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APBSCT开始进入临床以来,由于其具有重建造血及免疫功能迅速,不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肿瘤细胞污染少,采集方便,植入概率高,移植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等优势,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以往临床经验证实尽可能采集到足够数量和活力的APBSC是APBSCT成功的关键。目前化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常用的动员方案。如何选择高效低毒,采集时机容易掌握的动员方案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但以往多为成人病例报道,有关儿童动员方案报道不多。
理想的动员方案应具有以下3个作用:①动员方案本身能有效治疗肿瘤。②动员方案有良好的动员效果,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干细胞以迅速重建造血,免疫功能。③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少,使患儿能够安全完成动员和采集。
CDV方案是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常规化疗方案,采用CDV方案化疗联合G-CSF动员采集APBSC,对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化疗力度适当,不良反应少,本组35例患儿均能耐受化疗,因中性粒细胞降低而感染发热比例为11.4%(4/35),经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未影响采集。血象变化有规律可寻,多在化疗后1周左右白细胞< 2×109 L-1,10 d左右(9±1) d降至最低值,而后迅速回升,刺激因子应用1周(7±1) d,采集时间通常在化疗后2周(13~19 d平均15.5 d)。
APBSCT后造血重建的成功关键在于采集与回输足够的ABPSC。目前认为干细胞体内植入的阈值为单个核细胞0.5×108/kg,当单个核细胞为3×108/kg,造血功能恢复快。CD34+细胞应达1×106/kg,安全量应大于2×106/kg[8-10]。本组采集单个核细胞 (6.1±1.2)× 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kg,采集数量和质量均达到APBSCT的要求。APBSCT后白细胞开始回升(白细胞> 1.0×109 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0~20 d(平均14 d)血红蛋白恢复(>80 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 d(平均18 d),血小板恢复(>20×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2~35 d(平均20 d),造血恢复较快,进一步证实了本动员方案采集的干细胞数量和质量良好。
APBSC动员及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尤其本组患儿年龄体质量大多数较低,要保证安全有效动员采集,较成人更加困难。有报道很多患儿由于年龄小,血管细,多次化疗后血管变脆,多动,不配合[11],经常不能保证整个采集过程中都畅通无阻,因而放置静脉留置导管是非常必要的。本组35例患儿均放置了深静脉留置双腔管,减少患儿痛苦,确保所需的血流速度,为PBSC采集顺利进行和采集更多PBSC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体外血量为200 mL左右,对于体质量< 20 kg小儿,体外血量大于全身血量 (75 mL/kg)的10%~15%,容易出现低血容量综合征[12]。另一方面由于体外循环的是全血而回输的是生理盐水,使体内血液压积发生变化,影响PBSC采集效果。为此,本组体质量< 20 kg患儿均使用SVSC分离槽和SVCC收集槽,以减少体外血循环量。同时在初始化完成后使用辐照RBC悬液预先运转分离机,使儿童体内血液保持平衡,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保障了患儿安全和PBSC采集质量。
总处理血量与采集的PBSC中CD34细胞多少成正相关,与年龄的大小也有密切关系[13]。本组患儿每次循环总量为3 000~5 000 mL,为其全身总血容量的2~4倍。除2例采集3次,1例采集4次外,其余均经一两次采集,均采集到了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和CD 34+细胞,达到外周干细胞移植的阈值要求,保证了PBSCT成功。本组患儿采集后血小板变化很显著,平均每次采集血小板丢失48%,与国外报道一致[12]。因此,作者在采集过程中,尤其对于多次采集患儿应及时补充辐照血小板,保证患儿安全。
总之,CDV联合G-CSF作为动员方案,各种药物对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均有杀伤作用;动员后血象变化有规律可循,容易预测采集时机;有良好的动员效果,能获得足够数量的APBSC满足APBSCT需要;动员化疗相关并发症较少,能够安全动员采集。综上所述,CDV方案是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APBSCT动员采集首选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