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组织移植 cell and tissue transplantation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肝移植过程中胆道相关手术技巧与胆道并发症的关系
    宋继勇,杜国盛,朱志东,郑德华,封立魁,周林,石炳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299-430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07
    摘要389)      PDF (290KB)(569)   

    背景:既往文献主要探讨胆道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而较少文献报道如何改进具体手术技巧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过程中胆道相关手术技巧对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的475例患者肝移植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关手术技术变化之间的关系,归纳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具体措施。
    结果与结论:475例肝移植患者肝移植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36例(7.6%),包括胆管非吻合口狭窄(n=19,4.0%)、胆管吻合口狭窄(n=7,1.5%)、移植后胆瘘(n=3,0.6%)、胆总管迂曲(n=3,0.6%)、胆总管结石残留(n=1,0.2%)、远期胆总管结石(n=3,0.6%)。统计结果显示胆道吻合方式对非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临床显示留置“T”形管组造成胆管狭窄的可能性小于其他两组,但统计学显示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肠系膜上静脉插管取肝和取肝时即进行胆道灌注可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3和P=0.018,OR=0.26和OR=0.28),取肝时即对胆道进行灌注可明显降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发生率(P=0.001,OR=0.09)。同时,修肝时尽量减少供、受者胆道血供的丢失、于肝脏膈面垫高肝脏进行胆道吻合等手术技巧均可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麻醉方式对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黄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304-4309.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08
    摘要363)      PDF (314KB)(530)   

    背景:在非体外循环的条件下,保证患者在麻醉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完成序贯式双肺移植,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和全静脉麻醉的选择上尚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序贯式双肺移植过程中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功能及肺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4例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分为全静脉麻醉组及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对两组患者麻醉后单、双肺通气10 min后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呼吸商和能量消耗进行测定。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移植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参数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1年及3年的随访调查中,肺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血气分析状况良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麻醉后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消耗指标均明显高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指标(P < 0.05)。同组患者单肺通气的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呼吸商指标低于双肺通气,但差异不明显(P > 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单、双肺通气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全静脉麻醉组相同时段对应水平(P < 0.05)。全静脉麻醉组麻醉后双肺通气患者的皮质醇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单肺通气患者(P < 0.05)。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在单、双肺通气时的差异不明显(P > 0.05)。提示在双肺移植过程中,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静脉麻醉与全静脉麻醉相比,患者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能量代谢明显增强,可减轻应激反应,且麻醉后代谢、应激情况不受通气方式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8)
    个体化治疗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瓣膜与患者的不匹配
    韩劲松,王辉山,尹宗涛,王婷婷,韩宏光,宋恒昌,金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310-431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09
    摘要510)      PDF (363KB)(773)   

    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
    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 mm,≤19 mm的患者,选19 mm SJM Regent 瓣;对瓣口直径≤17 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 mm SJM Regent 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 mm,≤21 mm,选21 mm Hancock II 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 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 mm Hancock II ultra 生物瓣和21 mm SJM Regent 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 mm Regent 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置换后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体表脉冲电刺激对昆明小鼠心电活动的影响
    李永林,张辉,史若飞,汤小曼,解力,黄吕,张晓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318-432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10
    摘要500)      PDF (422KB)(1018)   

    背景:使用不同强度、频率及时间的电刺激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目的:观察体表脉冲电刺激对小鼠心律及心率的影响。
    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用BL-420F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提供刺激电源,对3组昆明小鼠分别予以不同电压、不同时间、不同频率的体表电刺激,然后观察Ⅱ导联心电图、小鼠得全身反应与局部变化。
    结果与结论: ≤10 V的电刺激对小鼠心率无明显影响,并且未出现心律失常;电压≥15 V时,电刺激可使小鼠心率减慢,停止30 min后心率恢复正常;电压≥35 V时,小鼠出现心率减慢和心律失常,并且停止刺激后心率不能恢复正常;电压>75 V后,小鼠出现室颤。电压为10 V时,脉冲电刺激时间和频率变化对小鼠心电活动影响不显著。说明脉冲电刺激对小鼠心电活动的影响主要由所用电压高低不同引起,电压≤10 V时对小鼠心电活动无影响;脉冲电刺激时间与电场频率对小鼠心电活动影响不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自体心包膜移植后受体心电活动的变化
    解 力,张晓刚,黄 吕,李永林,汤小曼,张 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395-440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21
    摘要497)      PDF (536KB)(518)   

