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角膜新生淋巴管:正常角膜无淋巴管,但在炎症、烧伤、移植后均可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角膜新生淋巴管属于毛细微淋巴管,无色透明,临床上难以辨认。淋巴管可以回收组织间液,避免组织水肿。除此之外,角膜淋巴管可以加速角膜抗原呈递的速度,在角膜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一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源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受体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介导了淋巴管的发生、生长和增生,是目前公认的淋巴管诱生因子。
摘要
背景:角膜淋巴管有利于角膜抗原的运输,从而加速了抗原提呈的进程,在角膜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呈“平行”生长,因而很难对淋巴管在移植免疫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大小作出准确的评估。
目的: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探索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生长变化。
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大鼠模型130只,将受体大鼠随机等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天起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隔天1次,连续2周,阻断角膜移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在对照组中,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呈“平行”生长;②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中,血管面积轻度减少,而淋巴管面积呈显著性减少(P < 0.05);③在对照组中大鼠角膜排斥指数与血管面积、淋巴管面积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角膜中虽然排斥指数与血管面积显著性相关,但排斥指数与淋巴管面积间无相关性;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中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⑤说明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间出现了“分离生长”;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移植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从而提高植片的存活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4948-9236(Ling Shi-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