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联合培养体系中VECs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组织器官是由多种细胞构成的,各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承担复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发现单一种子细胞难以完成构建复杂组织的需要,为此联合培养细胞技术就应运而生。联合细胞培养是一门采用不同类型细胞进行混合培养的技术,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细胞共同培养,联合培养下的细胞之间存在着精细的相互调控关系。联合细胞培养技术更符合仿生学的原理,更有利于种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复杂的细胞诱导分化和体外组织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骨组织工程中,建立VECs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培养体系的研究尤为突出。
SWANSON等[8]认为内皮细胞主要表达的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子能强烈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研究发现,VECs与成骨细胞联合修复骨缺损过程中,成骨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作用于成骨细胞一方面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骨再生,两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之间形成一个正反馈调节,因此两种细胞可互相促进而非相互抑制[8-10]。
有学者发现将人成骨细胞和几乎不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并伴随细胞数增多[11],认为这种作用是内皮细胞通过分泌具有促成骨作用的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内皮素1来实现的,而成骨细胞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增强这一作用。DECKERS等[12]也认为在骨折修复过程中成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骨缺损局部血管发生和骨形成具有某种偶连关系。还有学者采用了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13],实验表明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显著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聚乙酸内酯支架的黏附和增殖。这些研究都证明VECs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有内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能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黏附和分化等。
在该实验中PDPBB+ADSCs+VECs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支架材料的降解性均超过单独使用一种细胞组,说明联合培养细胞体系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有独特的优势;VECs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作用于成骨细胞,也可以作用于组织工程骨上的ADSCs,即保持了组织工程骨的血供,为骨组织的构建提供营养,又促进AD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第8周和12周时PDPBB+VECs组的胶原量仅次于PDPBB+ADSCs+VECs组,PDPBB+ADSCs组和单纯PDPB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VECs的影响力大于ADSCs;PDPBB+ADSCs+VECs组与PDPBB+VEC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联合培养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VECs或ADSCs。
3.2 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细胞的优势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如何加快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大段骨缺损修复难度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局部血供相对较差。组织工程中起血管化作用的种子细胞主要是从机体自身动脉或静脉获得的内皮细胞,细胞来源有限,且对供体具有创伤性。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成熟血管的内皮细胞多为终末分化细胞,易老化,扩增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血管构建对大量种子细胞的要求,因此寻找初期分化细胞来源的内皮种子细胞已成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关键。
近来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较成熟的内皮细胞具有迟发性高增殖潜能,成熟内皮细胞在体外能很快进入增殖期,但4-6周后增殖活力即明显下降,与此相反,内皮祖细胞在15-20 d 形成迅速生长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并能稳定传代30代以上,其增殖能力是脐静脉内皮细胞的10倍[14]。内皮祖细胞主要来源于脐血、成人骨髓和外周血[15]。脐血中分离的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EGFR2,约占CD34+细胞的2%,这些CD34+和CD133+细胞可以在缺血组织分化成内皮细胞并诱导血管新生[16]。PESCE等[17]将新鲜提取的脐血CD34+注入大鼠缺血的肌肉中,证实产生了内皮细胞。还有实验证明脐血内皮祖细胞能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生成[18]。虽然有学者认为骨髓诱导的内皮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在体内促进血管生成[19-20],但骨髓来源干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少,而且细胞集落实验表明女性的细胞集落随年龄增加明显下降[21]。在临床应用中,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细胞优于骨髓来源,所以该研究中采用脐血诱导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
3.3 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对组织血管化的影响 理论上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可以为新生血管提供细胞来源和细胞因子支持,在实际机体内是否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呢?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谭洪波等[22]研究认为纤维蛋白凝胶和骨髓诱导的内皮细胞与支架复合能够让细胞在支架内很好的生长,在体外能够形成内皮样血管芽结构。目前在肢体缺血、心肌梗死方面,动物实验显示骨髓诱导的内皮细胞注入缺血组织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生成[19-20]。这些研究表明移植的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的生成。
在该研究中硬组织切片上可以看到PDPBB+VECs组和PDPBB+ADSCs+VECs组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BrdU标记的植入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也显示,植入的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的生成,但是植入血管内皮细胞是否能加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5]。
3.4 共培养体系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也能够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可以同其他间充质细胞或成体细胞一起构成结缔组织骨架,分泌细胞因子及胞外基质蛋白,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归巢。LIU等[23]用RT-PCR和ELISA等方法检测了在创伤微环境作用下生长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创伤微环境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角质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而这些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将肝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培养技术应用于肝组织工程[24],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分化,结果显示7 d时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仍能保持特有的功能,4 d左右肝细胞功能活性最佳。MURAKAMI等[25]也认为两种细胞在非接触和相互接触情况下,肝细胞的氨代谢和白蛋白分泌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是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但这种因子绝不单单是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够解释的[26],说明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细胞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造血系统的组织工程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也有同样的价值。2005年KIM等[27]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在联合培养系统中7-10 d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随后BOROUJENI等[28]用半定量RT-PCR技术验证了当两种细胞共同培养10 d时,Ⅴ珠蛋白、βH1珠蛋白、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1(RUNX1)、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等基因表达明显增高。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但通过该研究可以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有积极的影响。这个共培养系统可以成为治疗造血系统疾病新的选择。
以上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能分泌多种因子,作用于共培养体系中的其他细胞,有助于组织的形成。虽然先前的研究使用的都是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从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基本相同来看,可以预料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同样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该研究中虽然没对VECs和ADSCs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但从联合培养细胞体系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性能、新生血管化能力来看,ADSCs可以起到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作用,这些还有待以后的研究证明。
综上所述,PDPBB+ADSCs+VECs组修复骨缺损能力最强,VECs能增强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VECs的影响力大于ADSCs。虽然这些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VECs和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不完全明了,对共培养体系中两种细胞相互影响的传导通路、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可以预见组织工程的将来,用单一种子细胞完全构建与正常组织相同的组织是不可想象的,有可能需要不仅有两种细胞的种子细胞体系,而且还可能需要多种细胞联合培养体系作为种子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