    背景:自体心包膜移植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涉及心血管修补重建、眼表疾病的治疗等领域;但其对心脏本身在缺血损伤下的保护作用却研究甚少。探索自体心包膜带瓣移植的安全性及其对缺血损伤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心脏接受自体心包膜移植后对心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以荣昌肉猪和SD大鼠为研究对象,2种动物分别分为3组:移植组、心肌梗死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心肌梗死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动物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动物以自体心包膜组织带瓣移植建立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 ①猪心电图监测室上性早搏常见;移植组室性早搏偶见,监测过程中未见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颤动。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移植组室性早搏减少,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改善(P < 0.05)。②移植组大鼠心电图监测未见室性颤动;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移植组均见非致死性室性颤动。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移植组心功能改善,心肌凋亡指数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 < 0.05)。提示自体心包膜带瓣移植未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安全性相对较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损伤后室性早搏个数、促进心功能恢复,其可能与抑制缺血区域细胞凋亡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
    沙 勇,唐 辉,丁 晶,徐永清,李福兵,阮 默,李春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401-440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22
    摘要340)      PDF (362KB)(625)   

    背景: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应用于踝关节修复重建的报道目前较少。
    目的:分析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26例,其中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或松弛18例,距腓前韧带单独损伤或松弛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及Good评级评估踝关节功能,并进行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后足活动度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同时修复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48.4±3.7)分,治疗后(88.2±3.8)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8分;单独修复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50.0±6.4)分,治疗后(89.5±3.4)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5分。Good评级优 19例,良 6例,可 1例,优良率 96%。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果提示应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增大了腱骨接触面积,增加了骨腱愈合的概率,增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性,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评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7)
    比较2种常用授精法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的差异
    罗灿峤,李宇彬,李 涛,肖 珊,龙玲莉,谢文林,聂钊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406-441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23
    摘要431)      PDF (323KB)(560)   

    背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人类助孕,助孕成功率稳步上升,卵子体外授精成功率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助孕结局。
    目的:评估微滴法与敞开式授精法这2种常用授精方法在常规体外授精中卵子受精以及胚胎发育方面差异。
    方法:募集因非男性因素行体外受精助孕的1 175例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研究,对比这2种授精方法的有效性。其中573例患者进行了微滴法授精;另外602例患者进行了敞开式授精。然后比较这两种授精方式对卵子授精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微滴法受精失败率[完全不受精率+低受精率(受精卵子<25%)]比敞开式授精要高(11.9%,3.3%,P < 0.001)。然而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 > 0.05)。结果表明敞开式授精法是一种相对简单而且授精失败率低的良好授精方法。但受精是过程复杂,内外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进行更细致观察,以确认这两种授精方法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的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2)
    冻融胚胎和冻融囊胚对移植周期和分娩结局影响的比较
    牟联俊,李 楠,韦继红,唐永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7): 4412-441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4.27.024
    摘要820)      PDF (336KB)(677)   

    背景:自从1983年人类首例冷冻胚胎移植取得成功以来,胚胎冷冻技术已成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对选择冻融胚胎还是选择冻融囊胚移植,各地都有不少争议。
    目的:比较解胚胎和囊胚经过低温保存解冻复苏后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状况。
    方法:比较冻融胚胎移植周期1 273例和冷冻囊胚移植周期471例两组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平均早产孕周、足月产率、平均足月产孕周、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冻融囊胚解冻周期478例,移植周期471例(其中7例无囊胚移植取消),妊娠236例,分娩201例,分娩胎数251胎,男孩140个,女孩111个。冻融第3天胚胎解冻周期1 280例,移植周期1 273例(其中7例无胚胎移植取消),妊娠415例,分娩343例,分娩胎数431胎,男孩225个,女孩206个。冻融囊胚的妊娠率显著高于冻融胚胎妊娠率。冻融胚胎和囊胚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平均早产孕周、足月产率、平均足月产孕周、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出生体质量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冻融胚胎和冻融囊胚移植出生缺陷并未明显增加。结果表明冻融囊胚与冻融胚胎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冻融囊胚的妊娠结局优于冻融胚胎的妊娠结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7)
    上肢微型游离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程建文,谭桢,王静威,薛明强,赵劲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移植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蔡幸健,周建国,钱 锐,肖诗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01-910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1
    摘要196)      PDF (1942KB)(658)   

