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0, Vol. 14 ›› Issue (41): 7709-7712.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41.026
• 组织构建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s in tissue construction • 上一篇 下一篇
朱道立1,王康乐1,徐大刚2
Zhu Dao-li1, Wang Kang-lei1, Xu Da-gang2
摘要:
背景:家兔骨骼肌生后发育过程中,梭内外肌纤维酶组织化学构成比例和肌电特征的变化反映其与功能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缺乏对长肌胫前肌肌亚体的相关结构功能的系统研究。 目的:探讨生后不同年龄阶段家兔胫前肌肌亚体的诱发电位和酶组织化学表现。 方法:应用大体解剖结合酶组织化学法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家兔胫前肌肌亚体。来用电生理记录仪测量家兔胫前肌肌亚体的诱发电位振幅、持续时间及波形,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ⅡB型、ⅡA型、ⅡX型、Ⅰ型梭外肌纤维组成,梭内肌纤维的构成特点。 结果与结论:幼年家兔的诱发电位振幅、持续时间及波形波动均较小,波形相对较简单且波动平缓;随着年龄增长,成年后诱发电位振幅、持续时间及波形波动较大,波形比幼年的延续时间长而复杂,有小的棘波出现。胫前肌前、后亚体内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ⅡB型、ⅡA型梭外肌纤维随增龄而增加;而ⅡX型、Ⅰ型梭外肌纤维随增龄而减少。梭内肌纤维分为核袋纤维b1、b2和核链纤维c,其外被结缔组织构成的梭囊包绕。结果表明在行走和奔跑状态下,后亚体协助维持小腿的姿势和保持后肢关节的稳定性,当运动需要力量和速度时,前亚体与后亚体一起提供足够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