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 阳, 姜淑云, 李一瀛, 俞 艳, 鲁潇莹, 王丹辞. 膝外翻儿童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5): 2303-2308. |
[2] |
孙 凯, 陈 蕾, 麦 瑶, 胡 花, 陈 亮, 钟 俊, 胡 勇, 邱 波. 加速康复外科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1): 1647-1651. |
[3] |
陈 伟, 邹 刚, 刘 毅. LARS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与关注热点[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8): 1287-1292. |
[4] |
石伟发, 郭志民, 邓辉云, 沈燕玲, 石玲玲, 吴世龙, 黄泽滨. 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系统评价[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5): 811-820. |
[5] |
黄俊翰, 陈 平, 刘 军, 陈海云, 潘建科, 吕 阳, 何祥忠.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对照组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29): 4737-4743. |
[6] |
韩广弢, 李皓桓, 高 冯. 创伤后膝骨关节炎发展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作用与意义#br#[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5): 2440-2446. |
[7] |
林 圆, 徐 斌, 涂 俊, 徐洪港, 郭瑞鹏. 自体单束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不同股骨隧道位置对髌股关节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4): 2140-2146. |
[8] |
何媛媛, 丁呈彪, 张薇薇, 严 光, 孙梦雯. 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的足底压力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4): 2223-2228. |
[9] |
覃华生,潘玮敏,李 然,李新通,曲 蕾,祝新蕊.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策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4): 628-635. |
[10] |
王昌兵,卢明峰,何利雷,邢基斯,许 挺,赵立连,刘效仿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关节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35): 5592-5599. |
[11] |
李书振,王 豪,韩 杰,梁海波,覃 志,孙 可,尹 东. 关节镜下早期与晚期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26): 4170-4174. |
[12] |
卢岩岩,许学猛,刘文刚,杜建平,陈国材,陈国茜,邱博凡,郑 乙,吴祖贵. 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6): 2601-2607. |
[13] |
柴 浩,吴 婷,舒 莉,张 磊. 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本体感觉恢复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5): 2332-2337. |
[14] |
李 韬,朱彦霖,林唐棣,李 箭,付维力.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0): 1605-1610. |
[15] |
朱乐全,卢剑华,冉俊岭,杨卫保,王 辉.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 23(1): 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