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具有限制胫骨前移、膝关节过伸的作用,还有限制膝关节过度内外旋及内外翻的作用
[8],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严重影响关节的稳定性,一旦明确诊断,应进行韧带重建,尽早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因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并成为国内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标准术式。
同种异体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式,应用异体组织有许多潜在的优势,其最大的优点是消除了供区并发症,另外还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9-10],并且异体移植物无大小的限制,更适合于翻修、多发韧带损伤的患者。同种异体韧带可提供与前交叉韧带解剖完全一致的胶原支架,通过骨细胞移入,重新血管化,再塑形。采用深低温冷冻保存的方法,既保持了韧带的生物活性,又降低了其抗原性。
研究表明,自体和异体移植物在膝关节内韧带重建的成功转归取决于移植物在膝关节内生物学重建和生理学塑形。在此过程中,移植物的机械强度有一个先降低再增加的过程,但在长期临床随访中,移植物断裂并不多见[11],其疗效可以与自体移植物相媲美[12]。Harris等[13]观察到使用异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胫骨隧道扩大,但是不会影响最终的组织整合。
移植物的固定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薄弱环节,但也是关键环节。固定方式主要有隧道内固定和皮质外固定两种。挤压螺钉能提供重建韧带的即时稳定要求,但移植腱与骨的愈合需12~24周,术后早期移植物的稳定主要依靠螺钉的挤压力,当移植物受力增大时,会造成螺钉应力集中并向隧道壁内侵入,从而使螺钉固定力下降。Kousa等[14]对6种胫骨侧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特性对比发现Intrafix的固定强度最高。股骨端的固定目前以横行钉较为流行,移植物悬吊于骨隧道内的横行钉上,其固定位点在骨隧道内,可避免皮质外悬吊固定引起的移植物延长和松弛。Gorschewsky等[15]比较了股骨侧可吸收螺钉和横行钉的临床疗效发现横行钉优于螺钉。近年来,无内固定物的嵌压固定术已用于临床。Lee等[16]的动物实验表明,嵌压固定术的失效负荷与界面挤压螺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刘玉杰等[17]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采用的肌腱结合嵌压固定法与此类似,在术后短期内也有良好的疗效。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扩大原因仍不清楚,Fauno等[18]认为固定位置和固定装置类型是引起术后骨隧道扩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固定点离关节线越近,雨刷效应及蹦极效应越不明显,移植物发生的微动就越小,因此骨隧道扩大发生更少[19-20]。Ma等[21]比较了内置纽扣钢板和吸收螺钉2种固定方式对骨隧道扩大的影响,随访18个月,发现可吸收螺钉组骨隧道直径扩大率为12%,内置纽扣组为46%。To等[22]通过尸体研究表明,移植物固定坚固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方式,而不在于移植物本身。因此,可靠的固定方式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在骨道内微动,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率。
为了减轻愈合过程中韧带松动的发生,课题组应用股骨端嵌入骨块的技术,同时应用挤压螺钉予以加强,达到双重固定的效果,同时骨道内的愈合由腱-骨愈合的单一情况变为腱-骨、骨-骨愈合两种情况,相对于腱-骨愈合,带骨块的移植物更易与受区骨愈合[23],加上胫骨侧可以双重固定,这样就使股骨端、胫骨端两侧均能达到双重固定的目的。此外,由于界面固定在直视下操作,移植物界面完全暴露,因此便于在移植界面进行干预,如加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以及其他生长因子等,以进一步达到界面快速愈合的目的。其缺点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股骨隧道制作时,先后用两种型号钻头沿导针相对钻入,中间会师,但操作相对比较安全,注意先由外向内钻入粗钻头,再通过细钻头向外钻入会师,以免中间导针松动后致使方向改变、粗细骨道不能形成同心圆。由于实验中病例较少,缺乏同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股骨侧骨道固定应用嵌入技术为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尤其是骨质相对疏松的情况下,提供了又一种方法的选择,其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