    背景:跟骨骨髓炎治疗既要彻底消除骨髓炎感染灶,封闭创面,修复缺损软组织,又要恢复肢体正常形态,最大可能保护足的负重功能。由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不损伤下肢的主要血管,且其旋转弧度大,血供恒定可靠,适于修复慢性跟骨骨髓炎创面。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效果。
    方法: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28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彻底清创后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移位移植治疗,供区直接缝合23例,植皮覆盖5例。

    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移植后逆行移位肌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出现肌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均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肌皮瓣无臃肿,质地优,外形满意,功能感觉良好,跟骨骨髓炎未见复发,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提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是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6)
    天然水蛭素水凝胶可改善随意皮瓣的存活
    韦淑怡,殷国前,韩志强,潘新元,林博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07-911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2
    摘要284)      PDF (2093KB)(540)   

    背景:随意皮瓣移植后易发生瘀血,甚至缺血坏死,临床与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水蛭素能够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目的:探讨天然水蛭素凝胶对大鼠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制备天然水蛭素凝胶,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实验,使用Markwardt法进行水蛭素活性的检测。选用Wistar大鼠,在其背部设计随意皮瓣,面积为9 cm×3 cm;皮瓣随机分3组,分别涂抹生理盐水、天然水蛭素凝胶、空白凝胶基质。术后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第7天计算皮瓣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体外实验:Markwardt法检测到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的活性成分能透过皮肤,而空白凝胶组未检测到任何活性成分。体内实验: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瓣坏死长度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 3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真皮内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红细胞瘀滞现象较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明显减轻;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下胶原及肉芽组织增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瓣存活率高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天然水蛭素可渗透进入完整皮肤组织,局部应用天然水蛭素水凝胶同样对皮瓣移植后瘀血有改善作用,有利于新生血管的生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4)
    决定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组织爬行替代的因素
    沈 军,邹天明,缪 烨,王烨峰,胥正泉,王东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13-911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3
    摘要241)      PDF (850KB)(736)   

    背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后常常出现椎体内“蛋壳样”改变,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矫正丢失甚至后凸畸形。椎体内植骨理论上可以有效恢复前柱支撑提高矫正效果,但临床报道效果差异很大,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

    目的:了解不同椎体内空腔大小和植骨量对植骨疗效的影响,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疗效的组织学因素。
    方法:将12只绵羊制造骨折复位后两组不同大小的椎体内空腔:1 cm3空腔组和2 cm3空腔组的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每只绵羊L135椎体制造模型,并随机植入植骨/空腔体积比为0.5,0.75,1.0的自体髂骨,植骨后4个月处死动物并取出植骨区域,行影像学和组织学分析,了解植骨的演变过程。

    结果与结论:植骨/缺损体积比大于0.75的两组椎体均显示良好的小梁骨爬行替代,低于该比例的植骨为纤维组织所替代;两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平均骨小梁板厚度均显示随着植骨/空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则减少,植骨/空腔体积比0.75,1.0与植骨比例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说明,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的骨量需丰富,植骨/空腔体积比>0.75可达到满意的组织爬行替代效果,植骨疗效较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5)
    植床四点定位法降低深板层角膜移植后散光
    王 鑫,王 珂,吴彦超,马利肖,郭秀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19-912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4
    摘要492)      PDF (744KB)(751)   

    背景:深板层角膜移植已广泛应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不但能够达到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同样的增视效果,且具有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目的:探讨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降低深板层角膜移植后散光度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的圆锥角膜病例50例(50眼),分别在移植中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25例(25眼)和直接剖切植床即未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25例(25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散光度及角膜地形图模拟角膜镜度数。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患者无角膜植片排斥反应、继发感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发生。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治疗后患者散光度及角膜地形图模拟角膜镜度数均较未采用四点定位降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眼内压下降、眼球变形、植床扭曲造成的移植后散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
    不同冷冻方案保存人类卵巢组织的活性比较
    李云秀,孙莹璞,唐 莉,马艳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25-9131.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5
    摘要385)      PDF (2128KB)(519)   

