇抗炎药、肌肉松弛药、神经性药物)、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治疗、针灸治疗和物理治疗。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物理治疗,常见的有神经松动术、筋膜释放技术、深层摩擦按摩、体外冲击波等,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放松紧绷的梨状肌减轻坐骨神经的卡压,来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的症状。
注射治疗的用药种类繁多,有局部麻醉剂、激素、肉毒杆菌毒素A、富血小板血浆等。FILLER团队[8]在MRI引导下对16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局部麻醉药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能够完全恢复健康,69%的患者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同时有16%的患者接受治疗后没有效果。对于肌肉注射皮质类固醇,FISHMAN团队[32]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和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物理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但在MISIRLIOGLU团队[33]的一项研究中却显示,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倍他米松与单独使用利多卡因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鉴于糖皮质激素易导致肌肉萎缩与其他不良反应,临床上极少情况才会考虑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在FISHMAN团队[32]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肉毒杆菌毒素A被证明是一种优于利多卡因与皮质类固醇组合的注射治疗药物。该团队另一项研究显示,肉毒杆菌毒素与物理治疗联合应用能使多数患者疼痛缓解超过50%,显著降低目测类比评分[34]。不仅如此,MICHEL团队[35]的研究发现,对于122例经药物和物理治疗失败的患者,对他们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后77%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极大缓解;后续研究发现,在MRI显示下经肉毒杆菌毒素A作用的梨状肌可出现肌肉厚度与体积减小,从而减轻坐骨神经压迫。但可惜的是,肉毒杆菌毒素昂贵的成本使其无法成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首选注射用药。富血小板血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领域。2021年,ÖZTÜRK团队[36]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超声引导下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可在治疗早期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状态。因富血小板血浆所富含的生长因子能够减轻炎症,从而减少组织水肿和疼痛,最终加快梨状肌及周围组织的修复,所以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有前景的新治疗方法,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
3.6.2 关键词的突现分析 2018-2024年,突发关键词有“anatomy (解剖)” “deep gluteal syndrome (臀深综合征)”“management (管理)”,表明了未来梨状肌综合征领域中诊断、解剖与病因基础研究、早期治疗管理措施依旧是研究热点。
3.6.3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虽然此次研究对梨状肌综合征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并且预测了未来的研究热点,但还是存在局限性:数据来源单一,仅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这可能会导致研究数据不够全面,影响分析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文献语言限制为英语,忽略了其他语言文献,研究可能难以全面反映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动态;检索方式的选择可能漏选一些文献,使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综上所述,未来的研究会围绕这些局限进一步完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