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献筛选流程 共纳入文献3 223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重复的文献3 103篇,初步纳入文献120篇,排除综述文章、病例报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文献,初步纳入40篇文献。随后通过阅读文章摘要的方式进一步排除重复发表、数据交叉和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7篇文献。剩余的33篇中,经查找全文阅读、复筛,排除重复及研究设计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1篇,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从纳入的21个研究中,提取Meta分析中所需的基本信息:作者、文章发表的年份、研究的时间段、研究总例数、研究类型等,见表1。文章发表的年份由2005年至2017年,而研究的年份跨度由1984年2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研究的总病例数为8 206例,其中 1 489例发生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总发病率为18.15%。
2.3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的21篇文献中,3篇为队列研究,18篇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按纽尔卡斯-渥太华文献质量标准,3篇文献质量等级为A,18篇为B,见表2。2.4 Meta分析结果 运用Revman5.3软件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及其95%CI。Meta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2个:年龄≥50岁、供肾来源,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5个:体质量指数≥25 kg/m2、急性排斥反应、使用他克莫司、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囊肾,而糖尿病家族史尚不能确定是否为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4.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纳入2项病例对照研究[9-10],各研究间没有异质性(P=0.78,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3.68,95%CI:2.02-6.71,P < 0.000 1),见图2。说明年龄≥50岁会增加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2)供肾来源:共纳入7篇研究,其中2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11-12],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13-16,27]。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分别进行分析,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小(P=0.27,I2=17%),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尸体供肾(OR=2.72,95% CI:1.65-4.48,P < 0.000 01),见图3;5篇病例对照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低(P=0.16,I2=4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说明尸体供肾较活体供肾,会使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增加1.74倍(OR=1.74,95% CI:1.27-2.38,P=0.000 5),见图4。以上结果提示,尸体供肾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危险因素。
(3)糖尿病家族史:纳入15项研究,其中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11-12,17],12篇为病例对照研究[10,13,15-16,18-25]。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分别进行分析,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很高(P < 0.000 1,I2=91%),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1.26,95% CI:0.33-4.78,P=0.73),见图5;12篇病例对照研究间异质性较高(P < 0.000 01,I2=90%),应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6.00,95% CI:2.54-14.16,P < 0.000 1),见图6。为了明确12项病例对照研究异质性的来源,按照国籍进行亚组分析,中国籍的有7篇[15-16,18-22],非中国籍的有5项研究[10,13,23-25],结果显示,国籍不是异质性来源。以上结果提示,尚不能确定糖尿病家族史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4)性别:共纳入13篇研究,其中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 究[11-12,17],10篇为病例对照研究[13-14,16,18,20,23,25-28]。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分别进行分析,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97,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1.05,95% CI:0.76-1.44,P=0.76),见图7;10篇病例对照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低(P=0.34,I2=11%),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0.96,95%CI:0.82-1.13,P=0.64),见图8。以上结果提示,性别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危险因素。
2.4.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体质量指数≥25 kg/m2:纳入5项病例对照研 究[9,13,16,21,23],各研究结果异质性高(P < 0.000 01,I2=94%)。应用随机效应模式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 25 kg/m2(OR=8.58,95%CI:3.08-23.95,P < 0.0001),见图9,说明体质量指数≥25 kg/m2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由于异质性高,按照国籍进行亚组分析,中国籍的有2项研究[16,21],合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85,I2=0%);非中国籍有3项研究[9,13,23],合并结果的异质性仍然较高(P < 0.000 01,I2=93%)。
(2)急性排斥反应:纳入8项病例对照研 究[13,16,21-23,26-28],各研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60,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发生急性排斥反应(OR=2.45,95% CI:2.03-2.96,P < 0.000 01),见图10,说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会使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增加2.45倍。
(3)采用他克莫司:纳入12项病例对照研 究[13-16,19-21,23-24,27-29],各研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80,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使用他克莫司(OR= 1.39,95% CI:1.18-1.63,P < 0.000 1),见图11,说明了使用他克莫司治疗会使肾移植受者患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39倍。
(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共纳入11项研究,其中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11,12,17],8篇为病例对照研究[9,13-15,21,24-25,27]。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分别进行分析,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低(P=0.35,I2=4%),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R=2.24,95%CI:1.35-3.72,P=0.002),见图12;8篇病例对照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低(P=0.16,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R=2.30,95%CI:1.73-3.05,P < 0.000 01),见图13。以上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5)巨细胞病毒感染:共纳入5篇研究,其中2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11-12],3篇为病例对照研究[16,21,26]。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分别进行分析,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合并结果异质性较高(P=0.008,I2=86%),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OR=3.45,95%CI:0.73-16.34,P=0.12),见图14;3篇病例对照研究合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16,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OR=1.47,95%CI:0.83-2.59,P=0.19),见图15。以上结果提示,巨细胞病毒感染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危险因素。
(6)多囊肾:纳入3项病例对照研究[10,23-24],各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0.04,I2=46%),应用随机效应模式分析显示:多囊肾(OR=3.87,95%CI:1.81-8.24,P=0.000 5),见图16,说明了多囊肾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7)术前高血压:纳入5项病例对照研究[10,13,16,23,28],各研究结果没有异质性(P=0.006,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术前高血压(OR=1.03,95%CI:0.83-1.27,P=0.80),图17,提示了术前高血压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8)吸烟史:纳入3项病例对照研究[14,16,27],各研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72,I2=0%)。应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显示:吸烟史(OR=1.06,95%CI:0.52-2.71,P=0.87),见图18,提示了吸烟史不是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5 发表偏倚的分析 采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对性别、使用他克莫司、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糖尿病家族史5个纳入10研究的危险因素进行发表偏倚的分析,根据漏斗图判断,除糖尿病病家族史外,其他的危险因素没有发表偏倚的出现。术前高血压、多囊肾、吸烟史等因素纳入的研究过少,不宜做漏斗图,不排除发表偏倚的存在的可能。
2.6 敏感性分析 依次将各研究因素中大样本或结果差异较大的研究剔除后再次进行Meta分析,发现剔除后的OR值、95%CI及P值与未剔除时的结果非常接近。因此,此次Meta分析的合并结果基本可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