    背景:卵巢组织冷冻保存被认为是保存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确定的方案。

    目的:探讨3种冷冻方案对人类卵巢组织保存冷冻效果及卵泡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丙二醇慢速程序冷冻法、二甲基亚砜玻璃化冷冻法、液氮直投法对20例人类卵巢组织进行冷冻保存,复苏后采用细胞存活/死亡荧光分析法计数有活性的细胞,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雌二醇浓度及各级卵泡计数,判断3种不同冷冻方案对人类卵巢组织活性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不同冷冻方案冻融后卵巢组织块的活性卵泡率均低于新鲜卵巢组(P < 0.05),二甲基亚砜组最低,液氮直投法组与慢速程序冷冻法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体外培养各冷冻组分泌的雌二醇水平比较,第4天时二甲基亚砜组低于液氮直投法组和慢速程序冷冻法组(P < 0.05),至第8天时各冷冻组雌二醇水平与新鲜卵巢组一致。培养14 d组织学观察,各组卵巢组织内生长期卵泡比例增多,始基卵泡仍然占最主要的。新鲜卵巢组织正常卵泡的总数高于冷冻组(P < 0.05),二甲基亚砜组的正常卵泡数低于液氮直投法组和慢速程序冷冻法组(P < 0.05)。提示冷冻保存对卵巢组织卵泡有一定的损伤,但仍能保存大部分始基卵泡的活性,经体外培养后可进一步发育并具有分泌功能,在3种冷冻方案中,慢速程序冷冻法和液氮直投法的冷冻效果优于二甲基亚砜玻璃化冷冻法,液氮直投法操作简便,冷冻效果稳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3)
    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大鼠
    万 真,张晓刚,郑幸龙,马 锋,马 佳,向俊西,王浩华,吕 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32-913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6
    摘要116)      PDF (2343KB)(576)   

    背景:成体肝前体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定植并分化为肝细胞。不过,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能否促进急性肝损伤的恢复,脾脏微环境能否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向肝细胞分化,尚没有研究。
    目的:评价异种肝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监测移植肝前体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的定植及向肝细胞的分化。
    方法:体外培养雄性小鼠来源的肝前体细胞系肝上皮样前体细胞。通过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构建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进行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在肝切除后1,5,14和21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清转氨酶变化,PCR反应检测脾脏组织Y染色体特异性序列Sry,脾脏CK-19和Alb免疫组织化学追踪移植肝上皮样前体细胞的植入和肝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肝上皮样前体细胞可在体外长期培养,保持增殖能力和双向分化潜能。肝上皮样前体细胞脾脏移植后,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下降更明显。移植后1,5,14和21 d,脾脏DNA中均能检测到Sry序列。在整个实验期间CK-19阳性细胞在大鼠脾脏实质内始终存在。Alb阳性细胞在移植后5 d在脾脏实质中出现,随后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实验表明,移植肝前体细胞能在大鼠脾脏实质中植入,并分化为肝细胞,能有效促进CCl4腹腔注射联合2/3肝切除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FLK-1+胎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
    李 娜,丁伟荣,伍柏青,刘婷婷,程洪波,金成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39-914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07
    摘要217)      PDF (1631KB)(465)   

    背景:作者先期研究表明,在鼠胚第17-19天胎肝存在一类FLK-1+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

    目的:验证胎肝FLK-1+细胞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免疫磁珠提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胎肝FLK-1+细胞;RT-PCR检测FLK-1+细胞Oct-3/4、Rex-1基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FLK-1+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模型小鼠仅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模型小鼠尾静脉输注诱导分化FLK-1+细胞(1×106细胞),16 h后两组取血测定肝功能,观察64 h小鼠死亡率。
    结果与结论:胎鼠肝脏FLK-1+细胞高表达Oct-3/4、Rex-1,白蛋白表达的FLK-1+细胞阳性率为0.6%。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 d后FLK-1不表达,Oct-3/4和Rex-1表达显著下降或消失。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后96.38%的FLK-1+细胞表达白蛋白。诱导3d的FLK-1+细胞移植后16 h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组64 h死亡率为61.5%与对照组(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胎鼠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3 d的FLK-1+细胞移植可较好地改善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修复兔臂丛神经损伤
    张 洋,刘春霞,王 亮,张 莉,刘 伟,赵 伟,李 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3): 9157-9163.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53.010
    摘要424)      PDF (2395KB)(537)   

