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1, Vol. 15 ›› Issue (43): 8167-8170.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43.045
• 骨与关节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bone and joint • 上一篇
李 晔,王以朋,仉建国,沈建雄,赵 宏,赵 宇
Li Ye, Wang Yi-peng, Zhang Jian-guo, Shen Jian-xiong, Zhao Hong, Zhao Yu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 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 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 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