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黎,张晓萍.我国公民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7):969-970.[2] 田辉,王玮,尹航,等.“公众对器官捐献态度”的问卷结果分析[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1,32(12):726-729.[3] 张弛,朱晓冉,程少文,等.芜湖市民遗体(器官)捐献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0):1383-1384.[4] 张恒诚,郑佳男,刘文华,等.江苏地区器官捐献态度和意愿调查及对策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5): 339-343.[5] 王胤佳,李超,张睿,等.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器官移植,2013,4(2):75-78.[6] 杨颖,黄海,邱鸿钟.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院,2014(03):18-19.[7] 梁永晴,陈唯,张湛,等.广州市某高校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3):48-50+61.[8] 刘佳,欧阳亚楠,吴超,等.北京市医学类及非医学类高校本科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认知的对比研究[J]. 器官移植, 2014,5(02): 103-106. [9] 雷蕾,张慧兰,董鹤,等.重庆地区医学与非医学生器官捐献认知的横断面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18):96-99.[10] 胡冬梅.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及民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的调查研究(D).2015.[11]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http://www.china-organdonation.org.cn/[12] Joralemon D. Organ man Wars:The Battle for Body Parts.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1995;9 (3):11.[13] 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14] 徐辉富.现象学研究方法与步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37, 114.[15] 现象学研究方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60. [16] 刘国雄,李霞.两难情境下普通中学生和职校生的道德判断[J].中国特殊教育,2013,(9):84-90.[17] 余成普.器官捐赠的文化敏感性与中国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1):131-144. [18] 吴珍,高玲玲,陈雪莲,等.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器官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器官移植,2016,7(1):53-56.[19] 杨颖,黄海,邱鸿钟. 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对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803-808. [20] 司晶,黄伟,谷雨,等.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5,9(04):174-177. [21] 代树平. 我国公民器官捐献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5.[22] 党雯,姜贺. 护理学专业学生器官捐献意愿与死亡态度现状的调查分析[J].器官移植,2017,8(06):460-464.[23] 陈显武,戴王颖,李长瑾.生命教育对医学生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9):27-28. [24] 恩格尔哈特(美).生命伦理学基础(第二版)[M].范瑞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25] 阎茹,黄海,邱鸿钟.我国器官捐献供体短缺问题的伦理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36(8):24-27. [26] 周德霞,刘剑. 亲属参与器官捐献决定的伦理反思[J].医学争鸣, 2017,8(5):56-61.[27] 悦姣星,黄海. 构建国内器官捐献救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785-790.[28] 郑恒. 中国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