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密切相关,对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择什么样的入路效果最好,仍然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后外侧入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入路之一,具有术中视野清晰、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脱位率高、创伤较大、坐骨神经损伤等[10]。SuperPATH是经关节囊上部切口入路(SuperCap)及经皮辅助通道入路(PATH)二者相结合的入路[11],该入路手术切口长度为6-8 cm,通过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进入关节囊,术中无需脱位并在原位即可进行股骨侧操作,能够有效保留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减少对关节囊的损伤[12]。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的推广,微创和快速康复成为关节外科医师更高的追求,而SuperPATH的技术特点恰恰满足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全髋关节置换的微创要求。目前研究认为,SuperPATH入路相较于其他传统入路切口更小,术中软组织损伤和出血量少,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13-15]。但目前关于SuperPATH入路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侧全髋置换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在一期双侧全髋置换中的应用疗效还未见报道。
对于双侧全髋置换,是一期还是分期置换,目前仍存有一些争议。支持者认为,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一次麻醉,同时解决患者两侧的髋关节病变,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16];反对者则认为,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易给患者带来不良预后[17]。但最近的2篇高质量研究均认为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翻修率[18-19]。此次研究以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作为切入点,后外侧入路为对照,希望透过放大的视野来观察SuperPATH入路是否能够减轻软组织损伤,促进早期功能康复。
此次研究中,由于一期双侧全髋置换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所有患者围术期均采取了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流程,以尽可能降低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科普宣教和焦虑情绪的疏导,避免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对身体机能产生负面影响,鼓励患者与同病房的病友交流,增强对医护的信任和对手术的信心。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均进行营养评估,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指征:①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 10%;②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长达10 d以上;③体质量指数< 18.5 kg/m2;④白蛋白< 30 g/L(无肝肾功能障碍)。此外,围术期饮食、血液、睡眠管理、术前、术后的镇痛管理、抗凝、康复锻炼等在均按照指定流程进行。在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的应用过程中,两组入路患者术后均未有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
在两组入路围术期资料的比较中,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较后外侧入路组平均减少了约7.3 cm,仅仅相当于后外侧入路切口长度的一半。SuperPATH的切口主要为显露外上方的关节囊,髋臼侧的处理是借助股骨后方建立的PATH通道,通过套管和连接杆进行髋臼打磨和臼杯置入,故只需较小的切口便能同时完成髋臼侧和股骨侧的操作。但切口的大小并不能作为衡量微创的指标,牵拉钝性损伤有时比锐性切开对肌肉的破坏更严重。SuperPTAH组术后的输血量以及血红蛋白差值均要小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uperPATH术后的隐性失血更少的原因可能与整个过程中对肌肉软组织破坏较少有关。后外侧入路需要切断短外旋肌群进入关节囊,而SuperPATH入路是经过臀小肌与梨状肌肌间隙进入关节囊,对髋部周边软组织的损伤更小。但有研究报道,SuperPATH入路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术后隐性失血
(1 084.1±816.8) mL显著大于后外侧入路(700.2±563.8) mL[20]。
SuperPATH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该结果提示了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管理中,氨甲环酸的使用和控制性降压,同时减少了两组术中出血量,使得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并不明显;另一方面
SuperPATH手术时间较后外侧入路延长约60 min,导致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进一步缩小。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感染的概率增加[21],但在此次研究两组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例。
在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中发现,SuperPTAH入路在促进髋关节早期功能恢复、降低疼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结果与其他几项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9,22]。降低术中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干扰是实现术后早期快速康复的关键,而SuperPATH入路的技术特点是肌间隙入路,对髋关节周边的软组织损伤少,术后疼痛轻,因此能够实现更快的早期康复。此外,SuperPATH的小切口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患者术后康复的自信心。但从结果上来看,SuperPATH入路的优势仅体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阶段,中长期功能随访结果是否优于后外侧入路,仍需进一步研究。
SuperPATH入路由于切口小,视野暴露有限,容易造成髋臼假体位置安放不佳,一直是学者们比较担心的问题。目前较为公认的髋臼假体位置为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由于在该范围内的假体脱位率显著降低,故此范围被称为Lewinnek安全区[23]。RASULI等[24]研究发现,SuerPATH入路术中假体置入于该安全区内的概率仅为50%,作者在文中分析认为,学习曲线、切口较小以及髋臼暴露有限等原因导致了髋臼位置安放欠佳。然而此次两组的影像学指标比较中,髋臼前倾角、外展角以及双下肢长度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SuperPATH入路臼杯假体位置不佳的原因,除了与切口暴露有限等因素有关以外,可能还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SuperPATH体位要求侧卧位,同时尽可能的屈髋屈膝、内收内旋,手术过程中一些幅度较大的操作导致骨盆向前倾斜,此时如果按照常规的标准磨锉髋臼和放置臼杯时,便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②PATH通道的开口位于股骨后方1 cm
处,连接杆在磨锉髋臼和放置臼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股骨近端的阻挡,从而影响到了臼杯安放位置。
截至目前的随访结果中,两组均未报道假体脱位、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应用的基础上,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中使用SuperPATH微创入路是安全、有效的,该入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具有切口小、术后输血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少、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等优点。但由于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此次研究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两组入路术后疗效分析,尤其是对并发症的观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倚和不足。因此今后仍需大样本资料及长期随访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论证SuperPATH在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疗效。
总之,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今后的社会需求将越来越被重视,安全有效的早期快速康复将成为关节外科医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毕竟作为一项新技术,必定存在着一些未曾探究和发现的不足,还需要广大的临床骨科医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