    背景:目前人们把目光多集中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方面,而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却不多,尤其人羊膜上皮细胞修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和报道更少。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对臂丛神经的修复作用。
    方法:应用测力神经根拉钩水平牵拉臂丛神经根的方法制备大白兔臂丛损伤模型,提取人羊膜上皮细胞并扩增培养,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人羊膜组织及羊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人羊膜上皮细胞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注射入臂丛神经损伤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羊膜上皮细胞对兔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结果与结论:①分离得到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CK19,不表达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不同程度表达CD29,CD7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人羊膜上皮细胞胞体饱满,连接紧密,细胞状态良好。②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到新西兰大白兔臂丛神经损伤模型后18周,免疫荧光检测到神经损伤区可见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羊膜上皮细胞。③术后6周实验组大白兔前爪功能开始恢复,术后12,18周实验组大白兔前爪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对照组几乎没有恢复。以上结果可见人羊膜上皮细胞参与了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被引次数: Baidu(12)
    软骨细胞迁徙能力与自体细胞软骨移植中整合的相关性
    陆一鸣,桂鉴超,徐 扬,尹昭伟,杨晓斐,蒋逸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21-772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11
    摘要423)      PDF (664KB)(565)   

    背景:在关节外科中常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技术修复软骨缺损,整合不良是导致修复失败的原因之一。软骨细胞迁徙能力被证明和整合有相关性,某些通路如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已经被证实和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相关,但是否和整合相关还是个未知数。
    目的:阐明软骨细胞迁徙通路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中和整合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将来源于猪膝关节的软骨细胞分成4组,为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抑制组以及正常组,通过博伊登小室来量化4组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将处理后的软骨细胞与软骨环建立共培养模型培养28 d后,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免疫蛋白印迹以及细胞示踪等分析来观察正常组与抑制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当用抑制剂处理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明显下降。在软骨细胞软骨环共培养28 d后,免疫印迹蛋白分析表明通路抑制剂一直存在于整个培养周期中。同时正常组迁徙到整合区域中的软骨细胞数量和距离以及分泌的胶原、基质和力学强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抑制组。说明可以通过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通路调节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从而影响软骨的整合能力。

    被引次数: Baidu(2)
    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沈洪园,黄华扬,张 余,郑小飞,李凭跃,徐国风,王泽锦,王 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29-773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12
    摘要357)      PDF (292KB)(615)   

    背景:目前应用的各种软骨修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修复组织多以纤维软骨为主,缺乏正常透明软骨的组织化学特性和生物力学特性。
    目的:探讨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动物普通山羊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供体为猪膝关节,以Smith & Nephew骨软骨移植器械,取直径4.5 mm、长10 mm的圆柱状骨软骨条,应用专利技术对动物骨软骨进行去抗原,对照组供体为羊膝关节骨软骨条,以低温冷冻法保存。分别于股骨滑车及内侧髁负重面的损伤处作骨软骨植入,术后16,32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形态及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实验组部分软骨缺损移植处有纤维样的组织覆盖;部分移植物原表面软骨发黄,表面与周缘软骨有明显界限;对照组大体及切片镜下观察软骨缺损区基本被移植软骨覆盖,移植边缘可见裂隙。结果可见生物型异种骨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与同种异体骨软骨比较有差别,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效果更佳。

    被引次数: Baidu(4)
    异体骨异位诱导预制骨皮瓣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韩清銮,栗 威,范洪进,张 波,李正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4): 7733-773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3.44.013
    摘要413)      PDF (414KB)(602)   

    背景:用自体骨皮瓣移植是目前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的最好方法,但其修复能力有限、创伤大、造成新的组织缺损和一定功能障碍。异体骨具有骨诱导能力,可能用来预制骨皮瓣。
    目的:观察异体骨异位埋植诱导预制骨皮瓣过程中异体骨的病理变化。
    方法:实验动物为广西巴马微型猪,将深低温冷冻异体骨埋植于旋髂浅动脉供养的皮瓣组织内,植入后在体观察局部反应情况,于植入后4,8,12,16周随机取出异体骨,行大体观察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
    结果与结论:所有异体骨植入处无明显炎症反应。病理检查可见异体骨在皮瓣组织内埋植后4周异体骨表层出现血管化,未见明显类骨母细胞;植入后8周出现异体骨不同程度的血管化、骨吸收和分布不均的类骨母细胞和类破骨细胞,有新骨形成;植入后12周新骨形成进一步增加,但骨吸收亦加重,植入骨形态改变;植入后16周异体骨碎裂吸收,新骨形成无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异体骨异位埋植预制骨皮瓣过程中,异体骨随时间不断发生病理变化,需适时移植。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