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1, Vol. 15 ›› Issue (39): 7279-7283.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39.015
• 骨与关节生物力学 bone and joint biomechanics • 上一篇 下一篇
刘长征1,姚庆强2,郑圣鼐2,唐 城2,徐 燕2
Liu Chang-zheng1, Yao Qing-qiang2, Zheng Sheng-nai2, Tang Cheng2, Xu Yan2
摘要: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 mm组。 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 < 0.05);支撑高度为14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 < 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